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乡瘦肉型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特色养殖业》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2694
颗粒名称: 一、东乡瘦肉型猪
分类号: S828
页数: 10
页码: 4-13
摘要: 长期以来,东乡县积极推广瘦肉型猪的饲养,以大约克、长白、杜洛克为三大当家品种,开展三元杂交生产优质瘦肉型商品猪,是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的生产基地县。
关键词: 东乡县 瘦肉猪

内容

长期以来,东乡县积极推广瘦肉型猪的饲养,以大约克、长白、杜洛克为三大当家品种,开展三元杂交生产优质瘦肉型商品猪,是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的生产基地县。
  (一)养殖概况
  1.历史沿革
  养猪业是东乡传统产业。新中国成立以前,东乡农村就有“穷不离猪、富不离书”的俗话,足以说明养猪业是东乡传统农业结构中的一大主业。但东乡养猪业中,较长时期使用的猪大部分为脂肪型或脂肉兼用型,胴体内脂肪比较高,一般在45%以上。面对国内外消费者对
  猪的瘦肉需求量迅速增加,县内生猪品种较大范围的改良和更新换代经历三次。20世纪60年代中期,省属红星垦殖场从云南引进的良种巴克夏为父本,与东乡本地母猪进行两元杂交,饲养成商品猪,一部分销往香港、澳门,一部分销往内地。这种猪优于东乡本地品种,其特点是:母性好、繁殖率高、耐粗料、增重快、抗病力强、屠宰率高,而且肉嫩、皮薄。70年代中后期,以引进的中型约克和大型约克为父本,分别与东乡本地母猪进行杂交,这种杂交猪饲养成商品猪,瘦肉率为52%〜58%。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乡县先后从国外引进瘦肉型大约克、长白、杜洛克及建立东乡花猪提纯繁育基地,形成了稳定的地方花猪原种保护群系,国外引进瘦肉型原种核心群系,杂交商品猪配套繁育体系。1986年,东乡县红壤开发局种猪场从加拿大引进和培育加拿大大约克种猪,在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及孝岗、长林、詹上于等15个乡镇通力协作下,建立瘦肉型良种母猪群。县畜牧主管部门在对繁育基地的种猪不断提纯复壮和规范管理的同时,大力推广三元纯杂和三儿普杂生产方式。为提高种公猪利用系数和母猪生产能力,先后在全县建立乡镇生猪人工授精站12个、县集中统一供精中心1个,实行统一供精,防止种猪血缘混乱和退化,进一步提高瘦肉型猪生产。经过不断纯种繁育和多品种杂交等技术攻关,获得肉质好、出栏率和商品率极高、瘦肉率达60%以上的瘦肉型商品猪。
  2.资源环境
  东乡县地处江西中部偏东北部,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赣东丘陵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平坦,多为缓坡丘陵,土地肥沃;山清水秀,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丘陵、低山和湿地起伏相连,为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素。年平均气温17.7℃,年平均降水量1710.4毫米,全年无霜期270天左右。域内人口46万人,共有耕地面积43.2万亩,人均耕地1.35亩,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该县拥有得天独厚的生猪养殖环境,生猪养殖场(户)遍布全县各个乡镇,生猪养殖主要以生产优质的瘦肉型种猪及商品肥猪、仔猪为主。东乡瘦肉型生猪养殖,是其久盛不衰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另外,“东乡花猪”作为全省8个地方优良品种之一,2015年正式列入国家级地方猪资源保种场,使“东乡花猪”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3.生产现状
