第二章 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18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民族
分类号: C922
页数: 14
摘要: 吉安地区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最早迁入境内生活的少数民族是畲族,随后, 满、回、壮、苗、蒙古、维吾尔等族陆续迁入。据新中国建立后的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境内少数民族1953 年有7个,406人;1964年有15个,3132人;1982年有24个,7013人;1990年有30个,10707人;2000年有37个,16504人,占当年全区总人口 4360924人的0. 378%,其中畲族10041 人,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60%。第一节汉族汉族是境内主要民族,遍居全区各地。这些避难而来的中原汉人是境内汉族的重要先民。而刘姓在吉安县超过5万,在安福近7万,有“刘半县”之称,刘姓为庐陵首姓。因与汉民交往日趋密切,也有少数畲民汉化。
关键词: 人口民族构成 民族人口

内容

吉安地区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最早迁入境内生活的少数民族是畲族,随后, 满、回、壮、苗、蒙古、维吾尔等族陆续迁入。据新中国建立后的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境内少数民族1953 年有7个,406人;1964年有15个,3132人;1982年有24个,7013人;1990年有30个,10707人;2000年有37个,16504人(男8807人,女7697人),占当年全区总人口 4360924人的0. 378%,其中畲族10041 人,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60%。
  第一节汉族汉族是境内主要民族,遍居全区各地。其构成是历代南迁的中原汉人和土著居民在文化及生活习俗上逐渐同化、融合的过程。区内汉族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使尉屠睢率军守南野之界, 这批来自中原的驻防官兵及他们的后裔成为境内的汉族居民。此后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战乱迭起, 迫使中原汉人往南方大规模迁徙。这战乱主要是:西晋的“永嘉(307 - 312)之乱”和随后的南北朝;唐代的“天宝(724 -756)之乱”及接踵而至的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北宋的“靖康(1126 ~ 1127)之乱”和金、元的连续南侵;元末的“至正(1341 - 1368)之乱”。这些战乱期间,相对安定而富庶的庐陵境内成为北人的避难之所,也给偏远的庐陵区域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原较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科学技术不断地传入。这些避难而来的中原汉人是境内汉族的重要先民。
  境内各县县志及史籍均有因战乱北人南迁的记载,如清光绪《泰和县志》载,唐末战乱时“四方大姓避地者辐犊而至,曾自长沙,张自洛阳,陈、严、王、萧、刘、倪等族皆自金陵占籍焉,而生齿齿繁,逐信薙于旧”。又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靖康之乱”后“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宁冈县志》 载,外地来建村的唐代有4个,五代2个,北宋6个,南宋26个,元代8个,明代26个,共108个。《永丰县志》载,南北朝建村4个,隋代1个,唐代56个,五代8个,北宋82个,南宋131个,元代98个,共380 个,其中由河南迁入37个,山东迁入7个。《泰和县志》载,由中原南下的北人,建村477个,其中百户以上的村43个。这43个村中,唐“天宝之乱”以后迁入16个,宋“靖康之乱”前后迁入12个,元末明初迁入15个。《安福县志》记载,从中原南下百户以上的村有25个。在各县的姓氏统计中,以刘、萧、李、王、 罗、胡、曾、周、陈、张、彭、郭、吴、黄、欧阳等姓为大宗,其子孙繁衍,如今各县人数几乎均以万计。