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006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
页数: 9
摘要: 吉安,古称庐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家乡。得天独厚的吉泰盆地,土地肥沃,享有“金庐陵”的美誉;因其襟带南粤、唇齿荆楚,据赣江之中游,为南北之要会,地广物阜,屹为雄郡。吉安山水秀丽,古迹众多,奇秀险特的自然风光和积淀深厚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发现,改写了南方古代文明史。吉安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吉安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再现勃勃生机,再创新的辉煌。吉安,这块革命史上的红色土地,如今更为世人所瞩目。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内容

吉安,古称庐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家乡。得天独厚的吉泰盆地,土地肥沃,享有“金庐陵”的美誉;因其襟带南粤、唇齿荆楚,据赣江之中游,为南北之要会,地广物阜,屹为雄郡。唐宋以后,吉安百业兴旺,商贾云集,富庶繁华;教育勃兴,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有“江南望郡”、 “文章节义之邦”的美称。吉安山水秀丽,古迹众多,奇秀险特的自然风光和积淀深厚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发现,改写了南方古代文明史。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吉安古老的传统和人文精神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三湾改编的歌唱声,宁冈会师的欢呼声,龙源口和黄洋界的枪炮声,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军号声,汇成时代的最强音。根据地人民在毛泽东的旗帜下,敢于斗争,开创新路,铸就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还有东固革命根据地,陈毅称誉为“东井冈”。吉安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吉安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再现勃勃生机,再创新的辉煌。 吉安在腾飞!吉安,这块革命史上的红色土地,如今更为世人所瞩目。
  (一) 吉安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片沃土上披荆斩棘,生息繁衍。这里,夏商之时为中原九州之一扬州的西南境域,西周属周文王五世孙周章封地。春秋时属吴,战国初周元王三年(前473)地入越,战国中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入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分天下为 36郡,境内始置庐陵、安平、新淦县,属九江郡;安城县属长沙郡。汉代庐陵属豫章郡。东汉灵帝末 (184 - 189),扬州刺史刘遵上书朝廷,请析豫章郡置庐陵郡,朝廷准奏,但因战争而尚未施行。献帝建安二年(197),孙策预立其堂弟孙辅为庐陵郡太守,但未取庐陵,乃遥领其地。建安四年(199),孙策定庐陵,孙辅莅境施治,庐陵郡正式确立,辖西昌、高昌、兴平、阳城、遂兴、平都、石阳、南野、零都、赣10县。 隋唐二代,境内时称庐陵郡,时称吉州,更替频繁:宋开宝八年(975),置吉州庐陵郡兼军事。元至元十四年(1277),废吉州庐陵郡兼军事,置吉州路总管府,领庐陵、吉水、安福、太和、永新、龙泉、永丰、万安8 县;元贞元年(1295),吉水、安福、太和、永新4县升为州,仍属吉州路总管府。皇庆元年(1312),取吉水、 安福两州各一字取名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兵取江西,改吉安路为吉安府。清初沿明制。乾隆八年(1743),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莲花厅,吉安府领庐陵、 龙泉、永丰、万安、永宁、吉水、安福、泰和、永新9县及莲花厅。至1912年,废吉安府,县(厅)直属江西省。1914年,划全省为4道,庐陵道辖赣西21个县,初治髙安,后迁宜春,1916年迁至吉安。1926年,废庐陵道,所辖县直属江西省。1932年,境内大部为江西省第九、第十行政区,新干县属第一行政区。1939 年,境内大部为第三行政区,新干属第二行政区。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决定成立吉安分区, 1950年9月改吉安分区为吉安区,1955年3月改吉安区为吉安专区,1968年2月改吉安专区为井冈山专区,1971年1月改井冈山专区为井冈山地区,1979年7月改井冈山地区为吉安地区,领吉安市、吉安、 吉水、新干、峡江、永丰、泰和、遂川、万安、安福、莲花、永新、宁冈12县;1981年10月设立井冈山县,1984 年12月撤销井冈山县设井冈山市。1992年6月莲花县划属萍乡市管辖。至此,吉安地区领吉安、井冈山2市,吉安、吉水、新干、峡江、永丰漆和、遂川、万安、安福、永新佇冈11县。2000年5月11日国务院批准吉安“撤地设市”,至同年8月18日,完成了撤销吉安地区、设立地级吉安市的工作。吉安市下辖吉州、青原2区,井冈山市,吉安、吉水、新干、峡江、永丰傣和、遂川、万安、安福、永新10县。2000年底,总人口 4475907人;其中少数民族37个,人口 16504人,占总人口的0. 378%,其他均为汉族。
  吉安地区位于江西省中西部,赣江中游。介于北纬25。5832"至27。57,50",东经113。48,至115。56,之间。东接江西省抚州地区的乐安县及赣州地区的宁都、兴国县;南邻赣州地区的赣县、上犹县和南康市; 西连湖南省的桂东、炎陵、茶陵县及江西省萍乡市的莲花县;北靠萍乡市的芦溪县,宜春地区的宜春市、 樟树市、丰城市,新余市的渝水区、分宜县。南北长218公里,东西宽208公里,总面积为25271平方公里。山地占境内面积的29.50%,丘陵占45. 30% ,平原、盆谷及岗台地占25. 20% ;其中水域面积占 3.6%。可概括为“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区内地势东、西、南三面环山,峡江县以上属山地和丘陵相间地区,地势东西高而中间低,并由南向北徐徐倾斜,中间形成江西省有名的吉泰盆地;峡江县以下属鄱阳湖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河谷切割较浅。主要山脉:东部有灵华山,海拔1250米;南部有天湖山,海拔1200米;西部有万洋山、诸广山,峰峦起伏连绵,主峰南风面海拔2120.4米,为境内最高峰; 西北部有武功山脉,山岭重叠,谷深坡陡,主峰金顶(白鹤峰)海拔1918.3米。境内河流众多,以赣江为中轴,有23条大小支流汇入赣江,赣江主流自南向北蜿蜒穿过吉泰盆地,流经万安、泰和、吉安、吉安市、 吉水、峡江、新干7个县(市),奔腾而下,进入平原地带。赣江两岸土地肥沃,居民点稠密。