  东乡县是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还是国家生猪调出奖励大县和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县及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县。所产生猪因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适应性强而闻名遐迩。多年来,该县提出“以良种化引领生猪产业,建立东乡'绿色肉食品‘名牌,打造'种猪之乡'"为主体思路,建立集约化种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开展全县区域性联合育种,扩大育种核心群规模。长期以来,东乡县积极推广瘦肉型猪的饲养,以大约克、长白、杜洛克为三大当家品种,开展三元杂交生产优质瘦肉型商品猪,生猪生产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
  2015年,全年生猪饲养量达200万头,其中,生猪出栏124万头,在出栏猪中瘦肉型猪比例占95%以上;猪肉产量9.7万吨,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有规模养殖专业户1600户,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专业大户24户,年出栏3000〜9999头的48户,年出栏1000〜2999头的196户,年出栏50〜999头的1332户,专业户规模养殖占全县饲养总数的90%以上。有省一级种猪场11个、二级扩繁场14个,全年提供种猪9万余头,产值1.5亿元。在养殖企业中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6家,养猪专业合作社30多家。建有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9家,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6个,省级11个,市级2个。引进年屠宰加工能力100万头生猪生产线企业1个。依托生猪产业,带动了产品加工、汽车运输、饲料加工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二)养殖技术
  1.养殖设施
  (1)猪场场址选择。按照如下原则进行选址: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粮田或耕地;符合当地区域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远离畜禽疫病区或污染严重的地区;与居民生活区、工厂区有足够的防疫距离,并位于下风向;水源丰富,水质良好;交通、通信方便,电力充足;地势干燥,无洪水威胁;有利于粪尿污水处理和再利用。
  (2)猪场规划和布局。修建规模猪场必须按生产区、生活区、生产管理区以及卫生防疫隔离区四个功能区进行规划布局,做到分区明显、功能集中,工作生活方便,环境美化,有利于防疫。
  (3)猪舍设计。①公猪舍或配种公母猪舍的设计。设计专用的公猪舍,舍内有公猪栏、配种间,公猪栏间隔采用相应的封闭材料。也可把配种公猪栏、母猪栏和配种间设计在同一栋猪舍内。优点是有利于母猪发情,提高配种成功率。一般4〜6头母猪栏对应一个公猪栏,母猪限位饲养,公猪栏兼作配种间。②妊娠母猪舍设计。完全限位半漏缝妊娠母猪舍,这种设计,限位栏后部有1米宽的漏缝地板,前部有30厘米宽的漏缝浅水沟。这类妊娠母猪舍能使母猪在整个妊娠期均限制在栏位内,不能自由活动,可防止母猪机械性流产,保持环境卫生,节约建筑面积。③产仔母猪舍的设计。双列式垂直限位产仔栏,两个产圈共用一个仔猪保温区,仔猪局部保温。④断奶仔猪保育舍的设计。全封闭全漏缝双列式仔猪保育舍。猪舍中间设计过道,两边安装保育栏。舍内温度人工调控。⑤生长肥育猪舍的设计。舍内设开间较大的猪栏,半漏缝地板。生长肥育舍饲养的猪群较大,排粪尿较多,这种设计,有利于粪尿分离处理。
  (4)猪舍设备。包括圈栏、饲料加工、饲喂、供水、尸体处理、消毒、运输、检测等设备。
  圈栏设备:①公猪栏。公猪采用个体单养,并有一定的活动空间,避免相互打斗。常用的公猪栏规格长2.4米、宽3米、高1.2米。②配种栏。常用规格与公猪栏相同,长2.4米、宽3米、高1.2米,围栏可用金属、砖等材料。③母猪栏。分单体母猪限位栏和母猪小群饲养栏。单体母猪限位栏用全金属栅栏制造,常用规格有长2.1米、宽0.6米、高1米,个体较小的品种采用长2米、宽0.55米、高0.95米的规格。母猪小群饲养栏有两种结构:全金属栅栏、砖墙间隔加金属栏门。猪栏的大小主要根据每栏饲养的头数决定,平均每头母猪的占栏面积1.8〜2.5米2。④产仔哺乳栏。采用高床全漏缝栏。产仔哺乳栏的中间为母猪限位栏,两侧是仔猪采食、饮水、取暖、活动的地方。一般长2.2〜2.3米,宽1.7〜2.0米,离地高度15〜30厘米。母猪限位栏:宽0.6〜0.65米,高1米。产仔哺乳栏的规格根据猪的品种或个体大小而定,常用的有长2.25米、宽2米、高1.3米,长2.15米、宽1.85米、高1.3米两种规格。