而刘姓在吉安县超过5万,在安福近7万,有“刘半县”之称,刘姓为庐陵首姓。这些姓氏都是中原大姓,因战乱而逃到庐陵。《永乐大典》主编解缙曾自称:“余家世家雁门(山西),唐天宝中,祖属始迁居江右庐陵。” 南唐时,御史周矩之婿杨竦任吉州刺史,为避战乱,投奔庐陵,安家泰和螺溪乡爵誉村,修筑槎滩、碉石2 陂,溉田6万亩,至今吉、泰二县之民仍受其惠。在北人南迁中,除避乱逃难者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庐陵地区为官的,他们卸任后留恋庐陵山水而定居。南宋文天祥是汉代成都太守文翁之后。文翁在五代的后人文时,在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镇守江西,因避乱,迁家永新县,他的曾孙文卿,又迁至吉安县永和风冈,后又迁到富田的文家村。欧阳修的祖先是渤海人,唐时,其后人欧阳琮任吉州刺史,遂在吉州定居,欧阳家族,散布吉属数县,成为大宗。周必大原是河南人,他的《墓志铭》中说:“世居郑州管城县,祖秦公通判吉州,遇乱不能北归,因家焉。”其家先居吉安县永和,后迁入城区。杨万里先祖为汉代太尉杨震,唐末,其后人杨承休以刑部员外郎出使吴越,因动乱道阻不得归,遂家居江南;及至“江南六世辂,仕南唐,徙居庐陵”,杨辂举家迁到吉水县滋塘村。众多的中原汉人形成了吉安汉族。
  吉安汉族人民在文化、民俗礼仪等方面,均继承和发扬了华夏传统优秀文化。不忘根本、重祭祖先、 孝敬长辈、尊师重教、热情好客、吃苦耐劳、克勤克俭、能文能武、勇猛刚毅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北人南迁,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都对庐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对教育事业有重大影响。大办书院、培育子弟,是北人南迁的一大功绩。唐代境内创办的4所书院:吉水的皇寮书院、登东书院,泰和的匡山书院,吉安的光禄书院,都是外地迁入者所创建。至宋代,除府学、县学外,书院遍及吉州各县城乡。明清时期书院更多,有名的书院达300所之多,为江西全省1000所书院的四分之一以上。在中原文化熏陶下,在千百书院的培育下,庐陵士子科举成名,学者成林,作家成派,仕宦成群,著述成山,志士成仁,使庐陵文化千年昌盛,成为江西文化的重心所在,成为中原文化南移的重点场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这一切的成就,正是庐陵的天时地利和北人南迁相结合的伟大产物。
  历史上,吉安汉族人民在与大自然和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养成了不畏艰险,不惧强暴,敢于斗争的强悍性格。历史上曾爆发过多次影响江南数省的农民大起义。南朝梁大同八年(534),安福县境内 “安成妖人”起事,有众数万人冲出县境。南宋高宗年间的吉州彭友起义,攻占江西、湖南八个县,队伍达十万余人。绍兴三年(1133)高宗调兵遣将,几番恶战,直到绍兴十一年(1141),农民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南宋末年,元军在江西、福建、广东遭到文天祥所率义军的迎头痛击。
  在现代革命史上,吉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影响全国的伟大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数十万吉安子弟前仆后继,成为红军的主体力量,为革命牺牲的英烈有5万余人。吉安儿女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第二节少数民族唐朝,畲族蓝姓由福建上杭迁入境内,但在封建统治下被贬为无籍民,称“菁民”;元、明、清各代续有畲族雷姓从福建徙居于此。因与汉民交往日趋密切,也有少数畲民汉化。
  少数民族迁入有多种因素。一是逃避战乱、灾荒、压迫、歧视。这些早期移民,多在境内穷乡僻壤、 深山老林中栖身。他们历经磨难,终于开拓出一块自己的家园,书写了一段漫长的辛酸历史。二是婚嫁迁入。三是为支援地区建设(如万安水电站、莲花七一二厂)而调来。20世纪80年代后,因经商、移民、 就业、调遣以及部分少数民族汉化后落实民族政策恢复本民族等原因,境内少数民族人口日趋增多(见表 3-2-1 至表 3-24)。
