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池蝶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特色养殖业》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2714
颗粒名称: 二、池蝶蚌
分类号: S966.2
页数: 10
页码: 106-105
摘要: 池蝶蚌喜欢生活在浅水湖泊的富有泥沙之处,其适应水温8〜38℃,最适水温20〜35℃,所产珍珠圆、光、大,品质十分优良,是淡水育珠的理想蚌种。抚州的池蝶蚌养殖主要集中在临川区和南城县。
关键词: 池蝶蚌 抚州市

内容

池蝶蚌喜欢生活在浅水湖泊的富有泥沙之处,其适应水温8〜38℃,最适水温20〜35℃,所产珍珠圆、光、大,品质十分优良,是淡水育珠的理想蚌种。抚州的池蝶蚌养殖主要集中在临川区和南城县。
  (一)养殖概况
  1.历史沿革抚州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广河蚌育珠,由于受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珍珠养殖起伏比较大。1980年,临川区珍珠生产共兴办河蚌育珠场10余个,分布在唱凯、罗针、腾桥、孝桥等乡镇和西湖水产场。当年购育珠蚌5万余千克,做手术蚌数万个。80年代初期,珍珠养殖有一快速发展阶段,每年由农业部门牵头举办培训班、育珠插片竞赛和珍珠质量比赛等各种活动,临川县和原抚州市的河蚌育珠生产如火如荼地进行。至80年代中后期,由于珍珠市场价格下跌和大面积蚌病暴发,生产逐渐萎缩。90年代以后,小型珍珠养殖户基本淘汰。90年代中期,珍珠价格复苏,珍珠养殖也得到一定发展。1994年,展坪乡石鼓村利用500亩低洼田改建池塘并引进浙江老板合股进行珍珠养殖,共做手术蚌近20万个,后因多种原因养殖场于1998年停产。1996年,临川区珍珠养殖户达205户,面积2000余亩,手术蚌200万个。1999年开始,珍珠养殖主要集中在华溪、罗针、唱凯、云山等地,以唱凯、罗针低洲港水面为中心辐射周边湖港,养殖面积近3000亩,放养手术蚌200多万个。2010年,因抚河唱凯段决堤,育珠大户全部分布在水灾重灾区,水灾后育珠河蚌所剩无几,给临川区珍珠养殖带来了重创。
  2.池蝶蚌的引进发展
  抚州市洪门水库开发公司为了解决三角帆蚌因近亲繁殖,造成种质退化严重,育珠性能下降,育珠蚌抗病率低,培育的珍珠产品颗粒小、质量差等问题,于1997年年底引进池蝶蚌原种,1998年繁殖成功。经10多年的研究开发,于2005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水产新品种审定,为国内唯,开发成功的淡水育珠新蚌源,被农业部定为2005年度主推的优质新品种。2005年,争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农业部"948”项目的有力支持。2009年度合作研究的“池蝶蚌引进、繁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推广”研究成果,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养育基地被江西省外专局认定为2010年度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经过育珠性能及繁育、育珠技术研究表明:池蝶蚌壳间距离大,外套膜结缔组织发达、厚实,贝壳珍珠层厚且亮,肠内晶杆粗、长,抗病能力强,育珠蚌生长快、成活率高、珍珠生长迅速。经过与三角帆蚌育珠性能比较研究表明:池蝶蚌的壳宽是三角帆蚌的1.23倍,外套膜的厚度是三角帆蚌的1.78倍,贝壳珍珠层的厚度是三角帆蚌的2.08倍,珍珠生长速度是三角帆蚌的1.62倍,大规模、优质珍珠的比例是三角帆蚌的2倍多,珍珠销售价格比三角帆蚌高1/3,单蚌平均产值是三角帆蚌的1.63倍,同时,池蝶蚌晶杆的长度、直径都大于三角帆蚌,被鉴定为优质淡水育珠蚌源。形成的一套繁育及育珠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池蝶蚌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3.生产现状
