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唯一号: 140230020210001852
人物姓名: 晏殊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011810020210000010/001
起始页: T00702_00.pdf
性别:
时代: 北宋
出生年: 991
卒年: 1O55
国别: 中国
籍贯: 临川文港沙河村
亲属: 晏几道

传略

字:同叔,谥号:元献。北宋临川文港沙河村人。自幼聪慧绝伦,7岁能文,有“神童”之誉。一次对对联,塾师刚说出上联:“圣贤书中求富贵”,晏殊即接口对出下联:“龙虎榜上争魁豪”。博得塾师连声称赞:“此儿出语不凡,日后必成大器!”14岁时,由江南安抚张知白举荐进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试于朝,年少才高,为真宗瞩目,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他见所考的赋题是自己以前作过的,便如实启奏,请求改题,整个考场为之骇异。改题后,他文思如潮,挥笔疾书,锦句联珠,才华横溢,真宗更是赞赏不已,派他担任秘书省正字,留在秘阁读书。他学习勤奋,深为直史馆陈彭年所器重。 景德三年(1006),晏殊16岁,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18岁任光禄寺丞;19岁献《大酺赋》,召试学士院,任集贤校理;23岁归守父丧,24岁回京,随真宗祭祀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同年丧母,未终服,再任太常寺丞;28岁为升王府记室参军;29岁任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权知制诰;30岁为翰林学士。他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政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咨询,凡所对,多获采纳,倚为股肱。 宋仁宗即位,晏殊年32岁,拜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迁给事中。时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处理朝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见奏事”,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但束手无策。晏殊深谋远虑,第一个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妥善解决矛盾,防止辅臣用事,大权旁落,显示了随机应变的卓越才能。34岁任礼部侍郎,预修《真宗实录》;35岁任枢密副使,上书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章献明肃太后旨,37岁罢知宣州,改应天府,在该府大兴学校,延范仲淹以教诸生,史称“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41~43岁,任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为三司使、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后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48岁时召还,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53岁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相位,兼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值赵元昊谋反,朝廷疲于用兵陕西,节节失利。晏殊全面分析当前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撤销“内臣监兵”,革除“以阵图授诸将”,按照上级规定的模式被动作战的积弊,使前方将帅得以因地制宜,灵活指挥;又请拿出“宫中长物”资助军饷,因而军械充足,士气高昂,很快平定了此次叛乱。 荐贤举能是晏殊的突出政绩和贡献。庆历三年(1043),王安石和十多个同榜进士去拜见晏殊,晏殊为王安石赠言曰:“能容于物,物亦容矣”。寄寓为官为人需胸怀宽广之意。庆历四年(1044),晏殊年54岁,因事罢相,以工部尚书贬知颍州(今安徽阜阳),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徙知陈州(今河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60岁迁户部尚书,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63岁徙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64岁告疾回朝,次年病卒。他多年身居显位,却平易近人,到处罗收人才,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等当世知名之士都在他的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经他栽培、荐引,均得到重用,成为北宋政治上、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仁宗听到晏殊逝去的消息,伤感不已,罢朝二日,亲临丧事,敕葬许州阳翟县的麦秀山,追赠词空兼侍中,谥元献。王安石在凭吊晏殊的挽词中写下了“功名千载下,不负汉廷臣”的崇高评价。 晏殊善作词,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已《阳春集》的高超技巧,文字典雅,韵律和谐,气象雍容,华贵赡丽,开创北宋有名的“婉约词派”,被誉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所作词,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奇联巧对,又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样的名篇佳句。风流蕴藉,淡雅有情思,是词坛公认的“小令高手”。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著有诗文集240余卷,然散失殆尽,仅有《珠玉词》1330余首及清人所辑的《晏元献遗文》行世。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宰相词人”,将县城(今抚州城区)一条街命名为“同叔路”。

知识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临川区志(1987-2005)》

出版者: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新编《临川区志》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地方志工作者近六个寒暑的辛勤耕耘,今天终于问世了!她的出版发行,是全区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