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岩

知识类型: 实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唯一号: 140236020230000029
实物名称: 桃花岩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233.pdf
类型: 洞穴
分类号: K928.3
主题词: 名胜古迹

实物简介

位于株山东北部山间,系一天然石洞,深五米、宽十四米、高四米左右,形状似船,洞内可纳百人。岩顶有一线清泉下滴,水质清凉,长年不绝,洞外有十余株桃树,据说初时曾为徐孺子所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每年到了四、五月雨季,洞外的桃花、杜鹃花及其他各种奇花异草,争相开放,争奇斗艳,岩顶水势也陡然大增,形成一道天然水帘,正好遮住岩洞人口处,游人到此,活象走进了吴承恩笔下的花果山水帘洞。 据考证徐孺子祖父徐宣言,为避战祸,携家从浙江龙游县迁到今株山脚下的丰城市白土乡隐溪村,清道光年间《丰城县志》也注明了徐孺子世居楮(株)山之麓,相传徐孺子年青时曾在此修台读书。后来徐孺子成为天下闻名的高士,王勃《滕王阁序》曾有诗: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称道他的品节高尚,深为当时豫章太守陈蕃(后贵为太尉)所敬重,史载“陈蕃在(豫章)郡不接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据说孺子死后即安葬于岩旁,徐孺子的祖坟也在楮山。可见株山的确是风水之地,方能孕育出孺子这样的高士、人杰。“岩洞不逢栽客,荒台空吊读书人。”如今,荒台依旧,孺子无处觅。民国初年,曾有一和尚长住于此,如今走近岩洞,尚可看到一个草庐,是现时一个道士将旧庐重新修葺后作为修真的场所。又称在此居住的道士言,此处夜半经常有桃花仙子不此唱歌。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大岗镇志》

《大岗镇志》对大岗镇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重点地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岗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书中材料典型,内容翔实,文笔流畅,不失为一本对全乡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必将为造福湖南子孙后代,推进大岗镇现代化建设发挥重大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