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姑山边说从姑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唯一号: 140234020230001187
专题名称: 从姑山边说从姑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312.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南城盱江河边有座从姑山,相传山下曾住过一户农民黄老元。黄老元只有一个女儿,叫从姑。从姑从小就爱劳动,田里的事几乎样样都会。就在这年,禾苗快要抽穗的时候,老天不下雨,禾苗全枯黄了。灯要油点,人要饭撑,草根树皮哪能充饥,从姑的娘就这样活活饿死了。黄老元要养活的,又要埋葬死的,没有办法,就只好把从姑送到财主家去做丫头。年卅这天,漫天大雪,人们都在忙过年,可是财主硬逼着从姑到河里去洗毛芋。大雪打着从姑的脸,寒风刺痛从姑的手,从姑哼也不哼一声,咬着牙,敲碎了冰,洗呀,忽然一阵旋风卷起一团鹅毛大雪迎面扑来,隐约间一位白发老婆婆拄着一根树枝,颤抖抖地站在从姑面前的冰块上。从姑一怔,赶忙迎上扶住,把自己的破棉袄脱给老婆婆穿上。将正洗好的毛芋也塞到老婆婆怀里。老婆婆抚摸着从姑的头发,朝山上指了指:“好孩子,我就住在那里。”说着从头发上拔下一枚针送给从姑说,“好孩子给你。”说完,又是一阵旋风,老婆婆不见了。 天黑了,财主家都在吃除夕酒,忙了一天的从姑,却一粒米也没有下肚子,等财主一家人吃喝够了,从姑这才蹲在灶门口借柴炭灰的热暖暖身子。鸡叫三遍,从姑在梦中又看见了那位老婆婆,仿佛又听到说:“好孩子,我就住在那里。”从姑从梦中惊醒,摸摸衣底襟针仍在那里别着。她拿下来一看,闪闪发光,照亮了整个厨房。她壮起胆子,毅然走出财主的门,去找老婆婆。走呀,走呀,从姑又渴又饿,一阵头昏,倒卧在一座山岩边。等到从姑醒来,她的身旁又长出了两棵野芋,她用力去挖,指头又没有半点劲。从姑心里想:如果有一把锄头多好呀!说也奇怪,那枚小针忽然变成了锄头。从姑饿得慌,没去多想,拿起锄头挖出了野芋,等从姑吃完了野芋,一看,那长野芋的地方原是两个小石洞。不久,一个洞流出了油,一个洞流出了米。从此,从姑就在这山岩边搭茅棚住下来了。 后来,这事被财主知道了,一天,从姑上山去找老婆婆,财主和财主婆晚上摸上了山,找到了洞。他们心想:洞口更大些不是能出更多的油和米吗?于是,他们拿起锄头就挖。果然,他们愈挖,油米流出越多,油米流得越多,他们就越挖得快。挖呀,挖呀,“轰”地一声,洞口开裂了,财主、财主婆两人都掉下去了,这两个洞也就再不流油米了,从姑也没再回来。从此人们把这山的叫“从姑山”。(陈国章)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