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鱼
甲鱼又称中华鳖,南丰人俗称水鸡,是我国特有种类。自古以来,野生甲鱼就被视为人间珍品,它肉味鲜美,口味清淡,营养丰富,滋补力强,是自然界滋补养身的上等补品。在抚州,甲鱼养殖主要集中南丰县和黎川县,为抚州重要的特色养殖产品。甲鱼产品主要有甲鱼蛋和甲鱼两种,产品不仅销往江西各地,同时,销往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海南、安徽、广西、江苏、上海等地。
甲鱼
(一)养殖概况
野生甲鱼生长在自然界江、河、湖泊中,一年生长期只有夏季4个月,20℃以下就进入冬眠期。甲鱼生长周期长、产量少,长到500克需4年时间。由于环境和水质污染、栖息地的破坏以及人们无节制的大量捕捉,几千年来丰富的野生甲鱼产量锐减,濒临灭绝,市场价格暴涨。为了保护野生甲鱼资源,满足市场需求,20世纪80年代初,黎川县和南丰县率先开始了甲鱼的人工养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己形成了一定规模。
1.历史沿革20世纪80年代初,黎川县日峰镇店前村许家小组农民许火初带头养了3亩水面的甲鱼。当时养的全是在夏季价格较低时收进的野生甲鱼,养到春节时出售(春节时甲鱼售价较夏季高1倍多),主要是赚取价格的差价,既不会孵化,也不懂养殖技术,这样养了两三年。后来由于外地客商上门收购甲鱼蛋,学会孵化技术,开始自繁自养,规模逐渐扩大。1987年后,黎川县开始大规模人工养殖,由于市场炒作,甲鱼价格从90年代以来一直上涨,最高的1995年,母甲鱼每千克1000〜1200元,商品甲鱼也卖到每千克300〜360元。黎川县当时有养殖户700多户,每户养殖水面少则2〜3亩,多则20〜30亩。1996年以后,价格一直下跌,现在生态养殖的甲鱼每千克64〜72元,温室养的每千克36〜40元,野生甲鱼每千克360〜400元。
南丰县甲鱼养殖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在1991年遭遇特大冻灾后,为探索一条可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之路,有些农民经市场调查,在太和京口、市山梅溪、琴城朝先自发地存养甲鱼,进行甲鱼原种亲本人工驯化养殖。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突破人工养殖、人工繁育技术难关,引导了南丰县甲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掀起了养殖大面积发展的高潮。经过20多年的努力,甲鱼养殖己发展成为该县农业继蜜橘之后的又一特色支柱产业,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南丰县甲鱼养殖以外塘投喂新鲜小杂鱼为主,其饲养周期3〜5年,口感比温室商品甲鱼更好,营养价值更高。
2.生产现状
近几年,甲鱼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种甲鱼养殖技术、温室甲鱼养殖技术和甲鱼生态养殖等一系列新技术得到推广。2012年,南丰县甲鱼养殖面积7100亩,养殖户数420户;主要分布于太和镇、桑田镇、莱溪乡连片生产的三大板块区域内。南丰县甲鱼养殖产业总投入:亲甲鱼存塘量350万千克,均价80元/千克,价值2.8亿元;养殖池塘面积7100亩,建设费用8000元/亩,投入5680万元;生产、生活用房建设费用投入200万元;繁育设施、机械设备购置费用投入120万元;合计投入3.4亿元。亲甲鱼存塘量350万千克,年产成甲鱼200吨、稚幼甲鱼1000万只、甲鱼蛋4000万枚,甲鱼系列产品渔业经济总产值合计1.2亿元。2014年,南丰县甲鱼养殖面积1.5万亩,养殖户650户,参与户2000余户。种甲鱼存塘量600万千克,年产种蛋1.8亿枚,稚幼甲鱼3000万只,优质率90%以上,商品甲鱼产量3000吨。全县拥有注册养殖公司7家、专业合作社24家。甲鱼产业经济总产值4.5亿元。黎川县2014年甲鱼养殖面积7200亩,甲鱼产量3322吨,甲鱼蛋、苗8600只,产值2亿元。
3.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整体推进,需求增长和消费升级,为甲鱼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随着城镇化水平提升、人民生活向小康型转变,食品消费结构趋向优化。甲鱼的营养价值受到世人公认,是水产品之珍品,高档酒宴之佳肴,是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食品。它不但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而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甲鱼作为优质营养保健品,消费需求将显著增加,这为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拉动力。
(二)养殖技术
无公害甲鱼养殖是在传统水产养殖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既经济、高效,又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方式。其内容主要有:以生产无公害甲鱼为目标,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有害影响,采用相应的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实现无公害生产。为了顺利开展甲鱼的无公害养殖,必须从甲鱼场的设计、建造、生产、管理到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要求。
1.养殖设施
(1)场地选择。甲鱼场地的选择,是根据甲鱼的生态习性、生产方式、无公害养甲鱼对环境的要求及其规模来决定的。
首先,必须考虑把养甲鱼场建在环境安静、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阳光充足且背风的地方;另外,要考虑的重要条件是水源;再需考虑的是土质条件。养甲鱼池池底不能渗水太重,还要适于甲鱼的活动和冬眠。因此,土质保水性能良好的黏土或壤土为好;沙土保水性能较差,一般不宜建造甲鱼场。(2)合理布局。由于甲鱼有好斗,甚至相互残食的习性,所以必须按规格分池饲养。不同生产方式与不同规模的甲鱼场,总体的布局及各级养殖池在总池塘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规划布局时应考虑自身的具体条件进行,切不可照搬某一种模式。
一个完整的甲鱼场,必须考虑亲甲鱼池、稚甲鱼池、幼甲鱼池和成甲鱼池几种主要养殖水域。另外,还需考虑孵化房、养殖管理人员的生活用房、饲料加工用房、病甲鱼隔离池和灌排水系统等配套设施。就无公害养殖要求、目前市场情况、技术水平和比较效益而言,稚、幼、成、亲甲鱼阶段全程常温生态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
在天然条件下进行,设计要考虑到常温条件下甲鱼的生长速度较慢和冬眠对稚甲鱼成活率的影响,各类池的设计可按亲甲鱼池:稚甲鱼池:幼甲鱼池:成甲鱼池为1:0.5:1:3,孵化房可按亲甲鱼池总面积的0.1%〜0.2%建造。
(3)甲鱼池的建造。亲甲鱼池的建造:要求向阳背风、安静,环境与大自然相近,创造一个隐蔽、幽静的产卵环境。设进、溢水口,进、溢水口用网拦好。池底为软泥,厚度为20厘米左右。在亲甲鱼池坐北向南一边修建产卵场,高出最高水位0.5米以上。池面到产卵场建有斜坡,坡度为45° ,产卵场应设防雨棚。
稚甲鱼池的建造:稚甲鱼是人工养殖的起始阶段,小而娇嫩,抵抗力较差,所以稚甲鱼池的建造要求较高。要选择向阳背风比较温暖的地方,以防严冬水温过低造成死亡。池底铺沙子5〜10厘米。可以水泥、砖砌,还可用水泥砖架墙,再铺厚塑料膜作简易暂养池,通常为30〜50米2。池深0.4〜0.6米;水深0.2〜0.3米。
幼甲鱼池的建造:幼甲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已逐步增强,因此,在幼甲鱼池的建造和使用上都有较大的灵活性。一般可用小形土池,面积200〜300米2,池深0.8〜1.0米,蓄水0.4〜0.5米,四周有防逃设施及灌、排水系统。
