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戏班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唯一号: 140234020230000942
专题名称: 崇仁县戏班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4/001
起始页: 604.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戏班唐代以来,崇仁县民间盛行灯会、神会、庙会,其间即伴有灯彩、歌舞、戏剧活动。迄至清末、民国期间,县内盛行“花鼓灯”、“板凳戏”、“三角班”、“半班”、“木偶戏”、“京剧”、“宜黄戏”等。不少戏班流动演出于城乡。清光绪十年(1884)十月,有老福庆班。民国三年(1914)前后,有“老见喜班”、“老祥福班”、“新祥福班”、“祥春班”、“同春舞台”、“通州知梨园堂第一舞台”、“集仙台”、“友春大舞台”、“宜黄大戏班”、“新达祥班”等不同流派的戏班,以及木偶戏班“仁义堂”、“梅福堂”,在白陂、谙源、三山庙、白鹭、凤岗苔洲(今相山镇)等地演出。 我县戏剧起源于民间小调、清唱和歌舞,由花鼓灯、板凳戏,而三角班、半班,以至崇仁采茶剧。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