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记 才子之乡——少年大学生培养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上顿渡镇志》
唯一号: 140235020230000045
作品名称: 专记 才子之乡——少年大学生培养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395.pdf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H052
主题词: 说明文

作品简介

专记才子之乡——少年大学生培养 2004年6月,《深圳商报》连续报道了一批中国技术大学少年班的毕业生在深圳创业的故事。一个惊人的发现是:这些“天才少年”中的很多人竟然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江西临川。 为什么临川盛产少年天才? 临川人自古就有让孩子早读书早成才的传统。临川的孩子大都是5周岁上学,早的4岁,晚的7岁。高中毕业的孩子们大都十五六岁,像初中生。临川对培养少年大学生有一套办法,初中读两年,高中读两年,4年时间将6年的课程全部学完。然后高二参加高考,过分数线后,参加少年班的面试。如果没有被录取,可以再读一个高三,然后参加全国的统一高考。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是临川教育的“四苦”精神。在临川,学生的苦读与老师的苦教是成正比的。临川的教师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除了学校正常的教课外,不少老师家里都寄宿着外地学生,回到家还要抽出时间来给学生补课。 临川名师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级教师就有好几位,在全国教育界都有名气。在临川做老师是辛苦的,也是骄傲的。 临川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有达省颁一类标准的物理、化学、生物、劳技实验室,图书馆藏书近9万册。更重要的是学校的管理环境。学校有学生自律自纠委员会,同学们能学会自理、自信、自强、自立,也能营造出“苦学、守纪、求实、争先”的优良学风。 最早向大学输送少年大学生的学校是临川一中。1982年,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面向全国招生,录取的20名学生中就有4名来自临川一中。这一成绩轰动了全国,从此临川有了“少年大学生摇篮”的美誉。1995年,抚州一中又有15名学生考中科大少年班,占当年录取额的十分之一。据粗略统计,仅抚州市的三所省重点中学,抚州一中(原临川中学)、临川一中、临川二中,自1982年以来,就为全国的大学少年班输送了200多名学生。 临川一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重视对拔尖学生的超前培养。其做法是:从基础年级开始,选好苗子。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既集体备课,又包干章节内容。课内从严,课外超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利用课余时间举办讲座,单独授课。高考前一段时间,集中培训。到2000年,共为全国重点大学输送少年大学生43人。 1985年,临川中学(抚州一中)开展超常教育实验,逐步形成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一体化”超常教育模式,使学生提早1—2年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达到优秀高中毕业生水平。该课题被列入“八五”期间江西省教育科研重点项目。1990年,首届实验班42人,有15名学生录取高校少年班,占当年全国高校录取少年大学生的十分之一。到2000年,共向中国科大、上海交大等重点大学输送少年大学生59名。

知识出处

上顿渡镇志

《上顿渡镇志》

出版者:中共临川区上顿渡镇委员会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