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至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175
颗粒名称: 隋唐至宋末
分类号: C922
页数: 1
摘要: 隋唐时期是境内人口发展较快的时期。江西作为南方相对稳定的区域,吉安又是江西的腹地,地处赣江中段,水运便利,又有中原至岭南的驿道贯通境内,官商来往及就地定居者较多。从 “安史之乱”到宋末,迁入境内定居建村的,泰和县有477个;永丰县有278个;永新县有龙、颜、贺、张、 左、肖、尹、汤潢、陈、周、戴、罗、文、姚、段、李、郭、胡、许、林等21个大姓建村76个,其后代分布全县各地,成为永新县的主要姓氏。这些迁入的居民,其祖籍大都在中原一带。他们迁徙的路线均较曲折,在迁入吉安以前,有的在赣北停留过,有的经江苏、浙江再转迁赣北,最后定居吉安。李景通,在宋灭南唐之际,避难于安福县城东门,繁衍子孙。
关键词: 人口演变 人口发展

内容

隋唐时期是境内人口发展较快的时期。从隋大业五年(609)到北宋崇宁元年(1102)的近500年间, 户数由23714增到335710,增加T 311996户,人口数由唐贞观十三年(639)的53285人增加到957256 人,增加近17倍。隋唐时期,境内人口的演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隋唐的大统一建立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的基础上,因此,人口的发展也就快;二是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一蹶不振,朝政日趋腐败,强化对人民的剥削和搜刮,人民饥寒交迫,终于爆发了黄巢农民起义,加上藩镇之间的相互攻战,人民不堪重负,只有大批逃亡。江西作为南方相对稳定的区域,吉安又是江西的腹地,地处赣江中段,水运便利,又有中原至岭南的驿道贯通境内,官商来往及就地定居者较多。从 “安史之乱”到宋末,迁入境内定居建村的,泰和县有477个;永丰县有278个;永新县有龙、颜、贺、张、 左、肖、尹、汤潢、陈、周、戴、罗、文、姚、段、李、郭、胡、许、林等21个大姓建村76个,其后代分布全县各地,成为永新县的主要姓氏。这些迁入的居民,其祖籍大都在中原一带。他们迁徙的路线均较曲折,在迁入吉安以前,有的在赣北停留过,有的经江苏、浙江再转迁赣北,最后定居吉安。
  迁徙的主要原因:一是避乱。龙庚,原柜鹿(今河北南部)人,唐乾符年间(874 - 879)任吉水丞,后避乱安家于今永新县东里乡莲塘村,后裔分迁全县各地,民间有“无莲塘不成龙”的说法。尹濯,河南汴州(今开封市)人,唐末任平南将军,封鄱阳候,“朱温代唐,遂避地永新”,其拓基所建村为平南坊(今永新县在中乡),后裔分迁全县多地。严可求,是冯诩(今陕西大荔人)的后人,唐末时其父为江淮转运判官,遭战乱不能归陕西,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严可求在杨行密的吴政权下官至尚书仆射同平章事, 其子严续在南唐李氏政权中也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遂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南唐后期战乱又起,严续子严美“举家南窜至泰和,家焉,遂为泰和严氏”。二是避祸。唐僖宗时,山南节度使刘巨容因放纵黄巢农民起义队伍被追究,便携夫人子女逃匿安福县瓜畲乡上湖村避难,隐姓埋名千余载,直到清光绪年间族人修谱,才昭于世。李景通,在宋灭南唐之际,避难于安福县城东门,繁衍子孙。三是为官。奉命做官者,卸任后流连于本地山水佳景、人情淳美,遂留居而繁衍子孙。贺凭,会稽人,唐会昌年间 (841〜846)任永新令,“秩满择居良坊”,后成为永新县大姓。张德广,青州人,唐天复年间(901 -904) 授节度推官,“以功封开国男,监永新,官满因家之”。文时,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为吴帐前指挥使,镇守江西。他巡视永新,“爱山水佳秀”,遂定居永新县五都钱市坑东,是永新县文氏始祖,后代子孙众多, 发展成永新县的著姓。颜诩、段诩,是南唐时期的两个永新县令,任满之后都定居不去。颜诩为颜真卿之后裔,其晚年,“一门百口,家法肃然”。吴哲,北宋淳化年间(990 ~ 994)为永新簿,“因家永新,族火繁衍”。泰和、安福的周氏,祖先为金陵人,始迁之祖为南唐御史周矩,“由金陵迁西昌(今泰和县)之爵誉里”。到了周矩的七世孙周倩,再迁至安福县后林,后代遂散居泰和、安福等县。四是赴义。宋末,文天祥于吉州勤王、抵抗元军时,浙江义乌管氏赴义救国,因战事变化,遂祠家立籍。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