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返沪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趙醒儂传》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2638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返沪工作
分类号: K82
页数: 12
页码: 98—109
摘要: 本章节主要讲述了《赵醒侬传》中的返沪工作,介绍了人在上海,心系江西和出席青年团二大等内容。
关键词: 传记 赵醒侬 返沪工作

内容

20人在上海,心系江西
  1923年4月中旬,赵醒侬回到上海,仍住在西门金家坊79号,以"席伍"为名进行通讯联络。这时,由于“二七惨案”后政治环境恶劣,中共中央机关由北京迁回上海。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高君宇、邓中夏等分散隐蔽居住在公共租界。赵醒侬向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和其他领导人汇报了江西的建团工作,陈独秀得知施存统仍在北京安然无恙,“十分欣慰"。醒侬也向中共上海地委兼区委委员长徐梅坤(徐行之)等汇报了江西的情况。因军阀的迫害,一时不能回赣工作,党的组织关系仍放在上海地委。
  醒侬人在上海,心系江西。他写信给南昌的同志,询问团的工作和团员的安全,特别是援救袁玉冰的进展情况。因团中央将召开第二次团代会,他要南吕的同志寄出详细报告表和对团工作的意见书。南昌的同志回信说:因南昌地方团临时书记刘拜农离赣,需要选出新的书记,待开会讨论后再将情况报告。还谈到袁玉冰仍和刘子池、胡占魁一同关押在军法处,虽然联系了9名校长前往保释, 但没有成功。
  方志敏从南京来信,告知住在东南大学(后改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大学)附近成贤街旁边的文昌宫,与江西的几个朋友住在一起,并准备去金陵大学旁听。醒侬很高兴。
  得知刘拜农在南京尚无职业,醒侬写信约他前来上海。拜农无钱买火车票,只好徒步沿沪宁铁路从南京走到上海。醒侬通过党团组织介招他到上海吴淞工人实习学校任教,就地参加上海团地委的活动。刘拜农以刘伯伦署名,在4月16日和5月4日的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先后发表了《黑暗的江西》和《荒谬绝伦的文告》,揭露蔡成勋摧残江西民权运动的种种罪恶。以后又发表了多篇评论文章.并用刘拜农署名发表了多首白话诗。
  醒侬因多时未接到施存统的回信,6月中旬,他致信施存统,详细汇报了江西建团经过和遭军阀迫害镇压的情况。24日,再次致信施存统,向他汇报了南昌团组织状况:"南昌的同学,现在大约二十多个是有的,不过在压迫之下,没有什久活动的能力。二来他们都没有受过何种训练,尤其解体后。我想这次学校(注:指团中央)派人去外国读书,一定要介绍几个去,否则靠少数人做事十分不便。”他谈到:"现在南昌朋友,急急叫我回省,不知有什么事情?听说冰冰这星期可放出.我想候广东朋友回来决定。”这里说的"广东朋友",指在广州出席中共三大的团中央领导人禁和森、高君宇、张太雷等。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
  中共三大旧址(广州)线.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和《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等文件,发表了宣言,通过了关于劳动间题、农民问题、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决议。
  大会选举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推举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谭平山、罗章龙5人组成中央局,并选出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为会计负责党中央的日常工作。
  6月底,"广州朋友"和上海代表徐梅坤、王振一等陆续回沪.7月9日,上海地委兼区委任期半年已满,委员长徐梅坤主持会设,按期进行改选。新的一届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扩大为正式委员5人:邓中夏、徐梅坤、甄南山、王振一、沈雁冰6候补委员3人:张特立(张国焘)、顾作之、郭景仁(郭坦夫).9日,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推举邓中夏为委员技。会议决定将居住相近的党员重新编组,党员共53人,编为上海大学、商务印书馆、西门、虹口、吴淞5个小组。但第五组(吴淞)因人少未编成。赵醒依箱在第三组(西门),共10个党员:组长是欧阳笛渔,组员有林伯渠、赵醒依、顾作之、宙晋笙、茅延桢、游星五、张铭世、刘宜之、那力子。