  临川区珍珠养殖具有较明显区域化布局,大多分布于北部的唱凯、罗针、云山等乡镇,且多为集中连片水面。到2013年,临川区发展池蝶蚌养殖面积为10000亩,珍珠产量达120吨。南城县珍珠养殖以洪门水库开发公司为龙头,主要集中在洪门、上塘、徐家、万坊和建昌等乡镇。南城县已建成标准化占地面积180亩,年繁殖5000万只苗种产能的池蝶蚌良种繁育中心1个,坐落在南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优质苗种俏销全国各地,如浙江、湖南、安徽及本省的万年等珍珠养殖集散地。到2013年,南城县发展池蝶蚌养殖面积为24000亩(其中,有核珍珠15000亩、无核珍珠9000亩),珍珠产量达260吨,带动农户6000户,年实现产值13680万元,年实际利润5860万元。2014年,养殖面积2.5万亩,产量280吨。
  4.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珍珠饰品需求增加以及医药、保健、化妆品等行业需求,珍珠产品市场需求有一定潜力,特别是“大、圆、亮”的高品质产品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但珍珠的市场价格起伏波动较大,且品质差异导致其价格有天囊之别,加之河蚌育珠总体投资较常规渔业大、生产周期长、市场行情不确定等因素而存在一定风险。
  推广鱼蚌混养生态养殖。鱼蚌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模式。这种养殖模式,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饲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能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鱼蚌混养模式己逐步得到广大珍珠养殖户的认可。
  新品蚌引进,效益显著。池蝶蚌由洪门水库开发公司于1997年从日本引进,亲蚌驯养、繁育成功后于2003年推广,投入产出比达1:1.36,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二)养殖技术
  多年来,珍珠养殖大多推广生态养殖,即鱼蚌混养,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模式。它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食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能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养殖水域的选择
  人工育珠养殖对育珠蚌生长的水域有一定要求,一般来说,水深要达到2〜3米为佳,水质无污染。生产的珍珠质量除与插片技术有关外,还与养殖水体的水质密切相关。大水面,水质肥、活、爽且有微流水的水体,生产的珍珠个大、亮、有光泽,品质上乘;水面过小、过浅而且一潭死水,养不出质量好的珍珠。
  (1)水源。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能使养殖水域中长期保持微流水;水质清新,溶氧量高;无“工业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最好是无“蚌瘟病”病史的水域,水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并具有较强的防洪、抗旱能力。
  (2)面积。3〜150亩。
  (3)水深。1.5〜2.5米,面积大的水域,水深还可大些。(4)水温。8℃以上、38℃以下适宜养殖,最适水温为20〜35℃。
  (5)酸碱度。中略偏碱性,pH7〜8.3为宜。
  (6)营养盐类。水体中钙离子含量在10〜15毫克/升以上,且含有一定量的镁、硅、镐、铁离子等营养盐类。