  吉安地区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 3T, 年平均降水量1457.7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80 ~ 300天。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具有种类多、分布广、藏量大的特点。全区土地面积3790.66万亩,耕地面积536万亩,九成为水田,是主要耕作用地,盛产水稻、大豆、油菜、烤烟;旱地占一成,主要种植花生、甘蔗、麻类、薯类、蔬菜、瓜果和药材。林地面积2563. 22万亩,森林覆盖率65. 3% ,比全国和全省分别高出47个和12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5600. 9万立方米。 植物有4000余种,其中有芳香油料植物、淀粉野果植物、纤维植物、单宁果胶植物、药用植物,观赏植物 2500多种;珍稀观赏乔木有栋树、苔山松、楠木、竹柏、扁柏、湖南木、红豆杉等500多种,红豆杉是中生代末期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绿色宝库”井冈山的植物约3800种,属于中国或世界稀有的树种,有鹅掌松、香果树、银杏、山杉、秃头杉、冷杉、台湾松、福建柏、罗汉松等上百种。境内还有誉为“甲于江南,驰名全国”的安福陈山红心杉,材质优良,被历代朝廷列为贡材;称为“橘中之珍”的遂川金橘;曾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的遂川狗牯脑茶叶。动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已知的野生动物有1000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有华南虎、黄腹角雉、雪豹、金钱豹、獐、毛冠鹿、大覲、水猴、虎纹鹭、相思鸟等30 多种。人工饲养动物等优良地方品种,有泰和乌鸡、吉安黄牛、峡江水牛、安福米猪、万安花猪、万安玻璃红鲤鱼等。地下矿藏,有煤、钩、铜、镰、钮、皱、砂金、耐火黏土、泥炭、猛、钾、金、银、铀、钻、锡、钳、重晶石、温泉等。花岗石是吉安地区一大优势,且结构均匀、质地坚实、品种多样,花色有桃红、赤红、墨绿、墨玉、翡翠玉等11种,储量9亿多立方米。水利资源也十分丰富,水域总面积为94877.5公顷,水资源总量为196.78彳乙立方米,发展水电事业有着良好的前景。吉安地区山川秀丽,有众多名山峻岭、奇峰幽谷、 气象奇观、名泉飞瀑、古树奇花、珍禽异兽、湖光川色、天然溶洞。还有以“山奇、水秀、洞幽、石怪”而著称,被誉为“第十七太秀法乐洞天”、“第八郁木福地”的玉笥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人文景观较为丰富,有佛教禅宗青原派系的发祥地,其繁衍的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已远播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还有被称为“青铜器之都”的商代墓葬遗址、国内罕见的战国粮仓遗址、古代黑釉瓷生产中心吉州窑遗址、江西三大古书院之一的白鹭洲书院以及欧阳修纪念馆、文天祥纪念馆。绮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雄浑的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构成了吉安地区吸引中外游人的特色。
  (二) 吉安地区地处江南腹地,是华夏大地最早的开发地之一。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息于斯,拓荒经营, 并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早期文化。考古证明,新干县马脑山文化遗址中发掘的石镌、梯形石刀、砺石、陶片等先民生产、生活遗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在永丰县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有栽培的水稻谷壳和稻秆残留痕迹。这些表明庐陵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先民们很早就制造劳动工具并懂得水稻栽培技术。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墓葬遗址的文物则表明,庐陵文化在商代中晚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干县牛头城的西周墓葬遗址出土的青铜鼎,其制作水平基本与中原文化保持同步,与江南其他地区和中原的文化互相影响。春秋战国之际,江南腹地免遭战乱,加上土旷地平、江河网布形成的水利与舟楫之便,给这里发展生产和运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新干县界埠乡湖田坑里袁家村战国粮仓遗址的发现,证明战国时期这里盛产粮食,农业经济发达。从其建仓储粮和粮仓的建造方式可以知道,当时的人们已具有丰富的储粮经验,并掌握了开沟通风排气、防止粮食霉变的科学方法。
  秦汉时期,统治者为开拓南疆、平定南越,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秦始皇两次南征都曾途经庐陵,并借助赣江水道运输粮饷。几次大规模的北军南伐行动都经由庐陵而达目的地,这意味着庐陵地区北上至中原地区,南下至岭南地区的水陆二路交通运输已经畅通。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庐陵地区与中原和岭南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对庐陵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庐陵经济文化又得益于几次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人口的涌入,使江南的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不仅经济加快了发展,也给相对闭塞的江南带来了新的文化气息。在这种南北文化的交融中,庐陵文化获得了发展的契机,文化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隋唐以后,庐陵地区人才辈岀,名士荟萃,文化发达,民风淳朴,形成了独特的庐陵文化,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从唐宋至明清,吉安地区科举进士 2788人,其中状元18人,榜眼17人,探花16人,宰相20人, 尚书90人。吉安的进士不仅数量上,而且名次上长期居全省乃至全国的前茅。明建文二年(1400)和永乐二年(1404)两届殿试,状元、榜眼、探花的桂冠全归吉安人。庐陵绘就了“五里三状元,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百步两尚书,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绚丽历史画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他成功地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了平易流畅的一代文风。