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概况干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7〜9月居多。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境内雨季结束,进入盛夏季节。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空中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锐减,蒸发猛增,天气炎热,常发生旱灾。但以伏旱和秋旱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出现在雨季结束后到8月中旬的干旱叫伏旱,出现在8月下旬到10月上旬的干旱叫秋旱。如果伏旱和秋旱接着岀现,就叫伏秋连旱。俗话说:“涝一线,旱一片”。旱灾往往是全区性的。历年7 ~9月平均雨量各地均在300毫米左右,仅占全年雨量的四分之一。发生干旱的年份,伏秋季节一般均有长时间的无雨高温阶段,有的年份(1955年)共出现5段连旱过程,累计天数达84 天。1957年6月23 H ~7月26日共34天滴雨未下。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各地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P日数,每旬有5〜8天,最长连续天数在40天以上,各地日极端最高气温一般都在40T以上。 干旱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旱灾的发生轻则使农作物歉收,重则使大范围农田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特别是伏秋连旱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会给全区双季稻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吉安境内旱灾,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西晋永兴二年(305)。从305年到1949年的1645年间,境内共发生旱灾150年(其中局部性旱灾81年,全面性旱灾69年),平均11年一遇。由于明朝以前旱灾记载不全,实际发生的旱灾概率更大。从明朝宣德元年(1426)到1949年,共发生局部旱灾74年,全区大旱42年,平均4. 5年发生一次旱灾。从1950年到2000年50年间,共发生干旱36年,大约10年7遇。 其中,发生伏旱25年,概率51% :发生秋旱24年,概率49% ,可见发生伏旱和发生秋旱的概率大致相同; 发生伏秋连旱7年,概率15%。
旱灾纪实西晋永兴二年(305),庐陵旱。大饥。
南北朝梁天监元年(502),各州大旱,斗米五千文,人多饿死。
隋大业八年(612),天下大旱,百姓流亡。
大业十三年(617),天下大旱。
唐元和三年(808),吉州旱。
中和四年(884),江南大旱。饥,人相食。
北宋元丰六年(1083)四月吉州庐陵郡大旱。
南宋绍兴三年(1133)庐陵、万安、太和旱,民饥。
乾道七年(1171)新淦夏、秋旱,首种不入,冬不雨。
乾道八年(1172)临江军新淦大旱。
乾道九年(1173)五月临江军新淦大旱。
淳熙元年(1174)吉州庐陵郡久旱,无麦苗。
淳熙七年(1180)庐陵、安福、太和旱。
淳熙八年(1181)诸郡大旱, 淳熙九年(1182)吉州庐陵郡旱,自五月至七月不雨。安福、太和五月大旱。新淦七月旱。
淳熙十一年(1184)吉州庐陵郡大旱四月至八月不雨,冬不雨至次年二月。
淳熙十二年(1185)各州、府、县去冬至十二月旱,饥。
淳熙十四年(118刀五月吉州庐陵郡旱。
庆元四年(1198)各州、府、县五月不雨至七月。
嘉定十四年(1221)各州、府、县旱,吉州为甚。 景定五年(1264)五月永新旱,大饥。
