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蛇类
王锦蛇
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蛇类为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抚州市人工驯养的蛇类主要有王锦蛇、乌梢蛇和眼镜蛇等。
王锦蛇也称菜花蛇,是野生蛇类中种群数量较大的品种之一,无毒。王锦蛇全身均可入药,蛇肉鲜美味醇。
乌梢蛇别名乌蛇、乌风梢,无毒。乌梢蛇是典型的食、药两用蛇类。它不仅肉质鲜美,好于其他众多的无毒蛇,而且还具备许多毒蛇所没有的药用价值。传统中药中的乌蛇,便是本种处理后的干品,这是其他无毒蛇所无法比拟的。
眼镜蛇是眼镜蛇属中一些蛇类的总称,别名有过山峰、饭铲头、吹泡蛇、扁头风、犁头蛇、吹风蛇、蝙蝠蛇等,是一种剧毒蛇。人工饲养眼镜蛇,一是为采毒,二是为食用,三是为观赏。
(一)养殖概况
以前,大家普遍认为蛇就是毒的,见了就要除害。喜食者则多捕滥杀,加之工程开发、生态环境变化致使野生蛇种逐年减少,甚至濒临绝迹。为保护野生蛇类资源,满足市场需求,抚州市广昌、崇仁等县从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开始人工养殖, 通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已经成功地突破了人工繁殖和繁育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抚州共有养蛇场10多家,主要分布在崇仁、金溪、南城、广昌、黎川等县。其中,广昌赤水养蛇场、崇仁县相山涪漳腾鑫驯养蛇场、南城县里塔养殖场、南城县新兴蛇类养殖场、江西省英华野生动物养殖有限公司养殖规模较大。目前,全市共养殖王锦蛇10000多条,养殖滑鼠蛇2000多条,养殖乌梢蛇2000多条,养殖眼镜蛇6000多条。人工养蛇,作为一门新兴的特种冷门养殖业,具有驯养繁殖易、养殖效益高、发展势头良好、市场前景好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吃的观念由原来的吃得饱提高到吃得好,并且要求吃出健康和长寿。而蛇肉的药食两用价值和营养美味,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青睐。加之蛇产品的不断推出,药用方面也有更深入的研究,许多蛇类保健品、工艺品和日用品的不断上市,如蛇酒、蛇粉、蛇胆制品、蛇类化妆品及乐器等,又加大了市场对蛇的需求。
(二)养殖设施
1.场地选择
人工养蛇应该选择村庄边缘或林区比较空旷的地方,建造蛇场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稍高,具有一定自然坡度的地方;环境安静无噪音,没有污染,有卫生水源,具备必要的电力交通条件。
如养殖的数量较少,可利用闲院和闲房养蛇,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初养蛇者。
2.养殖设施
各地蛇场建设因地制宜, 合的小型蛇园和露天立体养蛇场。
(1)蛇房的建造。蛇房可建成单排或双排,蛇房的改建和新造都需配置一些通风排气、调节温度的设施。蛇房一般约15米2,在前墙开门,门的两侧上下加开2个25厘米X25厘米的通风口;房的后墙开一大窗,窗的两旁各安装一台排气扇,房的中央安装一台吊扇,解决空气流通、排除浊气和降温问题。冬天可采用煤炉烟道升温或小型锅炉加热的方式,也可使用空调机、电热器进行保温。内墙面要光滑无损,墙角要处理成弧形。蛇房的门窗一定要密闭好,窗户直接用铁丝网钉牢。
风格各异,主要可分为蛇房养蛇、室内外相结养殖房可分成多个间格或多层立体式蛇房。蛇房内可用红碗建砖垛式蛇窝,也可订制木质蛇箱。
蛇箱的规格,单个木箱的规格为60厘米X60厘米X60厘米,正方体,隔成前后两半,在高度上又分为4层,每层中间隔成左右两小室,中间隔板开有通孔,把通孔封住,也可把蛇控制在一边,让幼蛇在两小室间自由活动。其中,一小室放水盆和食料,一小室让蛇居住,这样的箱前后各有4个小单元(4层),共8个小单元。3个木箱层叠,最下面木箱高出地面20厘米,总高度约2米,管理上比较方便。
应设置孵化室和幼蛇房。孵化室应与养蛇格完全隔离,保持一年四季恒温,最适宜的温度为27〜30C,湿度保持在70%;幼蛇房与孵化室一样,保持四季恒温。
(2)室内外相结合的小型蛇园建造。小型蛇园增大蛇的活动空间,通风透气,接受光照,有利于蛇的进食和蜕皮,院内可种植花草,使养蛇环境更趋于自然化。蛇园室内设施与养蛇房基本一样,增加了室外围墙和场地。蛇园围墙的高度不能低于2米,最好在2〜2.5米。蛇房与蛇园之间的墙体下部,设置蛇洞供蛇进出。在蛇园的背阴处要修建水沟或水池,并将排水口处理好。
(3)露天立体养蛇场。在蛇场的向阳处或地势较高的地方建造蛇房,蛇房分地下立体蛇房和地上立体蛇房两种模式。两种可同时建,也可只建地下立体蛇房,或建成半地下、半地上模式。
地下立体蛇房深入到地下2〜3米,宽2.3〜2.5米,长度不限,上顶用水泥现浇或用水泥预制件做顶部支撑。内部用红砖垒造出9〜14层蛇窝。蛇房顶部要安装通风口、蛇房四周要做好防渗处理。设置好蛇的上下通道和人进出口、中间走廊。蛇场围墙的高度为2〜2.5米。此类蛇房冬暖夏凉,有效利用了地上地下空间、节能环保。
(三)繁殖技术
蛇是卵生繁殖。公、母的配种比例为1:3,1个月后开始产卵。种蛇的选择标准是,有一定体长、健壮活泼、凶猛有神、肌肉发达、皮肤明亮(蛇蜕皮除外)、无病无伤者为佳。引种的最佳季节在春、秋两季,春季引种后养殖不久便可进入产卵期,秋季是蛇的捕食旺季,身体也是一年中最强壮的时候。每年的8〜9月为产卵高峰期,每次产卵7〜15枚。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往往可提前至6月底至7月中旬,产卵量也可相应提高到10〜15枚。产卵期间应有专人值班拾蛋,以免发生食蛋现象。
孵化分为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两大类,人工养蛇为追求效率最高化,一般采用人工孵化。孵化器用桶、箱、缸等都可以。首先用细沙掺20%〜30%的黄泥调好湿度装于桶内,然后将蛋浅埋于沙土中,用湿布遮盖桶面,放在室内阴凉地方。往后每隔3〜4天检查一次湿度,如果沙土干燥,可将蛋取出,用喷雾器喷雾润湿沙土并混匀,然后将蛋顶底面翻转放回桶内埋好。在整个夏季温度都能适应孵化的要求,不需要做任何调控。孵化室与孵化设备要按照常规进行消毒。湿度保持在70%左右,最佳温度为27〜30℃。如果温度过低,孵化时间将会延长;温度过高,虽可缩短孵化期,但容易形成畸形的幼蛇。
蛇刚产下的卵表面有黏液,常常几个粘连在一起,扳开卵就会发现,卵内没有卵黄和卵白之分,均是淡黄色的胶状物质。王锦蛇的卵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卵为乳白色,每枚卵重为40〜55克,卵小者也有30〜38克。孵化期长达40〜45天,人工繁殖可稍微短些。放进孵化室的卵蛋,10天左右要进行翻蛋、选蛋、消毒。质量好的卵蛋饱满圆润,色泽乳白色,坏蛋变黄发霉。其他蛇类孵化技术与王锦蛇一样,只是孵化天数不同而已。
(四)养殖技术
1.王锦蛇
饲养王锦蛇,平均密度500克左右的,宜在7〜10条/米2;若投放体型较大一些,宜在5〜7条/米2左右。在立体养殖条件下,可养殖15〜25条/米2。
(1)幼蛇饲养。刚出壳的幼蛇体长在25〜35厘米,个别大者可达35〜45厘米,体色较浅,头部无“王”字形斑纹。幼蛇枕部具有2条短的黑纵纹,体背呈浅茶褐色,有不规则的细小黑斑纹,尾部有2条细黑纵纹直达尾端,体后段及尾部两侧各有1条黑色点状斑纹,腹面为浅红色,腹鳞两侧具有黑色点状斑。幼蛇出壳后7〜10天即蜕第一次皮。对幼蛇的人工饲养,早期一般都采取人工灌喂的方式。在人工灌喂时,开始只灌喂鲜蛋液。以后,在蛋液中酌加一些肉泥状的小昆虫,如蛇蛇、蚂蚱、黄粉虫、蝇蛆或捣碎的鸡架子肉等,为以后让幼蛇主动捕食动物性活饲料打下基础。期间,还可以投喂一些活体小水蛇、泥瞅、蛇蛇、蝗虫、蚂蚱等,供幼蛇自动捕食。投饵时间均以幼蛇在24小时内吃完为准,到时将未食或被幼蛇咬死的食物全部清除出来,平时不要零星投放。以此吊起幼蛇的胃口,培养其按时摄食的良好习惯,刺激它主动捕食的欲望,为以后正常饲养奠定基础。通常情况下,幼蛇一旦主动捕食饱餐一顿后,在5天内不需要再次投饵,应在5〜7天后开始投饵,以后每隔1周左右投饵1次。但投饵数量一定要达到幼蛇数量的4〜5倍,要定期投放小于幼蛇体的饲料蛇。使其从小养成不残食同类蛇的好习惯,也可满足其食蛇所好。一般情况下,幼蛇同成蛇所需的适宜温度基本上差不多,但幼蛇对温度适应范围应略高一些。幼蛇出壳时正值8〜9月,周围的自然环境温度均能满足其生活生长的需求。若温度低于20℃时,应采取升温或保暖措施;若温度高于35℃或连续数日高于32℃,应采取遮阳或降温措施。因幼蛇最适宜的饲养环境为23〜28℃,短时间低温或高温对幼蛇并无多大妨碍。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放任不管。饲养场地的相对湿度保持在40%〜50%较为适宜。当幼蛇进入蜕皮阶段,对环境湿度需求要高一些,应保持在50%~70%0若环境湿度过低,气候干燥不利于幼蛇蜕皮,往往由于蜕不下皮而造成死亡。但环境湿度也不宜过大,一般以不超过75%为宜。虽然短时间的高温对幼蛇没多大影响,但时间久了幼蛇易患霉斑病。在空气不流通的情况下,幼蛇易患肺炎。因此要加强通风,保持饲养地空气清新。
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推广应用反季节养殖幼蛇的新技术。因王锦蛇的耐寒能力比较强,加之食物来源于养殖可塑性强和冬季价高等优点,人们率先将王锦蛇列入冬养范围的主要蛇类之一。第一年的幼蛇因没有冬眠的适应性可直接进行冬养,即在保证幼蛇所需的温、湿度条件能够达到、食源可保证的情况下,方可对幼蛇实施冬养。同时,为了适时得到充足的活体小动物,不妨自己培育或暂养(存)些蚯蚓、蟋蟀、小白鼠、泥稣、小杂鱼等活饵。还可以用鹤鹑、鹏鸽的蛋来喂幼蛇,必要时可人工喂灌一些高营养的流体饲料。在幼蛇的冬养期间,除了维持正常的温度、湿度做好防逃工作外,还要定期检查幼蛇的健康情况或病害情况,发现问题及早解决,让幼蛇有个既理想又安全的栖息场所。