南宋四大诗家之一、诚斋体创始人杨万里,诗词语言新颖,自然活泼,想象丰富,幽默诙谐,别具一格。南宋辛派词人刘过,诗词晓畅平易,不仅饱含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还通过优美的形式表现了巨大的艺术力量。还有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明代台阁体诗派盟主杨士奇、江西派诗人刘耘等在历史上得到很高评价,其作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中体现的爱国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北宋农学家曾安止,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水稻品种专志《禾谱》,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北宋著名天文学家曾民瞻,创新畧漏制造方法,为中国计时器具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贡献。南宋四朝宰相周必大利用工作之余,试验胶泥活字印刷获得成功。明代杰出的探险家、旅行家和外交家陈诚,四出西域,为敦睦四邻、沟通文化、发展贸易、巩固边陲做出了显著成绩,他撰写的《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成为当今研究西域历史的珍贵文献。明代理学大师罗钦顺的唯物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明代地理学家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图集。明代欧阳必进发明的人力耕地机,是一项走在古代世界前列的农业科技成果。明代郭维经发明的龙泉码,是世界上最早的原木材积表。此外,为世界公认的15 世纪世界文化史的瑰宝《永乐大典》,全书共计228770卷,共3. 7亿字,荟萃全国的精英组成一支2169 人的庞大编纂队伍,历时五年编成,这部巨著的总设计师是著名江南才子、吉安人解缙。这些历史名人的功勋业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其积极的社会价值惠及子孙后代。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多年间,相当数量的吉安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思想等领域中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今北京中华世纪坛,概括了中华民族从孕育、启蒙到成长、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记载了 17项吉安籍历史文化名人的主要业绩,显示了庐陵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近现代,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积极作用和重大影响的名人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据学术界研究,其祖籍都是吉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曾庆红是吉安县永和镇锦源村人。众多的吉安人在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创造出非凡的业绩。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王梓坤,在概率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游效曾,在功能性配合物方面发展了混合三聚、电解聚合等新型反应,并在谱学理论方面开拓了化学位移计算方法,提出了一些规律性结论。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黄春辉,天文学家熊大润,桥梁工程学家曾庆元,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工程热物理专家徐建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做出了卓越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各省市工作的高级职称的各类吉安籍人才有1400人。吉安籍人才不仅分布全国,而且分布世界各地,有的在海外建功立业,有的归来报效祖国。
  (三) 吉安人民勤劳节俭、正宜善良,在历史上,富有正气浩然的斗争传统。从东汉末年到清朝末年约 1700年间,吉安人民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所进行的斗争共达120余起。东汉建安四年(199),庐陵郡划归东吴孙策管辖时爆发农民起义。吴嘉禾四年(235),庐陵李恒联合多路农民起义队伍,反对孙吴政权。最大的一次是吴永安七年(264),庐陵张节领导的农民起义,人数达数万人,对统治者的打击颇大。晋至南北朝时,封建割据势力在庐陵地区的战争达12次之多,造成庐陵人民极大的痛苦。梁大同八年(542)正月,安成(今安福县)刘敬躬利用道教团聚农民发动起义,起义军攻破庐陵、南康,队伍扩大至数万人。随后进军新干,威胁豫章郡,各地官僚豪绅纷纷逃窜.有力地打击了统治者。唐大和六年 (832),吉州赤谷、徐庄等山寨农民起义,朝廷派军队前来镇压,经过激战才告失败。宋代吉州地区发生的大小农民起义达20次以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龙泉(今遂川县)彭友与李满、 王彦、廖八姑三姐妹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攻占江西、湖南11个县,队伍达10余万人,并向广东延伸” 直至绍兴十一年(U41),彭友农民起义队伍才被镇压下去。在对抗外族入侵方面,吉州人民更是坚强〉 当南宋王朝半壁江山岌岌可危时,民族英雄文天祥首倡勤王,组建勤王军奋力抗元。文天祥倾其家产, 披肝沥胆,被俘后以诗抒怀,慷慨激昂,写下了千古不朽的《正气歌》。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元代,吉安共发生农民起义20余次。从明洪武三十年(1397)吉水县的山谷“叛民啸聚”开始,至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止,吉安发生农民起义25次,其中崇祯年间就发生了 5次。明代中期,江西的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农民竭力反抗,万安、龙泉、泰和等县的农民,一面种山育林,一面武装起义。张献忠率部进江西后,吉安农民积极响应。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攻下吉安,吉安农民革命斗争的声势威震江南。清代,从顺治二年(1645)到同治五年(1866)的221年间.吉安农民革命斗争达33次,其中从1853至1861年,太平军在吉安活动,吉安人民给予他们大力的支持。 咸丰三十年(1853),太平军遣邹恩隆到泰和传道,聚众百余人,清政府前来镇压,泰和人民举义旗攻下县城后,又攻入吉安城。自此,太平军在吉安各县活动频繁,使清统治者惴惴不安。