  畲族人民有着反抗压迫的斗争传统。南宋末年,畲族抗元斗争领袖陈吊眠、许夫人率领畲军,积极配合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吉安县的畲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革命斗争,积极参与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表3-2-1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吉安地区(吉安市)少数民族人口基本情况单位:人人口占少数艮人口占少数民族别人数性别族人口比族别人数性别族人口比男女例(%) 男女例(%) 合计 16504 8807 7697 100 蒙古族 1056 319 737 6.398畲族 9841 5617 4424 59.627 回族 527 262 265 3.193苗族 2078 1106 972 12.590 彝族 421 192 229 2.550续表人口占少数民人口占少数民族别人数性别族人口比族别人数性别族人口比男女例(%) 男女例(%) 满族 401 219 182 2.429 塔吉克族 7 3 4 0.042布依族 357 182 175 2.163 独龙族 6 1 5 0.036壮族 316 147 169 1.914 傣族 5 1 4 0.030朝鲜族 186 82 104 1.127 锡伯族 5 2 3 0.030羌族 195 116 79 1.181 黎族 3 3 0.018藏族 191 91 100 1.157 普米族 3 3 0.018维吾尔族 165 88 77 1.000 高山族 2 2 0.012土家族 161 86 75 0.975 哈尼族 2 2 0.012侗族 66 25 41 0.400 鄂温克族 2 1 1 0.012瑶族 59 20 39 0.357 哈萨克族 1 1 0.006白族 50 20 30 0.302 傑傑族 1 1 0.006依佬族 27 13 14 0.164 水族 1 1 0.006伦佬族 25 11 14 0.151 纳西族 1 1 0.006価族 22 13 9 0.133 景颇族 1 1 0.006土族 17 7 10 0. 103 洛巴族 1 1 0.006达尔族 14 6 8 0.085 其他未识 280 169 111 1.697 别的民族京族 8 5 3 0.048 境内少数民族除少数散居在城市外,大多数聚居在11县(市)中的53个乡镇123个村及村民小组中。
  表3-2-2 2000年少数民族聚集乡村分布情况县市别乡镇别省政府备案认省政府备案认县政府批准的县政府批准的尚未备案的尚未备案的可的民族乡镇可的民族村民族村民族村民小组民族村村民小组合计 53 2 17 23 2 40 41 吉安市长塘镇荷溪村荷洁村小组江口畲族村铜灶畲族村樟洲畲族村东固畲族乡东固畲族乡六渡畲族村上黄沙畲族村峰岭畲族村吉安县龙家塘畲族村富田乡北坑村龙会村小组水口村小组续表县市别乡镇别省政府备案认省政府备案认县政府批准的县政府批准的尚未备案的尚未备案的可的民族乡镇可的民族村民族村民族村民小组民族村村民小组白泥村宏林村窑棚村天河镇常林畲族村天河村流芳村毛田村吉安县田家村东坑村敖城镇斛水畲族村双江村湖陂村安塘乡安塘畲族村早桥村 (瑶村) 官田乡梅花村乌江镇凫冲畲族村吉水县丁江镇铅坊畲族村袁家畲族村水南镇沙田畲族村峡江县马埠镇固山村上夫村小组(苗族) 裸江乡沧洲村新干县金村小组潭丘乡大塘村罗门山村小组表湖畲族村龙冈畲族乡龙冈畲族乡羊石畲族村胜丰畲族村君埠乡山岭畲族村上溪乡礼坊畲族村双岭畲族村潭头畲族乡潭头畲族村杨梅江村永丰县卧头畲族村石陂村上固乡汉下畲族村塘坑畲族村石马镇江边畲族村下溪畲族村沙溪镇上带畲族村小陂山畲族村续表县市别乡镇别省政府备案认省政府备案认县政府批准的县政府批准的尚未备案的尚未备案的可的民族乡镇可的民族村民族村民族村民小组民族村村民小组永丰县鹿冈乡禹山畲族村三坊乡丁坊村前龙村浪川村四和畲族村桥溪村水槎畲族村合江村水槎畲族乡西阳山畲族村石家村缝岭村半坑村小组坑西畲族村新桥村茶园村乐群村东沔村中龙乡周溪村龙下村龙溪村小组小龙镇白云山村沔坑村上圮乡上圮村沔口村沔口小组泰和县回龙村北坑村岚丰村田锻村西田村小组老营盘镇大庄村田锻村子背村小组五丰村老营盘村高明村小组桥头镇店前村刀坑村小组小山村九旦村小组南岭村上南岭小组碧溪镇牛牧村太湖村太锡小组太湖村头小组苏溪镇三居村朝山村小组上彭村长子塘小组禾市镇艾溪村芦源村中田坑小组上模乡油洲村续表县市别乡镇别省政府备案认省政府备案认县政府批准的县政府批准的尚未备案的尚未备案的可的民族乡镇可的民族村民族村民族村民小组民族村村民小组汤湖镇汤湖畲族村大汾镇和平畲族村五斗江乡南坑村品溪组米石村盘谷组左安镇连河村陈东组遂川县连河村光辉组新江乡大旺村吊楼下组大旺村食水坑组零田镇江背村二组衙前乡衙前村龙村组戴家埔乡阡陌村阡陌组龙头畲族村九洲组观头镇龙头畲族村芦源畲族村芦源村杨梅口组芦源村上村组宝山乡安长畲族村安长村三组晓东村二组涧田乡晓东畲族村里仁畲族村里仁村四组万安县里仁村八组武术乡龙屋村河坑组弹前乡石坪村任坪组窑头镇流芳村十七组高陂镇沔坑村二组夏造镇柏岩村石汉组芙蓉镇月明村柏树下组顺峰乡石富村上西组安福县寮塘乡南岭村金田乡里山村永新县三湾乡高车坳村在这37个少数民族中,千人以上的有畲、苗、蒙古3个民族,百人以上的有回、彝、满、布依、壮、朝鲜、羌、藏、维吾尔、土家10个民族,其他24个少数民族人数均不足百人。