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食茯苓成仙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唯一号: 140234020230001163
专题名称: 麻姑食茯苓成仙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269.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在盱江西岸,离南城县城十余里的地方,有一座麻姑山。古书《云籍七签》和《名山志》上记载:“中国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九洲四海,唯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东南。”由此可见,麻姑是天下名山中的名山了。凡名山必有佳话,麻姑山也不例外。 相传很早以前,麻姑山不叫麻姑山,而是叫马鹰山。马鹰山南侧有个石横坪村,村民大都姓麻,以砍柴、采药、打猎、捡菌菇为生。村上有个憨厚、忠诚的麻老爹,膝下无人,五十岁上生得一女,老夫老妻分外欢喜,取了个名字叫麻姑。 麻姑长得聪明、漂亮。十二、三岁便能纺纱、捻线织布、缝衣,经常为村上孤寡老人挑水、砍柴、洗衣服。没过多久,麻姑的父母和远房的兄长相继去世,留下嫂嫂和自己相依为命。麻姑常跟嫂嫂进山捡菌菇,两人同时出门,回来老是碰不到一块,嫂嫂蓝子有时空空,麻姑无不鲜菇满篮,嫂嫂对此每欲过问,常是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有一次,姑嫂二人对坐闲聊,嫂嫂这才问道: “好妹妹,你每次到哪儿捡来许多菌菇”? “密林深处呀!” “你手腿会有那么快?” “有人帮忙嘛!” “是谁?” “一个女仂。” “啊!小女仂!有多大?模样如何?” “比我小一点,是个又白又嫩的胖娃娃。” “你知道她住在什么地方吗?” 嫂嫂连珠炮式的提问,麻姑很不耐烦,只见她噘起个嘴巴说:“这个我问过,人家不肯说,我有什么办法呢?反正她是我们附近的人!” 嫂嫂是个心地善良的农妇,她劝麻姑问清小女仂住处,以便知恩报恩,麻姑答应了。第二天,麻姑照例上山捡菌菇,在老地方碰上了小女仂,两人一道愉快地捡着菌菇,谈着知心话,看看红日西斜,小女仂要走,麻姑想送她,小女仂说什么也不肯。麻姑知道再说无用,便来了个明放走,暗跟踪,麻姑看到小女仂到得一棵大松树下,眨眼不见,只好快快回到家里,把情况如实告诉嫂嫂。嫂嫂情知有异,便在身边搜出一组针线,递给麻姑说:“好妹妹,别丧气,下次碰到小女仂,你偷偷将针线缝到她的衣领上,暗中跟她走,就不难找到她啦!” 第二天麻姑依计而行,碰上小女仂后,照样一起捡菌菇,一起到水边嬉戏玩耍,乘女仂不备,飞快将针线缝在小女仂的衣领上。后来,小女仂要回家,麻姑也不坚持相送,而是偷偷尾随着,到得那棵大树下,小女仂忽又不见,麻姑左找右找,发现树底下有针线,赶紧做了个记号,使三腿二步跑回家去。嫂嫂闻讯,顺手拿了把锄头,叫麻姑领路,朝深山大松树下奔去。到了现场,嫂嫂飞舞锄头,朝有针线的地面,使劲挖了起来,不到一袋烟工夫,居然从地下挖出一个头扎针线的胖娃娃,麻姑心里不忍,哭叫着要嫂嫂把胖娃娃放回原处,嫂嫂耐心解释道:“好妹妹,这是名贵的药材何首乌,吃了它可以补肝益脾,调和气血,强健筋骨呢!你不取,人家还取之不得哩!”听了嫂嫂的话,麻姑虽不坚持把它放回原处,可心里还是挺难过哩! 回到家里,嫂嫂立即生火烹煮何首乌,打算与麻姑分而食之。谁知何首乌刚刚下锅,嫂嫂想着一桩急事要做,便叫麻姑好生看着,自己去去就来。麻姑遵从嫂嫂的嘱咐,端坐灶前看火,忽然一阵异香冲进鼻尖,麻姑禁不住揭开锅盖,舀点水一尝。哈,可鲜美啦!小孩子不懂事,索兴来了个吃光饮尽。等她想起嫂嫂时,何首乌早已落肚,再也吐不出来了。突然,麻姑一阵飘飘欲仙的感觉,随同灶台腾空而起,飞向蓝天白云深处(现麻姑山尚存飞升台遗址)。嫂嫂回家门,不见麻姑,发现锅内空空无物,眼泪似断线珍珠一般涌了出来。忽然她好象听得麻姑呼唤自己,便无精打采地向天空望去,只见麻姑端坐于五彩祥云之中,在向自己招手,大有依依不舍之意。后来麻姑想念嫂嫂,还把嫂嫂度入了仙境。 麻姑服药升仙后,时刻不忘穷苦乡亲,每每显灵家乡,为穷苦乡亲除病消灾,频赐丰年。乡亲们为了纪念这位穷人出身的仙姑,把最好的米叫做麻姑米,把最好的酒叫做麻姑酒,还为她立了庙,把马鹰山也改成了麻姑山。直至今天,南城人民还津津乐道讲述许多许多麻姑的故事呢! (霍质彬匡定邦)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