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故事今尚传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唯一号: 140234020230001169
专题名称: 李觏故事今尚传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282.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巧对下联斗恶僧 北宋思想家李觏,幼年就聪明过人,七岁会写文章,九岁能吟诗作对,从小便由父亲带来麻姑山居住。 麻姑山上有座仙坛大庙,庙里住着两个和尚,一老一少。那少和尚年近三十,虽已受戒,但极不守佛法,爱色贪财,好吃妄为,百姓皆骂他为“恶僧”。这恶僧平时只惧怕两个人:一是庙内老和尚,因是他师傅,二是乡绅骆司公,因是他堂叔。 这年七月七日,是山上朝庙大典。乡里士绅,地方官员都上山朝庙。时年九岁的李觏,同着几个儿童也来赶热闹。他们清早就来到庙门口,正欲进内,却被恶僧拦阻,喝令他们出去。李觏带一伙儿童躲到树林里,只见恶僧将偷来的酒肉,装入一竹篮里面,慌慌张张出庙朝山下走去。李觏等人在后面暗暗跟踪。到了龙门桥边,忽见恶僧与一来人躬身施礼,李觏一看,正是恶僧的堂叔骆司公。只听骆司公问道:“一早下山何往?”恶僧答道:“眼下正是青黄不接,师傅叫我下山买点东西。”骆司公见他神色慌张,揭开他的篮子一看,见装的竟是酒和肉,便勃然大怒,骂道:“畜生。”随即喝令恶僧将酒肉送回庙中。李觏等几个儿童见恶僧一副狼狈相,高兴地躺在山坡上大声唱道:“和尚不怕丑,受戒又还俗,落发不守法,喝酒又吃肉。”恶僧听了又气又恨,不断向山坡上扔石头,骂声“笞箕鬼”就快步钻进了山庙。 早饭后,朝庙人络绎不绝,庙内红男绿女,热闹异常。李觏带几个儿童,进入大庙,又遇上恶僧。恶僧手持木棍追打李觏。李觏往人群中一钻,潜入禅堂右侧一个小小的空房。他轻轻地关好房门,只见房内有一张小方桌,上面放着一只小杯,旁边两把小木椅,南北两边墙上,各挂一个小葫芦。他取下葫芦,揭开一闻,酒香扑鼻,倒在杯中,但见酒色鲜红,一尝甜蜜可口。他又揭开那边的水葫芦,一闻酒气浓裂。倒在杯内则是白色。红白两色在杯内呈现水红色,香味更是甜蜜。李觏知是敬神用的酒,正欲喝下去。忽然门被推开了,李觏来不及挂起葫芦即被来人扭住,原来是恶僧。恶僧见李觏偷酒喝,觉得抓到了把柄,于是将李觏扭到大厅见老和尚,说他偷吃神酒,要老和尚重罚。老和尚爱儿童,听说李觏年幼能吟诗作对,早想面试于他。今日正是个机会。此时,适逢骆司公也在座,就对骆司公说:“听说此儿颇有才干,今日却如此无礼,应作何处置?”骆司公说:“我自有道理”。随即叫李觏近前说道:“我今天出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就放你回去,否则,按佛规笞罚。”李觏答道:“愿从尊便。”骆司公随即出上联曰:“红白相渗,入室尝遍南北。”李觏恼恨恶僧,心想,有来应有往,你嘲弄我,我也嘲弄你,正好借此出出恶僧的丑,于是对出下联曰:“青黄不接,下山买点东西。”老和尚听了连声叫好,拍案称奇。骆司公听毕,猛想起小和尚清早提竹篮下山的丑事,便一一告知了长老。老和尚勃然大怒,喝令众人把恶僧按倒在地,痛打四十大棍。 此后老和尚常在名门主客面前,夸赞李觏,恶僧再也不敢欺侮儿童了。 养鸮论史破陋俗 李觏爱书如命,许多珍贵藏书都被老鼠啃破。一日夜半,李觏正在伏案读书,忽然窗外飞进一只大鸟,一看原来是只大鸮(猫头鹰),只见那鸮长鸣三声,伏而不走。李觏大喜,将鸮养于竹笼,每天以肉食喂养,从此老鼠绝迹。 老师养鸮的消息一传开,学生们议论纷纷,又不敢当面劝阻。这一天,有一临川官吏来麻姑山游览。时值五月五日,正是“百官拜却枭羹赐”(苏辙诗句,汉代以来,皇帝令大肆捕杀猫头鹰以为餐馔赏赐群臣)的日子,这官吏令侍从捕鸮一只,正欲杀鸮办枭羹。忽听侍者告诉说,李觏也捉获一鸮,可以与他合宴共享,以叙情谊。临川官吏闻之甚喜,立即前往拜访李觏。临川官吏向李觏说明来意后,李觏说麻姑仙山,珍味很多,何必杀鸮?临川官吏听了愕然,问道:“先生养鸮,意欲何为”李觏说:“取其食鼠之长,养之以求安康”。那官吏听了,大发议论:“鸮之为乱,好食腐鼠,昼伏夜出,羞见天日,实不祥之物,先生读圣贤之书,却不听前人之教。实不可取。”李觏笑道:“大人如此恨鸮,必然历数鸮之罪过,愿求赐教。”