成甲鱼池的建造:成甲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占用空间大。所以,成甲鱼池比幼甲鱼池面积可加大为500〜600米2,池深1.0〜1.2米,蓄水0.6〜0.8米。
2.繁殖技术
(1)亲甲鱼池的准备。包括池塘的修理清整、水质培育和产卵场消毒等。
池塘清整:亲甲鱼池一般除产卵沙场一侧敞开外,四周为直立池壁的泥底土池,池壁顶上加出檐,使甲鱼只能爬上产卵场生蛋。无论是新池、老池,放养前要检查池壁、出檐是否有损坏;池壁底是否有洞口;进、出水口拦网是否结实可靠等。池底过多的淤泥要除掉,留约20厘米厚的软泥。①干池清塘消毒。先干池曝晒3〜5天到底泥裂缝,然后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用量是每平方米池用生石灰块灰100克或漂白粉8〜15克。用法是:生石灰加水化成石灰水,趁乘热全池泼洒,最好再用推耙将底泥推翻,使下层黑污泥翻土再曝晒变黄色。漂白粉则溶化后立即全池遍洒。3天后注水至2〜2.5米,7天后放甲鱼。②带水清塘。一般在排水困难时采用,只要有条件尽量用干池清塘清毒。这时的生石灰或漂白粉的用量要增加,池水深1米时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150克或用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20克。方法是用水化开全池泼洒,注意随配随用,7天后即可放甲鱼。放甲鱼要等药性消失后进行,生石灰一般1周后消失,漂白粉3〜5天消失。消失时间一般干塘消毒快,带水消毒慢;晴天快,阴天慢;水温高时快,水温低时慢。
产卵场消毒:产卵场消毒一般在估计雌甲鱼产卵季节前进行,长江流域可安排在4月上旬。先铲出去年旧沙,每平方米用生石灰50〜100克或漂白粉5〜8克,化水均匀泼洒。3〜5天后用水冲净,再铺入新沙。
调制水质,放养水草:为了使亲甲鱼放养后有安全感,池水不宜清澈见底。一般甲鱼对绿色感兴趣,因此可引入鱼池肥水,使其中含丰富的浮游植物,并在水面放养水花生、水浮莲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使水生植物生长连片,占全池水面积的1/6〜1/5。水生植物不仅给亲甲鱼提供了庇护,而且可吸收水中肥分,净化水质;吸引各种水生昆虫作为甲鱼的天然活饵料;甲鱼有时也会取食嫩芽、嫩根作为营养补充。
设置食台和晒背台:由于亲甲鱼池四周均为直立池岸,除产卵场外没有登陆的场所,而甲鱼有晒背习性,所以应设置食台和供甲鱼登陆晒背的晒背台。可在池中固定2〜3块木板或竹筏,也可设几个水草墩。为防止野鱼或家鱼争食,可设2〜3个马鞍形食台。
(2)亲甲鱼的选择。①雌、雄甲鱼配比。甲鱼经交配,精子能在雌甲鱼生殖道中长期存活,并具受精能力。雄甲鱼比雌甲鱼凶猛好斗,雄甲鱼比例过高,对雌甲鱼伤害很大,雌甲鱼极易受伤死亡。人工繁殖雌、雄甲鱼,比例以雌:雄=(8〜10):1为宜。在养殖过程中,有时会损失部分亲甲鱼,应注意补充,使雌、雄甲鱼比例维持适合的比值。②亲甲鱼的标准和选择方法。目前,亲甲鱼的来源主要是外场引种和本场培育两种。无论是外场引种还是本场培育的甲鱼,在选择时都必经严格检查。亲甲鱼要求品系纯正,体格健壮,无明显伤残,体色正常,,皮肤光亮;动作灵活,眼睛有神,鼻孔中没有异样物,如血水等。人工培育的甲鱼,至少应在室外池养殖一年以上,并经一次“冬眠”。
亲甲鱼装运应在培育条件准备完成之后进行,不可临时积压暂养多受刺激。成熟亲甲鱼一肚子成熟卵,装运过程尤应注意操作要轻快,细心,避免挤压、闷、甩、跌、高温干燥、互相抓咬。要用湿布袋单只装放,单层装箱运输。
(3)亲甲鱼的培育。培育亲甲鱼不仅要求可以产卵,而且要求产卵量多,卵的受精率高,质量好。
放养:亲甲鱼放养时间应在放养后有一段适应、摄食时间后再进入休眠,或是在解除休眠后开食阶段进行,避免在休眠阶段挖出来运输放养。长江流域一般宜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和4月中、下旬放养。放养前进行甲鱼体消毒。甲鱼体常用消毒药有高镐酸钾,以浓度15〜20毫克/升浸浴10〜15分钟;也可用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配成浓度为30毫克/升,浸浴15分钟。亲甲鱼的放养量一般以1〜2只/米2为宜。大小悬殊的亲甲鱼分池培育。放养亲甲鱼时间选在晴天上午。亲甲鱼运到后,可在产卵场位置放在近水岸边进行甲鱼体消毒,消毒之后让其自然爬入水中。应分批放养,避免一次过密互相咬成一团,影响入池又容易咬伤。
饲料投喂:亲甲鱼产卵期间需要大量蛋白质,所以饲料应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在使用配合饲料时,要添加用打浆机打成汁液的蔬菜、鲜活饵料等,每100千克放1〜2千克。应经常投喂鲜活饲料,如鱼虾等。投喂方式应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饲料质量应符合无公害养甲鱼的饲料要求。饵料应投喂在池中固定地点的未被水淹没的食台上,使甲鱼形成按时上台吃食的习惯。饵料要新鲜,无污染,不喂腐败、霉变饵料。饵料台上变质残饵要及时消除。洗刷消毒食台工作也要定期进行。大块鲜活饵料要切成适口大小,避免抢食争斗,沉落池底,既造成浪费又污染水质、底质。投喂量主要应根据气候、水温、每天吃食情况而定,一般以投喂之后1〜2小时吃完为度。当亲甲鱼刚放养时或冬季休眠刚开始取食时,要投喂动物肝脏、蚯蚓、蚌肉等甲鱼喜食的饲料,使甲鱼尽早“开食”。通常每天的投喂量,可根据每100千克存塘亲甲鱼投喂商品配合饲料干料2千克或鲜活饲料5千克来掌握。当亲甲鱼习惯投喂后,往往投料后便能上台吃食。要是喂料时,看到亲甲鱼在池水中绕游,急等着投料,这种情况说明在近期投喂量不足。投喂后刚离开,便见甲鱼上食台取食为正常。有些养殖户在亲甲鱼产卵期间一般比较重视投喂,当亲甲鱼产卵停止后的水温下降时期以及开春阶段,投喂工作往往容易忽视。这会影响亲甲鱼的产卵数量和质量,同时也会影响亲甲鱼的成活率。所以,必须做好亲甲鱼产卵结束后与进入越冬休眠期之前的投喂工作,供亲甲鱼肥育越冬,翌年第一批卵实际上就是该阶段打下的基础。春季投喂则关系到第二批卵及以后几批卵的产出。
水质管理和底质改良:池塘管理的要点是保持水色、水质、水温及良好的底质,使亲甲鱼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生殖的环境。亲甲鱼池水色应保持淡绿或黄褐色,透明度20〜30厘米。定期加注新水或换去池底层老水,温暖季节一般每月1次,保持水质清新。冬季、夏季适当加深池水;开春和深秋适当降低水位,有利池水升温。及时清除池中污废杂物,保持池水清洁,防止水体污染。在高温季节及开春时期,亲甲鱼复苏活动阶段除了交换池中老水,尤其是底层水,可交叉使用漂白粉和定期使用生石灰对甲鱼池消毒。一般每月1〜2次,池水每立方米水体漂白粉用量1〜2克,生石灰用量10〜15克。消毒方法是,将漂白粉或生石灰化水后全池泼洒。亲甲鱼平时生活、越冬休眠等都在池底,所以,保持良好的池底环境显得非常重要。尤其在越冬休眠阶段,亲甲鱼已停止吃食,体能下降,呼吸活动只在池底用唧水方式进行。如果底质和底层水质恶化,将会影响亲甲鱼的正常生理活动,甚至发生病害危及牛.命,这也是每年开春,亲甲鱼复苏活动阶段发生死亡的原因之、为保持良好底质,平时应坚持做到“四定”喂食,定期水质消毒,交换底层水,吸除过多的污泥。越冬期间应保持水位稳定,并提高水位,避免惊扰。如发现底质恶化,必要时投入底质改良剂。在亲甲鱼池适量混养就、端鱼及少量草鱼。开春后,当亲甲鱼开始活动时,及时冲换新水,进行水体消毒,底质改良。该阶段如果有亲甲鱼上岸,又不是产卵,钻到产卵场沙里不动,这种甲鱼往往是越冬后有问题的甲鱼,如果人为放入池中,不久又会上岸钻沙,这类甲鱼要及时处理,否则日久会死亡。如果上岸甲鱼不钻沙,见人立即逃入池中,或是钻沙后自觉下水,这类甲鱼则是正常晒背甲鱼。
日常管理:亲甲鱼的日常管理很重要,是关系到亲甲鱼健康生长发育、亲甲鱼的繁殖量、将来甲鱼苗的质量以及生产计划是否落实的大事。日常管理主要是做好巡塘检查和病害的预防工作。应坚持早、中、晚的巡池检查,每天投饲前检查防逃设施;随时掌握甲鱼吃食情况,以此调整投饲量;观察亲甲鱼的活动情况,如发现有行为异常的或病甲鱼,及时隔离饲养,并用药物治疗,消毒;勤除杂草、敌害、污物;及时清除残余饲料,清扫饲料台;查看水色、量水温,闻有无异味,做好巡塘日志。
(4)受精卵的孵化。