元泰定元年(1324)五月吉安路太和、新淦旱,民饥。
至正十三年(1353)夏吉安路大旱。
明永乐十六年(1418)泰和大旱,禾尽枯。
宣德元年(1426)江西大旱。
宣德九年(1434)吉安府所属各县自四月至八月不雨,田稼尽枯。
正统六年(1441)江西旱。
正统七年(1442)江西大旱。
景泰三年(1452)吉安府旱。
景泰七年(1456)吉安府、县自夏及秋不雨,大旱成灾。
天顺三年(1459)吉安府五月至七月无雨,田苗旱伤。
成化三年(1467)临江府新淦旱。
成化二十二年(I486)吉安旱,四月至七月不雨。
成化二十三年(1487)吉安府旱灾。
弘治十一年(1498)新淦、峡江旱。
正德元年(1506)新淦、峡江大旱。
正德二年(1507)临江府新淦、峡江旱。
正德四年(1509)吉安自四月至冬不雨,吉州、临江旱。
正德八年(1513)临江府新淦、峡江旱。
正德十一年(1516)临江府新淦、峡江旱。
正德十四年(1519)庐陵三月至七月不雨。
嘉靖二年(1523)吉安府旱、新淦旱。
嘉靖四年(1525)江西13府旱。
嘉靖五年(1526)新淦、峡江大旱。
嘉靖六年(1527)春吉安府庐陵、永宁大旱。
嘉靖十一年(1532)夏六月,临江府新淦、峡江旱。
嘉靖十三年(1534)临江府新淦旱。
嘉靖十五年(1536)临江府新淦、峡江四月至七月不雨,大旱。
嘉靖十六年(1537)峡江夏旱。
嘉靖十七年(1538),临江府新淦、峡江六月大旱。
嘉靖二十年(1541)临江府新淦、峡江大旱,民多逃移。
嘉靖二十一年(1542)泰和夏旱,庐陵大旱。
嘉靖二十二年(1543)吉安府属各县大旱,饥且疫,二麦不收。
嘉靖二十三年(1544)吉安府大旱,饥,二麦不收。安福大旱,饥。
嘉靖二十四年(1545)永宁夏旱。
嘉靖二十九年(1550)峡江旱。
嘉靖三十一年(1552)峡江夏旱。
嘉靖三十五年(1556)泰和夏大旱。万安夏、秋旱。
嘉靖三十七年(1558)峡江五月大旱。
嘉靖四十年(1561)泰和大旱,地赤,粉墙如赭,民大饥,多以野菜、化粉土为食。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临江府新检、峡江秋旱。 隆庆二年(1568)峡江五、六月大旱,七月田禾旱伤。新絵大旱,禾苗尽枯,粒米无收,民多流移。
隆庆三年(1569)吉安、安福、泰和四月大旱,饥。
万历十七年(1589)吉安府赤地千里,早、晚稻俱伤,秋稼绝粒。泰和县大旱,临江府新淦、峡江大旱, 赤地千里,民采野蕨充饥。
万历十八年(1590)临江府新淦、峡江旱。
万历二十四年(1596)永宁大旱。
万历二十七年(1599)万安夏旱。
万历三十一年(1603)临江府峡江旱、新淦大旱。
万历三十三年(1605)临江府峡江、新淦旱。
天启三年(1623)吉安府属旱、饥。
天启四年(1624)吉安府旱、饥,安福、永宁大旱。
崇祯六年(1633)新淦三月上旬旱,至九月十三日方雨。峡江大旱。
崇祯十年(1637)庐陵旱。
崇祯十五年(1642)永宁、莲花大旱。
崇祯十六年(1643)庐陵大旱。临江府新淦、峡江大旱。
清顺治三年(1646)临江府峡江大旱。
顺治六年(1649)吉安府自春到夏旱。
顺治九年(1652)吉安府庐陵大旱。
顺治十四年(1657)吉安府庐陵旱。
顺治十六年(1659)临江府新淦、峡江旱。
康熙元年(1662)新淦大旱。
康熙二年(1663)新淦大旱。
康熙三年(1664)新淦、峡江旱。
康熙四年(1665)四月至七月不雨。峡江、新淦、安福大旱。
康熙八年(1669)临江府新准、峡江旱。吉水旱。
康熙九年(1670)临江府新淦秋旱、峡江旱。吉水旱。
康熙十年(1671)新淦五月至八月不雨,赤地千里,泉涧皆枯。临江府新余、峡江秋旱。吉安府安福、 泰和、吉水旱,大饥。
康熙十一年(1672)峡江春大旱。
康熙十九年(1680)永宁五月大旱。
康熙二十年(1681)永宁夏、秋连旱,耕作无收。
康熙二十四年(1685)万安旱。
康熙二十六年(1687)万安夏大旱,禾稼尽稿,民饥。泰和夏大旱,五谷不登。
康熙二十八年(1689)吉水、峡江旱。
