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恩云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唯一号: 140230020210001109
人物姓名: 余恩云
人物异名: 又名余彬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0118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T00987_00.pdf
出生年: 1886
卒年: 1934
籍贯: 尖峰乡井尾村
亲属: 余龙荪

传略

余恩云,又名:余彬。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出生于尖峰乡井尾村,其父名龙荪,是当地有名的篾匠。 恩云,继承父志,幼时常劈阔篾,抽长丝,编制雀、扇、提篮、蜻蜓等小件艺术器,轻巧美观,逗人喜爱。十二岁时,即随父下乡行艺,由于勤学苦练,加之父亲的循循善教,两年后,掌握了篾器编制的各种技能。 恩云编制工艺独特,博采众长,刻意求新。其制作之“花蓝”、“柳盒”、“脚篮”、“楹联”、“匾额”、“动物篮”、“动物盘”等,编织紧密,造型美观、轻巧玲珑,他大胆改革篾器的传统制作工艺,巧妙地把生活中目视的山水、人物、花卉形象情景,纵横交织在篾器上。从布局透视到参差平衡,都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如“工钱梅”外形工字,内藏腊梅,排列密疏有致;“锁线万”、“山字万”,卐字外面以铜锁和山形包圈,大小有别,远近有序;手法细腻逼真、立体感强。“二龙戏珠”和“双凤展翅”图案,则形象生动,神态各异。寓艺术欣赏于实用之中,成为室内陈设的工艺珍品。三十岁时,曾在本乡东山村为富翁王某编一“绔筐”,结构琐杂,剔透玲珑,上盒图案为鸳鸯戏水,下底拼成对称“双喜”,神情动人,呼之欲出。至今仍在民间传颂。 余恩云不仅专于竹篾编织事业,而且广收生徒,倾心以教,使其精湛技艺,薪尽火传。1972年北京全国工艺品展销会和1978年广州冬季交流会展出的“龙凤”竹席和“二龙戏珠”水凉席,均为其再传徒孙师承他之传统工艺产品,以独特风貌博得外商的青睐和赞美。 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进驻尖峰后,余恩云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乡、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4年秋牺牲于家乡,年仅49岁。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

相关专题

主席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