⑤保育栏。采用高床全金属栏架、全塑料或铸铁漏缝地板、带保温箱、自动饲槽和自动饮水器。常用的规格有:长2米、宽1.7米、高0.6米,侧栏间隙6厘米,离地面高度25〜30厘米,饲养10〜25千克的仔猪10〜12头。⑥生长栏和肥育栏:可考虑为两窝一栏,每栏饲养18〜20头猪。也可考虑为一窝一栏。采用半漏缝地板结构,每头猪占栏面积:生长期0.6〜0.65米2,肥育期0.9〜1米2;常用规格: 生长栏长、宽、高分别为4.5米、2.4米、0.8米,肥育栏长、宽、高分别为4.5米、3.6米、0.9米。在围栏设备中,漏缝地板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耐腐蚀、使用期长;光洁度好,易于冲洗清洁,减少和避免粪便粘留。常用的材料有钢筋混凝土、工程塑料和金属材料等。
  饲料加工设备:一般规模化猪场均配备有饲料加工车间,饲料加工机械包括物料输送、清理分级、粉碎、电子配方、计量、搅拌、制粒、包装等成套机电设备。可以生产全价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等。
  饲喂设备:国内规模化猪场一般采用饲养员用手推车直接将饲料分喂猪只。国外和国内机械化水平高的猪场是用专用运输车将饲料先送入贮料塔,再通过螺旋或其他输送器送到食槽或自动食箱。
  供水设备:规模化猪场的供水系统,主要包括猪饮用水和清洁用水的供给,一般共用同一管路,猪饮用水安装自动饮水器。
  尸体处理设备:主要包括焚化炉、毁尸坑(生物热坑)等处理设施设备。
  清洗消毒设备:常用的有冲洗喷雾消毒机、火焰消毒器、高压出水冲洗龙头等。
  运输设备:主要有仔猪运输车、场内运猪车、对外运猪车、散装饲料车、粪便运输车
  等运输工具。
  检测仪器和用具:如妊娠诊断器、超声波活体测膘仪、耳号牌与耳号钳、赶猪鞭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规模化猪场所使用的检测仪器和用具越来越多,精度也越来越高。
  2.繁育技术
  (1)选择优良品种,杂交繁育。采用品种间和品系间杂交来提高胴体瘦肉率,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技术措施。在实际生产中,商品猪的增重速度和胴体性状(主要是瘦肉率)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杂交父本品质的好坏。因此,可以选用优良的瘦肉型品种的公猪与地方品种或培育品种的母猪进行杂交。为了充分利用母本的杂种优势,可选用两个繁殖性状优良的品种杂交,选其杂种一代母猪,再与瘦肉型品种的公猪杂交,这样既保持了繁殖力的杂交优势,也提高了胴体的瘦肉率。目前,主要以大约克、长白、杜洛克为三大当家品种,开展三元杂交生产优质瘦肉型商品猪。
  (2)观察母猪发情,适时配种。母猪发情周期为20〜22天,平均为21天。母猪发情伴有食欲减退、不安、尿频,阴户红肿,阴户中流出黏液等现象。若饲养员轻轻按压母猪
  背部,即出现静立反射,这时母猪发情已到盛期,须立即配种。也可以通过公猪试情,确
  定母猪是否发情。发情母猪的配种次数应在两次以上,第一次配种后,8〜12小时再配种一次,可提高母猪的受胎率。
  (3)妊娠诊断。母猪的妊娠期平均为114天,最短的110天,最长的不超过120天。常见的妊娠诊断方法有两种:①观察法。母猪配种后21天,不再发情,可以判断母猪己经妊娠;已经妊娠的母猪,表现出安静、贪睡、食量增大、易上膘、腹围逐渐增大等特征。②超声波测定法。在母猪倒数第二对奶头上方5厘米处,用超声波早孕诊断仪,对配种后30天的母猪进行检查,诊断准确率可以达到98.5%以上。
  (4)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扩大良种公猪的利用率。在规模化猪场,母猪的配种可采用自然交配、人工授精或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自然交配,公母猪的数量一般为1:25;采用人工授精,公猪配的母猪数量更多,一般为1:2000采精前应对公猪进行调教。
  采精方法:在生产中一般采用徒手法,采精员戴上消毒手套,用0.1%的高镐酸钾溶液将公猪包皮附近洗净消毒,公猪第一次射精完成,可进行第二或第三、四次射精,直至完全射完为止。对采出的精液要进行品质检查,再用稀释液稀释分装保存备用。
  输精:经鉴定的发情母猪,用肥皂水擦洗阴户,除去污垢,进行消毒后便可开始输精。输精完成后,用手掌按压母猪腰荐结合部,防止精液倒流。第一次输精结束间隔12小时后,再输精一次。输精量50〜100毫升。