康熙三四十年(1695)峡江秋旱。
康熙四十一年(1702)永新秋大旱。
康熙四十三年(1704)庐陵、安福春大旱。永宁、莲花春、夏大旱。泰和水后大旱,谷价飞涨,每石稻谷银一两二钱,民无以为食,纷纷至县城,城门紧闭,饥民环城而泣。饿死者甚多。
康熙五十二年(1713)莲花夏旱。
康熙五十五年(1716)泰和夏大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峡江、新淦夏旱。
康熙五十八年(1719)峡江、新淦夏旱。 雍正二年(1724)永宁旱。
雍正七年(1729)夏,府城久旱。
乾隆元年(1736)永宁旱。
乾隆三年(1738)吉安府属夏、秋大旱。庐陵、安福秋大旱。
乾隆八年(1743)泰和旱,大饥。
乾隆十四年(1749)永宁夏、秋连旱。
乾隆十五年(1750)永宁夏、秋连旱。安福大旱。
乾隆十八年(1753)永新旱。
乾隆二十五年(1760)泰和夏大旱,数月不雨,颗粒未收。
乾隆二十九年(1764)永宁旱。
乾隆三十五年(1770)新淦、峡江旱。
乾隆四十五年(1780)安福五月旱。
乾隆五十年(1785)永新下半年连续3月无雨,农田受旱。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万安、安福等县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大旱。
乾隆五十四年(1789)泰和、庐陵、万安大旱。吉安府境旱。
嘉庆七年(1802)吉安府旱,自五月至七月不雨。
嘉庆十二年(1807)泰和五月大旱。
嘉庆二十五年(1820)莲花夏、秋大旱,70天无雨。永丰邑大旱,早稻无收。永宁大旱。
道光四年(1824)莲花六月大旱。
道光六年(1826)吉安府大旱。峡江四月旱至六月二十七日乃雨。莲花四、五月大旱。万安六月旱, 大饥,米价昂贵。永丰大旱,民饥。
道光十年(1829)莲花六、七、八月亢旱。
道光十五年(1835)吉安府境大旱,禾尽稿。峡江三、四月旱。庐陵春、夏旱。安福四、五月大旱,禾尽槁,贫民食树皮有死者。莲花夏、秋大旱,中晚稻颗粒无收。
道光十六年(1836)莲花四、五月大旱。
咸丰三年(1853)庐陵夏旱。
咸丰六年(1856)莲花六月旱。峡江九月至十二月不雨。
同治五年(1866)峡江夏、秋旱。
同治七年(1868)泰和夏旱,两月不雨,禾尽稿。峡江秋旱。
同治八年(1869)莲花夏、秋大旱。
同治九年(1870)吉安府夏、秋大旱,民大饥。永丰五月大旱,民饥。安福夏旱,米价昂贵。泰和夏大旱,岁饥。峡江夏旱。庐陵夏、秋大旱,自五月不雨至十月,泉枯,民大饥。
同治十年(1871)永宁辛未大旱。
同治十一年(1872)莲花夏、秋大旱。
光绪五年(1879)莲花晚稻遭旱灾。
光绪九年(1883)莲花、吉安、峡江大旱。
光绪十七年(1891)永新立夏后三月未雨,禾苗、草木枯萎,水圳绝流,鱼塘裂缝。
光绪十八年(1892)永新干旱严重,稻薯无收,民食野菜、草根。
光绪十九年(1893)庐陵夏大旱,谷价暴涨。永新旱灾严重,十分之九晚禾无收,少数农民死亡。峡江大旱,谷价昂贵。
宣统三年(1911)莲花大旱,庄稼无收,民以神仙土充饥。
民国时期 1916年吉安、峡江五六月大旱,烈风澈夜,禾槁地赤。 1921年五月万安起久旱不雨,各乡禾苗均已枯槁。
1925年境内大旱。吉水、莲花、安福、新淦、永丰、峡江、吉安、泰和等县久旱不雨,田地龟裂,早稻枯槁。
1930年吉安、莲花伏秋连续大旱,民不聊生,断炊者甚多。
1932年秋境内大旱。
1933年春境内大旱。七月始又旱。
1934年境内大旱,禾稿地赤。全年降水量最少。七月中旬高温,田地龟裂。早稻不能结实,晚稻秧苗如枯松之针,着火即焚。全区各县俱灾。早稻收获一两成至三四成,晚稻大多颗粒无收。
1944年先涝后旱。八月永新大旱,晚稻等秋季作物受损严重。新淦大旱,全县受灾面积14.39万亩,损失五至七成。吉安、莲花等县久晴不雨,造成旱灾。
1945年夏永新久旱无雨,早稻仅收三成。莲花旱魔为虐,大部分乡村颗粒无收,啼饥之声惨不忍闻。
1946年永新大旱,晚稻颗粒无收,为10年罕见之灾情。峡江旱情严重。