  (7)饵料生物。水体中饵料生物丰富,以硅藻、金藻、绿藻、裸藻等浮游植物为主, 再加上小型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水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30厘米左右为宜,保持养殖水体“肥、活、嫩、爽”。
  (8)社会条件。养殖水域周围无高大建筑物,水中无水生维管束植物,保证水面光照充足;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三通”条件好;无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矛盾。
  2.繁殖技术
  (1)亲蚌培育。繁殖用亲蚌的培育是繁殖的关键,应在10月将体质健壮,形状标准,生长线明显,双壳高鼓、膨突,外套膜厚实,外鲤完整、发达、丰满的成熟亲蚌钻孔,单吊在水源方便、阳光充足的亲蚌培育池中,吊养密度为600〜800只/亩。因冬季水温较低,亲蚌的吊养可稍深些;在翌年开春后,随着水温的上升,将吊养的亲蚌逐渐浅吊,并培肥水质,以满足亲蚌发育所需的营养和温度,加快亲蚌的性腺发育,提早钩介幼虫的成熟。
  (2)雌雄鉴别。根据外观和鲤丝的特征,同龄的雌蚌个体比雄蚌略大。雌蚌生长线稍宽、壳宽较大、后端较圆、外鲤丝间距较密。雄蚌壳宽较小、蚌体较狭长,后端略尖、外鳏丝间距较疏。
  (3)繁殖季节。池蝶蚌的怀卵、排卵适合水温为18〜35℃,最适合水温为20〜30℃o因此,池蝶蚌的繁殖季节可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繁殖季节。春季繁殖一般从4月开始,一直可延长至7月;秋季繁殖从8月下旬开始,至10月结束。在同等水温条件下,池蝶蚌的繁殖时间一般比三角帆蚌晚7天左右。
  (4)钩介幼虫的成熟标志。己脱离卵膜、足丝和钩,具有附着力。鉴别时,用开口器打开蚌,看到外鲤饱满,呈黄色(比三角帆蚌的颜色稍淡),用针刺入外鲤,能带出一条连续不断的细丝,细丝越长,表明成熟度越好。
  (5)采苗鱼的选择及培育。采苗鱼应选择生命力强、性情较温和的黄颗鱼。一般在繁殖之前,根据生产所需准备好黄颠鱼,最好为池塘或网箱中人工养殖的黄颠鱼,也可以从水库、湖泊、河钩等天然水域中捕捉黄颗鱼,暂养在水深50厘米左右经改造后的稻田中,稻田中要保持微流水,做好鱼的防逃工作。黄颠鱼在暂养期间要投喂小鱼虾,在采苗前24小时捕起暂养于蓄水池的网箱中,使鱼排净鲤中的泥,以便采苗。
  (6)采苗方法。采用静水采苗法采苗,即将挑选好成熟的母蚌刷洗干净,放于阳光下曝晒10〜20分钟。然后,将蚌放入大盆中排好,一般每个盆中排15只左右,再加入清水,使水刚好浸没蚌,经30分钟左右,即可看见由母蚌排出许多黏状物沉在底部,即为钩介幼虫。当母蚌完全排出钩介幼虫后,将母蚌拿出,放回到亲蚌培育池中。移走母蚌后,将脚盆中的钩介幼虫沉淀,把原来的水换掉,加入新水,并用打蛋器轻轻搅拌,这样能使沉入水中、互相粘在一起的钩介幼虫冲散而浮游于水中,便于采苗。再把采苗鱼倒入大盆中,用打蛋器不断搅拌,使钩介幼虫与鱼体充分的接触,便于及时附着,又可增加水中的氧气,有利于采苗鱼和钩介幼虫的成活。在寄生的过程中,要经常观察鱼的鲤和鳍条上附着的钩介幼虫“呈小白点状”的数量,一般当每条鱼的每片鲤瓣上肉眼看到20〜30个小白点时,就要将鱼及时捞出。否则,附着得过多,就很容易造成寄生鱼的死亡,一般每盆苗可放2.5千克左右的采苗鱼。
  (7)脱苗。采苗鱼被采苗后,因身上寄生了钩介幼虫,鱼的生活会受一定影响。为了提高采苗鱼的成活率,要及时将附着钩介幼虫的寄生鱼放入经改造后的稻田中养殖,等到脱苗前3天,再将采苗鱼放入繁殖池中饲养。采苗鱼的放养数量视繁殖密度而定,一般每千克采苗鱼可繁殖小蚌2万只左右,则每平方米水体放2.5千克左右鱼为最好。每个繁殖池要放养同一批寄生的鱼,这样脱苗的时间可以一致,便于收苗管理。根据水温的情况,及时观察采苗鱼体上的钩介幼虫发育变态情况。如发现小白点已全部消失,就表明蚌苗脱离鱼体的过程完毕,应及时将鱼移走,不然,蚌苗会被采苗鱼吃掉,造成损失。