  在这个小组中,欧阳笛渔、赵醒俄、雷晋笙、茅延桢,后来都为革命而牺牲了。
  自从蔡成勋摧残江西民权运动的事件被上海《民国日报》披露后.在上海的赵醒侬和刘拜农,逐渐成为旅沪江西革命同志的中心人物,许多路过上海的青年和学生也都来和他们相聚,纵论天下大事,交流各地信息,揭露军阀罪恶,抨击江西政局。刘拜农的白话诗《月夜游炮台》,记录了一次江西青年的相聚情形:
  同来看月的朋虎,有的来肓北京,有的来自上海。
  到了明天,
  有的要回九江,有的要航行潘阳湖.有的要去南京,游览那六朝帝王之都。
  难得今夜同聚首,
  又值如此史宵,
  愿前途努力,
  莫忘今年今夜中天明月。21出席青年团二大
  1922年12月24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出第28号通告,宣布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告说:"中央现在因欲急速解决本团种种困难问题,很感着有提前召集第二次全国大会的必要,所以议决于一九二三年三月间开第二次全国大会。"中国社会青年团受少年共产国际伯导,少共国际接到通告,怕匆忙开会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拍来电报,要求青年团二大改在1923年5月举行。
  到5月份,大会还是未能如期召开。主要原因是团中央5名执行委员中蔡和森、高君宇、张太雷都要参加中共三大,另一位委员俞秀松已于上年11月辞职到福州参加讨伐陈炯明叛乱去了(任东路讨贼军总司令部参谋处一等书记)。这样,青年团二大时间不得不再次推迟。
  邓中夏
  6月12日,团中央发出通知,仍不能确定开会时间和地点,但议程已拟定。为此,正在上海的赵醒侬帮着联系地点,参与筹备工作。
  24日,赵醒侬写信给施存统说:"本校大考(注:指青年团二大)地址,已同仲夏兄说过,不过在上海[方]便是很方便,但在地方难借。仲兄又想在浙江,因为那里学校很多,借也稍为易点,这事须候广东朋友回来,才能决定。然则这十号的期限,恐怕要改过吧!"醒侬又说:"最好你早点来上海,我们可面谈一次,我若回省去,青年团二大告址-国立东南大学
  我们出席大考的,冰冰可出山就是冰冰,否则拜农。”
  仲夏即邓中夏,叫923年4月到上海后,改名为邓安石,由李大钊推荐到上海大学担任校务长(又称总务长)。他也是中共二大委员,但当时学校忙于搬迁,未能去广州参加中共三大会议。
  青年团的二大经过数月筹备,终于确定在南京召开。江西方面决定赵醒侬作为代表前往参加。
  1923年8月20日至2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30余人,代表全国16个省的30多个地方团组织的2000多名团员.大会除了总结过去15个月的工作,修改团的章程,改选团的中央领导外,着重讨论了如何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方针问题。大会决定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在加入后,仍保持团的独立性,同共产党的言论行动保持一致。大会选举邓中夏、施存统、刘仁静、夏曦、卜士奇、林育南、李少白为执行委员,悻代英、梁鹏云、李求实、张秋人为候补委员。
  选举之后,施存统因病即请辞职,大会照章递补悻代英为委员。由于大会所选举的7名委员除施存统外,只有邓中夏、刘仁静、卜土奇、林育南到会,无法召开团中央全会,故决定先由这4名中央委员组织临时中央局,由邓中夏任临时中央局委员长。9月29日,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正式决定各委员分工,由刘仁静、林育南、恽代英、邓中夏4人组成中央局,刘仁静担任委员长,林育南任秘书,恽代英任编辑,邓中夏任会计。青年团二次大会后,醒侬未游览六朝古都的胜景,即到文昌宫看望方志敏.向他传达了团二大会议精神。方志敏和江西的朋友徐先兆、王朝瑾等在南京求学的人住在一起。徐先兆是江西改造社的发起人之一,王朝瑾是南昌第一批团员。如王朝瑾所说:文目宫荒凉可怕极了,幽寂空旷,衰草寒烟.但徐先兆等"还居得津津有味:后来徐先兆回忆说:“志敏告诉我,醒侬是来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团中央发给他坐火车三等车的旅跋,他却坐了四等军,省下一点钱.以补费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醒侬,他戴一副眼镜,人瘦瘦的(过去在南昌似乎未见过,可能是由于当时未留意)”。
  22筹划出版《新江西半月刊》
  醒侬在沪期间,除参加中共上海地委兼区委组织的活动外,还参加过团中央的一些有关会议。因是秘密工作,后人很少知道具体情况。但上海早期党员、1923年8月中共上海地委兼区委第一小组组长许德良,在《关于早期上海地方党的一些情况》中透露了一些信息:
  毛泽东
  从一九二三年初起,党的机关即转移到闸北宝山路和堂通路一带..