表3-2-3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吉安地区分县(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情况单位:人\民族少数维吾哈萨民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克族傣族傑谏族黎族佰族个数全地区 37 1056 527 191 165 2078 421 316 357 186 401 66 59 50 161 2 1 5 1 3 22吉安市 20 129 190 10 12 100 2 17 16 9 132 8 2 2 72 --- --- --- --- --- 1 井冈山市 19 51 21 8 4 58 27 12 12 7 29 7 1 11 吉安县 27 191 74 38 35 380 85 39 51 35 35 14 8 --- 13 --- --- 2 --- 1 4 吉水县 19 118 33 29 18 392 96 15 60 28 31 7 6 3 3 --- --- --- --- --- 1 峡江县 17 28 15 1 6 137 20 21 19 4 13 2 6 35 2 --- 一 --- 一一 1 新干县 19 44 15 11 3 16 21 12 13 4 19 9 2 2 9 --- --- 2 --- --- 1 永丰县 19 120 36 23 31 41 48 34 62 24 37 --- 1 --- 10 1 --- --- --- --- 5 泰和县 23 51 42 23 23 136 21 47 31 9 40 4 5 1 7 --- --- --- 1 --- 6 遂川县 18 135 27 13 10 19 20 24 8 17 9 6 1 1 16 --- --- --- 一 1 1 万安县 20 87 25 10 8 15 44 19 10 14 17 4 6 4 5 1 --- 1 --- --- 一安福县 21 48 22 14 4 187 20 51 65 18 26 2 13 2 11 --- 一 --- --- 1 一永新县 19 54 27 11 11 597 17 25 10 17 13 3 8 --- 2 一 1 --- --- - 2 续表\民族塔吉鄂温其他未识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景颇族土族达尔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普米族克族克族京族独龙族珞巴族别的民族县全地区 9841 2 1 1 1 17 14 27 195 25 5 3 7 2 8 6 1 280 吉安市 112 1 --- --- --- 2 --- --- 187 --- 3 --- --- --- --- --- --- 22 井冈山市 47 --- 一、 --- 1 5 --- 5 --- --- --- --- 1 --- 7 --- --- 8 吉安县 1540 1 --- --- --- 2 3 --- 5 5 2 1 1 --- 一 2 1 31 吉水县 469 --- --- --- --- 6 --- --- --- 4 --- --- 1 一一 --- --- --- 峡江县 15 1 105 新干县 34 1 1 11 永丰县 1948 --- --- 1 --- --- --- --- 1 --- --- --- 2 --- --- 2 --- --- 泰和县 816 --- --- --- --- --- 1 4 --- 6 --- --- 1 --- 1 2 --- --- 遂川县 2030 2 万安县 2662 --- --- --- --- --- 3 --- --- --- --- 2 --- 1 --- --- --- --- 安福县 135 --- 1 --- --- --- --- 17 2 6 --- --- --- 1 --- --- --- 28 永新县 33 --- --- --- --- 2 6 --- --- 2 --- --- --- --- --- --- --- 75 