  (8)蚌苗培育。在整个蚌苗培育过程中,繁殖池要・直不断地采取流水培育的方法,前期较小,随着蚌苗的不断长大而逐渐加大流水量,并形成喷射的方式喷到繁殖池的每个地方;应及时加营养土,营养土不仅适应蚌的埋栖生活习性,而且能够给蚌提供生活所需的营养,营养土要随着蚌苗的生长而不断加厚;每天要清洗池子,方法是:先关掉进水管,用手轻轻搅拌水体,不要碰到池底,使全池的蚌能够翻身,也可使沉淀污物浮起,随水流而排出,洗完后立即放水;在繁殖过程中,要注重繁殖用水的水质调节,在蓄水池的进水口要定时、适量地施经充分发酵的有机肥(如鸭粪、鸟粪等),或用EM原露等生物制剂混在有机肥中讴发酵后施用,也可施用菜籽饼或豆浆等,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蚌苗提供充足的饵料,加快蚌苗的生长。当蚌长到1厘米大小时就可以出池,转入幼蚌培育。
  3.饲养管理
  (1)手术预备蚌培育。
  1.5厘米以前(无核珍珠)手术预备蚌培育:钩介幼虫在寄生鱼身上发育成蚌苗后,脱落到用砖叠成(砖不固定,方便控制水深及小蚌出池时蚌的收集)、内铺地膜、面积1一1.5米2、深度15〜20厘米的培育池中,采取流水方式培育,放养密度为5万只/米2左右。流水量随着蚌的不断长大而逐渐加大,以保证小蚌生长所需的饵料和氧气;随着小蚌的生长,分批向池中加泥,泥的厚度以小蚌刚好竖起而不被泥埋没为准,且每天洗池2次;进池的水随着小蚌的生长而逐渐增加肥度,必要时可适当增施豆浆,以保证蚌生长所需的营养。当小蚌长至0.8〜1.5厘米时,出池转入第二阶段培育。
  8厘米左右(无核珍珠)手术预备蚌培育:①养殖方式。采用40厘米x40厘米X10厘米的网框培育,框底铺薄膜、铺泥。②养殖密度。一般每个网框放养蚌苗100只,每亩养殖水面放养蚌苗8000〜10000只。③日常管理。蚌苗刚放入网框中,以吸收框内泥中的营养为主,因此需每周加泥一次,每次用量为0.5千克/框左右,加入的泥要求是除去杂质的肥泥。当小蚌长到达3厘米后,需向养殖水域中施肥,且随着小蚌的不断生长而逐渐增加施肥量。施用的肥料必须经过充分发酵、腐熟后才能施用,泼洒时要注意用水充分调匀,施肥数量根据水的肥度而定。每月需施用一次生石灰,以增加水中的钙质,用量为10〜15千克/亩,要求生石灰必须对水全池泼洒。
  14厘米以上(有核珍珠)手术预备蚌培育:①养殖方式。10厘米以前,继续采用40米义40米X10米的网框培育,但框底应除去薄膜,以加大水的交换量。②养殖密度。30只/框,产2500只/亩。10厘米以后,采用钻孔单吊或采用长网袋吊养(将蚌的腹缘向上,每袋放8只蚌),密度为产1500只/亩左右。③日常管理。定期向养殖水域中施肥,且随着蚌的不断生长而逐渐增加施肥量。施用的肥料必须经过充分发酵、腐熟后才能施用,泼洒时要注意用水充分调匀,施肥数量根据水的肥度而定。每月需施用一次生石灰,以增加水中的钙质,用量为15千克/亩,要求生石灰必须对水全池泼洒。定期向养殖水域中加注新水,有条件的可长期保持微流水,使养殖水域的水质保持“肥、活、嫩、爽”。每月进行水域理化因子测量,用生物制剂进行水质调控。可在养殖水域中投放草鱼、鳗、他庸、鲫、编等鱼进行鱼蚌混养,起搅动池水、生物施肥等互助互利作用,又能增加养殖效益。
  (2)育珠蚌养殖管理。
  放养前的准备:养殖水域为池塘的,在育珠蚌放养前15〜20天,进行干塘消毒,清除周边水草和境边旱草后,用生石灰按75〜100千克/亩的用量彻底消毒,曝晒3〜5天后, 加满新鲜水,施用经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培育水质,保证在育珠蚌吊养时有丰富的饵料生物。养殖水域不具备干塘条件,在吊养前10〜15天尽量换水,换水后用生石灰按20〜30千克/亩,再施用经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培育水质,保证吊养时有丰富的饵料生物。
  养殖方式:①无核珍珠育珠蚌手术接种后,放养于40厘米X40厘米X10厘米的网框中,15只/框;当蚌长至13厘米以上时用长网袋吊养,6只/袋,将蚌的腹缘朝上,也可在蚌的翼部钻孔单吊。②有核珍珠育珠蚌手术后,用长网袋吊养,6只/袋,将蚌的腹缘朝上,避免吐核。
  养殖密度:①无核珍珠。第一、二年的养殖密度为1200〜1500只/亩,第三年为1000只/亩,第四年以后为800只/亩。②有核珍珠。养殖密度1000〜1200只/亩。吊养深度:应把育珠蚌吊养在适宜水温和饵料生物丰富的深度。春、秋季一般吊养在离水面20厘米左右为宜;夏、冬季为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应吊养稍深,一般吊养在离水面30〜40厘米为宜,冬季不能使蚌体结冰。
