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精舍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唯一号: 140231020210000034
机构名称: 象山精舍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0118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T00001_00.pdf
地址: 贵溪应天山南麓

机构描述

“象山精舍”实际上是“槐堂书屋”的继承和发展。象山精舍在贵溪应天山南麓,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陆氏顾视山形,以为宛然巨象,于是易应天山为象山,自称“象山居士”。初建时,衡宇敝漏,居用草创,蔬粥无时,不堪充肠。陆氏率弟子艰苦创业,使精舍规模不断扩大,最后建有居仁斋、由义斋、养正堂、明德、储云、佩玉、规斋、蕙林、封庵、批荆等舍,真可谓书斋遍布山坞,气象蔚为大观。后来由于权臣韩佗胄大兴“庆元党案”,学徒逐渐流散,精舍日趋衰落。到绍定四年(1231),其再传弟子江东提刑袁甫以精舍“祠宇荒颓”和“不近通道”为由,奏请朝廷批准,将它迁建于县城南郊三峰山下的徐岩,聘钱时为山长。第二年赐额“象山书院”。从此,它成为我国南宋四大书院之一,与白鹿,岳麓,丽泽齐名。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