孵化的生态条件:受精卵孵化需要气体交换、一定的湿度、相对稳定的温度。①温度。甲鱼卵孵化最适温度范围是30〜33℃。人工孵化时应留有温度变化余地,一般控制温度在30〜32℃。36〜38℃是甲鱼胚的致死温度,当温度低于22〜21℃时胚胎发育就会停止。②湿度。湿度是指孵化用的沙床中含水量和孵化室空气中的含水量。甲鱼卵孵化需要一定的湿度,如果温度高,又干燥,使卵中胚胎失水过量,卵壳、卵膜之间形成空隙,胚胎会因干燥而死亡。但需要提醒的是,甲鱼卵对抵抗干燥的能力较强,而抵抗高湿度的能力很弱。适宜的沙床含水量为8%〜12%,高于25%,甲鱼卵会窒息死亡;低于3%,会引起甲鱼卵内的水分蒸发。空气相对湿度以80%〜85%为宜。一般检查沙床温度可用手捏,沙可成团,将手张开又能散开,达到7%〜8%这种湿度便可以了。③通气性。为保证胚胎发育所需氧气,沙床中沙粒大小适宜是关键。沙粒太大,通气性虽好,但保水性差;沙粒过细,保水性好,但通气性差。一般孵化沙床用沙,颗粒以0.6〜0.7毫米粒径为宜,可用25目网筛过筛,这样在达到所需湿度时又能通气性较好。④净度。孵化用的沙要干净、无污染、无异味。
孵化方法:采用在室内能进行人工加温的孵化方法。孵化用房要求能通风,可温控,室内要便于清洁消毒,供电、供水方便,能防蚂蚁和老鼠等。加热设施可利用多种方法,最好的是电热自动控温设施;简单的可用一般白炽灯、红外灯、电取暖器等。注意加热设施下不能离甲鱼卵太近,以免局部高温杀死胚胎。孵化箱可用塑料箱、木箱,大小规格以便于搬动操作。可制成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10厘米的木箱,将这种木箱交相5厘米架置,可省去另做箱架,又增加单位面积的孵化量,并在孵化箱前端挖一宽3厘米、深5厘米的出苗口,让甲鱼苗全部进入集苗池。
孵化管理:①消毒。孵化室、架、箱等用具,可用漂白粉溶液或高锦酸钾溶液消毒。溶液配制方法是,将20克漂白粉溶化在1米3水体中或将200毫升高锦酸钾溶于1米3水体中。孵化室和孵化架可用上述溶液喷洒,孵化箱则用此溶液浸泡20分钟,孵化用沙用清水冲洗,日光消毒。②受精卵的排布。在孵化箱中底部铺成约1厘米厚的沙床,将受精卵亮白圆点朝上排布在沙床上,以一个接一个相靠排列,排完后,把孵化用沙盖上甲鱼卵,覆盖一层约1厘米厚,再同样排一层,之后覆盖一层约1厘米厚的沙(尽量只排一层)。要将相近发育期卵放同一箱内。③日常管理。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洒水保温、定期抽检受精卵发育情况、保持室内温度相对稳定及防止敌害侵入。高温季节注意通风降温。洒水要根据情况适量适时,绝不能洒水过多过勤(可用地膜包好一直不用洒水)。④稚甲鱼的收集和暂养。可以用塑料箱盆、桶等收集,经用食盐水浸泡消毒稚甲鱼15分钟后及时放到暂养池中。消毒可用万分之一高镐酸溶液浸泡15分钟进行消毒。孵出后2〜3天内,稚甲鱼依靠体内残存的卵黄生活,尚不开食,所以投喂饲料可在2〜3天内后进行。刚出壳的稚甲鱼一般不宜立即放到暂养池中,先让其在沙床上休息爬动,脱掉胎膜囊袋后,再进行消毒,然后放到暂养池暂养。暂养设施容积小,换水方便,暂养密度可较大,每平方米暂养300只左右稚甲鱼。为使稚甲鱼安定,暂养盆、池中设甲鱼巢,供甲鱼躲藏并放养少量新鲜水草,保持水层8〜10厘米。每天换水1/2,保持水质清新。暂养时间最好不过3天,暂养在盆中天数过长,易发生白点病。
3.稚甲鱼的培育稚甲鱼养殖阶段是人工饲养中最关键的一环,刚孵出的稚甲鱼,身体各部分功能尚不健全,对环境适应能力不强,抵抗疾病能力差,表皮柔嫩,在好斗习性下容易互伤,易被霉菌等病侵袭;也易被老鼠、蛇、食肉性水生动物、鸟类、猫、狗等伤害,所以必须精心管理,加强饲喂,促进生长,防止疾病发生,以利安全越冬。
(1)放养前的准备。9月上旬前孵出的稚甲鱼可直接放养在室外稚甲鱼池,后期孵出的则要准备增温养殖约1个月,可搭建简易阳光温室。室外稚甲鱼池一般为面积不大的水泥池,尽量采用少投资简便易行的结构,甚至只需要在水泥池上铺盖塑料膜。
新建的水泥池要以清水充分浸泡冲洗,培植浮游藻类一般经10天后才能使用。稚甲鱼池铺填的泥沙要预先充分翻晒,与池一起进行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用量为生石灰150〜200毫克/升或漂白粉10毫克/升泼洒。经试水后再放入稚甲鱼。进水后放养约占池面1/5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既能遮阴供稚甲鱼躲藏和晒背用,乂能改良水质提供青绿饲料。这些水生植物需预先经5〜10毫克/升漂白粉或100毫克/升高镐酸钾(水温20℃)消毒后,再放入稚甲鱼池。
(2)稚甲鱼放养。放养前的稚甲鱼用20毫克/升高锦酸钾浸浴20分钟后再放养,同时筛去残次甲鱼,稚甲鱼一般都以单养方式饲养。通常,每平方米放养20〜50只,但可根据条件不同适当增减。放养时应特别注意水温温差不能过大。室内孵化温度为30℃,而室外稚甲鱼池水温只有20℃的话,必须预先将水温逐级降到与池水相当时再放养,每级温差不宜超过3℃。每级降温需让稚甲鱼适应6小时以上。同一池中注意稚甲鱼规格一致。
(3)稚甲鱼饲喂与管理。稚甲鱼的饲料以商品稚甲鱼粉状饲料、颗粒饲料为佳。稚甲鱼粉状饲料使用时,其中要添加3%的植物油和新鲜蔬菜汁。
投喂方式以“四定”原则进行。投在饲料台水、陆交界处,每天投喂量一般按存池稚甲鱼体重总量的10%左右,具体要根据水温、天气、吃食量的情况而增减。每次投喂占总体重的5%左右,以1〜2小时能吃完为宜,每天投喂2次,不能投喂腐败、霉变的饲料。
日常管理主要是保持水质良好,培育水体的有益绿色藻类,定期消毒防病及防止敌害侵入。
由于稚甲鱼池小,水层浅,饲料中蛋白成分含水量高,稚甲鱼密度大,生长快,饲喂期间正是盛夏高温,所以必须重视交换水体,一般每隔5〜7天更换新水,多采用边进边出的方式,每次换水时结合清除池底污物。换水时应注意水温差不宜上下波动超过3℃。饲料中可适当添加抗病、促进摄食制剂,定期泼洒生石灰乳消毒,一般15〜20天1次。喂料前先将食台上的残饵清除,每隔15〜20天用漂白粉消毒食台1次。若有死亡稚甲鱼应及时捞出检查。严防老鼠等敌害侵入,必要时盖网、加高防护墙,进、排水口设铁栅。
(4)稚甲鱼的越冬。稚甲鱼规格小,营养贮存有限,它们的耐寒性、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远不及幼甲鱼和成甲鱼,要是越冬休眠期间潜伏场所恶化和温度过低,都会造成较多死亡。因此,必须做好稚甲鱼的越冬管理,提高稚甲鱼越冬成活率。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在入秋后稚甲鱼尚未停食,进行大、小分养。结合池塘清整,加强投喂,饲料中适当增加脂肪含量,以精料投足肥育。②利用阳光温室或简易增温设施,延长稚甲鱼摄食生长时期。对晚期孵出的稚甲鱼必须进行室内或室外增温养殖后再越冬休眠。③改良越冬场地。越冬池以及铺填的泥沙预先干燥,彻底翻晒和消毒。越冬池应控制水位在20〜30厘米,不宜过深,并防止封冻。④开春后利用阳光温室等条件,使稚甲鱼及早恢复摄食生长。该阶段应首先投喂甲鱼喜食饲料,诱导稚甲鱼吃食恢复体力。人工控温饲养主要的技术要求为:水温保持28〜30℃,池水透明度保持25厘米,溶氧是2〜5毫克/升,其他水质理化因子应符合无公害养殖要求;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水面40〜50只为宜;日投喂按相当于配合饲料为甲鱼体重的5%;日常管理是主要注意水质变化,调控水温,掌握室内或塑料棚架内的气体交换。
幼、成甲鱼的培育可参考亲、稚甲鱼的培育方法进行。
4.鱼鳖混养
除了稚甲鱼池因水体小,需经常换水不能适应混养要求外,其他甲鱼池、鱼池设置必要的防逃设施后,都可开展鱼、鳖混养。但放养前的准备、混养鱼种、放养方法及日常管理,均需符合无公害生产的要求。
甲鱼池中一般以鲢、鳙鱼和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性的其他鱼类为主,搭配草食和杂食性鱼类。这时投饵以甲鱼为主,通过甲鱼产生的废物繁殖水中浮游生物来满足鱼的需要。用草食性鱼控制水生植物过量繁殖,或投放一定量的草和配合饵料满足摄食需要。草食性鱼也能利用甲鱼的残饵。
鱼鳖混养中,鱼为主的放养大体上可按鱼的放养模式安排。如以鲤、端鱼为主的塘,可按产成鱼500千克/亩、200千克/亩进行放养,其中,鲤鱼占五六成,端鱼占一成,草食性鱼占二成,吃食性鱼如鲤、鲫占一二成。成甲鱼池以养成鱼为主,幼甲鱼池以培育大规模鱼种为主。甲鱼种的放养还要看甲鱼的规格、饲养水平、池塘设施而灵活掌握。为了增加甲鱼产量,在鱼鳖混养时,除投鱼饵外还要针对甲鱼投喂。为避免鱼类争食,应解决鱼、甲鱼“分灶吃饭”的问题。将甲鱼饲料投喂到专供甲鱼能利用到的一种马鞍形专用食台上,食台浮于水面之上,鱼不能吃到,而甲鱼既能上食台晒背休息,又能在其中摄食。这样就不用在池上专门设岛供甲鱼晒背,减少残饵落入池底。这种食台每个1〜1.5米2, 用绳固定于水面,每1000米2水面设2个。
