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端伯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唯一号: 140230020210001134
人物姓名: 黄端伯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011810020210000007/001
起始页: T00639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585年
卒年: 1645年
国别: 中国

传略

字元公,号海岸道人,是明末抗清名重一时的烈汉和诗人。《明史·列传》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对他的生平作有简介。 黄端伯从小勤学,“性聪敏孝友”,“学文章及书,皆以拔俗自喜,博综经史百家言”。明崇祯初年(1628年),考中进士,次年被授为浙江宁波推官。在宁波,他待民以法,对初次犯法者则重教育,对贿赂者深恶痛绝,他“士无问幽显”。一次,黄端伯主持宁波考试,一个名叫冯文炜的穷书生穿戴简朴,考文却写得很好,就特意请他来相见,加意勉励,以后又多次向上推荐和在经济上资助他,后冯文炜得以中举。 黄端伯在宁波居官三年,“布衣蔬食,货利不撄其心”。那时,倭寇常犯浙江沿海一带,黄端伯集思广益,提出防御倭寇的十条计策,使该地倭患大为减轻,民感其德,称他为“黄佛子”。 宁波附近有座四明山,是风景胜地。黄端伯常邀文友去游览,撰文作诗以抒发情感。他的《登严子陵钓台》诗写道:“我本四明狂客,三年作宦悠悠,浪迹日随马牛走,穷官不解作家谋”。 崇祯五年,黄端伯因母在家乡病故,遂回故里,一居三年。后改任杭州推官。在杭州任职期间,他因办事干练,广知博闻,受到同僚敬佩。一日,他正坐厅理事,巡抚使人持扇面百余幅令书,他挥笔疾书,不一时便书写完毕,书势极尽变化,而公事问答不废,巡抚惊叹其才干。他公务之余,还常邀集博学之士讲学于西湖,为当地培养造就人才。 崇祯十年,他由杭州回江西探亲访友期间,耳闻目睹居住在建昌(今南城县)的益王朱慈炱作威作福、穷奢极欲的种种行为,义愤填膺。他不畏权势,于崇祯十二年上疏朝廷,控告朱慈炱,列数朱在建昌“擅增兵甲”“擅增民词,批行郡县,骗害良民,惨不忍闻,至于叩克宗禄,啧有烦言”,“臣不能为王讳也!”黄端伯在疏中要求给朱慈炱以惩处。朱知此事后,极力为自己不端行为辩解,并上疏崇祯以《劾黄端伯离间亲藩及出妻酗酒诸事》。崇祯有诏候勘。黄端伯再上《劾益藩及辩出妻酗酒》疏,但崇祯未予理会,朱慈炱则变本加厉欺压百姓。黄端伯一怒之下,弃官为僧,避居庐山。在庐山,他写了不少诗,“长怀仙境胜,便欲弃儒官”,“山客最饶林下趣,啸歌偏欲傲乌纱”,“平生一片冰霜志,半夜萧萧对鬼神”便是诗人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这些诗作,后来编入《庐山集》。 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建立南朝。朱由崧昏庸无能,幻想与入关清军议和,重用奸臣马士英、阮大铖,排斥史可法、高弘图、姜日广等爱国志士。面对这种形势,黄端伯心急如焚,盼为报效国家出力。经礼部尚书姜日广再三推荐,朱由崧起用黄端伯任礼部仪制司主事。 明弘光元年(即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黄端伯与南京军民共守城,抗击清兵渡长江。在江心寺,他吊唁抗清牺牲的志士友人,作诗悼念:“孤屿嵫岩杀气高,义旗麾处鬼神号,江流不尽英雄恨,万古风天鼓怒涛。”为了鼓励守城官兵士气,黄端伯以诗作武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了《城守二首》;“巍巍不动寰中主,一座坚城似铁山,万锯在前无怯志,祗因勘破生死关。”“谋事在心成事胆,未尝以胆许他人。危城独守浑无畏,烈汉从来不顾身”。 但是,由于朱由崧及马士英、阮大铖醉生梦死,沆瀣一气,致使清军渡长江。五月,南京失守,“百官皆迎降,唯黄端伯不降”,并在寓所能仁寺门首大书“明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寓所”。清豫亲王多铎大怒,将其关押在江宁狱中。黄端伯在狱中谈笑如常,作“丹心倾汉室,碧血吐秦廷”的诗句以见志。六月十四日,清政府下令剃发,黄笑指颈道:“我宁剃头不剃发。”八月十三日,多铎再劝黄端伯降,并威胁说:“不降则戳!”黄端伯誓死不降,多铎命杀之。这天,黄被押出监狱时,掉了鞋子,他说:“冠履不可失也”。终于穿好鞋子,昂首迈出通济门,来到水草亭,端坐引颈受刃。刽子手心惊目眩,不能举刀,黄端伯见其状,厉声说:“何不剌我心!”他受难时,“观者万余,皆焚香环拜而泣。”他这种大义凛然、视死而归的英雄气概,连多铎也叹称“南来硬汉仅见此人”。 黄端伯一生著作甚多,传之于世的有《易疏》、《东海集》、《庐山集》和《瑶光阁集》,其中《瑶光阁集》13卷被《四库全书》收入。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