  (5)做好母猪生产和护理。①猪体清洁消毒。用1%。高镐酸钾溶液消毒母猪腹下乳房部位和阴户,保证分娩和哺乳卫生。②观察产前征兆。产前1周,腹部膨大下垂,乳头红肿,乳头外张,颜色红亮。产前1天,前部乳头可挤出乳汁,当最后乳头挤出乳汁时,约6小时后可分娩。产前3〜5小时母猪兴奋不安,频频排出少量尿液,时起时卧,发出喘气声,阴户有黏液排出。③接生。刚产出的仔猪先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擦净口、鼻、身体上的黏液,在离腹部4〜5厘米处剪断脐带,立即用碘酒消毒。断脐后进行剪牙、去尾、编号、称初生重,将仔猪放入保育箱,填写分娩哺育表。④喂好初乳。让仔猪在出生后的2小时内吃到初乳。增强仔猪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促进生长。⑤固定奶头。仔猪出生后,让弱小仔猪固定在前面两对奶头吮乳,重复多次可固定仔猪吮乳奶头。⑥做好保温防寒工作。仔猪畏寒,初生后24小时内躺卧区温度…定要保持34〜35℃,2〜3天内30c32℃,3〜7天内温度28〜30℃,以后逐渐下降,到20日龄时的适宜温度为24℃。⑦生后3〜5天内给仔猪注射铁剂,预防贫血,促进生长。⑧仔猪代谢旺盛,7〜10日龄开始诱食补料。
  3.饲养管理
  (1)母猪的饲养管理。①配种母猪。配种母猪的饲养管理重点抓好发情观察、适时配种、“短期优饲”、母猪的淘汰更新等几方面的工作:认真观察母猪发情表现,一个情期适时配种两次以上;及时做好配种和妊娠诊断记录,对返情母猪及时补配。对体况较差的母猪和后备母猪,采取“短期优饲”的方法,适当加大饲喂量,恢复膘情,为胚胎发育贮备营养。淘汰更新年老、严重受伤、因病不能作种用或连续2〜3胎繁殖力低下、有严重恶僻的母猪;正常情况下,每年淘汰25%〜30%;母猪淘汰后,及时补充后备母猪,一般母猪初配年龄为7〜8月龄,体重90千克左右。配种母猪饲养30天左右,经妊娠诊断确定己经受孕,转入妊娠母猪舍进行饲养管理。②妊娠母猪。妊娠母猪舍一定要保持环境安静,严禁鞭打、追赶母猪,尽量让母猪休息好。饲料的变换应逐渐过渡,有条件的,喂给适量青绿饲料,保证胎儿发育所需的营养。妊娠母猪产前7〜10天,转入产仔舍进行下一阶段的饲养管理,提前或延后均不利于妊娠母猪的产仔与健康。③产仔哺乳母猪。重点做好母猪产仔、仔猪哺育的饲养管理。提前做好产房的准备。清洁消毒,冬季注意猪舍的保温。准备好分娩所需的用具,消毒药品、保温箱、取暖器、记录本等。
  (2)仔猪的饲养管理。保证仔猪早吃、吃足初乳,做好保温防寒,是减少哺乳期仔猪死亡,提高生长速度的关键,应该努力做好。①高床产仔。传统母猪产仔多为封闭式地面猪床,没有配置必备的保温防寒措施,更没有限制母猪行动的护栏,因此,生产后仔猪多数因环境恶劣而死亡,或因母猪行动迟缓被踩死、压死。采用高床产仔,很大程度上可减缓这一问题的发生,网床上设护仔架,护仔架底部为母猪躺卧区,护仔栏两侧是仔猪网床,一侧供仔猪躺卧休息,高床上还设有母猪食槽、仔猪自动补料箱和饮水器,室内还装有红外线灯、电热板、换气扇等,以确保母猪和仔猪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②抓初乳,过好初生关。初乳是仔猪不可缺少的食物,仔猪出生后要及时吃足初乳;同时固定乳头,体强的仔猪放在后边乳头上,这样可使同窝猪生长均匀。如果母猪有效乳头少,要做好仔猪的寄养工作。③抓开食,过好补料关。仔猪出生后21日左右,母猪泌乳量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为了及时补充母乳的不足,应提早补料。推行早期断奶技术,可以提高母猪年产胎数,有饲养条件的养殖户推行仔猪21〜28日龄断奶,饲养条件一般建议采用35日龄断奶,如果母猪膘情控制较好且身体健康,断奶后5〜7日内母猪便会立即发情。④降低死淘率。做好仔猪产后护理工作,仔猪出生后及时清除口鼻黏液,以免仔猪窒息死亡;对假死仔猪在确认属假死后,要采取措施实施急救;仔猪断脐带后要用碘酒进行消毒。加强对新生仔猪的管理水平,仔猪出生1周后,初乳的免疫效应逐渐消失,仔猪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得病,在饲养管理中应注意及时观察,发现疾病及时治疗,防止疾病扩散,而且在用药上要严格控制药量,避免中毒。可设置保育栏和产房,以增加取暖设施,同时要注意防冻和防压,及时做好卫生清洁工作。过好断奶关,断奶阶段也是仔猪死亡率较高的时期,断奶时应采取去母猪、留仔猪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对仔猪的应激。仔猪到30日龄以后消化机能逐渐完善,体重增长迅速,并进入旺食阶段,此时要选择品质好、质量优的全价颗粒料,每天饲喂5〜6次,夜间1次,遵循少喂勤添的原则进行饲喂,要防止消化不良,尽可能减少仔猪下痢和猪水肿病的发生。⑤防寒防暑。