鱼鳖混养时日常管理、池塘消毒工作针对甲鱼、鱼结合进行。在鱼池稀放甲鱼种时,一般不需针对甲鱼来特别管理,也不用针对甲鱼来投喂,只需做到防逃防偷就可以了。
5.疫病防治
为了进行无公害养甲鱼,避免病害发生,首先要了解病害产生的原因,并针对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预防,这是无公害病害防治最有效的方法。同时,养殖过程中也要掌握病害的诊断,及时发现尽早治疗,用药也要符合无公害的生产要求。
(1)病害发生的原因。①环境因素。水温:甲鱼是变温动物,如果温度急剧升降,甲鱼不易适应就可能发生病理变化,各种病原体在合适温度下也将大量繁殖,导致病害发生。水质:甲鱼喜欢在清爽洁净的较好水质环境中生活,污染严重的劣质水体会不利甲鱼的生长。底质:池底泥土中不能有过量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②人为因素。放养密度:密度过大、雌、雄甲鱼比例过小,甲鱼易咬斗受伤,病害也易传染。饲养管理:管理得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病害发生与否或发生轻重。机械损伤:在分养、运输、捕捉等过程中的操作损伤,易使甲鱼感染病害。③生物因素。有鼠、蛇、鸟等敌害和细菌、病毒、真菌及吸虫、线虫等病原体。④病原体。控制了养殖水体中的病原体,就可控制甲鱼的病害发生。⑤甲鱼体。体质强壮的甲鱼较体质衰弱的抗病力更强。
(2)病害的诊断。甲鱼的病害具有以下特点:环境因素影响较强,潜伏期长,病程长,继发性感染普遍,并发症多,治愈困难。
病害的诊断方式有:①现场调查。了解甲鱼的病态现象、养殖环境、饲养管理和养殖水体的水质、底质变化等具体情况。②甲鱼病体检查。分为外部症状检查、内部症状检查、病原体鉴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也可分为目检和微观检查。
(3)病害预防。甲鱼的病害防治,要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因为甲鱼一旦发病,其治疗开支不说,一般治疗难度都较大,效果也难有保证。
病害预防工作主要进行生态预防、生物预防和药物预防。
生态预防:①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养甲鱼场建造应合理,满足甲鱼喜洁、喜阳、喜静的生态习性要求。②控制水质。养甲鱼池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龟甲鱼养殖水质的要求;使水体具有一定的浮游生物,水色保持黄绿或黄褐色,用换水和加水方法使水体透明度不低于25厘米,水质pH值可用生石灰来调节。
生物预防:甲鱼池中搭配少量的鲢、鳙,调节浮游生物量。甲鱼池中养水浮莲或水葫芦,其量不超过水面的1/5。使用益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全池泼洒。
药物预防:①环境消毒。周边环境用漂白粉喷雾或泼洒。②池水消毒。每周一次用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配制浓度为1〜2毫克/升全池遍洒,或用生石灰以使池水浓度达30〜40毫克/升,化浆全池遍洒,两种方法交替使用。③甲鱼体消毒。方法按亲甲鱼下池前的消毒方法进行。④饲料消毒。对投饲用的新鲜动、植物饲料,先洗净,动物性活饵料先排去体内污物,之后可用20毫克/升高镐酸钾浸泡15〜20分钟,或用5%的食盐溶液浸泡5〜10分钟后,再用淡水漂洗后投喂。⑤工具消毒。养甲鱼生产中所用的工具应定期消毒,每月1〜2次。用于消毒的药物有高锌酸钾,配制浓度100毫克/升,浸洗30分钟;配制漂白粉浓度5%,浸洗20分钟。⑥饲料台与晒背台的消毒。每月1〜2次,并在饲料台和晒背台周围挂篓或挂袋,漂白粉和氯制剂用量不超过全池遍洒的用量。⑦体内药物预防。按无公害养甲鱼的要求,使用规定用量的抗生素或中药加入饲料中投喂,每月1次,每次连用5天。
二、池蝶蚌
池蝶蚌喜欢生活在浅水湖泊的富有泥沙之处,其适应水温8〜38℃,最适水温20〜35℃,所产珍珠圆、光、大,品质十分优良,是淡水育珠的理想蚌种。抚州的池蝶蚌养殖主要集中在临川区和南城县。
(一)养殖概况
1.历史沿革抚州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广河蚌育珠,由于受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珍珠养殖起伏比较大。1980年,临川区珍珠生产共兴办河蚌育珠场10余个,分布在唱凯、罗针、腾桥、孝桥等乡镇和西湖水产场。当年购育珠蚌5万余千克,做手术蚌数万个。80年代初期,珍珠养殖有一快速发展阶段,每年由农业部门牵头举办培训班、育珠插片竞赛和珍珠质量比赛等各种活动,临川县和原抚州市的河蚌育珠生产如火如荼地进行。至80年代中后期,由于珍珠市场价格下跌和大面积蚌病暴发,生产逐渐萎缩。90年代以后,小型珍珠养殖户基本淘汰。90年代中期,珍珠价格复苏,珍珠养殖也得到一定发展。1994年,展坪乡石鼓村利用500亩低洼田改建池塘并引进浙江老板合股进行珍珠养殖,共做手术蚌近20万个,后因多种原因养殖场于1998年停产。1996年,临川区珍珠养殖户达205户,面积2000余亩,手术蚌200万个。1999年开始,珍珠养殖主要集中在华溪、罗针、唱凯、云山等地,以唱凯、罗针低洲港水面为中心辐射周边湖港,养殖面积近3000亩,放养手术蚌200多万个。2010年,因抚河唱凯段决堤,育珠大户全部分布在水灾重灾区,水灾后育珠河蚌所剩无几,给临川区珍珠养殖带来了重创。
2.池蝶蚌的引进发展
抚州市洪门水库开发公司为了解决三角帆蚌因近亲繁殖,造成种质退化严重,育珠性能下降,育珠蚌抗病率低,培育的珍珠产品颗粒小、质量差等问题,于1997年年底引进池蝶蚌原种,1998年繁殖成功。经10多年的研究开发,于2005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水产新品种审定,为国内唯,开发成功的淡水育珠新蚌源,被农业部定为2005年度主推的优质新品种。2005年,争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农业部"948”项目的有力支持。2009年度合作研究的“池蝶蚌引进、繁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推广”研究成果,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养育基地被江西省外专局认定为2010年度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经过育珠性能及繁育、育珠技术研究表明:池蝶蚌壳间距离大,外套膜结缔组织发达、厚实,贝壳珍珠层厚且亮,肠内晶杆粗、长,抗病能力强,育珠蚌生长快、成活率高、珍珠生长迅速。经过与三角帆蚌育珠性能比较研究表明:池蝶蚌的壳宽是三角帆蚌的1.23倍,外套膜的厚度是三角帆蚌的1.78倍,贝壳珍珠层的厚度是三角帆蚌的2.08倍,珍珠生长速度是三角帆蚌的1.62倍,大规模、优质珍珠的比例是三角帆蚌的2倍多,珍珠销售价格比三角帆蚌高1/3,单蚌平均产值是三角帆蚌的1.63倍,同时,池蝶蚌晶杆的长度、直径都大于三角帆蚌,被鉴定为优质淡水育珠蚌源。形成的一套繁育及育珠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池蝶蚌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3.生产现状
临川区珍珠养殖具有较明显区域化布局,大多分布于北部的唱凯、罗针、云山等乡镇,且多为集中连片水面。到2013年,临川区发展池蝶蚌养殖面积为10000亩,珍珠产量达120吨。南城县珍珠养殖以洪门水库开发公司为龙头,主要集中在洪门、上塘、徐家、万坊和建昌等乡镇。南城县已建成标准化占地面积180亩,年繁殖5000万只苗种产能的池蝶蚌良种繁育中心1个,坐落在南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优质苗种俏销全国各地,如浙江、湖南、安徽及本省的万年等珍珠养殖集散地。到2013年,南城县发展池蝶蚌养殖面积为24000亩(其中,有核珍珠15000亩、无核珍珠9000亩),珍珠产量达260吨,带动农户6000户,年实现产值13680万元,年实际利润5860万元。2014年,养殖面积2.5万亩,产量280吨。