(2)成年蛇饲养管理。成年王锦蛇是指18个月以上产卵期的蛇或休产期的蛇。它性情凶猛,敢与毒蛇中的五步蛇、眼镜蛇争食且有残食同类或其他蛇类的习性,故此成年王锦蛇只能单独饲养,不能与其他无毒蛇同室混养。在养殖此蛇时,必须保证投喂的饵料要充足、多样化,也要不定期地投放一定量的饲料蛇,如红点斑蛇、双斑王锦蛇、水蛇等,以满足其食蛇的"嗜好”,避免蛇与蛇之间的相互吞食现象。春季把蛇放入蛇房应先打扫卫生,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刚出蛰的蛇在2〜3周内,基本不进食,要争取人工灌喂的方式,至14月才吃少量的食物。夏季是蛇类捕食活动和生长的旺季,应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要照顾好母蛇,及时收取蛇卵,并做好繁殖孵化的准备工作。二要把雌蛇和雄蛇分开单养,并保证食物的充足和多样化。三要对产卵的母蛇细心观察,若在离泄殖腔3〜4厘米见有卵粒时,约在1周内即可产卵。四要保护好蛇卵,以便顺利孵化出幼蛇。五要保持蛇场的清洁干燥,注意防暑降温和通风换气。六要及时清除粪便,吃不完的死动物和食物要及时清出,以防细菌入侵。秋季是王锦蛇捕食旺季,蛇体内储存着大量的脂肪,以供越冬和来年出蛰初期的身体消耗。俗话说:"秋风起,蛇儿肥”。这时应对个别食量小的蛇,人工填喂使其安全过冬,或直接出售或杀掉。冬季应定期检查蛇房的温度和湿度,切勿偏高或偏低,对病蛇要及时隔离或清除,以防染及全群。冬季是市场上蛇价格最高的季节,比平时高2〜3倍,可抓住时机有选择地进行出售。
(3)出售。王锦蛇比其他蛇类增重快、好饲养、回报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此蛇太大、太凶,后期专以吞食其他蛇类为主,对其他所投的饵根本不感兴趣,严重危害同场的蛇类,成为蛇场中真正的“蛇王”。并且它也同其他蛇类一样生长是分阶段性的,一旦达到某一重量段,生长便呈现缓慢增重状态。所以,养殖王锦蛇无须喂到很大,只要体重达到700〜1000克便可以出售,以求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2.乌梢蛇
(1)幼蛇管理。幼蛇出壳后,主要以吸收卵黄为营养而暂不进食,故不需投喂任何食物,只需灌喂丰富的人工流质饲料作为营养液,如生鸡蛋、牛奶或葡萄糖溶液等。每隔1周灌喂1次即可,几周后,可对幼蛇填喂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以鸡蛋和面粉(鱼粉)为主,再适量添加土霉素、维生素及鱼肝油或钙片等药物。填喂时,最好两个人合作进行。其中,一人手提蛇头,使蛇体自然垂立;另一人用一根冰糕棒或薄竹片撬开蛇口将食物灌进去,最后用大拇指轻捋蛇腹,促进食物滑入胃内。在人工填喂幼蛇的同时,要加强幼蛇的捕食驯化。蛐蛐、蚂蚱和蚯蚓是幼蛇喜欢吃的食物,有条件者可投喂幼蛙、小鱼、乳鼠和小饲料蛇等动物性活体饲料。发现幼蛇主动捕食后,应立即停止人工填喂,免得养成幼蛇依赖填喂的不良嗜好。
(2)成年期喂食。在该蛇的活动期,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养蛇场 (户)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不同季节饲料来源的实际情况,即本着因地制宜、就近取材, 以最大的可能满足其营养所需;又要考虑到降低饲料成本的原则,尽量结合该蛇的食欲状况,合理选择,搭配饲料。每次的投喂量,应依据该蛇的年龄、性别、个体体制状况、气候条件及两次投喂的间隔时间长短来灵活掌握,以稍有剩余为度。如成蛇在产卵前的10〜15天或产卵后,食欲均比较旺盛,应适当增加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在临近冬眠或出蛰后的10〜15天内,该蛇基本上无进食欲望,可减少投喂次数和投喂量。投喂地点应固定。最佳的投喂时间宜选在8:00〜10:00,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季节和投喂当天的气候适时调整。总之,群蛇出动时要及时投喂,只有在确保该蛇吃饱、吃好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满意的饲养效果。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乌梢蛇主要以蛙类为主,小杂鱼、泥瞰和黄鳍为辅。乌梢蛇生性胆小,行动极为敏捷,善攀爬,爱活动,但少具缠绕能力,大多白天活动。久不投食后,会发现乌梢蛇有追逐捕食的习性,主要以捕食活食为主,对死的动物通常不太感兴趣。但在食物缺乏时,也食部分死食,必须是刚刚死亡的。乌梢蛇对腐败变质之物根本不感兴趣。它能吞食大于头部数倍的小动物,如大蟾蛛等,只是吞食速度明显减慢,有时长达15〜25分钟。乌梢蛇的食量不是很大,一次连吞几只蛙类的情况很少见。它的消化能力很强,需4〜6天投饲1次。
(3)养殖管理。乌梢蛇有攀爬上树的特点,如蛇场内栽有较大树木,应定期修剪树杈,慎防树枝伸到围墙外,形成蛇外逃的自然天梯。饲养人员养成随时查看围墙、出水口等出有无破损或缝隙的习惯。因该蛇头颈细长,凡头颈能够钻出的地方,身体经不断扭曲、收缩后也会随之逃走,所以一经发现后,要立即修整或处理,避免再次发生逃蛇事件。此外,还要加强安全措施检查,注意防止天敌入场食蛇。该蛇的天敌有黄鼠狼、刺猬、大型老鼠和猫头鹰等。蛇场内不可盲目设置电子捕鼠器(电猫),慎防在灭及天敌的情况下伤害到场内的蛇。饲养人员最好养成每天观察并记录该蛇出窝活动的数量、时间、采食、饮水和蜕皮的良好习惯,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时予以处理。必要时,应单独拿出做隔离治疗,严防病菌扩散危害健康的蛇群。
(4)安全越冬。乌梢蛇是否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是决定其能否安全越冬的物质前提。在越冬前的1〜2个月内(9〜10月),应给充足、多样的饲料,以增加蛇体内的营养物质和脂肪的肥厚度,提高抗寒、抗病的综合能力。可将大小相近的数条乌梢蛇放在一起冬眠,群集冬眠可提高蛇体周围温度1〜2℃,同时,有效减少水分散失。蛇窝应干燥、忌潮湿,必须有良好的保湿,必须有良好的保温性能,窝内温度宜保持在6〜10℃,湿度宜在50%〜60%。冬眠期间除定期检查窝内的温、湿度变化情况外,还应定期检查蛇体的健康状况。如发现病蛇或不理想的蛇,应及时隔离治疗,以免相互传染。若见蛇体有咬伤或数量减少时,应彻底检查并找出原因,消灭鼠害和其他天敌,加强安全防范措施,阻止老鼠和天敌的再次入侵。如果窝内情况基本可以时,则无需翻动蛇窝,尽量减少对冬眠蛇的不应有干扰。
3.眼镜蛇
(1)喂食。人工饲养眼镜蛇,无须按照每月投饲3〜4次的模式去做。在食源充足时,可多投一些蟾蛛或饲料蛇,供眼镜蛇自由捕食。每年的5月,当气温升至25℃以上时,眼镜蛇才开始大量捕食,因其有吃蛇习性,蛇园里必须投放一定量的红点锦蛇、水蛇或部分淘汰蝮蛇,眼镜蛇在野生状态下很喜欢吞食这些蛇类。饲料蛇本身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较高,眼镜蛇捕食后体重明显增加,肤色鲜艳有光泽,给人一种膘肥体壮的感觉。眼镜蛇吃腻饲料蛇后,便会主动捕食蛇园中的小鸡和蟾蛛,捕食后便进窝盘伏消化,一般6〜7天消化殆尽,然后出窝排粪、饮水,继而再次捕食。在9〜10月这个阶段是眼镜蛇蓄积脂肪的关键时期,应投放大白鼠或家鼠供其捕食,为越冬打好基础。
(2)饲养密度与消毒。饲养时要适当控制好眼镜蛇的养殖密度,一般可养成蛇2〜3条/米2。立体式蛇窝占地面积小,每窝可养1〜2条成蛇。眼镜蛇的食量较大,消化力也强,进食后排便多,每天应及时打扫蛇场和蛇窝的卫生。水沟或水池内最好每周用1:1000的高镐酸钾水消毒,预防细菌的滋生与病菌的传染。
(3)夏季运输。现代人们因受"夏季吃蛇不长癖”的影响,纷纷在此季吃蛇,眼镜蛇是人们首选蛇品之一。那么,在炎热的夏季如何将它安然运至目的地,把运输死亡率降至最低呢?首先应该选择空运,因空运的时间短,方法是用尼龙网袋装好,10千克左右,外用透气的专用蛇箱封装。如用汽车运输,最好选择专车专运。夏季运输眼镜蛇除要注意安全外,严防高温、闷气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①转运前要停食10天左右。吃得较饱的蛇正处在消化期。途中排便又无法处理,致使运输途中的小环境被严重污染。因蛇粪便所含尿酸成分较多,蛇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往往难以忍受,少数会因尿酸气中毒而死亡。②运输途中或抵达目的地后均不要向蛇箱洒水,更不能用大量的水冲洗或浸泡。因蛇是变温动物,夏季天气较热,蛇的体温也高,如果突然以凉水冲洗蛇体,致使蛇体温急剧下降,会引起蛇患呼吸道疾病而死亡。
(4)冬季管理。眼镜蛇的越冬温度为10〜14℃,相对湿度为90%左右。冬眠前应逐条检查蛇园内存养的眼镜蛇,对部分体瘦、体弱的应立即作为商品蛇处理或加工,膘肥体健的可移入冬眠场所让其冬眠。也须防止老鼠入侵,残食正在冬眠的蛇。
眼镜蛇在冬季的价位比较高,同时,也是各地货缺急需调货的季节。因其耐寒能力差,冬季外运一定要注意保暖。包装好的蛇箱最好空运或用带空调的汽车运输,运输途中的气温绝不能低于8℃,否则会造成大量死亡。
(5)养殖安全。①眼镜蛇毒喷入眼睛后的治疗。养蛇单位和个人在眼镜蛇的饲养过程中,其毒液喷射到人眼睛内的现象时有发生,轻者可引起角膜肿胀疼痛、视物不清、头晕充血;重者失明,甚至中毒死亡。一旦发生这类事故,应立即治疗。首先是不能用手揉搓眼部,及时用清水反复冲洗眼睛内的毒液,最好送医院急诊并用生理盐水冲洗。若在生理盐水中加入少许抗眼镜蛇毒血清一起冲洗,效果会更好。冲洗过后,用醋酸可的松眼药水及氯霉素眼药水交替滴眼,直至感觉痊愈为止。重症者须转入条件较好的医院救治,以免留下残疾。②眼镜蛇咬伤后治疗。眼镜蛇咬伤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蛇伤之一,被其咬伤后要立即服用蛇药,如南通蛇药、广西蛇药、青龙蛇药等,还可将蛇药片稀释后敷伤口肿胀部位,起到消毒止痛的作用。眼镜蛇毒为混合毒,中医称"风火毒”,被咬伤者多见于白天。该蛇咬伤一般伤口较浅,加之此蛇排毒量大,用一般表浅皮肤火灼法很难达到灭毒目的。由于其出血毒性不大,可以立即用三棱针排毒,不要扎断肌腱或伤及筋膜,用负压方法将局部蛇毒吸出,同时,给予局部注射灭毒药液,如胰蛋白酶溶液、高锦酸钾溶液等,边吸毒边冲洗,尽快将蛇毒冲洗彻底、破坏干净。注射药液虽可引起局部疼痛,但应鼓励伤者战胜困难,必要时可在局部注射0.5%〜1%的普鲁可因溶液。为减轻局部的坏死程度,被眼镜蛇咬伤后,一般不主张结扎,这点要引起注意。另外,要及时注射抗眼镜蛇毒血清,应用越早其效果会越好。在注射前,应做抗蛇毒血清的过敏试验。单价抗蛇毒血清每支含1000国际单位,一般可用1000〜2000国际单位,加入5%〜10%的葡萄糖溶液静脉点滴。病情较重的紧急情况下,可直接做静脉缓慢注射。为了防止血清在人体内的过敏反应,可在溶液内加入地塞米松10〜20毫克。被眼镜蛇咬伤后,由于局部以肿胀坏死,加上切开后引发伤口感染,局部抵抗能力明显降低,很容易引起全身感染,使病情加重。所以,应同时给予抗菌治疗。一般可口服磺胺类药、黄连素、四环素、红霉素、麦迪霉素等,必要时给予肌内注射或静滴青霉素。