表3-2"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各县(市)总人口比例单位: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县(市) 人口性别各县市人口总人口比例(%) 男女合计 16504 8807 7697 4360924 0.378 吉安市 1029 561 468 294085 0.350 井冈山市 322 169 153 145706 0.221 吉安县 2599 1377 1222 588634 0.441 吉水县 1320 689 631 437081 0.302 峡江县 431 218 213 155762 0.277 新干县 230 110 120 286348 0.080 永丰县 2427 1293 1134 379279 0.640 泰和县 1278 682 596 496567 0.257 遂川县 2340 1252 1088 506955 0.462 万安县 2938 1628 1310 286196 1.027 安福县 674 345 329 372202 0. 181 永新县 916 483 433 430046 0.213 第三节教育就业封建统治时期由于阶级歧视和民族歧视,工农子女得不到充分享受教育和就业的权利,少数民族的子女接受教育、安排就业更加艰难。
  新中国建立后,各民族一律平等,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考大学还实行降低录取分数线的优惠政策,并对家境穷困的学生给予减免学费等经济方面救助;国家还创办了少数民族学院或在大专院校专设民族班,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见表3-2-5, 表 3-2-6) ₒ表3-2-5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吉安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程度、在校学生数单位:人文化程度在校学生族别以上人口数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高初小识字很少合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高初小六岁及六岁专中中学不识字或计专中中学总计 9115 17 57 108 532 1598 4500 2303 1718 --- 8 6 68 273 1363蒙古族 94 --- 2 4 35 34 17 2 16 --- 1 --- 3 3 9 回族 360 4 13 23 78 135 85 22 67 --- 3 --- 4 27 33藏族 5 --- --- 一 --- 1 2 2 维吾尔族 1 1 --- 苗族 82 --- ---. 2 9 16 25 30 9 --- --- --- 1 4 4 在劳动就业方面,全区各个行业中都有少数民族。其中,在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中的少数民族有193人,占少数民族总就业人数5701人的3. 39%。1995年,少数民族白洁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这充分说明,少数民族能以主人翁的地位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权利得到尊重。
  表续文化程度在校学生族另U 以上人口数中高初小识字很少合中高初小六岁及六岁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专中中学不识字或计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专中中学彝族 40 --- --- 1 9 12 8 10 5 --- --- --- 1 1 3 壮族 204 1 4 4 27 59 82 27 28 --- --- --- 4 9 15布依族 19 --- --- --- 4 6 5 4 1 1 朝鲜族 8 --- --- --- 2 4 2 --- 2 --- --- --- 1 --- 1 满族 289 7 10 21 79 104 59 9 44 --- --- --- 5 13 26侗族 40 1 1 1 5 14 10 8 5 --- 一 --- 1 2 2 瑶族 21 1 --- 1 3 7 5 4 3 一 --- --- 1 1 1 白族 15 --- 1 --- --- 5 8 