  清末至民国,吉安人民的革命斗争更是如火如荼。1911年辛亥革命,吉安人民举义旗响应,迫使吉安知府李士俊“挂冠而去”,驻军统领袁坦顺势宣布光复。新干县的邹继龙在此期间成为孙中山政府的首届众议院议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泰和县的袁玉冰、万安县的曾天宇和张世熙、新干县的邹努在吉安成立中共党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举行了著名的万安暴动和东固暴动。1927年9月 19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县三湾,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下,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锻造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在血与火的斗争岁月里,吉安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吉安有11个 “全红县”,254个红色乡镇。红军主力长征后,吉安人民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报复和残酷迫害.全区有776个村庄被烧毁,被杀害的群众难以数计,12万多人口的宁冈县到解放初期仅剩下3万多人。全区仅记录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近5万人,还有更多的姓名无考的牺牲者。这些革命先烈,有的在战场上前仆后继,有的在监狱里坚贞不屈,有的在刑场上视死如归,有的在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哺育出了袁文才、王佐、曾山、贺子珍、康克清等一大批功绩卓著的革命家。1955 ~ 2000年授勋的共和国将军中,吉安籍将军达176名。他们是一代人杰,百世楷模,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富有光荣传统的吉安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以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股热情,那样一种拼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大力发展生产,振兴经济,建设文化,改善生活,谱写历史的新篇章。
  (四) 吉安经济自古以农业为主。先秦之战国时期,这里已成为全国重要粮食产区,并对粮食已有较科学的贮藏方法。三国时期,孙权设置农官,实行屯田,促进江南土地的开发,对这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大作用。隋唐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地处江南的吉安进一步开发,生产繁荣兴旺。境内各地陆续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并注重改良水稻品种。当时泰和县一带,水稻品种达50多个。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始于晚唐、兴于五代、极盛于宋代的吉州窑,以木叶天目、剪纸贴花、鹅鸩斑、玳瑁纹陶瓷名扬海外,成为全国黑釉瓷生产中心。手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造船业的兴起。宋代,吉安的造船业名列全国前茅。明代以后,由于地主豪绅大肆兼并土地,吉安出现大量失去耕地的农民,这些农民被迫进入山区开垦荒山荒地。还有福建、广东两省边界大批农民迁往吉安开山种地,定居垦殖。 因此,粮食、柑橘、茶叶、杉木、乌鸡、黄牛成为吉安农业的主导产品。农业生产门类逐渐多样化,使农村和城镇的商品日益增加,对商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吉安的商人依赖大宗的粮食、茶叶、土纸、木材等商品活跃在国内市场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吉安在封建经济逐渐解体的同时,于20世纪初陆续出现华昌公司、樟脑公司、广利纱局、吉安煤矿等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随后,吉安又出现电力、采掘、化工、印刷、冶炼、制革工业。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和国民党政府统治腐败,新旧官僚、军阀的贪婪盘剥,这些企业发展缓慢,屡受挫折。尤其是国民党反动当局对革命根据地的残酷屠杀和经济封锁,吉安地区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至1949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仅20758 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9926万元,工业总产值832万元;粮食总产量93514万斤,人均530.5斤。新中国建立后,勤劳勇敢的吉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经过50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国民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至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55550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 1949年的45. 085倍;农业总产值524422万元,是1949年的11.25倍;工业总产值1181750万元,是1949 年的412.94倍;财政收入122525万元,是1949年的1043.05倍,国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新中国建立前,国民党政府对吉安这块红色土地实行长期残酷的经济封锁和多次“围剿”,使吉安的农业受到严重摧残,田园荒芜。直至新中国建立前夕,吉安的农业仍然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差,产量低, 人民群众终年劳累,依然饥寒交迫。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地位,通过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恢复和以后的10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发展农业的内外部条件不断改善:大兴水利,培育良种,合理施肥,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发展农业机械化;还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方面采取各种先进科技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吉安地区的农业发展。