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唯一号: 140230020220000070
人物姓名: 吴澄
人物异名: 字幼清,又字伯清,号一吾山人,人称“草庐先生”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20000001/005
起始页: T03594_00.pdf
时代:
出生年: 1249
卒年: 1333
籍贯: 崇仁凤岗咸口(今属乐安鳌溪镇)

传略

元代著名理学家、学者、诗人。 吴澄自幼聪敏过人,勤奋好学。3岁接受家教,5岁从师学文,7岁熟读《论语》《孟子》和五经,并能写文章诗赋,9岁在乡学考试中常列前茅。16岁随祖父到抚州,在临汝书院受教于朱熹再传弟子饶鲁的门人程若庸(南城人),与程钜夫同学。程若庸对吴澄有关朱熹理学要义的独到见解,甚为惊叹。宋咸淳七年(1271),吴澄应试进士不中,却毫不灰心,仍刻苦于寒窗,对《经》《传》等皆学有所成。元至元十三年,他应乐安人郑松之邀,授徒于乡里,并结草屋以居,题名“草庐”,因此被称为草庐先生。入元后,避兵乱隐居乐安布水谷,摒绝交游,潜心著述《孝经章句》一书,并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等儒家经典著作。至元二十三年(1286),侍御史程钜夫奉诏到江南搜罗人才,强邀吴澄至大都(今北京市),不久,吴澄即以母老为由辞归。程钜夫只得请求将其著述保存于国子监,以助益于学者。元贞初(1295),吴澄至南昌西山游览,按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讲学,并每日前去听讲,记录其问答数千言。江西行省椽元明善,素以文学自负,向吴澄询问有关《易》《书》《诗》《春秋》奥妙义理,吴澄一一加以解说。元明善深感佩服地说:“与吴先生讨论学问,如探渊海,深不可测”。于是拜吴澄为师,执弟子之礼。行省左丞董士选,延聘吴澄于家,并以“有道之士”向朝廷推荐。大德五年(1301),被授应奉翰林文字,在地方官敦劝下,勉强至京,得知此职有人,他即刻南返。八年,被任为江西儒学副提举,他又称病辞职。至大元年(1308),被召为国子监丞。皇庆元年(1312)为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学官按照许衡规定,教学止于朱熹《小学》《四书集注》诸书,年年如此,毫无进步。吴澄到任后实行改革,亲自执教,辨析诸家传注得失,融会不同学派学说,并拟定教法,分经学、行实、文艺、治事四门,扩大教学内容。他曾对学生说:“朱子道问学工夫多,陆子静却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弊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提倡为学应以尊德性为本,因而遭到议论。又因不同意实行大学积分法,与同事意见不合,辞职还家。次年,集贤殿奏请召见国子祭酒,反对者指责他为陆学,不合许衡信朱子之义,不可为国子师,于是作罢。延祐五年(1318),授翰林直学士,遣虞集驰驿召入朝,行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因病未去。至治三年(1323),诏拜翰林学士、大中大夫。泰定元年(1324),命为经筵讲官,复命修《英宗实录》,由其总成。次年实录修成,尚未呈进,即告病辞官。中书左丞许思敬奉旨赐宴国史院。宴罢,吴澄即出城登舟南归。 吴澄返乡途中,各地官员纷纷迎送,争请其留下执教。吴澄回到家乡,致力于著述、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追随求学,常常有不下千人前来听讲。他治学有方,授课得法,对学生“因其材质,反复训诱”,深受人们敬佩。他为学虽由朱熹《四书集注》入门,又得到朱学人物指授,自称其学为朱子之学。但他不偏执于一家,对陆九渊“本心”学说尤为赞赏,认为是出于孟子。因此,他极力调和朱、陆两家学说,称“二师之为教一也”。他对理学作通俗讲解,以“太极”为万物之总称。又认为“理在气中,原不相离”;而“理”是“气”的主宰。他毕生精研儒学奥蕴,被誉为元朝“国之名儒”,是元代三大理学家(许衡、刘因、吴澄)之一,与许衡并称“南吴北许”。其著述丰富,有《老子注》和诸经《纂言》,其纂言“尽破传注穿凿,精明简繁,自成一家。”还有《学基》《学统》二篇,又校定《庄子》《太玄经》《乐律》《八阵图》《葬书》及《皇极经世书》等。其诗作和散文多为闲暇时之作,在一定程度上染有其理学情趣或学究气。如《瑞泉山清溪观记》《登抚州新谯楼》《送盱江朱仁卿省亲》等。有《吴文正公集》100卷和《草庐精语》传于世。 吴澄于元统元年(1333)卒于家。谥文正,赠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为临川郡公。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