(五)疾病防治
给蛇打防疫针时,是将消炎的、驱虫的、营养的混在一起,一针进去可收到防病、驱虫、营养三不误的效果。具体的药物配方为:庆大霉素(20万国际单位)10支、左旋咪哇2支、地塞米松5支、维生素&21支,对注射用水100毫升,可注射50条蛇(1千克左右), 一般连注2次即可。
二、中华石龙子又名山龙子、四脚蛇,列入国家级"三有”保护动物,抚州市各地广泛分布。近年来,宜黄龙盟蜥蜴生态养殖基地开展了中华石龙子的人工养殖,并取得成功。
中华石龙子可以作为汤料和菜肴食用,其肉汤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很高。中华石龙子有较独特的药用价值,其成体去除内脏干燥后可加工成中药材,有清瘀解毒、散结行水、滋阴壮阳等功效, 可治疗小便不利、石淋、恶疮、各种皮肤病、乳癌等各种疑难症。
中华石龙子
(一)养殖概况
我国石龙子一直在野生自然状况下生长,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人工繁育和养殖石龙子,过去在国内鲜有报道。2009年,家住宜黄县的大学毕业生罗蕾俊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乡开始人工繁育石龙子创业。经过3年的艰苦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人工选育、繁殖和立体化养殖石龙子的成功经验。2011年,他在家乡正式创办了“江西宜黄龙盟蜥蜴生态养殖基地”,开始实行基地化、正规化、规模化养殖石龙子,是目前国内专门大规模繁育、养殖石龙子的特种养殖基地。罗蕾俊兴办的"宜黄龙盟蜥蜴生态养殖基地",坐落在宜黄黄陂镇罗家组,自然环境优越,生态条件良好,基地建有2个养殖场,养殖面积7000米2。基地采取仿生态人工养殖技术,实行恒温繁育与变温养殖相结合,平面养殖与立体养殖相结合,室内立体养殖与室外平面养殖为一体的现代立体养殖方法。2012年,基地人工养殖石龙子数量达21万只,销售石龙子18万只,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2013年,罗蕾俊又在广西兴办石龙子养殖第二个基地,年养殖规模达到36万只。
石龙子市场潜力大,人工饲养投入产出比率高,风险小,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能进行石龙子系列产品的开发利用,解决其活体运输和成品加工技术,则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二)养殖技术
1.养殖设施
石龙子适应于阴凉湿润的林地环境,喜爱穴居,属冬眠动物。人工养殖石龙子的场地,应选择四周生态环境良好、无噪音干扰,水质、空气洁净无污染的山区和丘陵地带。
选择空气洁净、阳光充足、通风透气、水源充足的地方建造养殖室,养殖室以长方形设计为佳,四周砌高1.6〜2米的围墙,养殖室每间按长6米、宽4.6米建造。中间设置1米左右的过道,养殖内墙应安装高25厘米的防滑层,以防止石龙子攀爬逃越,防滑层可
用玻璃,也可用釉面地墙代替。由于石龙子具有一定的打洞能力,为防止养殖的石龙子打洞外逃,养殖室地面应铺10厘米左右的混凝土。地面要有50~10°的坡高,坡度倾向排水沟一边。养殖室内部按横向间距25厘米、纵向间距40厘米设置养殖模块,模块立体摆放层数以6层为宜。模块顶覆盖石棉瓦,以防日晒雨淋。养殖场内要有一块草地,供石龙子活动和休息,每间养殖室要设置一个深5厘米的长方形饮水池。
合理布局,立体养殖。根据石龙子喜在沙土中穴居,又善在阳光下活动,爱食有腥味的无脊昆虫动物等生活习性,采取在建造的养殖室内摆列养殖模块的立体养殖方法,同时,在室外建立一定面积草地运动场,供石龙子活动,实现了室内外相结合的立体养殖,大大提高了场地利用率。
2.繁殖技术
(1)野外人工采种。
捕捉时间:晴天9:00〜15:00是捕捉野生石龙子的适宜时间,当晴天温度达到25〜38℃时,石龙子便会出来活动,此时采集野生石龙子概率最高。捕捉地点:石龙子喜欢在村庄附近的大路两旁、乱石草坡等光照充足、食物丰富的地方活动,高山上、水溪边较少。
捕捉方法:①索套法。用一根长度大约为1.5米的竹竿,在头端系一端有活络套的细白绳子,套住其颈部进行捕捉。绳子用比较牢固的索包绳。其法优点在于距离较远或角度特殊的情况下容易接近动物,被捕捉动物不容易受到损伤;缺点是由于石龙子鳞片表面较为光滑,颈部较粗,容易从索套中滑脱逃跑。②手捕法。即徒手直接捕捉(可以戴手套)。对于在野外比较空旷的地方适合捕捉,由于石龙子是冷血变温动物,能量在短时间爆发后不能马上提供,在较空旷没有洞的地面以及有部分小草的地面适合捕捉,它们跑了一点点,看见草丛会躲进草里面,这时只要轻轻走过去双手一起捕捉即可。捕捉时要注意捕捉的部位(不要捉拿其尾部),因其尾部被捕捉时,身体强烈扭动,40秒内可以自截尾。因此,在捕捉时要捉其头颈部,而尽量避免捉其尾部。③网罩法。用竹竿的一头制作一个铁丝圈,网罩用铁丝圈圈好。圈的直径大小在20〜25厘米适中,竹竿长度在2.5〜3.5米为宜。此法适合于较平坦而且石龙子离的较远的地面,石龙子在晒太阳时,轻轻走近,用长竹竿罩住即可。④诱钓法。用长度大约1.5米的竹竿,在头端系一根绳子,细白绳子为宜。绳子的另一端弄好诱饵,可以穿上蚯蚓,或者绑上一只蝗虫等虫类为佳。石龙子嘴很馋,见到食物会吞食诱饵,待石龙子咬住诱饵之后,先轻轻小拉,让它咬紧点,再一举拿获。
(2)选择配种。对野外采集到的石龙子,要选择两眼有神、爬行速度快、体色鲜亮、鳞片无破损、背锋高耸、身短尾长、腹部尾端圆形、四肢发达和爪尖完整的雌雄个体为繁殖的种体。石龙子雌雄个体分辨方法如下:①整体。雄性整体略大,体长略长,全长20〜30厘米;雌性体形略小,体长略短,全长18〜22厘米。②头部。雄性头部宽大扁平略长,雌性头部尖小较短。③肚腹。雄性肚腹修长,呈直筒状;雌性肚子宽大,怀孕时明显凸出。④尾部。雄性个体尾巴根部稍微比雌性粗大。⑤斑纹。雄性耳后斑面积较大且密集,雌性红斑面积较小且稀疏。以上五点,其中头部的大小和耳后的红斑及肚子大小的差异,是雄雌两性最大差异特点,也是分辨雄雌两性的要点。
选择好石龙子种源后,要将雌雄按一定的比例放入饲养池室内,由其自然交配。在仿生态人工养殖条件下,石龙子一般5月中旬交配,雌性6月上旬产卵。每次产卵5〜7枚,每只雌性每窝产卵12〜20枚卵,卵呈白色,椭圆形,卵壳透明富有柔弹性。
石龙子雌体对产卵巢址要求比较严格。野生石龙子通常选择潮湿的土壤洞穴之中,春季也有选择在稻草丛中。人工繁殖要为雌性石龙子产卵准备好卵床。卵床以细小的沙子为好,卵床沙层要有足够的厚度和一定的湿度,一般沙层厚度10厘米以上,湿度保持在50%~80%,以不出现明水渗出为宜。孵化温度在24〜32℃为宜。孵化期一般21〜23天,但在适当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孵化的时间越短。但在通常情况下,温度在24℃孵化的幼体,其重和躯干干重大于32℃孵化的幼体,这是因为温度过高,卵黄未被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幼体躯干发育不充分,这也是鳞类卵生爬行动物的共同特点。
(3)恒温孵化。在自然条件下孵化,因温度差异大,不利因素影响大,繁殖成活率受到影响,难以达到规模养殖、快速繁育的效果。为提高人工养殖的效益,养殖场采取人工孵化的技术,将母体石龙子所产的卵集中收集,运用恒温技术人工孵化,对幼体采取营养配料科学饲喂,实现了规模化繁育。
3.饲养管理
(1)幼体饲养管理。幼体出壳后,5天之前几乎不食,靠卵体内的卵黄维持生长;5~30天,每天可喂食黄粉虫1只;1〜3个月,每天可饲喂黄粉虫1〜3只;3个月以后,加喂猪肺和少量米饭、蝇蛆等配制饲料。
(2)成年体饲养管理。3个月以后至6个月,是石龙子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此时期应加大饲喂量,注意饲料营养搭配,有条件的定期在食物或者饮水中添加复合微量元素、儿童钙片或金维他、鱼粉等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营养物质,以保证石龙子快速生长需求,促进石龙子成长发育。
(3)冬眠期前后饲养管理。石龙子属冬眠动物,一般入冬后在自然界温度在15℃以下时,石龙子开始进入冬眠状态。冬眠时,石龙子几乎不动不吃不喝,呼吸也很微弱。为增加石龙子冬眠期的体能存量,冬眠前要加强营养管理,增喂黄粉虫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石龙子在冬眠期间,不需饲喂,只要加强温度调控,保持温度在0〜10℃以内,让其充分保持良好的冬眠状态。翌年春季,当自然气温日平均达到15℃以上时,石龙子冬眠结束,开始复苏,从穴洞中爬出。在石龙子复苏出洞前,要对饲养场地进行全面打扫卫生和消毒。在饲养管理中,要逐渐增加饲料,适当补充营养物质,使其尽快恢复体能。
(4)繁殖期饲养管理。上年繁养的石龙子到了下年春季结束冬眠后,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就进入了繁殖期。4〜7月是石龙子的繁殖季节,为了提高繁殖力,要适当喂食黄粉虫及高蛋白的食物,以提高雄体的精子质量和雌体的产量能量。繁殖过后的成年石龙子,均喂食蝇蛆、猪肺及配制的饲料,以节约成本,同时适量补充各种营养物质。
石龙子为冷血冬眠动物,温度对石龙子的生长影响很大。为延长石龙子的生长期,提高养殖产量,采取仿生态方法,通过人工手段控制温差,给石龙子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空间。
4.疫病防治在人工养殖石龙子的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有6种,防治方法如下。
(1)口腔炎。①症状。头部昂起、口微张,不能进食,闭气。②致病原因。环境卫生差,口腔感染细菌。③预防方法。对饲养场定期清扫和消毒。④治疗方法。用脱脂棉签揩净患处脓性分泌物,再用雷沸尔或硼酸溶液消毒,然后用紫药水或冰硼散每日涂点1〜2次。
(2)急性肺炎。①症状。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常逗留在窝外。②致病原因。龙窝温度高,湿度大,空气混浊不卫生。③预防方法。保持龙窝、运动场等场所的干净清洁和空气清新,定期用1:1000的高锦酸钾或漂白粉溶液冲洗龙窝。④治疗方法。对成年患病石龙子肌内注射青霉素10万国际单位或灌服链霉素片10万国际单位,每天1〜3次。