吉安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大体分为五个时期:1950〜1956年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顺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农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根本上结束了国民党政府造成的通货膨胀和农副产品货缺价高的局面。1957 ~ 1965年为第二个时期,是遭受挫折和调整时期。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了形式主义和浮夸风,否定集市贸易,否定商品生产,否定价值规律;在分配方面实行供给或半供给制,动摇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再加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农业生产严重受挫。“大跃进”之后,农业生产进入调整时期,加强了对农业的投资,农业生产又重新恢复和发展,粮食总产量从17.45亿斤增加到20. 89亿斤,农业总产值上升到2.63亿元,棉、麻、果、桑、茶叶、畜牧、水产等都有明显增长。1966 - 1976年为第三个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损失,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在70元左右徘徊,农业总产值增长幅度不大。1977〜1988年为第四个时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农村推行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上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牧渔业协调发展。1988年,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6.4亿元上升到13. 86亿元,增长1.16倍;粮食总产量由29.7亿斤上升到42. 86亿斤,增长44.3%;多种经营发展更快,农民人均收入由75元增加到468.17元,增长5.2倍。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从自给自足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1989年以后为第五个时期,这一时期吉安地区的农业出现了优质化、商品化、基地化的发展趋势。形成了果、竹、茶叶、药材、蚕桑、烟叶、蔬菜、肉牛、 珍禽、特种水产十大支柱产业,农业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与1949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 92.22倍,粮食增长4. 13倍,油料增长13.95倍,肉类增长7. 32倍冰产增长24.70倍。
  新中国建立前,吉安的工业十分薄弱,只有为数不多的煤窑、土法造纸以及简陋的木竹加工、副食品加工和手工业作坊,生产少量的煤、钩砂、土纸、夏布、饼干、黄烟丝等。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加强对吉安工业的投资,使其地方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地逐步发展,先后建立了冶金、煤炭、电力、机械、电子、轻化、纺织、建材、森工和食品等10多个工业门类,生产上千种产品。吉安地区工业历经几起几落的曲折历程,才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1949 - 1950年,经过“三反”、“五反”运动,打击投机倒把,制止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人民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领导权,使一部分资本主义工业通过加工订货走上了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工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51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176万元,比1949年增长1.4 倍。从1953年起,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时期顺利完成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生产得到有计划地发展,各种经济成分的占比发生重大变化,全区兴建272个国有工业企业。1958年在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在经济工作的指导上违背了客观规律,执行“以钢为纲”的错误方针,开展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工业生产建设畸形发展。I960年,吉安地区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1961 ~ 1965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调整了建设速度。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正值“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的影响给工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全区工业生产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工业总产值下降,生产技术停滞不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由于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生产力得到解放,吉安地区的工业生产由复苏转到振兴,逐步走上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轨道。