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川古今名人略傳》
唯一号: 140230020210000018
人物姓名: 晏殊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011810020210000001/001
起始页: T00001_00.pdf
性别:
时代: 宋代
出生年: 991
卒年: 1055
国别: 中国
亲属: 晏延昌;晏固;晏郜;晏颖;晏几道;晏防;晏溥;晏孝广;晏敦复;晏氏

传略

字:同叔。其高祖晏墉是进士,卒官江西,著籍于高安;曾祖晏延昌,迁徙到临川文港沙河村(现属进贤县)。 晏殊自幼勤于学习,读过许多书,七岁就能写很漂亮的文章,乡里称其为“神童”。宋真宗景德初年(1005),张知白安抚江南,听到晏殊聪颖过人,文章敏妙,便以“神童”之名推荐给朝庭。真宗赵恒召晏殊进京,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庭中。晏殊神气不慑,下笔如神。真宗极为嘉尚,赐他同进士出身,其时年仅十四岁。宰相寇准说:“晏殊是江外人。”真宗环顾四周,说:“张九龄不也是江外人吗?”过了二日,再试诗赋论。晏殊奏曰:“臣曾经做过此赋,不敢隐瞒,请试它题。”真宗更加惊异感叹,爱其不欺,遂命试它题。试卷作成,真宗几次叫好,提拔他为秘书省正字,留秘阁读书。改直史馆。并派兵部侍郎陈彭年督其学习,使其进步极快,陈彭年每每称赞。第二年,召试中书,调入太常寺,为奉礼郎,奉祀太山。二年后(1008年)调入光禄寺,晋升为寺丞。逾数月,献《大酺赋》,充任集贤院校理,职掌撰集文章,校理经籍之事。后又晋升为著作佐郎。 大中祥符六年(1013),晏殊父亲去世,遂去官回临川守孝。真宗思之,即其家起复,命淮南发运使备办舟船将他送往京师,从祀太清宫。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大中祥符八年(1015),晏殊丧母,要求去官回家服丧,未襁批准。次年晋升为太常寺丞。天禧二年(1018)二月,为升王府记室参军,再提升为左正言,在直史馆供职。八月以户部员外郎,充太子舍人。赐金紫,知制诰,判集贤院。 天禧四年八月拜为翰林学士,充景灵宫判官。同年十一月为太子左庶子,兼判太常寺,知礼仪院。晏殊以文章佐佑东宫,真宗每所咨访,多以方寸小纸细书问之。由是参与机密,凡所对,必以其稿进,示不泄。其后悉阅真宗阁中遗书,才知晏殊所进稿,类为八十卷,藏之禁中,人莫之见也。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赵恒死,仁宗赵祯即位。晏殊升为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迁给事中,景灵宫副使,判吏部流内铨,以《易》侍讲崇政殿。天圣三年(1025),晋升为枢密副使,又迁刑部侍郎。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刘太后旨意。天圣五年(1027)被罢枢密副使,以刑部侍郎知宣州(今安徽宣城)。数月,改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县)。大兴学校,聘请范仲淹任教。天圣六年,举荐范仲淹为秘阁校理。天圣七年,召拜御史中丞,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 天圣八年正月,知礼部贡举,举欧阳修第一。天圣九年(1031)为三司使。明道元年(1032)八月,复为枢密副使,未拜,改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明道二年三月,刘太后死,仁宗亲政。四月,晏殊罢参知政事,以礼部尚书知毫州(今安徽亳州)。景裙二年(1035)知陈州(今河南淮阳)。宝元元年(1038),自陈州召还,为御史中丞三司使。康定元年(1040)三月,自三司使刑部尚书授职为枢密院知事,拜枢密使;九月,加检校太尉。 庆历二年(1042)七月,自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庆历三年三月,自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起用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庆历四年九月,为孙甫、蔡襄所论,罢相,贬为工部尚书,出知颍州(今安徽阜阳)。庆历八年(1048)自颍州移陈州。皇裙元年(1049)徙知许州(今河南许昌),不久,又先后任礼部、刑部尚书,祀明堂,迁户部。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一带)。皇裙五年(1053),徙知河南府(今洛阳市东),兼西京(今河南洛阳市)留守,封为临淄公。至和元年(1054)六月,晏殊患病,归京师(今河南开封市),次年正月病逝。仁宗临奠,以在晏殊病时未去看视为恨,特罢朝二日,以示哀悼。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三月,晏殊遗体葬于许州阳翟县(今河南禹县)麦秀乡之北原。晏殊性刚简,诚心待人,虽处富贵如寒士,樽酒相对,欢如也。得一善,称之如已出。晏殊善于举荐他人,范仲淹、韩琦、富弼、孔道辅、欧阳修皆出自他的门下。富弼、杨察是他女婿。他居相府时,贤士云集。他为文典丽,应用不穷,尤工诗词。他的词,语言凝炼自然,形象醇美疏朗,境界浑成,时有脍炙人口的佳句,风格含蓄蕴藉,圆融平静,闲雅有情思。一生著述甚丰,有文集240卷及删次梁陈以后名臣述作为集选100卷,大部分已佚,现仅存 《珠玉词》和《晏元献遗文》。

知识出处

临川古今名人略傳

《临川古今名人略傳》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以朝代为序,同一朝代的,则将同一类型的人物集中排列,同一类型的人物,则按其生年顺序排序,生卒年不详者据其活动事迹插入适当位置。朝代更替时则视情排列。近代(1840年起)以后按其生年顺序排列。个别因定版未按顺序排列的已注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