官吏一听,觉得李觏孤陋寡闻,徒有虚名,于是哈哈大笑,指着李觏书案说:“先生见多识广,怎么连贾谊的《鹏乌赋》都未读过,贾公为长沙王太傅时鸮临其门,终日惶惶,写出《鹏乌赋》,不久即去世。可见鸮至人家,主当死。先生如不杀鸮,祸不远矣!”李觏听完官吏一番议论,也大笑道:“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贾谊夭亡。实为遭贬滴忧患伤身而死。我读诸史得知《晋书》上有段记载:凉王张重华出征,拜广武主簿谢艾为中坚将军。出师之前,忽两只大鸮飞至营帐鸣叫不己,谢艾不以为是凶兆,反而喜说,鸮鸣双至,破敌必矣!”于是出战,大获全胜,斩首五千余;被凉王封为“卢福禄伯”。临川一官吏听完李觏这番卓有见地的议论,非常佩服,连连说,“先生高论,先生高论”拱手告别而去。枭羹汤也自然免了。 高徒曾巩出名师 庆历年间,李觏常在十贤堂讲课,听讲者有太学生百余人,其中有唐宋八大家之一、号称“南丰先生”的曾巩。 有一次,李觏应邀赴豫章春游,随行的学生十余人。从建昌东门出发,经抚河至赣江。时值暮春三月,逆风顺水,船家扯下帆篷,装上浆橹,摇橹前进,舱内李觏居中而坐,门生并列左右,曾巩坐于右侧最后一个位子上。李靓对众生说:“此去豫章尚远,行舟寂寞,何不以行船为题,对一对联,用来消遣。”诸生同声说道:“请先生拟上联,我等对下联。”李觏点头沉思,舱中顿时沉静下来,唯有吱哑吱哑的橹声。李觏手指船橹,高声诵道:“两橹并摇,好似双刀分绿水。” 诸生从左至右,依次对下联。李觏抚髯静听,有时轻轻点头,有时又评论修改一番。看他的神气,似乎对所有下联均不满意。最后,只剩下曾巩一人,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只见曾巩不慌不忙,站起来躬身向先生施了礼,高声对道:“孤桅独立,犹如一笔扫青天!” 李觏听罢,不禁连声叫好:“此联气魄雄伟,思路开阔,对仗准确,实为难得之妙联。”诸生齐拱手向曾巩祝贺。正在摇橹的船家,也来凑热闹:“真是名师下有高徒啊!” 解梦消愁婆媳谢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李觏正在十贤堂讲学,忽听近处传来少妇哭声。李觏讲完课,顺着哭声前往探视,见有婆媳二人正抱头痛哭。原来老人的儿子出门经商,时值半载音讯全无,婆媳日夜思念。于是求神于山庙,祈求麻姑保佑。昨夜三更,媳妇忽得一梦,梦见麻姑仙子给她一把破扇,扇衣全都脱落,只剩下几根扇骨。今天一早,婆媳俩连忙请庙中和尚解梦。和尚说:“扇衣脱落,只剩扇骨,是个凶兆,你儿子早已身亡,肉已腐烂,只剩枯骨!”婆媳俩听后,如晴天霹雳,悲痛欲绝,李觏昕了,暗自思忖:梦中之事,岂能当真,那和尚信口雌黄,害人不浅。我不如也来为之解梦。以消此婆媳无故之忧。乃大笑说:“和尚之言差矣。岂不闻,穿衣见父,脱衣见妻,这是人之常情。今麻姑托梦,赠与脱衣之扇,正是丈夫归来与妻团聚之兆。”婆媳二人听李觏解梦,觉得有道理,于是转悲为喜。过了不久,这老妇的儿子做完生意,回转家门。合家欢喜带上爆竹香烟,到十贤堂烧香点爆,作揖鸣谢。李觏大笑说:“生意人回家,自应当,并非作梦的缘故,我只是为你婆媳消愁罢了。”从此,李觏解梦消愁的故事在乡里广为流传。 妙对晏殊农夫赞 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和李觏是很好的朋友,晏殊每次来建昌,李觏都要陪他游览麻姑山,并共同论诗赋文,写词作对。 有一次,二人观赏麻姑山的“玉练双飞”,在回来的路上经过余家沅,忽闻咿咿哑哑的车水声,此时正是三夏盛暑,二人手持摺扇,信步来至车水处,晏殊忽然词兴大作,高声吟道:“车儿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李觏听了称赞道:“人谓临川多才子,而同叔当居其首,今公见水吟车,可谓临川古风矣。”晏殊笑道:“直讲先生久居仙山,山高风爽必喜吟风,愿先生以风对”觏公沉思片刻,见晏殊挥扇以待,顿时思路大开,手摇摺扇大声诵道:“扇子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晏殊听罢,连声称:“妙对妙对。”二人拍手大笑,车水农夫在旁聆听多时,也跟着赞道:“对得好!对得好”。 (熊熙)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