1987年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51.75%,并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为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全区工业企业坚持以质优、款新取胜, 重视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创新,有40项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123项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许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区内有江西省最大的电缆制造企业,设备配套齐全,采用光杆排线、履带牵引等先进技术,能产生裸线、电磁线、电气装备电线电缆、电力电缆、矿用橡套电缆和通用橡套电缆、电焊机电缆、通信电缆7大类3700余种规格。还有以泰和乌鸡为主要药源的乌鸡系列药品,以及全国最大最先进的高浓度流加糖工艺、化学除蛋工艺、碱转化工艺的维生素化学原料药,主治女性白带、痛经、养血养胎、产后补血、养血产乳、养血养颜、养血调经。此外,有泰和乌鸡、 安福火腿、遂川狗牯脑茶叶、金橘、板鸭、峡江米粉、吉安堆花酒等传统的食品工业。新中国建立50多年间,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784.92倍。
  吉安地区的乡镇企业,是在农村手工业合作化的基础上经过原人民公社社队企业阶段发展起来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乡镇企业得到蓬勃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00年全区乡镇企业达6. 64万个,从业人员25.52万人,完成总产值13. 07亿元。全区工业产值80.58亿元,完成增加值23. 27亿元,上交国家税金3. 88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农业生产、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弥补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增加对农村文化福利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为全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为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建设、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吉安的商业一直比较发达。唐宋时期,商贾云集,街市繁华。明清期间,丝绸、布匹、百货、木材、食盐、南货、粮油、药材等商品交易频繁。民国时期,吉安城商户林立。日军侵华后,长江航运及浙赣铁路交通梗塞,东南诸省货物多经吉安转运川黔;九江、南昌商户内迁赣中,使吉安曾一度成为江西全省的金融及商贾中心。抗日战争胜利后,外来商户陆续返回原地,吉安商贸量随之下降。1949年境内各县相继解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釆取一系列扶持工商业恢复发展的措施。1952年,国营贸易机构遍及全区县城、圩镇及工矿区,初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国营商业网络。从1953年起,国家对粮油棉实行统购统销;1955年在农村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对生猪、家禽实行派养、派购;在城镇实行粮油按人定量供应;对私营工商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 包销”和“经销、代销”政策,使国营商业掌握了主要货源,并逐步把私营商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导,集体商业、合作商业、私营商业与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并存的格局。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思想泛滥,将公私合营商业、集体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全部转为国营,取消了个体私营商业和集贸市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吉安地区的商业逐步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多种经营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新格局。1991年开始,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国有民营、公有私营,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商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至2000年,全区共有各类专业和批发市场347个,城镇集贸市场49个,个体工商户 57382户,从业人员110827人,注册资金51966万元。全区各种所有制工商企业13606户,注册资金 580572万元。吉安形成了一个以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体系。
  新中国建立前,吉安的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街道多为碎石、石灰、杂土混料路面。新中国建立后,全区各级政府加大了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资,城市面貌变化很快。90年代以后,在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和产业化的理念指导下,努力扩大城市整体框架,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在城市建设定位中,全区注重凸显自然、社会、文化和人的相互协调以及时代气息与历史文脉的有机融合,充分展示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的完美统一,突出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神韵,显示“红、绿、古、今”交相辉映的特色,塑造鲜明的城市风格。同时,城市的亮化也显著改善,一路一款,一街一景,先后建成了白鹭灯、海鸥灯、钻石灯、美耐等数十条特色街,形成了点、团、线相连的夜景灯光网络,全区各城向园林城市迈步。新中国建立后,农田水利建设成就卓著。至2000年,全区已建成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37座,小型水库1139座,总库容达425723. 23万立方米;山塘工程 18915座,蓄水总量为2.91亿立方米;各类水利工程总灌溉面积443.82万亩。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为吉安地区的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国建立后,吉安地区的交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区已经形成以吉安城区为中心,以京九铁路、105 国道、319国道和赣江为主干的水陆交通运输网络,无论是南下闽粤港澳,北上京津,还是东进江浙沪,西岀湘桂黔都十分便捷,从根本上改变了吉安的区位条件。