(3)肠炎。①症状。厌食或不进食,排便稀或粪便污绿色,身体消瘦,表皮皱褶。②致病原因。食用不卫生食物,使肠道感染细菌,引起消化不良。③预防方法。保持食物和饮水干净清洁。④治疗方法。喂服复合维生素B液,直至症状消失。
(4)霉斑病。①症状。腹部鳞片上出现点状或块状的黑色霉斑,严重的局部溃烂导致死亡。②致病原因。龙窝内过于潮湿或不清洁,使霉菌大量繁殖,石龙子感染霉菌所致。③预防方法。及时清扫龙窝和饲养场所,保持通风干爽。④治疗方法。用1%〜2%的碘酒涂于患处,每天2〜3次,几天便可痊愈。
(5)脓肿病。①症状。石龙子身体创伤部位脓肿与溃烂。②致病原因。因石龙子互相咬斗出现伤口或其他原因损伤身体,致使伤口感染细菌所致。③治疗方法。用紫药水或1%〜2%的碘酒涂抹患处,每天2〜3次。
(6)消化不良,厌食症。①症状。不进食或少进食,身体消瘦,神色呆滞、不活动。②致病原因。食用变质的食物,环境不卫生等。③预防方法。投喂食物清洁新鲜,保持栏舍卫生,每年驱虫一次。④治疗方法。灌服5〜20毫升复合维生素B溶液或生鸡蛋,也可用四环素、链霉素各4〜5片研碎,用温开水750毫升溶解,将石龙子浸泡30分钟。
三、棘胸蛙
棘胸蛙又名石鸡、棘蛙、石鳞、石蛙等,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棘胸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甘美,营养丰富,且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肝胃、补虚损以及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自古以来, 棘胸蛙就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之一,被称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棘胸蛙在抚州市的山区均有分布,是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一)养殖概况
宜黄山清水秀,溪流众多,是棘胸蛙、娃娃鱼天然生长的“黄金地盘”。千百年来,山溪涧一直就有着丰富的野生棘胸蛙、娃娃鱼资源。据《宜黄县志》记载:石鸡,产于神岗、新丰、东陂、黄陂、中港等乡镇的大山水溪之中,每年可捕获数千斤。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无公害优质山珍野味的需求,肉嫩味美、营养价值极高的棘胸蛙,日渐成为人们青睐的美食。为了保护、拯救江西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棘胸蛙,一方面,2008年10月,宜黄县成立了棘胸蛙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站,2009年8月24日,经省农业厅审定,被批准建立宜黄县棘胸蛙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3万亩。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和引导农户进行棘胸蛙养殖。从2008年开始,宜黄县农户先后在黄陂西源村白石组、竹溪村齐阳组、中港邹坊村、南源黄家地村等地进行棘胸蛙养殖获得成功。2013年,南源乡养殖大户何少辉在省专家指导下成功进行棘胸蛙人工催产并获得成功。棘胸蛙养殖成本低、用工少、效益高,在棘胸蛙养殖技术攻克的条件下,在山清水秀的偏远山区进行棘胸蛙养殖,能够获得丰厚的养殖效益。
2007年,宜黄县开始进行棘胸蛙养殖,自然繁养获得成功。2013年,成功进行棘胸蛙人工催产,养殖方式由最初的仿生态养殖发展到室内精养和恒温洞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其中,恒温洞长400多米,养殖技术除利用传统的黄粉虫、蚯蚓养殖外,还开创了利用水蚯蚓和黑光灯引虫,有效解决过去养殖饵料供应不足和饵料品种单一的棘手问题。随着人工催产技术、养殖方式、饵料供应的解决,将促进宜黄县棘胸蛙养殖产业跨越性发展。到目前为止,宜黄县已涌现出李红贵、何少辉、邓贵顺、尹才元等棘胸蛙养殖大户,棘胸蛙养殖面积达100多亩,养殖产量20多吨,养殖户20多户,全县成立棘胸蛙养殖专业合作社3家,其中,有2家合作社被农业部批准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宜黄县棘胸蛙养殖从现有小规模分散养殖,逐渐发展成规模化养殖。
棘胸蛙养殖效益高,目前亩产量可达750千克,产值30万元,亩纯利润15万元以上,宜黄县已将棘胸蛙养殖列入“十二五”重点发展对象。到2014年年底,宜黄县南源辉达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达2万多只。
另外近些年,资溪县岩森野生石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南丰紫霄镇鹰峰石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也开展了棘胸蛙养殖,2014年养殖规模达4万多只。
(二)养殖技术
1.养殖设施
(1)场地选择。养殖场地一般应选择有野生棘胸蛙生长的山区,环境以冬暖夏凉、森林茂密、有天然小溪、相对封闭的山沟为佳,便于室外生态放养。室内养殖场应建在水源充足、水质清凉、无污染,阴凉、潮湿、安静的地方。
(2)蛙池建造。①成蛙池。蛙池呈长方形,周围建墙,墙高1米左右,池与墙之间留有陆地。水面与陆地面积之比为1:2。每口蛙池池水面积40米2左右,池深0.2〜0.4米,池底稍向出水口方向倾斜15°左右,池内放置一些鹅卵石、遮阴板并种植水草。池两端设进、出水口。水边的陆地种树遮阴。②幼蛙池。池面积蛙池只需成蛙池一半,其余要求与成蛙池相同。③蝌蚪池。池面积6〜10米2,池深0.2米。池壁和池底用水泥抹平,池底略倾斜,池端设进、出水口。池岸坡度要缓,以利于蝌蚪休息和变态后的幼蛙登陆。
池边可种树遮阴,落叶可供蛙隐蔽冬眠。
2.繁殖技术
(1)种蛙选择。棘胸蛙经过一年的饲养,达到性成熟。选择体重250〜300克、无伤无病的作为种蛙。一般采用自然繁殖和人工催产繁殖法。雌雄比为2:1。雌蛙体型较宽,前肢短小,腹面细嫩光滑。雄蛙体型较大,前肢短粗,强壮有力,趾上及胸部有黑色小凸出物,用手摸有明显感觉,可以依此区分蛙的雌雄。
(2)繁殖。
自然繁殖:即在人工创造适宜其生态环境条件下(设置良好的产卵适地),亲蛙直接在培育池中自然发情、产卵的繁殖方式。棘胸蛙的繁殖季节较早,在自然状态下,每年4月中、下旬,性成熟的棘胸蛙开始发情产卵。早期,产卵活动常在3:00〜8:00进行;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日产卵时间逐渐前移。由于抱对过程长,可持续数小时至1〜2天,故有时在白天也可观察到亲蛙双双抱对产卵的现象。在产卵季节,白天天亮、尤其晴天早上要巡池,及时搜集蛙卵,将黏附有受精卵的石块、砖头等转移到专门的孵化池进行孵化;或是将黏附在池壁及其他固着物上的卵细心取下,置入预先准备的小型网箱内孵化。
人工催产:在自然繁殖时,由于亲蛙个体性腺成熟程度不一致,亲蛙产卵活动零星分散进行,难以形成批量生产。在生产中,为了使亲蛙集中产卵,达到同步孵化、批量出苗的目的,常选择适宜的生产季节,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进行人工繁殖。①产卵池要求。产卵四周环境安静、阴凉,光线幽暗;产卵池面积不宜太大,为了便于观察和了解亲蛙产卵情况,每个产卵池面积5〜15米2;蛙池为水泥砖石结构,池中布设有假山、洞穴、树根等便于产卵和着床;产卵池使用之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处理,经清洗后备用。池塘水位适中,维持产卵水深以10〜20厘米为宜;产卵期间,保持清水缓流。②催产季节。根据以下情况,准确掌握催产时间:雄蛙频繁鸣叫,亲蛙摄食量大大减少,基本与当地鲤鱼人工繁殖同步进行,根据各地环境及历年催产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判定。催产之前,将雌、雄亲蛙分开饲养。在催产季节到来之前,一般应将雌、雄亲蛙分开饲养一段时间,以避免雌、雄亲蛙同养在一池,当水温突然升高时出现自然产卵,而人工难以控制。③成熟亲蛙选择。催产亲蛙要求体型佳、发育好、无病无伤,年龄处于2〜5龄壮年阶段,体重要求在120〜150克,性征明显,雄蛙鸣声洪亮,体躯健壮有力,前肢粗壮;雌蛙体形丰满,腹部膨大、柔软。来源于野外收集的亲蛙,还可在雌蛙腹侧皮肤剪一小口,观察卵子成熟情况,以便准确挑选成熟亲蛙。一般棘胸蛙卵巢中,同时存在有大、中、小型3种不同大小的卵子,发育良好(成熟)的卵巢几乎充满整个腹腔,且卵巢中绝大部分为大、中型卵粒,小型卵子仅少量地夹在其中。④催产药物。目前用于棘胸蛙催情的激素,主要有促黄体生长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两种常见渔用激素。药物配制:先根据亲蛙的总体重和使用药物的注射剂量计算出药物量,再以每棘胸蛙卵
只蛙注射液量控制在1〜1.5毫升为依据,测算出注射用水的用量,将药物完全溶解配成溶液进行注射。注射用水,可采用0.65%的食盐溶液或蒸僧水。注射方法:分为臀部、腹腔和腹部皮下3种注射方法,生产上多采用后两种方法。注射时间:选择在16:00〜17:00进行,一般水温16〜20℃时,其效应时间为12〜16小时,这样可使亲蛙产卵活动在黎明前后进行,正好与自然产卵时间相符合。不过,有时也出现延长至次日下午或第三日凌晨才发情产卵的异常现象。发生这种情况,一般为精、卵质量差,受精率和孵化率都较低。
(3)孵化。棘胸蛙在5月上旬开始产卵,直至9月底结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盛产期,产卵期水温为18〜22℃。性成熟的亲蛙在繁殖季节发出求偶的鸣叫声,借以招引对方。接触后双双抱对,雄蛙伏于雌蛙背上,雌蛙产卵后雄蛙即迅速射精于卵子上。一次产卵时间随产卵量的多少而异,一般15分钟左右。产卵量随雌体大小而异,一般600粒左右。棘胸蛙的卵呈圆形,动物极为黑色,植物极为白色。卵径1〜1.5米,卵外有胶质膜,卵产出后,吸水膨大,可达原卵径的2〜3倍。其膜相互连接成片状黏附于蛙池的两壁。卵刚产出时,有的动物极在上,有的植物极在上,待转位后,才全部是动物极在上。若还有植物极在上的,则为未受精卵。受精率一般可达86%以上。