1949年6 ~8月吉安县受旱灾面积28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951年5月,境内大部分雨量站的降水量少于同期多年平均值的二分之一,有的甚至不及五分之 -0 7月中旬到9月又普遍久晴不雨,干旱再次发展,许多水塘、水井枯竭,泉源断流,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境内有11个县(市)遭受旱灾袭击,受灾农田共79.62万亩,其中无收0.41万亩,减产两三成的 39. 24万亩,减产四五成的20.32万亩,减产六成以上的19万亩,减产八成以上的0.65万亩。
1956年6月20日后,境内普遍少雨,出现大旱。7月各县雨量大多在60毫米以下,万安棉津站从6 月17 H ~7月5日只降雨0.4毫米。8月雨量更少,万安、吉安、遂川、安福、新淦等县只有30毫米左右。9月雨量也很少,永丰龙冈只有3.5毫米,吉水7.5毫米,吉安市、泰和、安福等地只有10毫米左右。 旱情较严重的吉水、吉安、峡江、新淦、安福、泰和、万安、永丰等8个县的旱情都在120天以上,永新、莲花、遂川、宁冈等4个县的旱情在40 ~ 50天。据统计,7月中旬全区受旱面积为267.48万亩,占水田面积的48.8%:到9月底止,全区受旱面积达到510. 3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66%,其中颗粒无收20& 47万亩,减产歉收351.87万亩,减产粮食4.77亿斤,受灾农业社2077个,人口 21.15万人。
1963年在上年大部分地区发生旱灾的基础上,再次出现干旱。1962年6月洪水过后,7〜9月境内降雨量比历年同期平均减少44% ₒ 1962年秋到1963年春,境内降雨量又比历年同期平均减少23%。 1963年夏季降雨量比历年同期少46%〜66%,秋季降雨量比历年同期少38% ~55%O境内1.84万座小水库和水塘,4月底干涸65%,到9月全部干涸。56座小一型以上水库的蓄水量只及计划的10% ~ 20%。18座万亩引水工程的灌溉流量减少三分之二。赣江及五大支流在4、6、8月三次下降到历年最枯水位。赣江吉安站的年径流深为282.1毫米,为多年平均径流深808.2毫米的35%。9月5日最枯流量只有120立方米每秒。1〜8月地面蒸发量全境达1179毫米,高于总降雨量720毫米的39%。比历史最高年的1940年同期多16%。而7、8月的蒸发量高达263毫米也是历史罕见的。山泉枯渴,溪水断流,库塘干枯,田干地裂,赤地千里。春旱时,境内178万亩农田断水,其中84万亩早稻田无水翻耕,2.4 万亩秧田龟裂。夏旱时,烈日炎炎,50%的早稻计220万亩缺水耘田,枯萎50万亩。秋旱时,72.1%的晚稻计226万亩受旱,干死99万亩。1963年连续9个月干旱,加上1962年秋冬两季干旱,经历1年零3个月的干旱期,面广灾重。涉及境内14个县(市),成灾生产队达到21653个,其中重灾队11247个,成灾人口 143.95万人,其中重灾户73.23万人。受灾面积428. 17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6.3% ₒ抗旱挽救87 万亩。成灾面积341.21万亩。严重减产以至无收的达147.7万亩,按受灾程度计算,共损失粮食4. 43 亿斤。
1978年1 ~ 6月,境内平均降雨量只有814毫米,比1977年同期减少343. 5毫米。吉水、新干、永丰、安福、峡江等5县减少300毫米以上。各个水库蓄水量减少,全区小二型以上水库总蓄水量到6月底只有6.15亿立方米,占计划蓄水量的51.3%,比1977年同期少蓄22%。其中大中型水库比计划少蓄 30%,小一型以下水库少蓄50%。吉安县到9月干涸167座小二型水库和3753座水塘,不仅二季晚稻缺水,连人畜饮水也发生困难。干旱来势猛,范围广,气温高,持续时间长,是1963年以后最大一次旱灾。而且是发生在早稻抽穗扬花时节。使早稻受旱面积高达243万亩,占播种面积一半以上。