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发展及构造演化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133
颗粒名称: 地壳发展及构造演化史
分类号: P54
页数: 2
摘要: 地壳发展及构造演化史境内地壳演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演化时期或相应的构造运动旋回。
关键词: 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

内容

地壳发展及构造演化史境内地壳演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演化时期或相应的构造运动旋回。
  晚元古代发展时期(晋宁一澄江旋回)该时期境内地壳处于强烈下陷沉降的地槽发展过程,沉积出一套巨厚的火山质、泥沙质复理石或类复理石建造的地层(神山群)。
  早古生代发展时期(加里东旋回)该时期境内仍为地槽发展阶段,晚奥陶世末加里东运动I幕表现为地块上隆,使志留纪沉积短暂乃至缺失该地层沉积,至志留纪末加里东运动II幕(主幕)地槽强烈褶皱回返,结束境内地槽发展历史。受加里东运动主幕所致,境内震旦系一奥陶系地层形成强烈紧闭的线状褶皱,断裂亦较发育,岩石经受区域变质,一般为绿片岩相,部分地区为角闪岩相,并有较多的混合岩及混合岩化作用。加里东构造旋回另一重要特点,是岩浆岩活动表现十分强烈,特别是加里东构造旋回晚期有大规模的酸性一中酸性岩浆侵入,这一点已反映在岩浆岩一节中。
  晩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发展时期(华力西期一印支期)该时期境内为地台发展时期,地壳相对稳定,该期构造运动的主幕为印支旋回。在中泥盆世一早三叠世,基本上是大陆转化为海域的过程,此由中泥盆世一早三叠世沉积岩系反映为一个巨大的海相沉积旋回充分得到说明。其间仅早二叠世末有过短暂的海退时期,局部地段(即西起莲花界化城经琴水镇一安福瓜畲-吉水葛山-东至吉水阜田一线)处于滨海环境,沉积晚二叠世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龙潭煤系)。此后接着又沦为浅水区,至早三叠世沉积一套海相碳酸盐和泥沙质建造,以致华力西旋回与印支旋回由于缺乏沉积间断,而难以截然划分。早三叠世末发生印支主幕的强烈构造运动,其间缺少中三叠世沉积,使上三叠统安源组与下三叠统大冶组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接触。此外该发展时期岩浆活动不强烈,该时期的岩浆岩仅有永丰中村的二长花岗岩。
  晚三叠世一第四纪发展时期(燕山期一喜山期)境内经历印支旋回主幕进入燕山期后,又转为陆地,这也反映在沉积建造上,自晚三叠世开始,除个别地段(吉安天河)有晚三叠世早期滨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外,一般都为陆相粗屑含煤建造,并渐变为巨厚的陆相红色盆地型沉积。晚三叠世后,境内虽演化为陆地,但地壳运动却显著加强,一是反映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各地层间不整合接触关系,据此可划分出若干个构造幕;另一标志是有大规模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形成丰富的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这标志着地壳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地洼阶段。
  构造变形不同的地质构造发展阶段的构造形变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境内地槽发展阶段,以强烈褶皱为主,形成一系列紧密线型褶皱,断裂相对不甚发育或居于次要地位;地台发展阶段,以大型隆起、坳陷和宽展型褶皱为主,部分为过渡型褶皱,断裂也较为发育;地洼发展阶段(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阶段)形变独具特色,以强烈断块作用为主,断裂发育,形成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断陷盆地和断裂隆起,褶皱微弱。
  褶皱分基底褶皱、盖层褶皱及地洼断陷盆地与坳曲。
  基底褶皱主要由震旦系一奥陶系地层所形成,构造复杂,褶皱强烈,同斜紧闭褶皱极发育,见有武功山复背斜(包括陈山复背斜)、万洋山复向斜、吉安县天河一万安潞田复背斜、峡江城上复向斜、泰和沙村一赣县韩坊复向斜、吉安东固一赣县长洛复背斜。
  盖层褶皱为中泥盆统一下三叠统地层形成,其主导构造方向往往为基底构造线斜交,多呈北东或北东东方向,以宽展型褶皱为主。见有莲花复向斜、安福彭坊复背斜、永新一吉安县花桥复向斜、吉安县安塘复向斜、吉水富滩复背斜、万安陈家向斜、永丰藤田向斜、泰和茶芜向斜。
  地洼断陷盆地与坳曲由晚三叠世一第四纪地层形成,盆地呈北东一北北东向展布,盆地形态和延伸方向,受主要断裂方向或不同方向断裂所限制的地块形状的控制。盆地中堆积着巨厚的陆相红色、杂色碎屑建造,一般厚度达千米以上,局部达数千米,除少数坳陷盆地外,绝大多数为断陷单斜盆地或箕状盆地。见有抚州一永丰盆地,吉(安)一泰(和)盆地两个盆地。
  断裂主要记叙深断裂和大断裂,其他断裂为数众多,难以一一记述。
  深断裂普遍规模甚大,走向延长多数可达数百公里,常切穿硅铝层深入到硅镁层或进入上地幔。沿断裂或其附近常有基性或超基性岩分布。普遍有长期发展、多次活动的特点,在其附近曾发生过不同烈度的地震,并有温泉、地热点沿断裂线分布。穿过境内的深断裂有两条:一为遂川一德兴深断裂,该断裂南西端延入邻省,省内延伸约540公里;另一为新干至湖口深断裂(习称赣江大断裂),该断裂北起湖口, 经新建、新干至吉水,南延部分为吉泰盆地红层覆盖,南延至崇义,斜列断续展布,南北长达600余公里, 断面多向南东东方向倾斜,倾角较陡。
  大断裂规模相对较大,走向延伸长多在100公里以上,深入基底但并不切穿基底。往往对小型岩浆带或矿带与矿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大断裂均不切穿硅铝层。境内所见大断裂有四条:分别为遂川(黄坳)大断裂、崇义一万安大断裂、永新文竹一峡江大断裂、吉水大断裂。崇义一万安大断裂,总体呈北东向延伸,部分地段(崇义一带)偏转为北北东向,南西延出省外,省区延长约150公里;永新文竹一峡江大断裂作北东东一北东向延伸,南西端延入湘省茶陵县境,省区延长约170公里,控制吉一泰盆地北缘及红层的沉积。吉水大断裂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北西向张剪性斜移正断层平行排列组成,延伸约90公里。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