蛙卵不能在土池中孵化,以防蛙卵跌落池底被泥土覆盖而造成胚胎死亡。孵化池面积不宜太大,一般4〜5米2。池深50厘米,水位控制在40厘米。放卵密度为1000粒/米z左右。孵化时间的长短受水温、天气的影响而稍有不同,天气好孵化就快,反之则慢。一般2〜3天可孵出蝌蚪。刚孵出的蝌蚪很小,呈舌状,3〜5天后变成头大、尾小的蝌蚪。刚孵出的蝌蚪怕激烈振荡,要尽量保持孵化环境安静。当饵料充足、营养好、水温在19~21℃时,蝌蚪经40天左右长出前足,至70余天变态完毕。
3.饲养管理
(1)蝌蚪饲养。蝌蚪个体小,体质嫩弱,对外界环境和敌害的抵抗能力差,因此,必须加强蝌蚪阶段的精养细管,以利于提高成活率。刚孵出的蝌蚪,经2〜3天后腹部的卵黄囊消失,开始喂食。开口饵料可用熟蛋黄和豆浆,每4000只蝌蚪每次喂蛋黄1只,每天2次。5天后可喂配合饲料。投饵量随蝌蚪的生长而逐渐增加。投饵时,饵料可直接撒于水面。池内放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放养密度要合理,放养量随蝌蚪的不断长大而减少。一般孵出后10天的蝌蚪,水面可放养800~1000尾/米2,15天后的蝌蚪,水面放养600〜800尾/米2。蝌蚪饲养阶段应坚持早晚巡池,经常清除野蛙、水蛇、野杂鱼和鸟类等敌害, 并随时加注新水,保护蝌蚪的安全生长。
(2)幼蛙饲养管理。蝌蚪饲养70天变态完毕,长出四肢,成为幼蛙。由水生变为水陆两栖,移入幼蛙池饲养。幼蛙池水深50〜60厘米,水面放养200〜350只/米2。增加水蚯蚓、蝇蛆、红虫等鲜活饵料,也可适当混入配合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还可以在水面上装诱蛾灯,夜晚诱蛾作为蛙饵。随着蛙体长大,跳跃能力增强,放养密度要逐渐减小,不断移入成蛙池中饲养。
(3)成蛙池饲养管理。成蛙池水面放蛙20只左右/米2,水深0.5米左右,池内放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供栖息、产卵。坡地挖些洞,池面盖板,供栖息过冬。池边种葡萄、搭瓜棚、种树等遮阴。商品蛙要给足饵料。要经常清除池中的杂物泥土和残饵,疏通进出水口,保持水质良好,清凉无污染。棘胸蛙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要摄食对象的大型蛙类。在成蛙饲养过程中,饵料鲜活、充足,则生长快,饲养周期短,商品率高。因此在成蛙养殖阶段,必须保证足够的蝇蛆、蚯蚓和昆虫等供食。投饵量视季节和蛙的大小而定,春末、夏初以及秋凉时节,蛙的食量大,投饵量一般为体重的10%〜15%。盛夏至初秋,蛙食量减少,可适当少投。投喂活饵料的大小应以蛙能吞食为宜,每天投喂一次,17:00〜18:00投喂。饵料应投在固定的食台上。食台可用木板制成,一般长1.5米、宽1米,放在池中,水深不超过食台为宜。每半个月进行一次食台消毒。从蝌蚪变态成幼蛙开始,饲养5〜6个月,体重可达250〜300克;饲养8〜10个月,最大体重可达450〜500克。棘胸蛙一般150克即可上市。4.病虫害防治不论是蝌蚪池、幼蛙池还是成蛙池,放养前都必须清池消毒,彻底消除池中蚂蝇、水鲵、鼠等几大敌害。养殖过程中还要坚持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消毒,防止病害发生。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硫酸铜等,选其中一种药物全池泼洒进行消毒。
棘胸蛙的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发现病蛙应及时隔离治疗。
(1)寄生虫病。寄生虫主要寄生在蛙的消化道、肌肉、皮下组织等处。防治方法主要注意水质与饵料卫生,也可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磺胺类、抗生素等,以驱除肠道寄生虫和抑制病菌生长。对体表寄生虫,可用5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浸泡驱除。
(2)红腿病。该病也称败血症,是幼蛙和成蛙阶段的主要疾病,病因多为外伤后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而引起。病蛙的腹部及腿部肌肉呈点状充血,常低头伏地,活动缓慢,不摄食,属传染性疾病。
四、娃娃鱼
娃娃鱼学名大鲵,因其叫声很像幼儿哭声,故此人们叫它"娃娃鱼”。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抚州市宜黄、乐安等山区县均有分布,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娃娃鱼肉质细嫩,风味独特,是一种名贵佳肴,营养价值极高,被誉为水中“活人参”。其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小娃娃鱼
(一)养殖概况
2007年开始,宜黄县养殖大户邓贵顺从湖南张家界引进娃娃鱼,在中港乡邹坊村进行养殖。2008年成立合作社和公司,在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欣与南昌大学生物系教授洪一江的指导下,利用促绒毛腺素等药对大蜿进行催产获得成功。大鲵喜阴怕光,生长速度较慢,在野生条件下要5〜6年方可性成熟,体重达500克以上。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至少要3年以上达到商品规格。
宜黄县的娃娃鱼养殖业还处在刚起步的养殖阶段,目前养殖主要集中在中港乡,年产量100千克。自然界娃娃鱼生活在海拔300〜800米的山区溪流中,有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的特点。人工建造娃娃鱼养殖池,最好应仿照娃娃鱼自然界的生活状况等来进行。
娃娃鱼的人工养殖虽然刚刚起步,但因其独特遗传基因和药食功效,有很高的商业开发价值。娃娃鱼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发展人工驯养繁殖大鲵,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娃娃鱼胚胎诱导,是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动物模式。以核转移技术为基础的动物克隆,把这个技术从低等动物用到高等动物。其娃娃鱼克隆研究,就是非常重要的生命科学研究模式。
娃娃鱼既适合家庭饲养,又适合工厂化集约养殖,市场开发前景极为广阔,主要表现为其可形成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型农业的龙头品种,因此,娃娃鱼养殖前景广阔。
(二)养殖技术
1.养殖设施
(1)场址选择。①水资源要求。大鲵养殖对水的总体要求是水源充足,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具体在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0〜28℃以内,以10〜22℃为好;在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富,在3.5毫克/升以上,pH在6.5〜7.5。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②环境要求。养殖池四周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为好。另外,要求交通方便,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
(2)养殖池的建造。大鲵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有变态过程,人工养殖大鲵其养殖池须分阶段设计建造。其养殖池面积应视大统规格大小而定,稚鲵池(蝌蚪阶段1龄以内)0.5〜1米2,幼鲵池(幼蜿阶段1〜2龄)1〜2米2,成蜿池(成鲵阶段2〜4龄)2〜4米2,亲貌池(4龄以上)5米2左右。大鲵各阶段养殖池,其形状以长方形或椭圆形为佳,长宽比为3:2,其高度要求在所养殖大鲵其全长的2〜3倍,养殖场池四周及底部应光滑,顶部建防逃设施或加盖防逃网,在池内可设计多个洞穴,便于大鲵隐蔽躲藏。各养殖池应建造独立的排灌设施,做到水位能有效调节,水进出自如,排污方便。整个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大鲵防逃、防偷和防害设施。
2.繁殖技术
(1)养殖池的消毒。新建的养殖池,特别是水泥池,必须浸泡2个月以上,待其碱性消失后方可放养苗种。对于原有养殖池要进行消毒,消毒药物一般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或0.5毫克/升的90%晶体敌百虫杀灭细菌或寄生虫等敌害生物,然后用清水冲洗后注入新水,方可放养苗种。
(2)鲵种消毒。为防止鲵种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养殖池内,应将所有放养的鲵种用氯制剂药物每立方米水体0.3克对水浸泡10分钟左右,然后将药水和鲵种一同轻轻放入养殖池内。
(3)种苗鉴定。大鲵苗体质优劣的鉴定:大鲵苗种体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饲养的成功与否。优质的大鲵苗种应该是机体健壮、肌肉肥厚、体表无伤痕和寄生虫,未变态前外鲵完整无病变;反之,则为劣质鲵苗。
(4)放养密度。大鲵养殖池放养密度,视养殖大鲵规格和养殖场水源、水体、饵料等因素而定。一般情况下,苗种阶段考虑大鲵活动范围较小、摄食能力较弱,放养密度可适当偏大,便于集中管理饲养。成鲵阶段考虑大鲵活动范围大、摄食能力强,加之有互相攻击性,其放养密度应小。苗种阶段放养密度为40〜80尾/米2,成鲵阶段4〜16尾/米%放养时,要求规格尽量保证整齐,个体之间不宜相差0.5倍以上。
(5)人工繁殖。
催产药物的选择: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一A)、脑下垂体HCG和LRH一A。
大鲵脑垂体注射液的制备:把新收集的或经丙酮干燥过的大鲵脑垂体,在经过消毒处理的小研钵中,研磨成粉末状。然后加蒸僧水,最好加生理盐水(即蒸僧水内溶入0.65%的氯化钠)或加林格氏液(配制方法:氯化钠6.5克、氯化钾0.14克、氯化钙0.12克、碳酸氛钠0.2克、磷酸二氢钠0.01克、葡萄糖2克,溶解于1000毫升蒸僧水中即成。应随用随配)稀释,使其溶解,取上清液使用。