  术后培育:育珠蚌手术后1个月左右,因伤口未愈合体质比较衰弱,须认真仔细培育。应先培育好适口的饵料生物,且用生物制剂进行水质调节,保持水质清新,创造良好的水域环境,避免水中细菌感染伤口和污物、杂质污染珍珠,并检查育珠蚌的体质恢复情况,发现死蚌及时清除。
  水质管理:①加注新水。尽量保持养殖水域长期有微流水,如没有,就必须及时加水、排水、换水,保持水质新鲜和含氧量充足。②施生石灰。在育珠蚌生长季节,每15〜20天施用一次生石灰,每次用量为15〜20千克/亩,将水中的pH调节到7〜8,水中可溶性钙含量在10毫克/升以上。在7〜9月,可通过加施钙肥的方式,加大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保证水体中钙离子含量在15毫克/升以上。③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施用前须充分发酵,有机肥的种类有鸭粪、鸡粪、鸟粪、猪粪、牛粪等,以鸭粪最佳。施肥数量应视养殖水域中的水色和透明度而定,一般应将水色调呈黄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为25〜30厘米,这样的水质肥爽而不混浊,最适宜育珠蚌的生长。养殖过程中须避免水质过肥,引起水体老化,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在气温高、育珠蚌生长旺盛的夏季,应配合施用一定的生物肥料,避免水中缺氧和氨氮浓度超标。在秋末,应适当加大施肥量,并追施一些豆浆,强化培育育珠蚌,并保持水中的肥度,使育珠蚌安全越冬。④水质调控。每月对养殖的水域进行理化因子测量,并利用生物制剂进行水质调控。⑤鱼蚌混养。为充分利用、发挥养殖水体的生产潜力,进行鱼、蚌混养,鱼能搅动池水、促进水体交换,鱼排出的粪便又能肥水,使两者获得双丰收。鱼的放养数量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放养品种以草鱼为主,搭配域、端、鲫、编等鱼种。鱼的饵料应以配合饲料为主,且须定时、定位、定量投喂,避免鱼对育珠蚌造成影响。
  4.育珠蚌手术接种
  (1)手术季节。育珠蚌手术接种以3〜5月和9〜11月、水温在10〜30℃为宜,最适水温为18〜25℃。水温高,伤口愈合快,珍珠囊形成迅速,但细胞小片成活时间短,育珠蚌脱水快,须加快手术操作和吊养速度,提高细胞小片和育珠蚌的成活率。
  (2)手术预备蚌的选择。①切片蚌的选择。细胞小片是培育珍珠的根本。通常选用1龄蚌,壳长6〜9厘米,要求蚌体完整无残,健壮无病,闭壳肌有力,腹缘新生边明显,外套膜色白细嫩。②育珠蚌选择。育珠蚌是育珠生产的基础。要求蚌体完整无残,健壮无病,闭壳肌关闭迅速,喷水有力,腹缘新生边明显,外套膜发达、厚实、无伤等;接种无核珍珠的育珠蚌要求1冬龄以内,壳长7厘米左右;接种有核珍珠的育珠蚌一般为2龄蚌,壳长达到12厘米左右即可进行手术接种,6〜8个月后即可收获珍珠产品,并进行第二次手术接种,如此可重复3次。
  (3)手术接种技术要点。①制备细胞小片。色线和外套缘肌须切除干净;无核珍珠小片为长方形,有核珍珠小片为正方形;始终保持小片湿润,并滴加营养液和消炎液;浸、洗玻璃板的水要干净,水温与养蚌水域的水温相近。②手术接种操作。开壳宽度为0.8厘米左右,且前端较小,后端可稍大,以不损伤闭壳肌为准。
  无核珍珠手术操作须做到“四个一”,即一次点片、一次钩伤口、一次送片、一次整圆,每边插15〜17片,呈"品”字均匀排列。
  有核珍珠手术操作,创口刀须锋利,一刀创伤口,伤口大小以刚好通过核为准,伤口深度为核径(长度)的1.5〜2倍。以核上部的外套膜伤口粘合为准,每边插3〜6片,均匀排列。
  有核珍珠育珠蚌重复使用,进行手术接种操作时,应小心操作,用创口针在原创口处顺着原伤口割开,取出珍珠,再放入珠核,抚平伤口即可。随着育珠蚌的长大,在无伤口处还可加插珠核,提高产量。
