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唯一号: 140234020210000289
专题名称: 水稻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011810020210000008/001
起始页: T00278_00.pdf
专题类型: 粮食
产地: 南丰县

专题描述

建国初,水稻皆为高秆,且多为一季晚稻,1953年以后,双季稻发展很快。当时引进推广良种有早籼5个:莲塘旱、赣农3425、赣农5636、南特稻、陆才号;早粳8个:早粳3号、铁路稻、农林16号、早粳16号、卫国、北陆12号、青森5号、陆羽132;晚籼2个:油粘子、淅场9号;晚粳4个:晚粳11号、牛毛黄、苏场412、中南晚粳这些引进的种子多数丰产性能好,早熟,利于发展双季稻,逐渐成为农家当家品种。与此同时,农家传统品种还有早稻品种26个、桠禾品种9个、一季晚稻品种51个,一季晚糯品种21个。 20世纪60年代初,从广东、南昌等地引种珍珠矮10号、11号、13号及广场矮3784、江矮早、矮足南特号等矮秆品种,1963年大面积推广性能较为稳定的珍珠矮、广场矮等品种,不久全县实现矮秆化。二晚当家品种银粳晚仍为高秆品种,一季晚稻的品种无多大变化。 70年代初,早稻以6044、7055、先锋1号、红梅早、广陆矮、南京11号等矮秆良种为主。70年代中后期,矮秆多穗型品种红410、光大白、青马早、温选6号、温选青受到农民青睐,迅速遍及全县乡村。二晚推广广秋、5450、广密134、矮脚白米子等矮秆良种。一晚大面积推广鸭子矮。同时,三系(恢复系、不育系、保持系)配套杂交水稻问世后,从1975年开始,连续3个冬春组织育种队,由农业局领导带队赴海南岛南部崖县(三亚)进行制种工作。1976年杂交水稻籼优2号成为二晚的当家品种,杂交稻的制种技术也为农民技术员掌握,并逐渐满足本地的需要。 80年代,根据市场需要,水稻品种结构有了变化,重点推广省优质稻米生产座谈会上推荐的萍乡市选育早籼品种73——07,同时推广二九丰、早二六、珍竹97、78——130、71——20、浙辐802、山花369、薏珍红、充红等优质高产早籼品种。随着水稻杂交技术的不断进步,杂交稻的组合也越来越多,开始只有籼优2号,后来增加杂交早稻威优34、威优35、威优98,一、二晚组合汕优6号、汕优63等。1987年优质杂交稻产量已占全县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80年代起,为提高杂交水稻的制种质量,改变了过去乡乡制种易出现劣质混杂的现象,县指定洽湾乡的西坪、莱溪乡的八都、九联村集中制种。同时也从大余、宁都和浙江购进少量杂交种子。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

相关地名

南丰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