1 1 1 土家族 55 --- --- 2 8 15 20 10 13 --- --- 一 1 4 8 哈呢族 2 2 哈萨克族 2 --- --- --- 1 1 --- 一 1 --- 一一 --- 1 --- 傣族 2 --- --- --- --- 1 --- 1 --- --- --- --- --- --- --- 黎族 45 --- --- --- 3 9 18 15 9 --- --- --- 1 1 7 族 1 1 畲族 7721 3 25 49 263 1152 4108 2121 1501 --- 4 6 45 207 1239拉祜族 1 1 水族 5 --- --- --- --- 1 3 1 土族 8 --- --- 一 --- 1 3 4 2 一 --- --- --- --- 2 达斡尔族 6 --- --- --- 4 2 羌族 5 4 1 3 3 伤佬族 5 2 3 1 --- --- --- --- --- 1 锡伯族 3 --- --- --- 1 1 1 --- 1 1 德昂族 1 1 京族 15 --- --- --- 1 4 2 8 其他未识 60 --- --- --- --- 12 28 20 6 6 别的民族表 3-2-6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行业门类人数单位:人地质卫生普查体育育化术电广事和勘和社教文艺和视播业别探业通領电讯会服族建筑业交运邮通业 r 务业 3 42 92 3 19 193 9 3 26 计 701 6 9 9 5 总 5 4 3 21 1 5 145 族 11 2 3 11 8 古蒙 64 3 1± - 3 6 2 17 2- 6 - 5 族 2 03 回 2 11 11 4 7 6 族 - - - - - - - 藏 3 3 - - ------ - - - - - - - - - 族 6 2 1 1 11 5 苗 52 27 9 - 族 - 11 - - - 15 彝 30 14 - - 族 --- 5 - 1± 2 11 4 壮 133 76 27 3 族 - - 3 11 - 2 依布 11 3 --- 族 - - 3 - - - - - 鲜 - 朝 4 11 5 67 4 5 7 36 3 7 10 2 11 35 族 8 满 1X 8 族 5 4 5 - 4 11 - - 1 侗 20 族 6 4 11 1 - 2 - - 1 瑶 17 族 12 7 - 2 2 - - L - - 1 白族 31 15 8 11 11 2 11 1 . - 11 家土族 2 11 - - - - - - - 尼哈 11 - - - - 1 - - - - - 族 2 - - - - - - - - 傣族 29 25 2 - - - - - 11 - - 1 黎族 - - - - - - - 一 - - 族 10 4444 20 2 4 17 62 12 22 65 51 畲 48 11 族 11 11 - - - - - - 祜 ------ 拉族 2 11 - - - - - - - 1 水族 3 3 - - - - - - 土 4 4 - - - - - - - 族 11 - - - - - - 族 3 3 - - - - 佬伤族 2 - 2 - - - - - 伯锡族 2 11 11 - - - - - - 昂德族 7 1 - - - - - - 3 京 27 18 - 第四节民族风俗境内少数民族千百年间杂居于汉民族中,久而久之,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在其聚居的地方才得以传承。有的少数民族有其古老的语言文字,但难与别族通用,因此,各少数民族通用汉语言文字。
  畲族,在境内人数最多且居住相对集中。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与独特的风俗。 他们最爱唱山歌,日常作息歌不离口,春节期间的最大活动便是对歌,男女对唱,老少助兴,往往几天几夜。每年阴历十月,他们用糯米酿红酒,用黄檀树烧灰或禾草灰碱水掺粳米做黄年糕。除夕之夜(畲语叫“州晚”),家家户户煨隔年火种,零点以前,走家串户,相互祝贺;下半夜,点香烛,鸣鞭炮,吃年饭,年饭中的麻楼吃一半,留一半到元宵节后吃,谓之“有吃有余” 0天刚亮,男人绕着屋前屋后,拍响毛竹片,表示驱逐瘟神,除病消灾;小孩摇动竹园毛竹,象征竹笋般快快长大。正月初八举行祭祖会,同姓的畲族宗亲都集中起来,祭祀盘瓠(俗称狗头王)。厅堂正中悬挂着彩色宗图像32幅,在祭祖会上要演唱祭祖歌, 如《盘古歌》、《封金山》、《高皇歌》等。祭祀后,合族人在一起聚餐。清明、冬至,家族子弟携带鸡、肉、鱼三牲和香纸、蜡烛到祖坟前祭拜,其程序为:首先铲除杂草,挂上墓纸,然后烧香、点烛,在墓前摆上三杯茶、三杯酒,再摆上三牲果品,行三叩首礼,最后鸣放鞭炮。