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梅生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唯一号: 140230020210001119
人物姓名: 谢梅生
人物异名: 号鸿恩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0118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T00997_00.pdf
出生年: 1907
卒年: 1984
籍贯: 广昌县甘竹镇答田村人
非亲属: 刘宝东

传略

谢梅生,号:鸿恩。广昌县甘竹镇答田村人。出生于纸扎艺人之家,兄弟二人,梅生居长。十五岁时,拜甘竹地方戏“三元会”、“祥福班”刘宝东师傅学艺,主学小生。他诚心琢磨艺师动作,勤学苦练,如醉如痴,竟至于盛饭之时,拿着空碗,手舞足蹈,而忘却盛饭亦是常事。他刻苦自励,技艺日进。在“四功”(唱、做、念、打)、“五法”(手、眼、身、法、步)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二十岁出头,即显露才华,在主演《扒腊庙》、《罗成降唐》、《武松打虎》等剧中,声情身段表演恰到好处,而获得同仁称誉和观众的赞扬。 三十岁时,梅生成为班社挂牌的出名艺人。他不仅工于生行,而且对旦、净、末、丑诸行也都通晓,在《芦花荡》一剧中饰周瑜,发挥了《孟戏》中的傩舞表演手法,创造了一大段别具一格的“跳芦毛”身段表演,动作豪放、力度炽热,把周瑜被张飞擒纵的内心神态刻划得淋漓尽致,为吁河戏的表演艺术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 1962年冬,为挖掘古老剧种,他应邀出席全县戏曲工作会议,会同甘竹大路背刘家《孟戏》的全班人马,成功地再现了刘家《孟戏》的古朴风貌,为广昌地方戏的挖掘整理工作奠定了牢固基础。 1965年后,由于历史原因,他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此时虽身处逆境,但仍然谈笑风生,劳动之暇犹自曲不离口,练功温戏,享受艺术乐趣。 “风雨艺涯路,矢志终不渝”。1978年,谢梅生以古稀之年,重登舞台,再展才华,先后至甘竹乡龙溪和南丰县的下罗堡、田东、周源等地业余剧团传艺授徒长达三年之久。 1981年4月,经省文化厅批准,广昌地方戏正式命名为“旴河戏”,并将原县采茶剧团改为“旴河戏剧团”。为使这支古老剧种后继有人,他谢绝南丰县周源村每月一百二十元的优厚待遇,毅然返归故里,应聘至“旴河戏剧团”担任教师,以七十四岁高龄,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培育艺术后代的戏剧教育事业中去,他教戏严格认真,对一招一式、一板一眼,毫不含糊。不但传艺,而且以惊人之毅力,在一年的短暂时间里,回忆整理出大路背刘家《孟戏》(三夜本)高腔的脚本。并用极其工整的小楷抄录成册。同时还笔录出吁河戏传统剧目整本38本,献出老版剧本整本四本和录制了六个小时的口唱音响资料。为旴河戏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1984年5月,省戏曲研究所决定摄录《孟戏》录像带。他以全部精力,指导旴河戏剧团排演刘家《孟戏》。此时,老人已染沉疴,手扶拐杖,强支病躯,日夜坚持在舞台上指导,当刘家《孟戏》第二夜本快接近排完时,梅生已是腹胀如鼓,两腿脓水淋漓。但他仍置身度外,时时叫人扶着他以步履艰难地作动作示范,终因体力不支倒在舞台上。垂危之际,仍念念不忘《孟戏》排练工作,以未能全部完成《孟戏》录像工作为憾。 1989年9月16日,他长辞人世。享年七十七岁。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

相关专题

教师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