小猪11〜45千克体重的最适宜温度为21℃,45〜100千克的猪为18℃,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猪的生产性能。夏天由于天气炎热,猪食欲下降,要选择在早和晚喂料,避开高温期,同时要注意防暑,可用清水对猪体进行冲洗;冬季猪舍内气温下降,猪只所采食的饲料一部分会用在为了维持体温上,因此适当提高猪舍内温度,会使更多的饲料用于增长体重上,提高饲料利用率。供给清洁卫生饮水是猪体细胞和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瘦肉型猪机体内含水量较高,尤其在肌肉中高达70%,饮水不足或限制给水,采食大量的情况下,会引起猪的食欲减退,采食量减少,日增重下降和增加饲料消耗,严重缺水时会引发疾病。饲养中需要注意一点,不要用过稀的饲料来代替饮水,饲喂过稀的饲料,会减弱肉猪的咀嚼功能,冲淡口腔的消化液,同时也减少饲料采食量,影响增重。
  仔猪断奶后,面临环境、饲料等的变化,饲养管理以减小断奶应激为重点,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仔猪断奶后留原圈饲养一周再转群到保育舍,减少环境突然变化引起的不良反应。转群到保育舍,采取一窝仔猪一栏的饲养制度,减少斗殴应激。对转群到保育舍的仔猪,逐渐换用专门的仔猪料饲喂,减少饲料变换引起的应激。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注射各种疫苗,做好记载,每栏仔猪挂上免疫卡。
  (3)肥猪的饲养管理。从保育舍进入生长肥育舍的猪,应当按来源、品种、强弱、体重大小等合理分群,避免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相互咬斗等不利影响。猪只进入新舍后,及时调教,尽快养成采食、排泄、躺卧定位的习惯。肥育猪每圈饲养数量,通常为10〜20头。每头占圈面积0.8〜1.0米2。猪只在生长、育肥两个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法,确保猪只正常生长发育。肥猪适时出栏。外三元肉猪体重达到100〜110千克、含本地猪血缘的内三元杂交猪体重达到90〜100千克时,应及时出栏。超过这一体重后,每增加1千克体重,所消耗的饲料增多,养猪效益下降。每次出猪后,及时将通道、出猪台等设施冲洗干净、消毒。
  日粮搭配多样化:猪只生长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单一饲粮往往营养不全面,不能满足猪生长发育的要求。多种饲料搭配应用,可以发挥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从而提高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饲喂定时、定量、定质:定时指每天喂猪的时间和次数要固定,这样不仅使猪的生活有规律,而且有利于消化液的分泌,提高猪的食欲和饲料利用率。要根据具体饲料确定饲喂次数。精料为主时,每天喂2〜3次即可,青粗饲料较多的猪场每天要增加1〜2次。夏季昼长夜短,白天可增喂一次,冬季昼短夜长,应加喂一顿夜食。饲喂要定量,不要忽多忽少,以免影响食欲,降低饲料的消化率。要根据猪的食欲情况和生长阶段随时调整喂量,每次饲喂掌握在八九成饱为宜,使猪在每次饲喂时都能保持旺盛的食欲。饲料的种类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可变动太大,变换饲料时,要逐渐进行,使猪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提高猪的食欲以及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饲养方式:饲养方式可分为自由采食与限制饲喂两种。自由采食有利于日增重,但猪体脂肪量多,胴体品质较差。限制饲喂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猪体瘦肉率,但增重不如自由采食快。
  饲料品质:饲料品质不仅影响猪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而且影响胴体品质。猪是单胃杂食动物,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直接沉积于体脂,使猪体脂变软,不利于长期保存。因此,在肉猪出栏上市前两个月,应该用含不饱和脂肪酸少的饲料,防止产生软脂。