4.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珍珠饰品需求增加以及医药、保健、化妆品等行业需求,珍珠产品市场需求有一定潜力,特别是“大、圆、亮”的高品质产品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但珍珠的市场价格起伏波动较大,且品质差异导致其价格有天囊之别,加之河蚌育珠总体投资较常规渔业大、生产周期长、市场行情不确定等因素而存在一定风险。
推广鱼蚌混养生态养殖。鱼蚌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模式。这种养殖模式,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饲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能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鱼蚌混养模式己逐步得到广大珍珠养殖户的认可。
新品蚌引进,效益显著。池蝶蚌由洪门水库开发公司于1997年从日本引进,亲蚌驯养、繁育成功后于2003年推广,投入产出比达1:1.36,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二)养殖技术
多年来,珍珠养殖大多推广生态养殖,即鱼蚌混养,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模式。它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食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能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养殖水域的选择
人工育珠养殖对育珠蚌生长的水域有一定要求,一般来说,水深要达到2〜3米为佳,水质无污染。生产的珍珠质量除与插片技术有关外,还与养殖水体的水质密切相关。大水面,水质肥、活、爽且有微流水的水体,生产的珍珠个大、亮、有光泽,品质上乘;水面过小、过浅而且一潭死水,养不出质量好的珍珠。
(1)水源。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能使养殖水域中长期保持微流水;水质清新,溶氧量高;无“工业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最好是无“蚌瘟病”病史的水域,水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并具有较强的防洪、抗旱能力。
(2)面积。3〜150亩。
(3)水深。1.5〜2.5米,面积大的水域,水深还可大些。(4)水温。8℃以上、38℃以下适宜养殖,最适水温为20〜35℃。
(5)酸碱度。中略偏碱性,pH7〜8.3为宜。
(6)营养盐类。水体中钙离子含量在10〜15毫克/升以上,且含有一定量的镁、硅、镐、铁离子等营养盐类。
(7)饵料生物。水体中饵料生物丰富,以硅藻、金藻、绿藻、裸藻等浮游植物为主, 再加上小型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水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30厘米左右为宜,保持养殖水体“肥、活、嫩、爽”。
(8)社会条件。养殖水域周围无高大建筑物,水中无水生维管束植物,保证水面光照充足;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三通”条件好;无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矛盾。
2.繁殖技术
(1)亲蚌培育。繁殖用亲蚌的培育是繁殖的关键,应在10月将体质健壮,形状标准,生长线明显,双壳高鼓、膨突,外套膜厚实,外鲤完整、发达、丰满的成熟亲蚌钻孔,单吊在水源方便、阳光充足的亲蚌培育池中,吊养密度为600〜800只/亩。因冬季水温较低,亲蚌的吊养可稍深些;在翌年开春后,随着水温的上升,将吊养的亲蚌逐渐浅吊,并培肥水质,以满足亲蚌发育所需的营养和温度,加快亲蚌的性腺发育,提早钩介幼虫的成熟。
(2)雌雄鉴别。根据外观和鲤丝的特征,同龄的雌蚌个体比雄蚌略大。雌蚌生长线稍宽、壳宽较大、后端较圆、外鲤丝间距较密。雄蚌壳宽较小、蚌体较狭长,后端略尖、外鳏丝间距较疏。
(3)繁殖季节。池蝶蚌的怀卵、排卵适合水温为18〜35℃,最适合水温为20〜30℃o因此,池蝶蚌的繁殖季节可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繁殖季节。春季繁殖一般从4月开始,一直可延长至7月;秋季繁殖从8月下旬开始,至10月结束。在同等水温条件下,池蝶蚌的繁殖时间一般比三角帆蚌晚7天左右。
(4)钩介幼虫的成熟标志。己脱离卵膜、足丝和钩,具有附着力。鉴别时,用开口器打开蚌,看到外鲤饱满,呈黄色(比三角帆蚌的颜色稍淡),用针刺入外鲤,能带出一条连续不断的细丝,细丝越长,表明成熟度越好。
(5)采苗鱼的选择及培育。采苗鱼应选择生命力强、性情较温和的黄颗鱼。一般在繁殖之前,根据生产所需准备好黄颠鱼,最好为池塘或网箱中人工养殖的黄颠鱼,也可以从水库、湖泊、河钩等天然水域中捕捉黄颗鱼,暂养在水深50厘米左右经改造后的稻田中,稻田中要保持微流水,做好鱼的防逃工作。黄颠鱼在暂养期间要投喂小鱼虾,在采苗前24小时捕起暂养于蓄水池的网箱中,使鱼排净鲤中的泥,以便采苗。
(6)采苗方法。采用静水采苗法采苗,即将挑选好成熟的母蚌刷洗干净,放于阳光下曝晒10〜20分钟。然后,将蚌放入大盆中排好,一般每个盆中排15只左右,再加入清水,使水刚好浸没蚌,经30分钟左右,即可看见由母蚌排出许多黏状物沉在底部,即为钩介幼虫。当母蚌完全排出钩介幼虫后,将母蚌拿出,放回到亲蚌培育池中。移走母蚌后,将脚盆中的钩介幼虫沉淀,把原来的水换掉,加入新水,并用打蛋器轻轻搅拌,这样能使沉入水中、互相粘在一起的钩介幼虫冲散而浮游于水中,便于采苗。再把采苗鱼倒入大盆中,用打蛋器不断搅拌,使钩介幼虫与鱼体充分的接触,便于及时附着,又可增加水中的氧气,有利于采苗鱼和钩介幼虫的成活。在寄生的过程中,要经常观察鱼的鲤和鳍条上附着的钩介幼虫“呈小白点状”的数量,一般当每条鱼的每片鲤瓣上肉眼看到20〜30个小白点时,就要将鱼及时捞出。否则,附着得过多,就很容易造成寄生鱼的死亡,一般每盆苗可放2.5千克左右的采苗鱼。
(7)脱苗。采苗鱼被采苗后,因身上寄生了钩介幼虫,鱼的生活会受一定影响。为了提高采苗鱼的成活率,要及时将附着钩介幼虫的寄生鱼放入经改造后的稻田中养殖,等到脱苗前3天,再将采苗鱼放入繁殖池中饲养。采苗鱼的放养数量视繁殖密度而定,一般每千克采苗鱼可繁殖小蚌2万只左右,则每平方米水体放2.5千克左右鱼为最好。每个繁殖池要放养同一批寄生的鱼,这样脱苗的时间可以一致,便于收苗管理。根据水温的情况,及时观察采苗鱼体上的钩介幼虫发育变态情况。如发现小白点已全部消失,就表明蚌苗脱离鱼体的过程完毕,应及时将鱼移走,不然,蚌苗会被采苗鱼吃掉,造成损失。
(8)蚌苗培育。在整个蚌苗培育过程中,繁殖池要・直不断地采取流水培育的方法,前期较小,随着蚌苗的不断长大而逐渐加大流水量,并形成喷射的方式喷到繁殖池的每个地方;应及时加营养土,营养土不仅适应蚌的埋栖生活习性,而且能够给蚌提供生活所需的营养,营养土要随着蚌苗的生长而不断加厚;每天要清洗池子,方法是:先关掉进水管,用手轻轻搅拌水体,不要碰到池底,使全池的蚌能够翻身,也可使沉淀污物浮起,随水流而排出,洗完后立即放水;在繁殖过程中,要注重繁殖用水的水质调节,在蓄水池的进水口要定时、适量地施经充分发酵的有机肥(如鸭粪、鸟粪等),或用EM原露等生物制剂混在有机肥中讴发酵后施用,也可施用菜籽饼或豆浆等,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蚌苗提供充足的饵料,加快蚌苗的生长。当蚌长到1厘米大小时就可以出池,转入幼蚌培育。
3.饲养管理
(1)手术预备蚌培育。