药物使用剂量:每千克体重用大鲵脑垂体6〜8个,并加LRH一A25微克或HCG500〜600国际单位。也可每千克体重单用LRH一A30微克,或HCG1200国际单位,或15〜20个大鲵脑垂体。雄鲵相当于雌鲤的1/2剂量。注射药物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稀释,每只大鲵的用药量稀释至1〜1.5毫升,大多背鳍基部肌内一次注射。鳍基部肌肉按45°角进针1.5厘米左右。腹部皮下注射则按水平方向进针2.5〜3厘米,注射时最好两个人操作。退针时,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按摩针孔,防止药剂外溢。
注射时间:8月27日至9月15日。
3.养殖管理
(1)饵料投喂。大鲵饵料以鲜活的鱼虾蟹蛙及动物内脏为好,其饵料投喂与鱼类养殖饵料投喂一样,应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定时,根据大貌活动状况,投喂多在傍晚进行;定位,饵料投放位置应在大鲵洞穴附近,便于懒惰的大鲵取食;定质,大鲵对饵料质量要求较严,要求鲜活,并且对饵料的品种不能变化太大,避免大貌拒食;定量,大鲵贪食,喂食量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一般按体重的10%〜15%进行投喂,具体投喂时还应根据水温、天气状况、大鲵个体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另外,在大鲵饵料投喂吃食时,应尽量保持大鲵不受惊吓,避免其吐食。
(2)调节水质。养殖大鲵应经常保持大鲵池内水质清爽无污染,水体透明度大,溶氧量高,pH在6.8〜7.8。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残饵和排泄物,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长期保持池水流动。
(3)调节水温和光照。大鲵对水体温度要求较严,超出其忍受力会造成大鲵冬眠或夏眠。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必须采取降温或增温措施,确保大鲵有一个适宜的水温生长环境。另外,大鲵畏光,养殖场应采取措施避免日光强射,夜晚巡查时,不能用强光对射。
(4)防逃防偷。大鲵逃跑能力特强,其陆上或水中运动较为敏捷,并能爬高顶重,稍有不慎便会逃逸,必须时刻注意防逃,尤其在下暴雨时要注意。养殖池和整个养殖场所有进出水口和陆上通道口都要装防逃设施。大鲵其经济价值较高,在养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防止不法分子的偷盗。
(5)养殖条件。大鲵室内外均可养殖。养殖池需保证安全牢固不渗漏水,保持流水或配备增氧机。室内养殖池的大小可从1米2到几十平方米不等。养殖池在放养前需用水浸池1个月,使pH在6.4以下,一般不要强光照,只保持微光或无光均可。
(6)种苗放养。大鲵养殖一般引进10厘米以上的幼鲵,每平方米水面可放鲵20条左右。种苗放养前养殖池用硫酸铜2毫克/升浸泡5小时消毒,鲵体用氯化钠5%药浴10分钟。事先在池内用麻石搭建洞穴,放置水草以供大鲵躲藏。
(7)饲喂。养殖池设饵料台,台面高出水面少许。投喂饲料,以天然饵料为好,主要有浮游生物类、虫类、肉类及鱼类、贝类等。每天早晚各投饵一次,时间为7:30前及22:30前为好。在投饵料时应先清理掉上次的残饵,投喂量为体重的5%〜10%。当水温在16〜23℃时,应加大投饵量,次数及时间可保持不变。
(8)日常管理。大鲵的日常管理简单,但很重要。投饵时保持三定:定时、定点、定量。了解大鲵的生态习性很重要,大鲵喜静怕吵,喜清水怕混水,喜阴暗怕强光,养殖中要尽量照顾它的这些习性。另外,定时对鲵体及养殖池消毒防病,注意水温变化。夏季控制水温不超过26℃,以防"夏眠”,冬季防止水温低于结冰温度。
4.病害防治
大鲵在人工养殖环境中,由于环境、饵料、密度等影响,水质容易被污染,被污染的水体中常繁衍着大量病原微生物。当大鲵机体受到创伤时,这些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引发病变。人工养殖大鲵,比野外大鲵发病率、死亡率高出几十倍以上。要提高养殖大鲵成活率,必须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前提下,注重预防为主,方能保证大鲵养殖成功出成效。
以下重点介绍大鲵烂尾病的防治。
(1)病因。①水质的影响。大鲵常生长在有流水的深山溪流之中,水质新爽快活,无污染。而人工养殖大鲵的水质容易被污染,被污染的水体中常繁衍着大量病原微生物。当大置兄机体受到创伤时,这些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引发病变。②环境条件的影响。由于人工建造的养鲵场,难以达到野生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新建的养鲵池池壁(底)较为粗糙,易使大鲵肌肤擦伤,当大鲵爬行活动时,因尾部不停地摆动,更易受损。③放养规格大小悬殊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工放养大鲵的密度比较大,如规格大小相差悬殊,饵料缺乏时,常为争食而发生格斗,个体小的争食能力较弱,常遭受大个体的攻击和撕咬,其尾部又常是受攻击的对象。④饵料营养不良的影响。大鲵属肉食性两栖动物,常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食,当所投喂的饵料适口性较差,又缺乏必需的营养成分,尤其是动物蛋白质及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铁、钙、维生素等,会诱发大鲵相互之间的残杀。
(2)症状。鲵患此病初期,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出现红色小点或红色斑点状,周围组织充血发炎,表皮略呈灰白色。当病期过长,形成疮样病灶,病灶处常黏附大量病原菌及杂物。严重时病灶部位出现肌肉坏死,尾部骨骼外露,病统食欲减退或停止进食,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尾部摆动无力,不久便会死亡。
(3)预防方法。①营造舒适的环境条件。在修建养鲵场时应考虑到光照,排灌水管、饵料台、栖息陆地等设施。由于大鲵具有喜独居怕光照的特性,池内可用砖头砌成多个人工洞道,洞口直径12〜20厘米,洞内较宽敞,洞壁尽可能做得光滑。养鲵池建成后不能立即放养食兄种,因为新水泥池有较强的碱性,而大鲵适宜的pH为6〜7。可将新建成的水泥池注满水,连续浸泡2〜3天,再放干,并重复数次,使池水酸碱度接近中性及池壁、洞壁粘上一层光滑的附着物时,再投放鲵种。②消毒处理。鲵种放养前,应用1%浓度的龙胆紫药水消毒处理,其方法是药与水的比例为1:100对好后,将鲵种浸洗20分钟,龙胆紫药水对大鲵皮肤刺激小,可有效地防止真菌和细菌的体表感染。③控制水质与水温。养鲵池水质要保持清爽,无污染,尽可能地应用溪水或清泉水。并做到定期更换池水,条件允许时,养鲵池可保持有常年流水。大鲵适宜生长水温为14〜28℃,炎热夏季,更换池水显得更为重要。④放养个体规格整齐。现阶段的鲵种来源,均由人工繁殖,个体规格基本一致,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个体大小差别越来越明显。这时应进行筛选,分级分池饲养,可避免以大欺少、以强欺弱的现象发生。⑤投喂优质饵料。大鲵饵料应富含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如鲜活水鱼虾、动物内脏、动物血液、下脚料等是大鲵的好饵料。投喂饵料时,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科学投喂方法,切忌将动物内脏、血块、下脚料等直接投入水中,否则,易造成对水体的污染,既要防止饵料浪费,又要防止部分个体吃不到或吃不好。
(4)治疗方法。①当发现大鲵患烂尾病时,应及时将病鲵隔离饲养,如不分开饲养而后患无穷,有可能殃及整个养鲵场。一是病原体在池水中不断扩散,感染其他个体。二是健康个体随时都可吸吮病鲵患处的血液,致使病鲵病情愈加严重,并将病原体传染给健康个体。②用强氯精0.3〜0.4毫克/升浓度或二氧化氯0.2〜0.3毫克/升浓度全池泼洒(包括栖息陆地、饵料台等),每天一次,连用3〜4天为一个疗程。③对病情较重的大鲵,先用15〜25毫克/升浓度高锌酸钾溶液浸洗病鲵15〜20分钟,并彻底清洗创伤表面的附着物,随后用消治龙软膏或硫磺软膏等消炎药物涂敷患处,每天一次,4〜7天可治愈。
五、东亚钳蝎
东亚钳蝎也称马氏钳蝎,简称钳蝎,是一种珍贵的药用动物。原为野生,一年生一胎;后经人工养殖,通过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促使其正常生长发育,一年可生两胎。东亚钳蝎不仅是名贵的中药材,而且是一道名菜,还可作为滋补营养保健品。钳蝎入药,具有祛风解毒、攻毒散结、通风止痛等功效,可用于冶癫痫抽搐、风湿顽痹、半身不遂、中风、破伤风等症。钳蝎尾部提取的蝎毒是医药工业的高级原料,目前以钳蝎配伍的药方有百余种,以蝎毒素配成的中成药达60种。以钳蝎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被开发出来,制成许多成品,如钳蝎口服液、钳蝎胶囊、全蝎罐头、蝎王酒、蝎王长寿茶等,具有延年益寿、保健美容之功效。
(一)养殖概况
如今野生钳蝎资源日益枯竭,目前,钳蝎的产量仅能达到市场需求量的30%,货源奇缺,人工养殖既可保护野生资源,又可满足国内外的市场需求。
抚州蝎缘钳蝎养殖有限公司是崇仁钳蝎养殖的龙头企业。该公司是专业的生物科技养殖研究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养殖钳蝎,经过不断探索、反复试验,独创了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的“峰巢式槽穴板蝎窝”养殖法,并驯化培养出"江南3号”钳蝎(包括种蝎),大大提高了钳蝎的产仔率和成活率,摸索出一套冬季恒温的养殖技术一一"无冬眠养殖技术”,解决了江南无蝎历史,填补省内空白,并享有"江南蝎王,独步天下”之美名。
本项目培育及驯化"江南3号”种蝎70万条,建立了2个钳蝎养殖示范基地、11条生产线,覆盖全县15个乡镇及周边县区,带动2800户农户从事钳蝎养殖,增收1000万元。2013年,公司养殖规模20亩,产量达8000万条,养殖产值8000万元,加工产值3000万元。2014年,实现钳蝎养殖数量1.1亿条,产值6200万元,加工蝎王酒及原浆酒年产量2852吨,产值1.15亿元,利税1620万元。