  (4)手术接种注意事项。①所有工具都必须严格洗净、消毒,手术室、手术台及手术操作人员须保持干净、整洁,避免带菌操作。②手术操作避免阳光直射、吹风和熏烟,提高小片成活率。③手术操作要熟练、轻巧,育珠蚌手术接种后及时吊养,提高育珠成活率。
  5.疫病防治池蝶蚌具有很强的抗病能力,从引进至今未发生任何疾病。但为了保证养殖安全,必须预防育珠蚌发病。预防措施主要是:调节和改善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将育珠蚌培育得体质健壮,增强蚌体的抗病能力。同时,应避免水质恶化,及时杀灭水中的寄生虫和有害菌等,确保育珠蚌健康生长,培育高品质珍珠产品。
  (1)蚌病发生原因。①环境因素变化超过蚌体的耐受限度。水温过高或温差变化剧烈,会使育珠蚌的新陈代谢失调;酸碱度太低太高,育珠蚌也无法适应:水中溶氧量的高低,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和健康;有毒物的污染,对蚌体造成伤害;施肥不当也会影响蚌体的健康,严重时会由此得病。②育珠蚌的健康状况下降。如因插片手术、运输不当、暂养堆积等原因,造成育珠蚌体下降进而感染疾病。③水体中存在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及寄生蠕虫;各类致病生物之间可相互诱发,如寄生虫的侵入会为细菌感染打开缺口、创造条件。
  (2)蚌病的种类。①细菌性蚌病,是养蚌的多发病,主要有烂鲤炎、烂斧足病、胃肠炎等。此类病发病率高、传染快,处理不及时易引起大量死亡,造成严重损失。②寄生性蚌病,以原虫、线虫为主。一些小型原生动物往往侵入蚌的外套腔、鲤组织中,虽然不会直接引起蚌的死亡,但为细菌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常见并发各种细菌性疾病。③病毒性疾病。(3)蚌病防治技术措施。首先,对养蚌水体进行严格消毒,包括暂养池消毒、手术过程消毒和育珠水体清塘消毒。其次,要查明病原,对症下药,常用的给药方式有水体泼洒药物和豆浆药饵给药两种。
  (三)珍珠加工技术
  为了提高珍珠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养殖效益,需将收获的珍珠加工成珍珠项链等装饰品。大力发展珍珠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这对促进农民增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出口创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现将珍珠加工工艺简述如下。
  1.选珠
  对待加工的珍珠,按照颜色、瑕疵大小和珠层厚薄以及加工装饰品不同等要求进行分门别类的选珠。
  2.钻孔
  根据不同的需要,珍珠可打成全孔和半孔。打孔前要按珍珠颗粒的大小,根据不同的要求分别用不同的针头进行打孔。在珍珠中,如有小突起或小黑点的珠,都应在这个点上打孔,如果小突起或黑点、污点不明显,则要用墨水标上"X"的记号,以便于除去此污点。
  现在的珍珠打孔机,是两头同时打孔的,操作者只需要将加点珍珠夹在小型电机钻孔的固定器上,将针头对准加点处就会转动前进,直至打穿,钻机即停。打孔应注意,一是孔要打在重心上,进出口打得垂直,不可有歪口或喇叭形口,否则,就会损害珍珠的质量。二是要打小孔,一般为0.6毫米,如果打大了,也是缺陷。三是要经常更换针头,因针头用久了,会发生烧珠。
  3.脱脂
  又称去污。用有机溶剂如丙酮等在pH为7〜7.5的条件下,浸泡、过滤脱脂, 将珍珠表面和珍珠层与珠核之间的油脂或污物去除。用蒸僧水洗涤2〜3次,在50℃下干
  燥后备用。通过脱脂,还可使珍珠层中少量的壳角蛋白、色素和微量元素等溶解下来,形成微孔,使药液通过微孔进入珠层内部发生作用,以提高脱脂效果。
  4.漂白