清明祭,谓之扫墓;冬至祭,谓之年坟。畲族人民很尊敬老人,从50岁开始,不分男女,年龄每逢十的,晚辈和亲戚都要“送十”礼物,表示祝贺。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做祈祷前要沐身,餐前须祷告,禁食猪肉。早期,结婚有写“以扎布(婚书)”的习惯,结婚日,男方准备车轿,邀请介绍人、证婚人及亲友新郎宾朋等,携带核桃一盘,大家同往女家,就座后当由教长问明聘礼手续是否清楚,得到圆满答复后,即宣读天经,然后由教长向新郎三掷。现在,先向阿匍交验政府颁发的结婚证书,阿匍方给念经。结婚时,屋内张灯结彩,房门口贴对联。行礼时,阿匍念《米提孩经》,新郎须跪在地上,念罢,阿匍以波斯语问“革不里克尔地”(你接受吧),新郎答“革不里克尔旦”(我接受了)。
  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举办婚事,要请两次阿匍:第一次在男女双方订婚时,仪式在男方家举行, 请毛拉来念《尼卡经》,是证婚。第二次在行结婚大礼时,再请毛拉来念经,祈祷新婚夫妇幸福美满,白头到老。
  傣族,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为傣族新年。人们不分男女老少,不论尊卑,相互向对方、人群泼水以示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等活动,场面欢快激越,相互追逐嬉戏,以水会友,以水传情,淋漓尽致猛闹一番,尽显傣族民族乐观豪情。现在增加了文艺演出、展览和物资交流等新内容。
  苗族,在婚丧嫁娶中有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礼仪——腊烟礼(苗族生产的一种烟草),在喜庆婚礼上,腊烟礼是情意的象征。如果男方看上哪家姑娘后,父母要让儿子带上一撮腊烟去请媒人说合。这一撮腊烟有四层含义:一是表示儿子已到了娶妻的年龄;二是男方父母同意儿子去说亲;三是儿子的父母同意这个媒人领他去;四是希望这个媒人尽力帮着说好这门亲事。说亲时,男方要先给姑娘的父母各敬一撮腊烟,以表示对姑娘及其家人的诚意和敬意。如果女方家接受了这撮腊烟,那么,这门亲事基本上就定了。在丧葬中,腊烟礼是必不可少的礼节。来帮忙和祭奠的人,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抽烟与否,表家都要向他们敬烟,表示感谢。尤其是对任命在丧礼中各负其责的人时,上至“家长”,下到一般的“差使”,都要先敬一撮腊烟后再行任命。向献祭的亲朋好友敬的腊烟是表示人情;“差使”去喊逝者的亲人朋友来吊丧而敬的腊烟是表示认亲;向吹喷呐、芦笙和敲锣打鼓的人敬的腊烟是表示大家要共同出力帮助安葬老人;把祭牛交给“厨司”而向他敬的腊烟则表示责任,也就是要“厨司”看好牛;杀祭牛时,向屠夫敬的腊烟则表示主人希望屠夫把牛迅速杀死,以示吉利;把代表逝者福分的牛肉分给逝者的女儿和舅舅,并向他们敬的腊烟表示联亲,也就是说逝者虽逝,但逝者的儿子依然认他们做亲戚,今后仍然来往, 患难与共。“家长”与“总管”互相敬烟则表示感谢互相配合,顺利完成对老人的安葬。
  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五彩缤纷,各有特色。男的多戴本民族帽或裹以布巾,有的插羽翎; 女的头戴凤冠或帽,银串或彩丝缀之;衣着,男的有穿挽袖彩缎长袍,高靴,显得雍容典雅,有的短装束腿,携弓佩刀,神采奕奕,显得燎悍;女的衣着色彩鲜艳,伴以幸福吉祥装饰图案,富有艺术性;头、颈、足部饰物多是银质,胸(背)佩带元宝形银饰。男女有背挎绣包习惯。
  第五节民族政策的贯彻国家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穷困地区(简称“老少边穷”地区)作为重点扶贫对象。 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远,生活贫困,更是扶贫对象的重中之重。吉安地区各级党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做了不少工作。
  1987年3月,万安县人民政府根据涧田乡雷姓公民的要求,报请江西省吉安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将清代康熙年间从福建迁徙到县境涧田乡晓东、里仁的东坑口、下岭窝、长路、幽谷坑、梨木坑、杨梅坑等村的雷姓公民107户571人恢复为畲族民族成分。