邮电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全区已基本形成了拥有多种通讯手段和传输方式,结构完整、设备先进、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的现代通讯网络。全区电话交换机容量达45万门,100%的乡镇和行政村通了电话。国道和京九铁路主要交通干线形成无缝覆盖, 各种通讯服务网点遍布全区,为吉安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通讯环境和投资环境。电力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建成了以110千伏变电站为骨架,35千伏变电站为主体的输变电网络,以井冈山华能电厂、万安水电厂为骨干的电力装机总容量达120万千瓦,年发电30亿度。科学技术得到广泛重视,2000年全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5155人,其中正高职称者1400人,拥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术团体57 个,累计取得科技成果592项,达国际先进水平的3项;国内首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8项。这些科技成果,促进了吉安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商品流通的扩大,全区的地方财政有很大发展,财政收支都有很大增长。1949〜2000年,吉安地区财政总收入累计10977361. 1万元,2000年总收入 122525万元,是1950年收入112万元的1094倍,基本上保证了全区社会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五) 50多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吉安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质的飞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大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由长期缓慢增长转变为大幅度增长。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87.56元。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由1949年的 297元提高到2000年的6446元,增长20. 7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由1951年的49万元增长到 120.42亿元。吃的方面由过去以粮食为主的温饱消费转向讲究营养、风味、保健;用的方面由实用到追求现代品位;穿的方面由蓝灰、黑青的色泽单调转变为新潮、时尚。城市居民的炊事燃料改变几十年一贯的柴草、煤炭,大多数居民用上了电和燃气。昔日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吉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政府带领下,已经基本上摆脱了贫困,并向小康社会的生活迈进。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都有长足的发展。
  古代吉安境内,重教崇文蔚然成风,耕读传家相沿成习,书院勃兴,社学及私塾遍举,不仅铸就了文武进士,而且更培育出一大批名播天下的文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谱写了吉安古代的璀璨文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苏区教育,从农民识字到列宁小学,从干部培训到职业技术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抗日战争时期,外埠许多学校迁至境内办学,一批著名学者会聚吉安,教育事业一度繁荣。 抗战胜利后,外埠学校陆续迁走,内战爆发,学校教育事业渐衰。新中国建立前期,吉安教育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文化大革命”期间,停课“闹革命”,学校被撤并、搬迁,教师下放劳动,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损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全区形成了国家、 部门和社会力量多方办学、结构合理、门类齐全,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至2000年,全区各类学校达3684所,其中高等学校8所,中等专业学校19所,普通中学318所,职业高中27所,技工学校3所,小学2641所,幼儿园66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达83899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 18.74%,是1949年28. 2倍。各类学校教职工共有48903人。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0年,全区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90760人。
  吉安地区自古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称,名人学士著述颇丰。新中国建立后,吉安的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专业与业余结合的,包括文学、艺术、新闻、广播、图书、文博等诸多门类的社会主义文化工作体系和活动网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曾遭受“文化大革命”摧残的文化队伍不仅恢复了活动,而且扩大了阵营,文化工作和文学艺术创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至2000年,全区有500多件作品获奖,小说《野栗子》、《少年军需队》,剧本《解缙闹殿》,摄影《瀑布》等获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文艺作品奖。广播剧《生活的浪花》、《凤凰嫂》在全国大赛中获二等奖,摄影作品《争艳之境》、《井冈晓色》 分别参加国际影展,美术作品《骏马图》在美国展出,采茶剧《乾隆受罚》获江西省1986年首届“玉茗花” 戏剧创作一等奖,少儿戏剧小品《小主人》1991年获江西省少儿艺术创作、导演、表演一等奖,该小品被江西省文化厅选调参加国家文化部、国家教委、全国妇联、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少儿戏剧评比,获一等奖。