1.5厘米以前(无核珍珠)手术预备蚌培育:钩介幼虫在寄生鱼身上发育成蚌苗后,脱落到用砖叠成(砖不固定,方便控制水深及小蚌出池时蚌的收集)、内铺地膜、面积1一1.5米2、深度15〜20厘米的培育池中,采取流水方式培育,放养密度为5万只/米2左右。流水量随着蚌的不断长大而逐渐加大,以保证小蚌生长所需的饵料和氧气;随着小蚌的生长,分批向池中加泥,泥的厚度以小蚌刚好竖起而不被泥埋没为准,且每天洗池2次;进池的水随着小蚌的生长而逐渐增加肥度,必要时可适当增施豆浆,以保证蚌生长所需的营养。当小蚌长至0.8〜1.5厘米时,出池转入第二阶段培育。
8厘米左右(无核珍珠)手术预备蚌培育:①养殖方式。采用40厘米x40厘米X10厘米的网框培育,框底铺薄膜、铺泥。②养殖密度。一般每个网框放养蚌苗100只,每亩养殖水面放养蚌苗8000〜10000只。③日常管理。蚌苗刚放入网框中,以吸收框内泥中的营养为主,因此需每周加泥一次,每次用量为0.5千克/框左右,加入的泥要求是除去杂质的肥泥。当小蚌长到达3厘米后,需向养殖水域中施肥,且随着小蚌的不断生长而逐渐增加施肥量。施用的肥料必须经过充分发酵、腐熟后才能施用,泼洒时要注意用水充分调匀,施肥数量根据水的肥度而定。每月需施用一次生石灰,以增加水中的钙质,用量为10〜15千克/亩,要求生石灰必须对水全池泼洒。
14厘米以上(有核珍珠)手术预备蚌培育:①养殖方式。10厘米以前,继续采用40米义40米X10米的网框培育,但框底应除去薄膜,以加大水的交换量。②养殖密度。30只/框,产2500只/亩。10厘米以后,采用钻孔单吊或采用长网袋吊养(将蚌的腹缘向上,每袋放8只蚌),密度为产1500只/亩左右。③日常管理。定期向养殖水域中施肥,且随着蚌的不断生长而逐渐增加施肥量。施用的肥料必须经过充分发酵、腐熟后才能施用,泼洒时要注意用水充分调匀,施肥数量根据水的肥度而定。每月需施用一次生石灰,以增加水中的钙质,用量为15千克/亩,要求生石灰必须对水全池泼洒。定期向养殖水域中加注新水,有条件的可长期保持微流水,使养殖水域的水质保持“肥、活、嫩、爽”。每月进行水域理化因子测量,用生物制剂进行水质调控。可在养殖水域中投放草鱼、鳗、他庸、鲫、编等鱼进行鱼蚌混养,起搅动池水、生物施肥等互助互利作用,又能增加养殖效益。
(2)育珠蚌养殖管理。
放养前的准备:养殖水域为池塘的,在育珠蚌放养前15〜20天,进行干塘消毒,清除周边水草和境边旱草后,用生石灰按75〜100千克/亩的用量彻底消毒,曝晒3〜5天后, 加满新鲜水,施用经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培育水质,保证在育珠蚌吊养时有丰富的饵料生物。养殖水域不具备干塘条件,在吊养前10〜15天尽量换水,换水后用生石灰按20〜30千克/亩,再施用经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培育水质,保证吊养时有丰富的饵料生物。
养殖方式:①无核珍珠育珠蚌手术接种后,放养于40厘米X40厘米X10厘米的网框中,15只/框;当蚌长至13厘米以上时用长网袋吊养,6只/袋,将蚌的腹缘朝上,也可在蚌的翼部钻孔单吊。②有核珍珠育珠蚌手术后,用长网袋吊养,6只/袋,将蚌的腹缘朝上,避免吐核。
养殖密度:①无核珍珠。第一、二年的养殖密度为1200〜1500只/亩,第三年为1000只/亩,第四年以后为800只/亩。②有核珍珠。养殖密度1000〜1200只/亩。吊养深度:应把育珠蚌吊养在适宜水温和饵料生物丰富的深度。春、秋季一般吊养在离水面20厘米左右为宜;夏、冬季为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应吊养稍深,一般吊养在离水面30〜40厘米为宜,冬季不能使蚌体结冰。
术后培育:育珠蚌手术后1个月左右,因伤口未愈合体质比较衰弱,须认真仔细培育。应先培育好适口的饵料生物,且用生物制剂进行水质调节,保持水质清新,创造良好的水域环境,避免水中细菌感染伤口和污物、杂质污染珍珠,并检查育珠蚌的体质恢复情况,发现死蚌及时清除。
水质管理:①加注新水。尽量保持养殖水域长期有微流水,如没有,就必须及时加水、排水、换水,保持水质新鲜和含氧量充足。②施生石灰。在育珠蚌生长季节,每15〜20天施用一次生石灰,每次用量为15〜20千克/亩,将水中的pH调节到7〜8,水中可溶性钙含量在10毫克/升以上。在7〜9月,可通过加施钙肥的方式,加大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保证水体中钙离子含量在15毫克/升以上。③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施用前须充分发酵,有机肥的种类有鸭粪、鸡粪、鸟粪、猪粪、牛粪等,以鸭粪最佳。施肥数量应视养殖水域中的水色和透明度而定,一般应将水色调呈黄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为25〜30厘米,这样的水质肥爽而不混浊,最适宜育珠蚌的生长。养殖过程中须避免水质过肥,引起水体老化,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在气温高、育珠蚌生长旺盛的夏季,应配合施用一定的生物肥料,避免水中缺氧和氨氮浓度超标。在秋末,应适当加大施肥量,并追施一些豆浆,强化培育育珠蚌,并保持水中的肥度,使育珠蚌安全越冬。④水质调控。每月对养殖的水域进行理化因子测量,并利用生物制剂进行水质调控。⑤鱼蚌混养。为充分利用、发挥养殖水体的生产潜力,进行鱼、蚌混养,鱼能搅动池水、促进水体交换,鱼排出的粪便又能肥水,使两者获得双丰收。鱼的放养数量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放养品种以草鱼为主,搭配域、端、鲫、编等鱼种。鱼的饵料应以配合饲料为主,且须定时、定位、定量投喂,避免鱼对育珠蚌造成影响。
4.育珠蚌手术接种
(1)手术季节。育珠蚌手术接种以3〜5月和9〜11月、水温在10〜30℃为宜,最适水温为18〜25℃。水温高,伤口愈合快,珍珠囊形成迅速,但细胞小片成活时间短,育珠蚌脱水快,须加快手术操作和吊养速度,提高细胞小片和育珠蚌的成活率。
(2)手术预备蚌的选择。①切片蚌的选择。细胞小片是培育珍珠的根本。通常选用1龄蚌,壳长6〜9厘米,要求蚌体完整无残,健壮无病,闭壳肌有力,腹缘新生边明显,外套膜色白细嫩。②育珠蚌选择。育珠蚌是育珠生产的基础。要求蚌体完整无残,健壮无病,闭壳肌关闭迅速,喷水有力,腹缘新生边明显,外套膜发达、厚实、无伤等;接种无核珍珠的育珠蚌要求1冬龄以内,壳长7厘米左右;接种有核珍珠的育珠蚌一般为2龄蚌,壳长达到12厘米左右即可进行手术接种,6〜8个月后即可收获珍珠产品,并进行第二次手术接种,如此可重复3次。
(3)手术接种技术要点。①制备细胞小片。色线和外套缘肌须切除干净;无核珍珠小片为长方形,有核珍珠小片为正方形;始终保持小片湿润,并滴加营养液和消炎液;浸、洗玻璃板的水要干净,水温与养蚌水域的水温相近。②手术接种操作。开壳宽度为0.8厘米左右,且前端较小,后端可稍大,以不损伤闭壳肌为准。
无核珍珠手术操作须做到“四个一”,即一次点片、一次钩伤口、一次送片、一次整圆,每边插15〜17片,呈"品”字均匀排列。
有核珍珠手术操作,创口刀须锋利,一刀创伤口,伤口大小以刚好通过核为准,伤口深度为核径(长度)的1.5〜2倍。以核上部的外套膜伤口粘合为准,每边插3〜6片,均匀排列。
有核珍珠育珠蚌重复使用,进行手术接种操作时,应小心操作,用创口针在原创口处顺着原伤口割开,取出珍珠,再放入珠核,抚平伤口即可。随着育珠蚌的长大,在无伤口处还可加插珠核,提高产量。
(4)手术接种注意事项。①所有工具都必须严格洗净、消毒,手术室、手术台及手术操作人员须保持干净、整洁,避免带菌操作。②手术操作避免阳光直射、吹风和熏烟,提高小片成活率。③手术操作要熟练、轻巧,育珠蚌手术接种后及时吊养,提高育珠成活率。
5.疫病防治池蝶蚌具有很强的抗病能力,从引进至今未发生任何疾病。但为了保证养殖安全,必须预防育珠蚌发病。预防措施主要是:调节和改善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将育珠蚌培育得体质健壮,增强蚌体的抗病能力。同时,应避免水质恶化,及时杀灭水中的寄生虫和有害菌等,确保育珠蚌健康生长,培育高品质珍珠产品。
(1)蚌病发生原因。①环境因素变化超过蚌体的耐受限度。水温过高或温差变化剧烈,会使育珠蚌的新陈代谢失调;酸碱度太低太高,育珠蚌也无法适应:水中溶氧量的高低,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和健康;有毒物的污染,对蚌体造成伤害;施肥不当也会影响蚌体的健康,严重时会由此得病。②育珠蚌的健康状况下降。如因插片手术、运输不当、暂养堆积等原因,造成育珠蚌体下降进而感染疾病。③水体中存在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及寄生蠕虫;各类致病生物之间可相互诱发,如寄生虫的侵入会为细菌感染打开缺口、创造条件。