“江南3号”种蝎具有繁殖快、成活率高、抵抗力强、耐高温、耐寒、无冬眠等特点,深受广大养殖户的青睐。东亚钳蝎是冷血动物,本身是一种毒物,一般不会传染病害,不用防疫,即使是由于干、湿、挤、压等环境因素造成伤亡,有的蝎仍可制成药材, 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蝎子以黄粉虫、蔬菜、果叶做饲料,在恒温养殖(无冬眠养殖)情况下,饲养8〜10个月为成蝎。按每只蝎年产2胎,每胎产仔25〜35只,仔蝎长至成蝎需9个月,商品蝎每只0.4元计算,利润十分丰厚。而当前市场需求大,野生资源越来越少,每克(干毒)国际市场价格高达1000美元,人工养殖东亚钳蝎发展前景广阔。
(二)驯养技术
1.养殖设施单独建房或利用不住人的房子或空棚子,蝎窝分为两种:一是建池,蝎池用传砌成或用玻璃粘合。池子长宽不限,高度为150厘米,内壁保持光滑,可以预防钳蝎逃跑,池底必须垫6〜7厘米的沙土。沙土宜选用手握成团、撒手成沙的干净沙土。压实,池内铺砖或瓦,一横一竖摆放,供钳蝎栖息。二是订制木架或其他材料的架子,充分利用空间,层间距离30厘米,宽设不限,高度以人便于操作为宜。购买优质无毒的塑料方框,框高设15厘米左右,长宽根据订制的架子尺寸而定。压实,池内用优质鸡蛋托盘横竖叠放,供钳蝎栖息。
构筑蝎窝所用的砖、瓦、鸡蛋托盘经过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可放入0.1%的高锦酸钾溶液中浸泡消毒(也可在烈日下曝晒杀菌)。
饲养用具有喷雾器、水桶、塑料盒、软毛刷、夹子、干湿温度计、乳胶手套、塑料胶带、玻璃、黑光灯等。
2.繁殖技术搞好钳蝎的繁殖工作是提高人工养蝎经济效益的关键,培养优良种蝎是搞好繁殖工作的基础。种蝎不仅决定着雌蝎的产仔率、仔蝎成活率,对钳蝎的成活率、幼蝎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1)引种时间。常温养蝎的引种时间,一般安排在春末、夏初或秋季。这是由钳蝎在一年四季中活动情况而决定的:初春钳蝎刚出蛰,未大量活动、体力尚恢复,盛夏进入产仔时节,冬季气候寒冷。而春末、夏初和秋季,无论从气候,还是从钳蝎活动情况来说,都是运输的大好季节。另外,春末、夏初即将进入繁殖期,便于当年产仔,提高养蝎的经济效益。
(2)种蝎来源。有的养殖户从野外捕捉或购回野生钳蝎做种蝎进行繁殖。对于养殖户尤其初养者说,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原因有三:第一,野生钳蝎与人工钳蝎生活习性不有所不同。人工创造的生态环境,在温度、湿度、密度,饲料虫结构,栖息环境等方面与野生环境有较大区别。野生钳蝎由野外自然环境进入人工创造的小生态环境难以适应,其正常有生理活动必然受到影响。第二,野生钳蝎性情凶悍,人工高密度混养会激化其种内竞争,造成大吃小、强吃弱的相互残杀现象。第三,由于野外环境比较恶劣,野生钳蝎在受孕后,营养往往供应不上,仔蝎在母体内不能很好发育,捕捉的野生孕蝎所产仔蝎,多数体质较弱,成活率偏低,有的还会产出一部分死胎。
(3)引种。引种须把"三关”:一是''季节关”。常温养殖钳蝎一般要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气温正常、温度在25℃以上引种最为适宜。此时,冬眠钳蝎己出蛰并己渡过“春之关”,且成年雌蝎已渡过“春之关”,成活率高,且成年已进入孕期,所以此时引种是最佳时期。过早引种,因温度忽高忽低容易造成死亡;过晚引种,因在运输时受颠簸容易造成孕蝎流产或死胎而影响繁殖率。二是“质量关”。种蝎的质量,是直接关系到养殖成败的关键,所以引种时一定要到有信誉的养殖场,并做到不引进病残蝎、假种和野生蝎。三是''运输关”。种蝎的运输对提高种蝎的成活率极为重要,引种应就近引为佳。只有把好"三关”,才能提高种蝎成活率,达到养蝎成功受益致富的目的。
引进种蝎时,要对所引之蝎详细的了解,如种蝎的品种、蝎龄、雌蝎是否有孕等情况。可根据需要选购青年蝎、成雌蝎或孕蝎(或怀孕前期)。要挑选个大、体长在4.8厘长以上、肢体无残缺,并且健壮、行动敏捷、静止时后腹部卷曲、前腹部肥大、皮肤光泽的钳蝎。
选种时,要注意雌雄比例的搭配。有的养殖户为了多获仔蝎而只选雌蝎不要雄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雌蝎受精后,虽然精子在纳精囊内可长期贮存,供终生繁殖用,但繁殖率逐年降低,且仔蝎体质较弱,成活率偏低。为了提高雄蝎的产仔数量和所产仔蝎的质量,种蝎需要年年交配,因而引进雌蝎时必须搭配适当数量的雄蝎。根据钳蝎的交配规律,雌、雄比例可按为3:1进行搭配。
引种时间除钳蝎怀孕后期和产期,其他时间均可进行。
运输时,要注意密度不可过大,否则易使钳蝎挤压伤,造成孕蝎流产或形成死胎。常用方法:先把种蝎装入洁净、无破损的编织袋中,每袋重量在1.5千克左右。然后,把编织袋平放在运输箱中。运输箱要具备良好的通风性能,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剧烈震动。夏季运输注意预防高温,冬天要防寒。
投放种蝎时,每个池子最好一次投足。否则,由于钳蝎的认群性,先放的与后放的种蝎之间会发生斗争,造成伤亡。若确实需要多次投放时,可先向池内喷洒少量白酒,以麻痹钳蝎的嗅觉,待酒味扩散后,先放的与后放的种蝎便能相互接受。
种蝎进入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则投入池子的钳蝎在2〜3天内会有一部分不进食,因此不可大量投喂饲料虫。要不断观察钳蝎活动和进食情况,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安全。发现蝎池出现漏洞或防逃材料的脱裂现象,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运输时,如果有死亡或伤残的钳蝎,要及时清理出来,及时加工成药用全蝎。
(4)育种。养殖户除了向人工养殖信誉度好的单位购买种蝎,也可自主进行选育。
钳蝎的生长速度与产仔率是两个负相关的性状:产仔数越多,个体就小,生长得越慢。钳蝎的生长速度与产仔率这两个性状,很难在同一品种内同时表现优良。所以,选育种蝎时,要单独培养父系和母系,父系侧重于生长速度快慢和个体大小,母系侧重于产仔率和成活率。为了避免“近亲”,有必要从外地引进公蝎来交配。
3.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饲料投喂最好用食盘,以免剩余后霉变导致真菌病发生。①供食方法。要定时、定点、定量投入,一般17:00〜20:00投喂。供食要三看:一看蝎群的强弱,弱的多喂营养价值高的动物性滋补饲料。二看蝎群的老化,对新蝎要进行食性驯化。三看蝎群的蝎龄,按各龄蝎不同的生活能力和特点,选择饲料类型和供应量。②投喂量。根据蝎群大小和蝎龄,每天傍晚供食一次,保证出穴采食的蝎子都能吃到,防止猎食性残杀现象产生。供虫类时,要以“满足供应、宁余勿歉”为原则;供组合饲料时,应以“限量搭配、宁歉勿余”为原则,以免饲料变质。
(2)喂水方法。①用干净纸片或凉席放蝎窝上面。②用粗口瓶盛水,加入一条厚布条,布条一端放瓶内至底,另一端悬挂瓶外,水就会沿布条缓缓渗出。③将玉米芯浸水后放入蝎窝内。④水盘内放较光滑石子。⑤向不潮湿地区洒水,保持潮湿。
(3)分季饲养管理。①春管。春天气温变化大,要注意防寒保暖。气温达到25℃以上时,蝎子夜间出穴活动较多,要及时给食,防止因饥饿互相残食,还要注意调节活动场地的土壤湿度。春天复苏后的蝎子有死亡现象,是因为冬眠前体内没贮备足够的营养,体质太差,或是雄蝎交尾后体质未充分恢复就进入冬眠。要克服"春亡”关,冬前需要供给蝎子营养丰富的饲料。初夏复苏的蝎子,既要及时供食,但又不宜过早。因气温还低,蝎子的消化能力不强,过早给食反而会造成蝎子消化不良,腹胀死亡,一般5天给食一次。②夏管。除供足食物外,要注意检查安全和防止病虫害。立夏以后解除防寒保暖措施。芒种后进入蝎子最适宜的生长发育阶段,进食量、活动量、生长发育速度明显提高,食、水要供足。大暑后各龄蝎生长发育最旺盛,雄蝎准备交尾,雌蝎准备产仔,这时要以活食、肉食为主,雨季要勤投料,少投料,注意通气换气。③秋管。8〜9月产出的幼蝎,入冬前要做好分群工作,霜降后蝎子即将冬眠,冬眠前1个月,采食量明显增加,这时要投喂质量高的饲料,增强体质,贮备体内能量,以便度过漫长的冬天。④冬管。霜降后,蝎子停止活动和采食进入冬眠。注意防冻,用稻草将蝎窝围住,还要注意防止老鼠、蛇等进窝内残食蝎子。
(4)不同蝎龄的管护。①幼蝎。刚离开母背的小蝎,食欲大振,投食要保质保量,以免互相残杀。2龄小蝎死亡率很高,其饲料既要营养丰富,又要注意适口性、可采食性, 一般投喂小黄粉虫、小地甲鱼虫、蝇类等为好。若一切条件正常,离母蝎40天左右进行一次蜕皮(在9月)。这时若不喂足,会产生已蜕皮的吃掉未蜕皮的,未蜕皮的吃掉正在蜕皮的或尚未恢复活动能力的。这阶段将蝎喂饱,是提高越冬成活率的关键。②成蝎。蝎经6次蜕皮,便进入成蝎阶段。这时供料以肉食为主,还要增加供料次数。7〜8月母蝎陆续产仔,成蝎要雄、雌混养便于交配。母蝎产仔时环境要安静,交配后的公、母蝎要分开喂养。仔蝎脱离母体能捕食后,要注意仔母分离,母蝎产仔的适宜温度一般在33〜38℃。
4.饲料调制
(1)备食原则。①蝎子喜食含蛋白质高而脂肪低的体软多汁的昆虫幼虫。②投入蝎窝内能较长时间与蝎子生活在一起,且又不污染环境。③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能满足供应,黄粉虫、蚯蚓、土元等较为理想,并易饲养繁殖。
(2)诱捕饲料。①灯光诱捕法。灯下装一集虫漏斗,漏斗下口通入集虫箱,诱捕季节一般从谷雨至霜降。②食饵诱捕法。凡是阴暗潮湿并有食物碎屑的地方都大量栖息潮虫, 所以在潮虫经常出没的地方,将搪瓷盆卧放到地下,沿口和地面相平,内放饲料、菜叶等,就能诱捕到潮虫。
(3)人工培养饲料。①蚯蚓。挖一土坑,内放畜肥和土,引入蚯蚓作种,经常浇水使坑内潮湿,待繁殖到一定数量后定期挖出来,先用沸水烫死,切碎放于食盘上喂蝎。②地甲鱼虫。是一类药用昆虫,砌浅砖池,池大小自定,池上部镶光滑材料一圈,防虫逃。池内填入10〜13厘米厚的肥沃土,将采集的地甲鱼虫和卵峭分别引入池中,池上加盖防雨遮光。池中土保持湿润,使卵峭自然孵化,隔3〜5日往池内供适量青绿饲料一次,视繁殖、生长状况定期筛选,供各龄蝎自由采食。
5.疾病防治钳蝎的生命力很旺盛,生活能力也很强,一般不会生病。但是,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钳蝎发生疾病的情况也在所难免。引发钳蝎生病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空气污染,二是吃腐败变质的食物或饮用不清洁的水,三是过于潮湿或过于干燥。
