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顶上天子地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唯一号: 140234020230001193
专题名称: 石山顶上天子地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328.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南城县东南角的新丰街乡,有个界限村。村口有座巍峨险峻的大石山。石山顶上有块十来丈的平地,人们都皆把它叫“危王天子地”。为何叫这样一个名字?新丰街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明朝末年,在建昌府作威作福的朱元璋第五代子孙——益王朱慈炱,眼看朱家气数将尽,深为自己的命运担忧。一天中午,他坐在金龙牙床上打瞌睡,朦胧中,忽然发现一员大将冲进王府。那大将脸如重枣,眼似铜铃,头戴黑色铁盔,身穿滚龙蟒袍;右手执着一杆长枪,左手托着一方玉印,威风凛凛地对着他高声喊道:“我取汝朱家天下来了,快快来纳命”说着,一枪朝他胸口刺了过来。他深感性命难保,吓得大叫一声,“我命休矣。” 王府内的侍从、护卫听到益王的叫声,连忙赶到益王床前,连声喊道:“王爷,王爷,我们都在这里……”朱慈炱微睁双目,摸摸心窝方知是南柯一梦。心神稳定后,即命前人叫来号称“小诸葛”的幕佐,要他解释梦中之事。“小诸葛”听了益王诉说的梦中情景以后,眼珠一转,拱手说道:“恭喜王爷,贺喜王爷!” 益王疑惑不解地问:“喜从何来?”“小诸葛”狡黠地一笑说:“王爷,你难道忘了圣上曾有封密旨到府,说有一叛贼头目逃往江南,要王爷悉心查访,捉拿归案。王爷今突做此梦,分明是神灵显圣,点明此贼已流窜府辖地域,只要王爷暗派兵丁私访缉拿,定能立盖世之功也。”益王听后大喜,当即命“小诸葛”带领兵丁,假扮商人模样四处查访缉拿。 “小诸葛”原以为自己胡编一通定能受到王爷的奖赏。没想到王爷竟派自己带领兵丁去办这件事,吓得一身冷汗他明白,刚才自己说的那些话,纯属子虚乌有,日后无法交差。但王命难违,只好乔装改扮,硬着头皮和兵丁们一道出府“查访”。 “小诸葛”带领化了妆的兵丁,一边装模作样地东“查”西“访”,一边苦苦思索为自己开脱的办法。 一日,他带领兵丁来到依山傍水的新丰街。这天,新丰街适逢当圩,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小诸葛”走着,走着,忽然眼中一亮:只见前面有一农夫,头顶铁锅,身穿打满补疤的长衫,腰束草绳,右手提着串担(注),左手托着一块豆腐,朝他缓缓走来。“小诸葛”心想:此人这番模样,不正象王爷梦中的“大将”么?何不将他拿下作个“替死鬼”交差,想到这里,他便悄悄对手下人说:“前面那后生,就是要缉拿的贼首。你们都看我的眼色行事。” 再说那位后生,他本是界限村的农夫,父母早丧,家境贫穷,以砍柴为生。这天,他早早地卖完柴,买了一口铁锅和一块豆腐准备回家,哪会想到大祸即将临头。 “小诸葛”来到那后生身边,一使眼色,兵丁们都围了上来。“小诸葛”拦住那后生的去路喝道:“大胆贼首,竟敢反叛朝庭,还不伏首就擒!” 那后生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连连申辩:“大爷息怒。晚生系界限村人,姓危名大旺,一贯老实本分,从未有越轨行为,何为反叛朝庭之贼首?请大爷明鉴!” “小诸葛”那容后生分辩,喝道:“区区一村夫,竟敢自称‘大王’,不是贼首是什么?来呀,与我拿下!”众兵丁听了,一拥上前,就要捉拿后生。 大旺见平白无故遭此诬陷,还要被捉拿,顿时火冒三丈。他放下头上铁锅,甩掉手中豆腐,抡起串担,朝围上来的兵丁猛扫。打得几个兵丁嗷嗷直叫。 “小诸葛”见危大旺力大无比,难以生擒活捉,便慌忙下令;“捉不到活的,就往死里砍!”危大旺终因寡不敌众,做了刀下冤鬼。 嗣后,益王朱慈炱命人一面将此事写成奏折,呈送皇上邀功请赏;一面四下贴榜,声称叛贼“危王”被剿,以威吓村民百姓。 危大旺遇难后不久,明朝即被灭亡。村民们谈起危大旺,都说他死得冤枉。一个姓危的财主为了沽名钓誉,大发感叹说:“危大旺乃真龙天子降世,只因福份太浅,所以不能面北称孤。”他请来一个很有名气的风水先生,选择了界限村口那座大石山上的“风水宝地”,给危大旺重新安葬,并立了一块“危王天子墓”的墓碑。为了让“真龙”上天能腾云驾雾,下水能翻江倒海,他还请来石匠,从墓地直至盱江水边,凿了七七四十九个石阶。自此,石山顶上那十来方丈的地盘便被称作“危王天子地”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危王天子墓早已夷为平地,但危王天子地名称,却沿用至今。 注:串担:农村百姓用来挑柴,两头削尖的竹扛。 (刘漠仁)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