(2)蚌病的种类。①细菌性蚌病,是养蚌的多发病,主要有烂鲤炎、烂斧足病、胃肠炎等。此类病发病率高、传染快,处理不及时易引起大量死亡,造成严重损失。②寄生性蚌病,以原虫、线虫为主。一些小型原生动物往往侵入蚌的外套腔、鲤组织中,虽然不会直接引起蚌的死亡,但为细菌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常见并发各种细菌性疾病。③病毒性疾病。(3)蚌病防治技术措施。首先,对养蚌水体进行严格消毒,包括暂养池消毒、手术过程消毒和育珠水体清塘消毒。其次,要查明病原,对症下药,常用的给药方式有水体泼洒药物和豆浆药饵给药两种。
(三)珍珠加工技术
为了提高珍珠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养殖效益,需将收获的珍珠加工成珍珠项链等装饰品。大力发展珍珠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这对促进农民增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出口创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现将珍珠加工工艺简述如下。
1.选珠
对待加工的珍珠,按照颜色、瑕疵大小和珠层厚薄以及加工装饰品不同等要求进行分门别类的选珠。
2.钻孔
根据不同的需要,珍珠可打成全孔和半孔。打孔前要按珍珠颗粒的大小,根据不同的要求分别用不同的针头进行打孔。在珍珠中,如有小突起或小黑点的珠,都应在这个点上打孔,如果小突起或黑点、污点不明显,则要用墨水标上"X"的记号,以便于除去此污点。
现在的珍珠打孔机,是两头同时打孔的,操作者只需要将加点珍珠夹在小型电机钻孔的固定器上,将针头对准加点处就会转动前进,直至打穿,钻机即停。打孔应注意,一是孔要打在重心上,进出口打得垂直,不可有歪口或喇叭形口,否则,就会损害珍珠的质量。二是要打小孔,一般为0.6毫米,如果打大了,也是缺陷。三是要经常更换针头,因针头用久了,会发生烧珠。
3.脱脂
又称去污。用有机溶剂如丙酮等在pH为7〜7.5的条件下,浸泡、过滤脱脂, 将珍珠表面和珍珠层与珠核之间的油脂或污物去除。用蒸僧水洗涤2〜3次,在50℃下干
燥后备用。通过脱脂,还可使珍珠层中少量的壳角蛋白、色素和微量元素等溶解下来,形成微孔,使药液通过微孔进入珠层内部发生作用,以提高脱脂效果。
4.漂白
漂白是珍珠加工的主要工序,可使污珠(银灰色)、浅黄色珠去除原来的色泽成为白色。漂白需要在减压下进行,常用的漂白剂是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漂白液中加入酒精或异丙酮或1,4一二氧六环为助剂,并以乙二胺四乙酸为稳定剂,调节pH为7〜7.5,效果较好。漂白工艺程序如下:将待漂白的珍珠经脱脂后,置于真空抽滤瓶内干燥脱水约20分钟(负压2〜2.7千帕),加入珍珠2倍量的漂白液。将珍珠与漂白剂一起转入广口玻璃瓶内,然后置于去污漂白室内进行漂白。漂白室的温度不要超过40℃,在荧光灯照射下进行漂白,约24小时换液1次。换液前用纯水冲洗2〜3次,在50℃下干燥,挑出已漂白的珍珠,再用负压加新配漂白液,保温漂白,再挑出己漂白的珍珠。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把珍珠全部漂白为止。
漂白使用的药液试剂,应为一级试剂。要严格控制好温度、pH值、光射照、换液时间、搅拌和负压大小。现在,在生产中普遍采用以低温漂白替代高温漂白,要求温度保持在18℃左右,分布均匀。
5.增白
漂白后的珍珠需进一步增白,以进一步提高其白度,增白一般在减压下进行,增白剂通常是采用荧光增白剂。荧光增白剂是利用光学原理,在日光下可增加白度的一种试剂,因此又称为光学增白剂,是近于无色的染料,它不但可反射出可见日光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等7种光,同时,还因为吸收了日光不可见的紫外光,反射为一种极明亮、美丽、可见的紫蓝色的荧光,可把珍珠上的黄光消除掉而不留下痕迹,使珍珠具有明显的洁白感。经过增白剂增白的珍珠,由于可见光较原来增大,珍珠的白亮度较一般漂白的更为悦目。但荧光增白剂并不能代替化学漂白,色彩暗淡的珍珠不经漂白,单用荧光增白剂处理,并不能获得满意的洁白色泽。
增白的具体操作是,将拟增白的珍珠用蒸僧水洗涤几次,离心机干燥脱水,接着放入抽滤器中,真空抽滤20〜30分钟;将增白剂吸入,浸泡12小时,重复2〜3次;在浸泡的过程中,用100瓦灯光均匀照射,可促进珍珠褪色,达到增白的效果;最后取出珍珠, 用绒布擦干,保存。
6.抛光
将已漂白或未经漂白的珍珠放入抛光机里,以小块的熟羊皮与珍珠混合,然后开动马达,将小块羊皮和珍珠一起转动,即可增加珍珠的光洁度和光泽。滚动的转速以50转/分钟为宜。如果转速过慢,珍珠会互相摩擦滚动,则抛光不够;如果转速过快,由于离心力的作用,珍珠贴在整个抛光桶壁上,则不能互相滚动摩擦抛光。
此外,也可将珍珠放在浸过松节油的软皮上磨,再用硅藻土粉末研磨之后,置于清洁的硅藻土粉末中一段时间,最后用橄榄油和熟皮打光。珍珠抛光后,用清水反复漂洗干净,用毛巾擦干,用布袋封装。
三、大闸蟹
大闸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是一种经济蟹类,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为中国久负盛名的美食。
2008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一江西省映虹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开始从进贤引进中华绒螯蟹苗种,投放在大型水库一一廖坊水库养殖,开创了抚州市水库螃蟹养殖的先河。映虹集团生产的产品一一抚河清水大闸蟹,肉质细嫩,蟹黄更具独特风味,曾获得第九届军山湖杯(深圳)优质奖,第三、第四、第五届丰收杯全国大赛金奖等荣誉。抚河清水大闸蟹具有青背、白肚、金爪、红毛、个体大、体厚等特点,市场前景好,现己经成为抚州市重点发展的特色养殖产品。(一)养殖概况
2008年,映虹集团从进贤长江中华绒螯蟹良种场引进蟹苗30万只,采取人工放流方式,投放在廖坊水库,当年获得2500千克的产量,填补了南城县螃蟹养殖的空白,开创了抚州螃蟹养殖的先河。近年来,南城县先后进行了螃蟹水库套养、池塘养殖。2014年,南城县螃蟹套养面积6
万亩,产量3万千克,产品供不应求,远销北京、上海、杭州、南昌、福建等地。抚河清水大闸蟹己获有机产品认证,曾获江西省名牌农产品称号。抚州中华绒螯蟹养殖虽然起步较晚,由于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发展势头良好。
(二)养殖技术
螃蟹比较适宜在湖泊里养殖,也可实行池塘精养。在抚州市丘陵地区,还可以选择有浅滩的水库进行套养。要求做好水草移植、投放螺丝、补充野杂鱼或饲料、调节水质和防病工作。
1.养殖设施
(1)蟹池条件。①建池地点的选择。商品蟹养殖池应建在靠近水源、排灌水方便的地方。水质清新,无工业废水污染,生长季节要有充足的换水量,蟹池周围要比较安静。夏季暴雨期间,要有一定的防洪能力。②面积与深度。蟹池面积没有严格要求,有的几百平方米,有的超过15亩。但从各地养殖效果看,面积过大的池塘,饲料很难做到均匀投喂,易造成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个体大小悬殊,换水、捕捞等操作也多有不便;但面积过小,水温、水质变化大,不利于河蟹高密度养殖。所以,一般每口蟹池面积以2000〜3000米2为宜。蟹池深度一般以1.5〜2米为宜,平时可保持水深1〜1.2米。蟹池过深,池底光照条件差,不利于水草生长;过浅,夏季水温高时,对河蟹生长、蜕壳也不利。③蟹池形状与底质。蟹池以东西向长方形为好,长宽比例一般为3:2或2:1,这样的蟹池光照时间长,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和水草的生长,周长与面积之比较小,因此,防逃设施的总长度也较小,造价相对降低,可节省成本。池塘境面宽2米左右,坡度1:(2〜2.5),坡缓,浅滩面积大,河蟹上岸活动的空间大。河蟹喜欢掘洞穴居,可在池境内侧留出0.5〜1米宽的平台,既便于河蟹挖穴,乂便于建防逃设施,也可作为少量投喂饲料的食台。池中还可留出若干个露出水面的小土堆或土境,面积占全池水面的10%〜30%,便于河蟹掘洞栖息。蟹池底质应少淤泥,一般厚10厘米左右。淤泥太厚,腐殖质沉积太多,往往造成池底缺氧和底泥酸性。而河蟹平时在池底多以爬行为主,溶氧不足、底泥酸性对其生长不利,也会造成腹部暗黑,壳硬而影响市场销售。池底应向出水口倾斜,还可在平坦的池底开挖宽约1米、深0.3〜0.5米的排水糟(也称集蟹槽),排水槽两端分别与进、排水口相接, 有利于换水及排水,也便于秋季商品蟹捕捞。④排灌设施。河蟹喜欢溶氧丰富的水体,因此,养蟹的排、灌设施要配套,进、排水口可设在池塘两端中央或池角呈对角线位置,要灌、排水系统分开,以免发病蟹池的水被由入无病蟹池。注、排水口都要设栏栅,以防河蟹逃逸。
