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鹄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唯一号: 140230020220000257
人物姓名: 丁鹄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20000001/005
起始页: T03695_00.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16
卒年: 2000
籍贯: 金溪县浒湾镇丁家村

传略

金溪县浒湾镇丁家村人。小时家境贫寒,父母早逝,靠亲友帮助及勤工俭学得以完成学业。193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随即考入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在经济研究处工作。1948年晋升为专门委员(一等职员,相当于教授)。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任中国银行总管理处总经理秘书、经济研究所副主任,负责国内外金融调研分析。1955年、1958年、1970年分别被诬以莫须有之罪遭隔离审查、下放、关押。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得以恢复名誉。1978年调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任外国编译室主任。1980年参加银行代表团赴南斯拉夫出席世界科学银行会议。1981年被评为研究员。历任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副会长,国际金融学会理事。1985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先后招收8名博士研究生。1993年被国务院评为有特殊贡献的专家。 丁鹄勤奋好学,治学严谨,以爱国爱民为理想。学生时代,在武汉大学学生救国会担任任工作,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时,参加汉阳门露宿和抗日救国大游行,被列入黑名单,险遭开除,幸得教授营救。抗日战争爆发后,与金溪籍同学回乡组织抗日宣传工作。1941年后与党的地下工作者来往密切,阅读进步书刊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替红色地下报纸募过捐,参加上海地下党召集的座谈会,讨论上海解放后的金融问题。上海解放后,以军代表身份参加接收中国银行,并负责起草《关于解放后银行制度的意见》等。大学毕业时,其毕业论文被杨端六教授评为“读书得间,思考甚深,可谓已进入研究阶段。作者在学术界的前途极有希望,此予所引为极欣幸者也。”1941年,针对上海游资内移问题写了《论游资内移与生产因素最少原则》,提出生产总量不是决定生产要素总量,而是决定于全要素中最稀少的那个要素;经济危机并非源于需求不足,而是源于生产结构错乱(即生产受到技术工人和运输两稀少元素的制约)的理论。1947年,又针对盛行的“负号生产论”撰写《评负号生产论》一文,指出生产必须有一个更高目标——国计民生。 1957年,运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凯恩斯的“乘数论”进行批判。1987年后,陆续向中央领导和总行行长呈送《向慢性通货膨胀进一言》《对效益好的企业就应该保证贷款吗》《重振信用,刻不容缓》《外汇政策的两点看法》等多篇政策材料。其中《向慢性通货膨胀进一言》获1989年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2009年12月,中国金融出版社将其27篇文稿汇集成《丁鹄先生经济金融理论论文集》出版发行。其中绝大部分是有关货币金融问题。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专题

副主任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