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厚生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唯一号: 140230020210001118
人物姓名: 张厚生
人物异名: 字启业,号从周,又号文郁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0118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T00996_00.pdf
出生年: 1890
卒年: 1965
籍贯: 祖籍南城县。清光绪中期(1890年前后),其父张春林迁居广昌县甘竹街

传略

张厚生,字:启业,号:从周,又号:文郁。祖籍南城县。清光绪中期(1890年前后),其父张春林迁居广昌县甘竹街,以医为业,颇有声誉。 厚生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二,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热爱医学事业。十五岁时,师南丰陈某学医,三年师满后在父亲开设的“大和春”诊所坐堂门诊,工余之暇,博览群书,钻研“灵枢”、“素问”医学经典著作;加之父亲谆谆相教,因而医学造诣日深。年届弱冠,即以善诊,被乡里誉为“童子郎中”。 正值而立之年,其父不幸病故,厚生继承父业,仍与长兄合资在镇上开设“广厚生诊所”行医。他信守“为医者首在济世活人”的宗旨,病家相求,有呼必诊。1951年秋,甘竹下街张佑荪的长子张大安,出生仅六个月,染麻疹发病,高烧十天不退,几经诊断,病症皆无起色,家人看其危在旦夕,意欲丢弃。厚生闻讯,半夜赴诊,先用针灸抢救脱险后,急返家中查阅资料,揣摩病症,于凌晨四时始定药方,黑夜不见五指,仅凭一束线香火光,一路跌跌撞撞奔赴病家,为危婴灌服汤药,终使转危为安,喜获回生。他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遇到贫苦者求诊,不仅诊费分文不收,而且对无钱购药者,赠给药帐折子一本,凭折可在镇上各号药店配方取药,所需药费按月由他结算付款。口碑载道,大得人心。 他擅长针灸,医病针药兼施,疗效甚佳。1945年夏,他出诊龙淇重田村,回来时路经跃龙桥,忽闻有悲泣之声,出自国立幼稚师范学校校舍,急趋舍内,方知为我国著名教育家、幼师校长陈鹤琴先生的爱子重病多日,屡投诸医皆束手无策,他询问病史,从容切脉后随即掏出一根银针对准舌根穴道猛扎一针,顷刻患者缓缓苏醒,众人惊喜异常,奉为华佗转世。从此,声誉鹊起,门诊病人日益增多。远如南丰县境的田东、白舍、隔洲、周源等数十里外患者亦纷纷慕名前来求医。1953年冬,他调至县医院主持中医科室,其时每日就诊者多达百人,他虽已年逾半百,对病人依然细心察问,热情诊断,每日亦必诊完最后一位病员方肯休息。 张厚生不仅以行医饮誉乡里,而且热心发展中医事业,以诲人不倦的精神,为县内培育了不少中医人才。他重视教授中医基本理论,要求入学者对医学经典著作,做到熟读精思,义理贯通,不可以一知半解为满足,遇有疑难之处,要“检阅古今名家方书,以广见闻”。告诫学生注意职业道德修养,在治病时“要仔细察脉,详问病情”,如有诊察未及者,直言说明,切不可牵强文饰,贻误时机。 厚生临床经验丰富。晚年积四十余年经验,分析整合,编著有《厚生医案纂集》和《厚生临症日记》两稿,颇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由于德高望重,1958年9月他当选为广昌县第一届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1961年2月及1963年7月,又分别当选为广昌县第二届、三届政协常务委员,并从1956年起至1966年止,历任一、三、四、五届人民委员会委员。 厚生才学广渊,为人谦虚恭让,他于岐黄之余,兼善诗文书法,1945年秋,日寇投降,他欣然赋联庆捷。感情充沛,爱国之心跃然纸上。其书法亦秀丽俊逸,立于甘竹街头的“旴源首镇”牌坊石刻,系其手迹。他还酷爱地方戏曲,以饰演正生著称,有“正生张公”名伶的美誉。 1965年8月中旬某晚,张厚生突患脑溢血症,虽经广昌、宁都、南丰三县人民医院医师会诊抢救,终因年事已高,医治无效,于同年8月23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七岁。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

相关专题

委员
职位
常务委员
职位
常务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