  1988年6月,万安县人民政府报请江西省吉安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将清代康熙年间先后从福建迁徙到顺峰、涧田、武术、宝山、柏岩、高陂、弹前乡之蓝姓152户,819人,雷姓13户,74人(顺峰乡石富村上西村民小组蓝姓47户,210人;涧田乡高桥村观坑村民小组,良口村街背村民小组蓝姓13户、87人;武术乡龙尾村河坑村民小组、新文村大王庙村民小组蓝姓26户J51人;宝山乡狮岩村下禾田村民小组、横背村民小组蓝姓16户、90人,宝山、东坪、庄下、横塘等4个村民小组雷姓13户、74人;柏岩乡石汉村民小组、流陂村民小组蓝姓14户、62人;高陂乡沔坑村潭头洲村民小组蓝姓17户、99人;弹前乡石背村任坪村民小组蓝姓19户J20人),恢复为畲族民族成分。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工作,经过调查研究,将境内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报经省人民政府备案,配置对口支援的部门或单位,实行挂点扶贫的方针。全区经省政府备案认可的畲族乡 2个,认可的民族村17个;经县政府批准的民族村23个,批准的村民小组2个。
  至2000年,已落实省直部门对口支援的少数民族村是:江西省科技厅对口支援吉水县乌江镇的凫冲村;江西省扶贫办对口支援永丰县龙冈乡的表湖村、羊石村、胜丰村;江西省林业厅对口支援泰和县水槎乡的水槎村、坑西村、四和村、西阳山村;江西省经贸厅对口支援万安县涧田乡晓东村。他们从经济、 信息、科学技术、市场开拓诸多方面,认真切实地做好对口扶贫工作,以尽快提高贫困少数民族村村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1995 ~ 200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拨给吉安地区扶助少数民族专项资金共计70万元。其中: 1995年共拨款10万元:分别拨给泰和县水槎乡坑田、茶元村引水渠道款3万元;永丰县沙溪镇上带村电灌站款2万元;吉水县乌江乡蓝家边村建综合养殖场款3万元;遂川县汤湖乡油湖村建校舍款2 万元。
  1996年共拨款8. 5万元:分别拨给永丰县龙冈乡表湖村建小型电灌站款2. 5万元;吉水县乌江乡蓝家边村续建综合养殖场1.5万元;泰和县水槎乡合江村修水渠款1.5万元;永丰县龙冈镇羊石村修路款 2万元;遂川县汤湖乡狗牯脑茶厂发展茶园款1万元。
  1997年共拨款11.5万元:分别拨给吉安县前岭乡蓝滩建水电站款2万元;永丰县龙冈镇胜丰村建校舍款1.5万元;吉水县乌江乡蓝家边村建综合种养基地款3万元;泰和县水槎乡合江村修建水泥桥2 万元;永丰县龙冈镇羊石村建拱桥款1 • 5万元;遂川县汤湖乡油湖村修路款1.5万元。
  1998年共拨款13万元:分别拨给吉水县乌江乡蓝家边村修路款3万元;泰和县水槎乡合江村修路款1万元;吉安市长塘乡荷洁村蛋鸭、鲜鱼养殖场款2万元;遂川县汤湖乡低产茶园改造款1万元;吉安县东固少数民族麻羊饲养款2万元;万安县涧田乡晓东村修路款1万元;永丰县上溪乡礼坊村修路款3万元。
  1999年共拨款13万元:分别拨给永丰县龙冈镇胜丰村改造高压线路款2万元;永丰县上溪乡礼坊村续建集贸市场款2万元;永丰县龙冈镇表湖村新修简易公路款2万元;吉水县丁江乡袁家村岭背坑果园开发款1.5万元;吉安县天河镇常林村改造油茶林款1.5万元;新干县漂江乡沧州村金村小组扩建果园款1万元;万安县枫头镇龙头村建中药材基地款1万元;永丰县龙冈镇羊石村建化工厂搞松香加工款 2万元。
  2000年共拨款14万元:分别拨给遂川县汤湖乡油湖村建大桥款2万元;泰和县水槎乡合江村修建公路款2万元;泰和县上圮乡沔坑村架10千伏输电线款2万元;吉安县天河镇常林村修路款3万元;吉安市长塘镇荷洁村修公路款1万元;永丰县上固乡汉下村架设输电线路款2万元;万安县涧田乡晓东村架设高压线款2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少数民族经济活动中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早在80年代,吉安县东固乡开设了畲族商店、药店,畲民生活蒸蒸日上,走上了与汉族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自20世纪70年代始,对少数民族实行了较为宽松政策,允许夫妻双方均为少数民族的,在自愿的原则下,可以生育第二胎。吉安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政策,受到各少数民族的拥护。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