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177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
分类号: C922
页数: 2
摘要: 民国初,吉安人口开始下降。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吉安地区是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烈搏斗的中心区。1927年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遭到了反革命势力的残酷镇压,蒋介石调用了数十万兵力,连续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军事围攻,提出“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屠杀和劳役,使吉安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极大的损失,人口急剧下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宁冈县,1913年人口 131270人,至1949 年吉安解放前夕仅有29043人,37年中人口减少102227人,减少77.88%。从1916年到1935年的20 年间,吉安人口由3737007人下降到1902899人,减少了 1834108人,减少49. 08%。灾荒频繁,疫病流行,是区内人口急剧减少的又一原因。
关键词: 人口演变 人口发展

内容

民国初,吉安人口开始下降。1916年吉安人口为3737007人,比清同治八年减少了 222534人。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吉安地区是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烈搏斗的中心区。1927年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遭到了反革命势力的残酷镇压,蒋介石调用了数十万兵力,连续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军事围攻,提出“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屠杀和劳役,使吉安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极大的损失,人口急剧下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宁冈县,1913年人口 131270人,至1949 年吉安解放前夕仅有29043人,37年中人口减少102227人,减少77.88%。从1916年到1935年的20 年间,吉安人口由3737007人下降到1902899人,减少了 1834108人,减少49. 08%。其中人口下降明显的县有:吉安县1916年人口为1146642人,1935年为311082人,减少了 834560人;峡江县1916年人口为119788人,1935年为48174人,减少了 71614人;新干县1916年人口为247161人,1935年为12285 人,减少了 234876人;永丰县1916年人口为515311人,1935年为226078人,减少了 289233人;永新县 1916年人口为288415人,1935年为184788人,减少了 103627人;宁冈县1916年人口为142457人,1935 年为34406人,减少了 108051人。土地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农民踊跃参加红军,全区有姓名可考的烈士近50000人。灾荒频繁,疫病流行,是区内人口急剧减少的又一原因。从1912 - 1949年,境内大灾之年有11年,致使县内经济凋敝,人民饥寒交迫,人口死多于生。民国《峡江县志》稿载:“民国九年秋,大疫流行,全县死亡数千人\ 1929年,仅梅元村因天花而死的儿童就70余人。还有血吸虫病流行,影响人口的增长。据血防资料记载,清末到1949年,泰和县马市、栖龙两个疫区,毁于血吸虫病的大小村庄136个,1908户,8457人。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福建、河南、安徽、浙江等省一些沦陷区和灾区难民逃来吉安的甚多,仅泰和县民国期间外籍人迁居泰和县建村的就有123个,1200多户。加上省会南昌沦陷,省政府迁至泰和县,政府机关和一些学校随之迁来吉安,南昌、赣东北沦陷区的同胞,也迁来吉安避乱。这一时期境内人口有所增加,仅吉安城人口激增25万多,其中用木板茅棚组建的河东“难民街”聚集2万多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政府机关和学校搬回原地,绝大部分外来人员也返回原籍,只有极少数在境内落户。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