(2)防逃设施建设。河蟹具有很强的攀爬能力,在开展池塘养殖商品蟹时,如防逃设施不完备、不牢固,肯定要失败。在建造防逃设施时,要求接缝处一定要严密、光滑,不留攀爬支撑点;4个拐角要呈圆弧形,不留直角,以免河蟹可能叠加逃逸;防逃设施尽可能垂直竖立,内壁要光洁,柄墙等能承受一定重量的防逃设施,可在上沿加倒檐;所选建设材料要经久耐用,并尽量就地取材,降低造价。
各地条件不同,防逃设施也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以下几种:①石棉板防逃板高60厘米左右,垂直插入池境土中10〜20厘米,板与板之间严密对接,外侧用毛竹、木桩支撑固定,支撑桩每1米左右一根,用铁丝将板与支撑桩紧紧地扎在一起。②玻璃钢板防逃板高60〜70厘米,插入土中20厘米左右,内外两侧均用毛竹、木桩固定,每米一根,内侧可稍短,但要光滑,以防河蟹攀爬。③塑料薄膜防逃。将塑料薄膜按50〜60厘米的宽度双层整块剪下来,沿蟹池四周围起来。在薄膜夹层中放置一根铁丝,提到顶端拉紧,将铁丝固定于薄膜外侧的木桩、毛竹上。一般3〜4米设一根固定桩。薄膜下缘埋入土中20厘米左右,将土压实。这种防逃方式造价低,但仅能使用数月,不超过一年。
其他防逃材料还有普通玻璃、镀锌铁皮、水泥预制板、铝板等,设置方法与上述几种相似。
(3)蟹池清整与水生植物栽植。①蟹池清整。养过蟹的池塘,-般都需要整修,因为河蟹具有掘洞穴居的习性,排干池水后往往会发现在池境、浅壤、土堆上留下许多洞穴。再次投放幼蟹前,对蟹池进行全面整修,加固池境,可以达到保水和防逃的目的。池底过厚的淤泥要清理出池,也可贴在水位线上的浅坡上,堵实洞穴。要将池水抽干,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晒。整修可安排在冬季池中的河蟹、鱼类起捕以后进行。幼蟹投放前10天,要对蟹池消毒。最好使用生石灰,当深保持5〜10厘米时,每亩用量为70〜80千克,化水全池泼洒。生石灰清塘可彻底杀灭各种野杂鱼、蛙类及其他有害生物,还可疏松土层,增加钙质,改善河蟹栖息的生态环境,促进生长,加快蜕壳速度,一举数得,效果甚佳。也可使用漂白粉清塘,当有效氯含量为30%左右时,带水清塘的浓度为20毫克/升,即水深1米时,每亩用量为13〜14千克。②栽植水生植物。要根据蟹池准备情况、水生植物发育阶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目的是利用水生植物吸收部分残饵和排泄物分解的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水草还能为河蟹提供栖息场所,提高蜕壳蟹的成活率;许多水草更是河蟹的日常饵料。养蟹池中可栽植或投放的水草有许多种,如沉水植物中的苦草、轮叶黑藻、眼子菜等,漂浮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浮萍等,面积一般占养殖水面的1/4〜1/3。③设置蟹巢。幼蟹投放到池塘中,需经多次蜕壳才能长成商品蟹。由于同池河蟹个体生长差异很大,大小相差悬殊,且蜕壳后的软壳蟹活动性降低,抵御敌害及同类自相残食的能力大为减弱,极可能在密度较高的蟹池中被其他硬壳蟹或老鼠、水蛇、蛙类等吞食。因此设置人工蟹巢,对提高池中河蟹的成活率有一定的意义。一般可在池底堆垒碎肺、瓦片等杂物,形成人工洞穴。为减少软壳蟹被残食,还可将水面用网拦出几小块,发现有软壳蟹及时挑出来放在小水体里,等到蟹壳变硬了再放回到大水体中去。
2.繁殖方式河蟹有生殖泡游的习性,在长江流域每年9〜10月其性腺趋向成熟,开始降河池1游,顺水流由湖至江,再由江至河口浅海区域交配产卵,海水是螃蟹繁殖的必要条件。每年的12月至翌年3月为交配产卵盛期。刚产出的卵抱在雌蟹腹部内肢的刚毛上进行抱卵孵化,其胚胎发育缓慢,孵化时间长达3〜4个月。河蟹幼体发育过程中,有显著变态,每次变态和增长都要经过蜕皮,整个幼体期分为潼状幼体、大眼幼体(及蟹苗)和幼蟹三个阶段。河蟹寿命仅2〜3年,亲蟹在幼体孵化出来后陆续死亡。
3.饲养管理
(1)幼蟹放养。①河蟹的苗种选择。我国长江、辽河、黄河等几大水系的近海地区,均有一定的河蟹苗种资源量。从长期的大量养殖实践来看,以长江水系的幼蟹放养效果最佳。长江蟹具有生长速度快、个体大、成活率高、产量高、商品蟹肉味鲜美等优点,市场销售价格也高得多。因此,开展池塘养蟹应尽可能选购、放养长江水系的幼蟹,或购买纯正的长江水系的蟹苗自己培育幼蟹。②注意幼蟹的质量。优质幼蟹背甲颜色一般为青灰色,腹部星乳白色,甲壳完整,肢体齐全,无伤无病,体质健壮,充满活力,同一批幼蟹规格基本一致。商品蟹养殖必须选放优质幼蟹,对于肢体不完全、受伤较重的幼蟹要挑出来,不能放养。大小规格不同的幼蟹,要按规格分别放在不同的池塘中。③幼蟹投放的规格和密度。根据各地池塘养蟹的经验,投放幼蟹的规格在5〜20克比较适宜,即50〜200只/千克。在这一范围内,每千克50〜100只最为理想。幼蟹的投放密度,要根据蟹池条件、饲料供应情况、技术管理水平以及出池规格等综合考虑。一般条件下,如要求出池达到125克/只以上,每亩可投放幼蟹1500只左右,总重量为12〜15千克。条件差些的池塘,每亩可投放1200只左右;能保持微流水且饲料供应也有保证的池塘,每亩可投放2000只或更密些。④幼蟹投放的时间与方法。幼蟹投放多在商品蟹起捕上市、蟹池清整之后进行,以冬季放养为主,大致从12月至翌年2月底。幼蟹投放宜早不宜迟,早投放幼蟹可早适应池塘环境,生长期长,可增大上市规格。幼蟹投放时,最好打开包装工具让其自行爬入水中,这样便于观察幼蟹的活动情况,也便于估算运输成活率。经过长距离运输的幼蟹,离水时间长,可在抵达池塘后,连同包装工具一起放在水中浸泡几分钟,取出放置5〜10分钟后再次浸泡,使幼蟹反复吸水,最后打开包装分散放养到池塘中。
(2)饲料的投喂。①饲料的种类。河蟹为杂食性动物,食谱广泛,多种动物性、植物性及人工配合饲料均可摄食。为降低养殖成本,应多途径、因地制宜地解决河蟹饲料。可用于投喂河蟹的动物性饲料,有小杂鱼、小虾、螺蚌肉,各种动物尸体、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蚕蛹等。②保持适当的水深。开春气温升高时,池水可放浅些,保持在0.5〜0.6米,有利于快速提高水温,促进河蟹早开食。随着夏季来临,水温不断上升,池水可加深到1〜1.2米。炎热的盛夏季节,表层水温有时可达30℃以上,对河蟹生长也有不利影响,水宜再加深些,可保持在1.5米左右。高温酷暑季节每2〜3天就要换一次水,每次换去池水的1/4〜1/3,先排出部分池水,再补充新水。定期施用生石灰也有利于改善水质,还可补充钙质,有利于河蟹蜕壳。每15〜20天泼洒一次石灰水,每亩每次用量为15~20千克,保持水中pH为7.5〜8.5,比较适宜河蟹生长。③保持一定的水草。水草对于改善和稳定水质有积极作用。漂浮植物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最好拦在一起,成捆、成片,平时成为河蟹的栖息场所,软壳蟹躲在草丛中可免遭伤害,在夏季成片的水草可起到遮阴降温作用。④早晚坚持巡塘。要观察河蟹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并注意及时清除残饵,对食台定期进行消毒,以免引起河蟹生病。⑤定期检查、维修防逃设施。遇到大风、暴雨天气更要注意,以防损坏防逃设施而逃蟹。
4.疫病防治
(1)严防敌害生物危害。有的养蟹池鼠害严重,一只老鼠一夜可吃掉十几只河蟹。水蛇对河蟹也有威胁。要采取人力驱赶、工具捕捉、药物毒杀等方法,彻底消灭老鼠和水蛇。
(2)防治病害。河蟹在池塘中由于密度较高,水质易恶化而导致生病。要注意观察河蟹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如不摄食、不活动、附肢腐烂、体表有污物等,可能是患了某种疾病,要抓紧作出诊断,迅速施药治疗,减少河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