  漂白是珍珠加工的主要工序,可使污珠(银灰色)、浅黄色珠去除原来的色泽成为白色。漂白需要在减压下进行,常用的漂白剂是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漂白液中加入酒精或异丙酮或1,4一二氧六环为助剂,并以乙二胺四乙酸为稳定剂,调节pH为7〜7.5,效果较好。漂白工艺程序如下:将待漂白的珍珠经脱脂后,置于真空抽滤瓶内干燥脱水约20分钟(负压2〜2.7千帕),加入珍珠2倍量的漂白液。将珍珠与漂白剂一起转入广口玻璃瓶内,然后置于去污漂白室内进行漂白。漂白室的温度不要超过40℃,在荧光灯照射下进行漂白,约24小时换液1次。换液前用纯水冲洗2〜3次,在50℃下干燥,挑出已漂白的珍珠,再用负压加新配漂白液,保温漂白,再挑出己漂白的珍珠。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把珍珠全部漂白为止。
  漂白使用的药液试剂,应为一级试剂。要严格控制好温度、pH值、光射照、换液时间、搅拌和负压大小。现在,在生产中普遍采用以低温漂白替代高温漂白,要求温度保持在18℃左右,分布均匀。
  5.增白
  漂白后的珍珠需进一步增白,以进一步提高其白度,增白一般在减压下进行,增白剂通常是采用荧光增白剂。荧光增白剂是利用光学原理,在日光下可增加白度的一种试剂,因此又称为光学增白剂,是近于无色的染料,它不但可反射出可见日光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等7种光,同时,还因为吸收了日光不可见的紫外光,反射为一种极明亮、美丽、可见的紫蓝色的荧光,可把珍珠上的黄光消除掉而不留下痕迹,使珍珠具有明显的洁白感。经过增白剂增白的珍珠,由于可见光较原来增大,珍珠的白亮度较一般漂白的更为悦目。但荧光增白剂并不能代替化学漂白,色彩暗淡的珍珠不经漂白,单用荧光增白剂处理,并不能获得满意的洁白色泽。
  增白的具体操作是,将拟增白的珍珠用蒸僧水洗涤几次,离心机干燥脱水,接着放入抽滤器中,真空抽滤20〜30分钟;将增白剂吸入,浸泡12小时,重复2〜3次;在浸泡的过程中,用100瓦灯光均匀照射,可促进珍珠褪色,达到增白的效果;最后取出珍珠, 用绒布擦干,保存。
  6.抛光
  将已漂白或未经漂白的珍珠放入抛光机里,以小块的熟羊皮与珍珠混合,然后开动马达,将小块羊皮和珍珠一起转动,即可增加珍珠的光洁度和光泽。滚动的转速以50转/分钟为宜。如果转速过慢,珍珠会互相摩擦滚动,则抛光不够;如果转速过快,由于离心力的作用,珍珠贴在整个抛光桶壁上,则不能互相滚动摩擦抛光。
  此外,也可将珍珠放在浸过松节油的软皮上磨,再用硅藻土粉末研磨之后,置于清洁的硅藻土粉末中一段时间,最后用橄榄油和熟皮打光。珍珠抛光后,用清水反复漂洗干净,用毛巾擦干,用布袋封装。

知识出处

抚州特色养殖业

《抚州特色养殖业》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业始终伴随着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是人类社会的根,是人类文明的源。抚州自古就以人勤地肥、农耕发达而闻名,秦汉时期抚州就成为全国主要产粮区和储粮区,历经朝代变迁,抚州农业始终保持永续发展,到明清时期粮食及农副产品就已销往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在这块被誉为"赣抚粮仓”的肥沃土地上,孕育了光耀华夏的“临川文化”,催生了享誉四海的"江右商帮”,哺育了灿若群星的"名医巨匠"。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抚州农业在传承历史与追随现代中得到长足发展,立足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一县一业"蓬勃兴起,南丰县、广昌县、崇仁县、临川区、资溪县、黎川县、金溪县分别被国家部委命名为"中国蜜橘之乡”"中国白莲之乡”"中国麻鸡之乡""中国西瓜之乡”"中国面包之乡”"中国香棚之乡”和“华夏香都”。进入21世纪,抚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各种形态的现代农业迅速发展,抚州正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稳步迈进。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临川区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