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源里伏乌龙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唯一号: 140234020230001191
专题名称: 天井源里伏乌龙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324.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南城县城东郊的从姑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名叫天井源。传说古时候,这里松柏参天、翠竹环抱,一年四季百鸟争鸣。因此人们将这个地方取名叫“竹树窝”。后来怎么又叫天井源呢? 很早很早以前,“竹树窝”有一个年轻的姑娘成了仙,这个姑娘就是从姑。从姑升天的那天,为了表示对家乡的怀念,从空中抛下一颗夜明珠。这棵珠子落地后,那地方立刻出现了口水井。这口井里的水冬暖夏凉,醇香甘甜。年轻的后生喝了,体魄健,力气倍增。姑娘喝了,肤色红润,心灵手巧。老年人喝了,返老返童,容光焕发。用井里的水灌田,田里的禾苗长得特别茂盛。 据说这口井的泉眼和东海相通,所以一年到头水流不断,自从有了这口井,附近一带的农民再不用为干旱发愁。天再干,地再旱,照样能获得丰收。 谁知有一天,从东海窜来一条乌龙。乌龙吞咽了井里的夜明珠,霸井为穴。从此,井水变得又苦又涩。人喝了,四肢无力,脖子变粗,浇庄稼,庄稼枯萎、土地板结。这条乌龙还常常昼伏夜出,兴妖作怪,时而吐风喷水,搅得烟雾漫天,洪水暴涨,时而掠食人畜,闹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乡亲们四处求神拜佛,烧香磕头也无济于事。 村里有个后生名叫严憨。严憨小时候父母双亡,是乡亲们把他抚养大的。自从乌龙为害以后,他吃饭不甜,困觉不香。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他决定拜师学艺,除害灭妖。从姑仙女知道他的心事,梦中授给他制服乌龙的办法,他按照从姑仙女的指点,翻过了九十九座山,淌过了九十九条河,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一个叫做九老峰的地方,找到一个银须白发的“九天道人”。经过三年苦练,他从道人那里学到精湛的武艺。三年的时间里,严憨在道人的指教下杀死了九十九只黄斑虎,用了虎皮制成了九十九件定坤衣。九天道人被严憨立志降妖的精神所感动,又将一块降妖宝物——神功石,赠送给严憨。三年过后,严憨带着定坤神衣和神功石,告别了九天道人,返回乡里。 九月初九午时三刻,严憨遵照从姑仙女的嘱咐,趁乌龙昼伏之机,取出神功宝石投入井中,将乌龙压住。然后又让九十九个年青后生穿上虎皮定坤衣挑土填井。乌龙遭到突然袭击,在井底拼命挣扎。严憨在井口指挥九十九个后生挥汗填土。全村的男女老少听到这个消息也都来到井边,鸣放鞭炮,擂鼓敲锣,为镇妖助威。 经过九天九夜的奋战,井被填平了,乌龙被镇住了。乡亲们为了使子孙后代不忘严憨和九十九位勇士的功绩,将“竹树窝”改为“填井源”。 也不知那朝那代,人们将“填井源”写成了“天井源”,而且一直沿用到今天。(余波浪)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