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西边蛤蟆山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唯一号: 140234020230001198
专题名称: 建昌西边蛤蟆山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33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从前建昌西边,有个大财主黄通,专门欺压穷苦农民。乡亲们都恨死了他,背地里称他为“蝗虫”。他不管收成好坏,每年“铁板租”一定要如数收足,全不顾佃户们吃糠食野菜,挨饿受冻。 他最喜欢吃青蛙。有一年,田里生了许多蝗虫,佃户们劝他不要去吃青蛙。可是他根本听不进,仍然硬逼着大家捉青蛙给他吃。 因此蝗虫越来越多,附近几十里满田满野都是。庄稼人眼看快到手的谷子被蝗虫吃掉了,一个个急得啼啼哭哭,叫苦连天。这声音冲上灵霄宝殿,惊动了天上神仙。玉皇大帝派千里眼、顺风耳查看。千里眼,顺风耳查明后,立即奏知天庭。玉帝怜念农民的痛苦,派修炼千年的蛤蟆下界,收取蝗虫。那蛤蟆精领旨,下得天门,来到田野,变成一只四五斤重的庞然大蛙,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蝗虫慌了,一只只自个儿跳进大蛙嘴里,不消半个时辰,附近田里的蝗虫都被它吃光了。 这消息传到黄通耳里。他想:四五斤重的大蛙,它的肉可能很有吃头。想到此。他命令农民把这大蛙捉来送给他吃。农民不忍去捉,要留它吃尽蝗虫。黄通见大家不动手,便亲自出马。他一手拿根扁担,一手拿个鱼网,来到大蛙旁边。只见这大蛙一功也不动地蹲在那儿,黄通心里十分高兴,他一网罗去,看着网住了那只大蛙,一提网,谁知网住了自己的头。那大蛙还是一动不动地蹲在原处。他气极了,提起扁担,对准大蛙用力打去。谁知蛙头象石头一样,扁担一碰,便弹了回来,把自己的头打得鲜血直流。不一会,黄通便呜呼哀哉死了。 黄通死了以后,立即变成许多蝗虫飞来危害庄稼。那只蛤蟆精也变成许许多多的蛤蟆来吃蝗虫。蛤蟆精的躯体仍旧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年深月久,成为一座又高又大的蛤蟆石山,张着口,歪着头,蹲在那里,这就是乡亲们都熟悉的“蛤蟆山”。它与盱江十二景之一的“印石呈章”(即印山)紧紧为邻。(付学说)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