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唯一号: 140230020210001853
人物姓名: 王安石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011810020210000010/001
起始页: T00703_00.pdf
性别:
时代: 北宋
出生年: 1O21
卒年: 1O86
国别: 中国
籍贯: 临川县城盐埠岭

传略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临川。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王安石从小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读书过目不忘,作文疾笔如飞,情理俱妙。曾随父宦游大江南北,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劳苦阶层,对当时国家日益加深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有所了解,很早就立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签书淮南判官。庆历七年调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他把鄞县作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舞台”,雷厉风行破陈规,去陋习,办学校,修水利,扩种桑麻,发展农业生产,不到三年就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特别是在青黄不接之时,低息发放平时储粮,帮助农民克服困难,度过春荒,深受当地群众爱戴。皇佑三年,改任舒州通判。至和三年二月,领开封群牧词判官。第二年调任常州知州,嘉祐三年三月,就任江东提典刑狱。这段时间,他先后当了18年地方官,深谙朝政得失,洞察民间疾苦,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为以后变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奉召进京,入直集贤院。次年,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其间两次上书仁宗(《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上时政疏》),献革弊兴利、富国强兵之策,未获采纳。神宗即位初,王安石以知制诰出知江宁府。不久召回,任翰林学士兼侍讲。鉴于变法刻不容缓,而且条件逐渐成熟,他觐见神宗呈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申述自己“矫世变俗”的政治抱负。《札子》全面分析了宋朝初期和中期“百年无大变”的表象,抓住“内忧、外患、国弱民穷”的实质,从“祖宗之法”上找原因,提出“改弦更张,变法革新”的主张,远见卓识,高人一等,立刻引起这位年轻而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的重视。熙宁二年,升任参加政事(副相)。熙宁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神宗的支持下,亲自主持制置三司条例词,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兵役、保马、方田等新法,从各方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特权,保护中、小地主和自耕农的利益,积极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大力改革科举,整顿学校,训释《诗》、《书》、《周礼》为《三经新义》,配合变法,兴教育才;还开源节流,充实国库,训练士卒,加强战备,审时度势,派王韶用兵西夏,发动“熙河战役”,收复河湟(今陕西、甘肃、青海一带)失地二千里,张扬了北宋国威。他的变法,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各方面都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就。 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执着推行新法,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新法触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而遭到司马光、文彦博、吕诲、吕公著等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特别是由于曹太后、高太后等最高统治者的顽固梗阻,神宗信任不专,给他的变法带来重重困难。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罢相,出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相,虽继续实施变法,唯以用人不当,吕惠卿误事,朝野阻力增大,难以贯彻实施。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封舒国公,后改荆国公。直至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哲宗嗣位,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被全部废止。身居江宁,心系朝政的王安石,看见自己苦心推行的新法前功尽弃,多年从事的改革付之东流,叹息不已,忧愤满腔,于次年三月含恨去世。他的变法虽因保守派的反对而遭到挫败,但它毕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作了可贵的努力,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列宁对他的变法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的“三不足”的唯物辩证观点和勇往直前的改革精神,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王安石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以适用为本,务求有补于世”。“所作散文雄健峭拔,畅达而精炼”。《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长达万言,而《答司马谏议书》却不足四百字,不论是长篇还是短牍,都是议论警辟,酣畅淋漓。他的诗歌遒劲清新,《诗史》、《商鞅》、《元日》、《过瓜州》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其“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千古绝句。他的词作虽少而气魄宏大,脱俗不凡,《桂枝香·金陵怀古》尤为脍炙人口。他生平著作极为丰富,除《字说》、《钟山日录》两书已经散失外,尚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唐宋百家诗选》、《诗义钩沉》等多部著作传世。 王安石为人刚正,议事敢于坚持己见,不随声附和;变法能认定目标,百折不回头,人称“拗相公”。他身居宰相高位,仍清廉自守。“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盛赞他“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声色”,是“世之伟人”。就是他的政敌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其人素养有德行,平生行止无污点”。 他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曾先后5次回到临川,写了不少诗文,留下了许多胜迹,为“才乡”增光添彩。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乡贤,曾在其故居盐埠岭旧址建立荆公祠,并将县城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荆公路。1986年,全国许多著名学者云集抚州城,隆重纪念王安石逝世900周年。会议期间,曾就“熙宁变法”的原因、条件、主观愿望、客观效果及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等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学术讨论,与会同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摒弃了一些历史偏见和不实之词,既谈成就又谈失误,实事求是地评价他的历史作用和巨大功绩。江西省人民政府还拨出专款,在抚州市赣东大道南端建立“王安石纪念馆”,纪念这位当年叱咤北宋政坛,至今仍然受到世人敬重的伟大历史人物。

知识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临川区志(1987-2005)》

出版者: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新编《临川区志》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地方志工作者近六个寒暑的辛勤耕耘,今天终于问世了!她的出版发行,是全区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