小型采茶戏《狗肉飘香》参加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导演、舞台美术设计三项一等奖。吉安灯彩由来已久,新中国建立后,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吉安灯彩更为活跃。1957年,吉安县彩灯艺术《鲤鱼灯》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受到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中央领导人的赞誉.并由中央军委文工团、铁道部文工团移植,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1984年,由江西省歌舞团移植的《鲤鱼灯》参加华东音乐、舞蹈会演,获一等奖。50多年间,吉安地区共举办文艺会演200多次。吉安市、泰和县获“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称号,吉安县被命名为“灯彩艺术之乡”,永丰县被命名为 “农民艺术之乡”,永新县被命名为“书法艺术之乡”。吉安的文化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景象,为全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做出了成绩。
  吉安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50多年间,全区广播电视通过举办各种节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播科学知识,丰富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开创吉安广播电视事业的新局面,扩大自办节目的覆盖率,安装了 30千瓦分速波发射机,可直接覆盖全区70%以上范围,大多数地方可以看到吉安电视台的全套节目,还可转播除内蒙古、新疆、宁夏、西藏之外的中央和各省市电视台节目。至2000年,全区有电视台11座,1千瓦以上的发射台和转播台3座,1千瓦以下发射台和转播台 102座,卫星地面接收站1168座,小功率电视差转台138座。乡镇有线电视站244个,开通微波线路28 千米,架设有线电视光缆线路140千米,有线电视总用户22.9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3.72%。
  新中国建立前夕,吉安医务人员不足200人。既无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组织,又无医药学校,缺医少药严重,天花、霍乱等急性传染病屡有发生和流行,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新中国建立后,吉安地区相继增设卫生医疗机构,积极培养卫生医务人员,逐年扩充医疗设施,不断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条件, 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从治理“脏、乱、差”到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在群众中树立了爱卫生、讲文明的新风尚。至2000年,全区已建成比较完整的医疗保健网络,具备比较完善的医疗设施。全区有卫生医疗机构671所,其中县以上综合医院46所,中医医院13所,农村中心卫生院58所,农村卫生院205所, 门诊部272个,病床8965张,专科防治院17个,卫生防疫站14个,妇幼保健院14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11468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各种传染病和地方病,已经先后消灭或基本上得到控制。鼠疫、天花、班王疹伤寒、疟疾、丝虫病已基本消灭;白喉、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等疾病已基本得到控制。妇幼保健事业成效显著,母子“一条龙”系统管理在城乡推广,新法接生全面普及。农村卫生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村办、乡村联办、卫生院设点和乡村医生承包等形式办医。由于卫生、保健、医疗等方面通力合作,境内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由新中国建立初期4229. 89/10万下降至 223.51/10万,人均寿命由建国初期34. 04岁上升到68.49岁。
  吉安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有舞龙、舞狮、秋千、耍花灯、举石担及赛龙舟等。旧中国政治腐败,战争频繁,民困财竭,境内体育事业十分落后,运动成绩低下。新中国建立后,吉安地区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竞技水平也有长足进步,成绩斐然。1959年,吉安县刘克珍参加全国第一届运动会,获女子 50米、100米小口径步枪卧射冠军,是江西省获全国比赛第一枚金牌的女运动员。举重名将万红厚, 1985年参加保加利亚“世界青年杯”举重邀请赛,一举获得52公斤级冠军。新中国建立50多年间,全区共举办11届全民体育运动会,35次全地区的大、中、小学生运动会,承办45次省级体育比赛和44次全国性单项比赛;为国家和江西省输送上千名优秀体育人才;有10人在国际体育竞赛中获得金牌30枚,67 人在全国性体育竞赛中获得金牌154枚,其中有2人打破世界纪录,1人平世界纪录,1人2次破亚洲纪录,2人3次创全国纪录,8人12次破全国纪录,1人2次破全国少年纪录;有国际运动健将8人,国家级运动健将25人,国际级裁判员1人,国家级裁判员7人高级教练4人。
  吉安自古享有“金庐陵”的美誉。这里山水相连,峰回路转,彩云飞驰,处处有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 处处有美妙动听的鸟语欢歌,处处有观赏不尽的奇花异草,处处有数不尽的珍禽异兽。在吉安,有高耸入云的武功山,更有会集峨眉山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雄的井冈山,这是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旅游胜地之一。吉安位于香港、澳门和广东经江西到中原的核心地带,既是沿海之腹地,又是内地之前沿,北与长江三角洲对接,南与华南经济圈呼应,是至关重要的“黄金走廊”。京九铁路、大 (庆)广(州)高速公路、105国道和319国道、赣江水道以及井冈山机场,构成了水、陆、空“三路并进”,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老区形象和传统观念,在这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富有革命传统的吉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握历史进程的主流,发扬敢于创新的精神,去描绘吉安更加美好的明天。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