其中枯萎无收41万亩,约损失粮食产量1.64亿斤。二季晚稻没有完成种植计划。7月吉安市只降雨6. 8毫米,旱情继续蔓延发展,“吉泰盆地”八县许多塘、库干涸,小溪山泉断流。赣江、禾河、泸水等6大河流出现最枯水位,底浅沙州。吉安市习溪桥可以徒步涉水过赣江。种下去的二季晚稻有一半以上计122万亩受旱,其中枯萎10万亩。一季晚稻受旱1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4%。还有大豆、棉花、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受旱18.5万亩。总共受旱面积为393.5万亩。7月16 ~ 21日,境内大部分县下了地方性雷阵雨,有61个公社的旱情缓和,占公社总数的24% ₀但受旱面积还有216. 53万亩,至8月初才降至180万亩。秋至冬,干旱仍然存在,到12月,境内受旱面积回升35& 4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1%。其中绿肥 281.7万亩,油菜45.5万亩,蚕豌豆5. 28万亩,大小麦2. 5万亩,蔬菜7. 3万亩。在受旱面积中无水可抗的面积215.31万亩。人畜饮水困难的有6296个生产队,49.4万人。干旱程度仅次于1963年。
1986年境内降雨偏少。4〜9月境内平均总降雨量为772毫米,比同期多年平均雨量少27%计279 毫米。而5月境内平均只降雨82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雨量少165毫米,偏少67%。其中安福、吉安县、吉安市偏少80%。境内出现夏旱,受旱面积由5月中旬的40万亩上升到106. 82万亩。7月中旬至 9月底,连续82天,境内平均降雨量只有172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降雨量少128毫米,偏少43%。其中莲花、永新、安福、吉水、新干县、吉安市比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量少50% ~60%。比特旱的1963年同期还少12%。夏旱连秋旱,持续时间长达百余天。8月境内受旱面积达191.53万亩,其中枯萎13万亩。9 月受旱面积达到222.53万亩,其中一晚25.42万亩,二晚154. 69万亩,其他42.42万亩。
1991年4 ~ 6月,境内总雨量比常年同期少220〜430毫米,特别是6月下旬到7月底,雨水稀少, 吉安市连续40天未下透雨。境内大中小型水库和山塘的蓄水量比上年同期少23540万立方米,不少地方塘库干涸,溪水断流,二晚无水插秧,受旱面积达300多万亩,水利条件差的高田,望天田成片搁荒,无法耕种,有的地方人畜饮水发生困难。
1998年境内夏旱。雨季于6月25日结束,比常年偏早一个星期。随即受稳定的副热带高压控制, 天气晴热少雨。7、8两个月,各县(市)平均雨量仅为119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54%。另一方面,气温偏高,蒸发旺盛,日最高气温高于351的日子频频出观。8月份除永丰县为22天外,其他地方均超过25 天。长久持续的睛热天气,加大了地表水分蒸发,田地开裂,作物凋萎,旱情迅速由南向北蔓延。7月份旱情在南部显现,到8月10日,境内受旱面积达83万亩,其中近20万亩龟裂,10多万亩过白,二晚有的已经枯苗。到8月20日,干旱面积扩大到163万亩。
2000年4〜6月,境内平均总雨量偏少,雨季结束日期提前,江河水位低,各类水库蓄水严重不足,7 月份降水又持续偏少,加上高温酷暑,蒸发加剧,旱情过早出现,旱灾迅速扩大。至7月24日,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99.6万亩,其中重旱面积36.5万亩,干枯面积4. 6万亩,340万亩二晚栽种困难,100万亩秋季作物也遭受旱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