六、蜜蜂
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类群之一,为农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蜂蜜是一种保健食品,味道甜蜜,所含的单糖不需要经消化就可以被人体吸收。蜂蜜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十几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
(一)养殖概况
江西山蜂食品有限公司是江西省乃至全国市场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蜂
蜜产品加工企业,乐安县工业园区,标准化养蜂基地,招携镇和谷岗乡,始建于2003年,坐落在江西省占地面积12000米2,拥有四大分别位于本县湖坪乡、金竹乡、养蜂面积达到25万亩,养蜂箱数达11200余箱,带动相关农户达1336户,拥有固定资产1207万元。公司年产量280吨, 年产值2095余万元,年纳税152.36万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3.1。生产的土生蜂蜜是具有乐安特色的有机农产品。山峰公司主导蜂产品,包括蜂蜜、蜂胶、蜂王浆和蜂花粉。
江西山蜂食品有公司研发的原生态蜂蜜,系纯天然无公害农产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生产的蜂蜜产品品质优良,全国畅销。蜂蜜产品销售价格为每吨7.2万〜7.5万元,有较强的区域市场销售优势,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天津、浙江、河北、黑龙江及省内周边各县市,市场占有率约3%。
(二)养殖技术
1.养殖设施
(1)放蜂场地。在蜂场周围2〜3千米范围内,一年中要有2个以上的主要蜜源和较丰富的辅助蜜粉源,而且主辅蜜粉源应搭配适宜,蜜源植物生长茂盛、花期长,无毒花粉;水源洁净,远离烟火、糖厂和蜜饯厂;避免选在其他蜂场蜜蜂过境地。
(2)蜂群的排列。应依据地形、地物尽可能分散排列,各群的巢门方向应尽可能错开。在山区,利用斜坡布置蜂群,使各箱的巢门方向、前后高低各不相同。场地有限,蜂群排放密集,可在蜂箱前壁涂以黄、蓝、白、青等不同颜色和设置不同图案,方便蜜蜂认巢。
场地小、蜂群多,需密排时,采取分批进场的办法,把先迁来的蜂群,在全场布开,2〜3天后,再把后迁入的蜂群插入前批各箱的旁侧,这样可以减少迷巢现象。蜂箱排列时,应采用箱架或竹桩将蜂箱支离地面300〜400毫米,以防蚂蚁、白蚁及蟾蜍危害。
中蜂和意蜂一般不宜同场饲养。尤其是缺蜜季节,西方蜜蜂容易侵入中蜂群内盗蜜,致使中蜂缺蜜,严重时引起中蜂逃群。
2.养殖管理
(1)蜜蜂饲喂。饲喂原料主要有糖浆和花粉两种。根据饲喂的功用,可分为补助饲喂与奖励饲喂(表3-1)。
表3-1补助饲喂与奖励饲喂
饲喂时的注意事项:①不用蜂蜜喂蜂,防止盗蜂和染病。②饲喂量以当晚食完为度。③缺蜜群和强群多喂,反之少喂。④在蜜源中断期喂蜂,应防盗蜂。⑤无粉期不奖励饲喂,以防蜜蜂空飞。⑥饲喂期间要缩小巢门,以防盗蜂。
(2)春季管理。①促进蜜蜂飞翔排泄。巢中央温度提高到33〜35℃,有足够的蜜粉源或奖励饲养,及时打开箱盖和保温物,使其出巢飞翔排泄。②蜂巢的保温。排泄后即进入繁殖期,须人工保温,紧缩蜂巢,密集群势。多群同箱饲养,箱内、外保温。
(3)流蜜期管理。①初期调整和组织好采蜜群。②保持强群采蜜。控制蜂王产卵,可用隔王板将蜂王限制在巢箱的一区或巢箱中。断子取蜜,可在大流蜜期前5天,从采蜜群中提出蜂王和1〜2张巢脾带蜂另组小群,第二天给采蜜群诱入一个成熟王台,可大大提高产蜜量。注意小群管理,对于那些不能采蜜的弱群,应创造条件,促使群势迅速发展。在适当采蜜的前提下,要抓好繁殖,以便补充群势。
(4)秋季管理。①培育新王,更换老劣王。②培育适龄的越冬蜂。适龄越冬蜂是指在越冬前羽化出房,仅进行过2〜3次排泄飞翔,没有做过哺育和采集工作,未分泌过王浆的幼蜂。为使越冬蜂能安全越冬,必须控制流蜜期以后出生的幼蜂出生,以保蜂群的群势。控制的方法是在流蜜期一定时候迫使蜂王停止产卵。③适时早断子。在培育越冬蜂的后期,先采取蜜粉压脾,用蜂蜜浇2〜3次,这样蜂王就会停产,同时将蜂群搬到阴冷的地方,将蜂略扩大1倍,并从蜂巢中提出花粉脾,撤出保温物,即可提早断子。
(5)冬季管理。①调节巢门。巢门高6〜7毫米、宽60〜70毫米为宜。②防蜂蜜结晶。加强保温,或由巢门向箱内塞一些湿棉花球,以减少通风。
3.病虫害防治
(1)加强蜂群管理,尽可能使用物理、自然方法预防病害。药物防治用无公害、安全的生物技术。
(2)选用优质蜂王,增强蜂场内遗传优势,提高蜂群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及时更换新脾,淘汰旧脾,可以有效地消除病虫生存空间;控制蜂群密度,喂食蜂胶,提高蜂群免疫力。
(3)每年定期对蜂场进行全面清扫,彻底清扫箱体,烧开水浇灌箱底,以杀死虫卵。在冬季寒冷时段,把箱脾置于户外霜冻,杀死虫卵及幼虫,阳光照晒十几分钟后,巢虫爬到脾面上后用循子取出杀死。
(4)药物防治。蜂箱及空巢脾用5%的石灰水溶液浸泡30小时,然后清洗晒干,以消除隐藏在其中的越冬巢虫。对遭受巢虫危害的蜂群,可用5%的石灰水溶液喷射消灭巢虫,每天喷射两次,连续喷射3天。对蛾螟的控制:在严重时用烟叶和水按1:1的比例浸泡15-30天,将浸泡好的烟叶水浇于蜂箱四周。
(5)胡蜂、蚂蚁防治。首先,尽量不要让蜂箱有闯开部分,巢门口尽量开小,蜜粉充足,人为减少蜜蜂出巢采集,降低胡蜂捕食机会,定时对胡蜂进行扑打。其次,清扫蜂箱四周的杂草,并将蜂箱垫高10厘米,用烟叶和水按1:1的比例浸泡15〜30天,将浸泡好的烟叶水浇于蜂箱四周。
4.蜂蜜采收
(1)采收前的准备。①工具设备。生产蜂蜜所需要的起刮刀、割蜜刀、蜂刷、蜜脾周转箱、摇蜜机、滤蜜器、盆、蜂蜜桶等各种用具和容器,使用前必须用清水清洗干净。②消毒。所需工具设备经高温蒸煮过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日光晒干备用。
(2)采收操作。①采收现场。采收操作场须清洁干净无积水,消除一切污染源及苍蝇孳生地,工具、容器摆放齐整,备有清洁水和灭菌消毒器具。②采收时间。外界有蜜源开花泌蜜,天气晴朗,经过4〜5天的采集、酿造,蜂群中空脾上贮满、蜜房上口部分封盖,可行采收。操作时间应在上午进行,尽可能避开采集高峰期和不良天气,操作时气温以不低于14C为宜。
(3)操作步骤。①开启蜂箱,从蜂群生产区中提出成熟的合格蜜脾。将蜜脾上的蜜蜂抖落、扫净,就地或将蜜脾搬运到采收操作室内。②以锋利的割蜜刀削去蜜盖。③将蜜脾放入摇蜜机中。转动摇蜜机,通过离心力将蜜脾两侧的蜂蜜从房孔中甩出。④用60目以上滤蜜器,将蜂尸等杂质滤出。根据不同品种等级,分别盛入蜂蜜容器。
(4)贮运。①容器。应使用蜂蜜周转专用桶,这种桶须经附着力强的无毒、耐酸食品漆(环氧树脂)做特殊处理,坚实耐用搬运方便,无专用桶时可选用陶、瓷罐(缸)或木桶无毒塑料桶。各种容器使用前,要用清水冲洗干净。②运输。蜂蜜运输前,必须用坚实耐用的蜂蜜专用周转桶装封好,贴上标签,注明品种、浓度等。签要贴牢、口要封紧。每桶盛装不可过满,应留有20%左右的空当,以防转运时震荡受热外溢或膨胀爆裂。运输工具要清洁干净,装运过毒品的车辆、船只未经冲洗消毒前不得装运蜂蜜,不得与有异味或有毒品同载混装。运输途中蜜桶要叠好、捆牢,尽量避免颠簸和日晒雨淋。③储存。蜂蜜储存要设专用库或专用蜜池,应按品种分等级分别存放,堆码要齐整,放置要平稳,容器口一定要密封。库房内要清洁,阴凉、干燥,通风,库温以5〜10℃为宜,一般不要超过20℃,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不得超过75%。蜂蜜严禁露天存放,杜绝与有毒、有异味、不卫生及腐蚀性强的物品同库存放。储存期间应经常开库检查,及时纠正处理引起质量变化的各种不利因素。
(5)质量控制要点。①取成熟蜜。取蜜须掌握好采集、酿造、操作时间及蜜源和蜂群的主、客观条件,严格把握好成熟度,新取蜂蜜含水约23%。②收单一花种蜂蜜。各种蜂蜜均有其独特的色泽、香味和作用,应不失时机地组织强群集中力量采收纯真的单一花种蜂蜜,以便有益于销售和利用。③严防污。槌树花期一般在7月初至7月20日左右,秋季蜜源花期一般在8月,这期间应避免使用农药,蜂群不治螭、不治病,操作现场更须注重防尘防蝇,尽量缩短蜜脾外露时间,力求杜绝一切污染源。
(三)蜂蜜加工技术
蜜蜂花丛采蜜,将花蜜酿制成蜂蜜。蜂蜜经过酿制后从多糖转化为单糖,水分控制在20%以下后用蜂蜡储存蜂蜜。蜜蜂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原料蜜验收
原料蜜的质量直接影响加工后的蜂蜜质量,必须对原料蜜的色泽、气味、水分含量、蜜种、淀粉酶值(鲜度指标)和采集时间的长短及含农药残毒等逐一严格检测。淀粉酶值在8以上才可使用;如果小于8,就不能浓缩加工;下降到接近于0时绝对不能收购。
2.选配
根据订货的要求收购优质蜂蜜拼配蜂蜜小样,根据小样与订货要求指标,再进行大批量蜂蜜加工生产。
3.融化
通过加热以防止发酵和破坏结晶核,延缓蜂蜜结晶。加热温度为60〜65℃,时间30分钟,加热时搅拌使蜂蜜受热均匀并加快融化。
4.过滤
将加热后的蜂蜜温度保持在40℃,使蜂蜜为最佳流动状态,以便能顺利通过多道过滤,去除杂质和少量的较大粒晶体。在密封装置中进行加压过滤,以缩短加热时间,减少风味损失。
5.真空浓缩
选合适的真空浓缩设备,在真空度96千帕、温度40〜50℃条件下使蜂蜜浓缩,对蜂蜜的色、香、味影响可以降到最低程度。在浓缩时,应特别注意蜂蜜受热后芳香族挥发性物质的回收。设置香味回收装置,将挥发性物质回收再溶入成品蜜中,保持蜂蜜特有的气味。
6.冷却
将浓缩后的蜂蜜尽快降低温度,以避免较长时间保持在高温下存放而降低蜂蜜品质,同时为分装做好准备。为了加快冷却,最好能强制循环和搅拌冷却,以使产品保持良好的外观和内在质量。
7.检验和包装
在浓缩蜂蜜过程中应随机抽样检测,保持加工后的蜂蜜所含的水分稳定在17.5%〜18%内不变。包装规格可分大包装和小包装两类。大包装是铁桶作容器盛装,铁桶内应涂有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特殊涂料,以避免蜂蜜中所含的酸性物质腐蚀铁器造成污染。小包装主要是瓶装,可直接将成品蜜灌入清洗干净并严格灭菌的玻璃瓶内。
8.贮存
贮存仓库应单独隔开,避免阳光照射和高温环境,保持干燥通风,防止与有异味物品一同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