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鲁书院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唯一号: 140231020210000032
机构名称: 兴鲁书院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0118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T00001_00.pdf
地址: 城香楠峰

机构描述

曾巩与兴鲁书院。书院在城香楠峰。因曾巩祖先是春秋时鲁国人,又是孔子的杰出弟子曾子的后裔,取名“兴鲁”,含有“上承曾子之家学,以继周公孔子之传者”之意。曾巩时的兴鲁书院旧貌已无从知晓。清邑人李绂在《兴鲁书院记》中描绘书院:“前为大门,中为讲堂、五楹堂,前后列黉官,为学子肄业所,后为极高明楼,暂祀先生主于楼下,将别建抚州先贤祠于楼右,俾诸生月释菜其中。楼之后有小邱曰万罗者,亦将筑小亭为登眺之所。”庆历三年春始,曾巩居临川,一面潜心钻研,一面开廷讲学。曾巩十分重视教育。他在《劝学诏》中建议皇帝“重学官之选,而厚其禄”。大张旗鼓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自称乐育“天下之才。”①皇祐元年,宜黄县由于地理偏僻,文化落后,还不能有县学。这年,新任县令李详至,始议立学。宜黄一些学子奔走相告,“相励而趋”。县令请在兴鲁书院讲学的曾巩写一篇兴学记。曾巩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的《宜黄县县学记》,深刻指出:“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他热情洋溢地称颂在很多学校不景气的情况下,宜黄县令高瞻远瞩,顺乎民意,积极办学的精神。他认为只要正心修身,加强教育,“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才出矣。”①曾巩深刻认识到了教育与地方教化、民俗风尚的内在联系。他对儒家经典有十分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兴鲁书院记》说:“孔子之道传于曾子,曾子之后有文定公子固先生,起于抚州,实传曾子之学。抚城中香楠峰,为先生兄弟故居,有书院曰兴鲁,先生讲学其中。”由于曾巩的声誉,历朝官吏对兴鲁书院都十分重视,且几经毁坏与复置,成为临川档次很高、影响很大的一所书院。嘉庆元年(1796),后来曾在白鹿洞、鹅湖两书院讲学,并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清代书院教育家,被称为“诗佛”的东乡人吴嵩梁主讲兴鲁书院。他在诗题中说:“嘉庆元年主讲兴鲁书院,谒尚贤祠,祠祀晋内史王公羲之、康乐候谢公灵运,唐刺史颜公真卿、宋中书舍人曾公巩、国朝户部侍郎李公绂。”他描述兴鲁书院“距雄胜之势,左环树木,右依县学,绝纷嚣,宜讲习”。②清朝有人盛赞兴鲁书院:“抚郡兴鲁书院,元属讲学之所也,延师秉择生童,按月课试,给膏火所以奖人才,培后进,诚盛举也。人才之蔚,科名之盛,皆由于此”。③由此可见,兴鲁书院直到清代,还历盛不衰,并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材。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

相关人物

曾巩
相关
李绂
相关
颜真卿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