  分群技术:要根据猪的品种、性别、体重和吃食情况进行合理分群,以保证猪的生长发育均匀。分群时,一般掌握"留弱不留强”"夜合昼不合”的原则。分群后经过一段时间饲养,要随时进行调整分群。调教与卫生:从小就加强猪的调教,使其养成"三点定位”的习惯,使猪吃食、睡觉和排粪尿固定,这样不仅能够保持猪圈清洁卫生,有利于垫土积肥,减轻饲养员的劳动强度。猪圈应每天打扫,猪体要经常刷拭,这样既减少猪病,又有利于提高猪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防寒与防暑:温度过低时,猪用于维持体温的热能增多,使日增重下降;温度过高,猪食欲下降,代谢增强,饲料利用率也降低。因此,夏季要做好防暑工作,加装湿帘、风机及空调等设施,进行防暑降温,同时增加饮水量,冬季要加装卷帘、吊顶等保暖设施,必要时修建锅炉等设施。
  防止育肥猪过度运动和惊恐:生长猪在育肥过程中,应防止过度的运动,特别是激烈地争斗或追赶,过度运动不仅消耗体内能量,更严重的是容易使猪患上一种应激综合征,突然出现痉挛、四肢僵硬,严重时会造成猪只死亡。
  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水是调节体温、饲料营养的消化吸收和剩余物排泄过程不可缺少的物质,水质不良会带入许多病原体,因此,既要保证水量充足,又要保证水质。(4)提高瘦肉率的技术措施。①改变育肥方式。必须采取一贯育肥法,也称“直线育肥法”,而不能搞传统的吊架子育肥法。这样就可把饲养周期由原来的一年左右缩短到5〜6个月。生猪在生长过程中,瘦肉和肥肉的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即小猪长骨、中猪长肉、大猪长膘,一般体重在60千克前,瘦肉迅速增长,在75千克左右生长速度达到最高峰,以后慢慢下降;饲喂时应做到定时、定量,供足饮水,同时,加喂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和青饲料。这样,既节省饲料,又提高瘦肉率,使猪卖个好价钱。②提高营养水平。充分利用本地饲料资源,合理搭配日粮,适当加入营养重分配剂等高效饲料添加剂,满足育肥猪的营养需要,尤其要提供瘦肉生长起需要作用的蛋白质。在小于60千克的育肥前期,日粮中粗蛋白质应达到16%〜18%;在大于60千克的育肥后期,日粮中粗蛋白质保持在13%〜15%。③适时进行屠宰。屠宰体重与瘦肉率呈线性关系,体重越大,瘦肉率越低,肥肉越多。一般国外良种猪和杂种猪以100〜110千克屠宰为好,否则不仅会降低瘦肉率,而且浪费饲料,降低经济效益。
  4.疫病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进而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具体措施:①定期对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消毒剂要选择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疫病的预防接种,并注意选择适宜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③对寄生虫进行控制,妊娠母猪于产前1〜4周用1次抗寄生虫药,公猪每年至少用药2次,所有仔猪在转群时用药1次,后备母猪在配种前用药1次,新进的猪驱虫2次(每次间隔10〜14天),并隔离饲养至少30天才能和其他猪合群。(4)对病、死猪及时处理,依据所患疾病等级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⑤猪常见病的防治,技术人员按照病情,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毒性、副作用少、有害物质少的药品,严禁使用国家限禁药品和过期药品。
  5.粪污及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
  (1)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传统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深埋、焚烧、自然分解等方式。东乡县在2015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美国最先进的处理技术,建设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中心,进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①深埋处理。深埋处理,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深埋场。