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回乡送宝篮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唯一号: 140234020230001167
专题名称: 麻姑回乡送宝篮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277.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传说,很早以前,麻姑上天给王母娘娘献寿酒,众神仙喝后赞不绝口。王母寿宴摆了七天,令众仙女歌舞助兴。连日的歌舞酒宴。麻姑感到又累又烦。趁着王母娘娘醉眼朦胧,麻姑假装更衣,离开瑶池,回家去了。 天上一天,人间已是一年。自从麻姑上天以后。麻姑山连年干旱。山青水秀的洞天福地变成了泉水干涸,树木枯焦的灾区,就象被天火烧过一样,不见一叶绿叶,看不到一丝生气。能走动的人纷纷下山逃生去了,只剩下些年老体弱的孤寡老人。 麻姑山北源东边堡内,有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守着眠在床上的老娘啼哭。老娘几次叫女儿远走他方寻条生路。可是小姑娘孝心深沉,至死不从。每天下山走到建昌府去,忍辱含垢,讨一点残汤剩饭回家养活母亲。 这天傍晚,快落山的太阳还象火一样,照得麻姑山血一样红。小姑娘饿得皮包骨头,象霜打的草一样低着头,喘着气,提着半罐稀粥爬山回家。她好不容易一步一步挨到半山亭,感到浑身无力,脚下一软,瘫倒在地,忽然耳边传来一阵喘气声。小姑娘四下一望,只见墙角上躺着一个满面皱纹佝偻着腰的老婆婆。老人张着嘴,喃喃地不知说些什么。小姑娘急忙挪到才给身边,跪在地上,把耳朵贴到老人嘴边,好半天才听清一个“水”字。 小姑娘起身一看:天干地裂,半山亭上,哪里能找到水呢!她自己也感到口干舌焦,喉咙冒烟,但又无水可以解渴。看到老人干渴难忍的样子,小姑娘急出虚汗来了。她抬手揩把汗,看到手上的粥罐,急忙把粥罐递到老人嘴边。老婆婆把粥“咕噜噜”几口喝光之后,慢慢地起身走了。小姑娘捧着空瓦罐,想起躺在床上的母亲,今天没有一点吃的,再下山讨饭吧,天又快黑了,怎么办呢?正在小姑娘左右为难,呆呆发楞的时候,忽然眼前出现一个面白唇红、身穿鲜艳衣裙的漂亮女子。她正是刚从瑶池转回家乡的麻姑仙子。 麻姑对小姑娘说:“家乡遭受旱灾,乡亲们远走他乡,真让人心里难过。小妹妹你能够孝养母亲,危难当中还不忘帮助老婆婆;真是个好姑娘,我这里有一只宝篮,现在送给你。篮里有我从王母寿宴上带回来的仙果和食物。你和留在山上的人们分着吃吧。宝篮里的东西可以一直吃到田里重新长出五谷来。说完,把宝篮送到小姑娘手中。 麻姑又飞上天空,掏出一个净瓶,往空中一洒,一片甘霖落遍山岭,一眨眼功夫,山也青了,树也绿了,“玉练双飞”又挂上两条银子般的玉带,麻港水又流了,百鸟又飞回来了,小姑娘欢喜地捧着宝篮回到家里,向母亲和乡亲们转告了麻姑仙子的问候。 外出的灾民都纷纷回到家乡。麻姑山又和从前一样美丽富饶。人们都说,只要麻姑山遇到天灾人祸,麻姑仙子就会下凡来帮助家乡百姓祛灾避难。(廖二毛)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