场地一定要选在远离居民生活区、猪养殖区、水体和水源,地质稳定,且在居民生活区的下风处,在生活取水点的下游,避开雨水汇集地,方便病死猪运输和消毒杀菌。其次,一定要挖深坑,对大批量处理的病死猪,覆土后病死猪离地面至少要有3米深;个别处理的病死猪,覆土后病死猪也要离地面至少1米深,且要保证病死猪不被野狗等动物扒出来。再次,一定要做好消毒杀菌处理。深坑一定要铺放大量的生石灰、烧碱等消毒剂,然后放一层病死猪撒一层生石灰,最后再覆土。覆土后,再对掩埋地周边喷洒消毒剂。②焚烧处理。焚烧处理一般为畜牧类养殖采用,对于小规模养殖户,则可自行建造小型焚烧炉,配合利用废柴油、生态燃料对病死猪进行焚烧,但必须注意安全。③自然分解处理。自然分解法就是建造一个容积大的带密封盖的水泥池井,池底不需铺水泥硬化,把病死猪投进池井里,再用盖子封紧井口,让病死猪的尸体自然分解。分解池的建造也要远离水源和居民生活区,虽然前期投入的成本比较高,但处理能力较好,适合大量集中处理病死猪。④统一集中处理。根据养殖规模大小来决定,年出栏3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必须建立与规模配套的病死猪冷冻库,由处理中心收集统一处理。小规模的养殖场送每个收集点统一收集冷藏,然后由处理中心收集统一处理。
  (2)污水处理。①推行生态净化法。经过预处理后的污水,利用吸附性能强的水葫芦、细绿萍等水生植物吸附从畜禽场排放的污水,达到初级净化,再浇灌水田达到二级净化。其中,氧化塘工艺便是一种采用自然生物处理的方法。它是,个菌藻共生的生态系统,是集好氧与厌氧于一体的兼性塘,其原理是废水进入塘内,水中溶解的有机物为好氧细菌所氧化分解,所需的氧除通过大气扩散进入水体或通过人工曝光加以补充外,相当一部分由藻类和水生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所释放,而藻类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则由细菌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废水中的可沉固体和塘中生物尸体沉积于塘底,构成污泥,它们在产酸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为有机酸、醇、氨等,其中,一部分可进入好氧层而被氧化分解,另一部分则被污泥中产甲烷菌分解成沼气。可以说,氧化塘工艺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合理的废水处理方法。②物理、化学处理法。利用格栅、化粪池、过滤网进行沉淀物理处理;利用化学药品与污水中污染物反应,除去污水中的污染物。
  (3)固体粪便处理。①利用生物发酵,使粪污中有害微生物和有机物通过发酵作用,达到消灭病原微生物的目的,同时通过生物发酵产热,为生产提供能源。②推广有机肥生产。有机肥生产所用原料为畜禽粪便,某些植物,微量N、P、K肥,将上述物料经混合高温、加压、灭菌、发酵,加工成有机肥。

知识出处

抚州特色养殖业

《抚州特色养殖业》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业始终伴随着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是人类社会的根,是人类文明的源。抚州自古就以人勤地肥、农耕发达而闻名,秦汉时期抚州就成为全国主要产粮区和储粮区,历经朝代变迁,抚州农业始终保持永续发展,到明清时期粮食及农副产品就已销往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在这块被誉为"赣抚粮仓”的肥沃土地上,孕育了光耀华夏的“临川文化”,催生了享誉四海的"江右商帮”,哺育了灿若群星的"名医巨匠"。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抚州农业在传承历史与追随现代中得到长足发展,立足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一县一业"蓬勃兴起,南丰县、广昌县、崇仁县、临川区、资溪县、黎川县、金溪县分别被国家部委命名为"中国蜜橘之乡”"中国白莲之乡”"中国麻鸡之乡""中国西瓜之乡”"中国面包之乡”"中国香棚之乡”和“华夏香都”。进入21世纪,抚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各种形态的现代农业迅速发展,抚州正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稳步迈进。

阅读

相关地名

东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