  有一次,借浙江路华兴里竞励小学的教宣作会场,出席的人数,坐满了这一教室,大约五十多人,主持会议的是邓中夏.毛泽东、方志敏、赵醒侬、夏曦等都参加这次会议。会这中举行选举,邓中夏还提议选刘仁静,在介绍他的情况时说,他短小精悍。这是一次什么性质的会叔.,现在回忆不起来。会议时间,大约在四、五月之间。
  这里,许德良特别提到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方志敏、赵醒侬、夏曦4人。
  毛泽东,1922年5月任中扶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因在湖南工作出色,陈独秀调他到中央工作,于1923年4月底或5月初离湘到沪,绕道上海提前赴广州参加中共三大的筹备工作。同时中共中央机关也由上海迁广州。6月,毛泽东在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央局秘书,兼负组织工作。7月下旬,中共中央机关迁回上海。9月10日,中共中央第五号通告:"中局组迁沪后略有更动,即派平山同志驻粤而加入荷波同志入中局,又润之因事赴湘,秘书职务由会计章龙同志兼代,特此通知。委员长陈独秀、秘书罗章龙。"16日毛泽东到达长沙,28日致函上海国民党本部(即总部)林伯渠、彭素民,谈及他抵达长沙日期,并云他与夏曦商议,拟陆续组织长沙、常德等地的国民党支部及湖南总支部。从上述记载看,毛泽东这段在上海工作的时间是7月下旬至9月初。
  夏曦,湖南人,1921年秋入党,1922年1月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冬担任湖南学生联合会干事部主任。他作为湖南的代表出席青年团二大并当选为团中央委员。9月初他也回湖南去了。
  方志敏因组织"民权运动大同盟”遭江西军阀迫害而暂住南京,当时虽未入党,但担负江西团的重要工作。
  赵醒侬此时由赣返沪。7月9日中共上海地委兼区委改选后编组,邓中夏和许德良分在第一组(上海大学),赵醒侬分在第三组(西门)。
  许德良的回忆材料说到"邓中夏还提议选刘仁静"一事。刘仁静,湖北应城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参加过五四运动。1920年入团。1921年7月作为北京代表出席党的一大。1922年随陈独秀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和少共国际三大。1923年4月与张国焘结伴回国,并在北京开展革命活动。不久,接到党中央召开三大的通知,刘仁静作为列席代表,和北京代表何孟雄结伴南下,赴广州开会。
  许德良回忆上述"会议时间,大约在四、五月之间”。若是公历,刘仁静肯定不在上海。他到上海工作,是在参加党的三大之后6月底或7月初。7月9日上刘仁静海党员编组.刘仁静编在第二组(商务印书馆)。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笔者推测:许德良回忆的会议,可能是团中央召开的一次会议(或扩大会议),方志敏和夏曦分别作为江西和湖南团组织的代表参加,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局代表出席。当时规定,党中央开会团中央派代表参加,团中央开会党中央派代表参加。这是方志敏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会议时间:一在团的二大召开之前,即8月上中旬(毛泽东由粤返沪后),内容涉及代表选举问题;二在团的二大之后,即8月底至9月初(毛泽东回湘之前),内容涉及团中央局人选问题。
  《毛泽东早期在上海的革命活动大事年表)还有则材料值得参考:“1923年8月5日,中共上海地委兼区委召集会议.地委委员长邓中夏和地委委员沈雁冰、徐梅坤、王振一等出席,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出席指导。这次会议讨论了援救在狱同志,反对江浙两省军阀内战的问题。"
  会议谈到援救在狱同志。援救谁?没有谈及。联想当时袁玉冰还在狱中,而团上海地委早在1923年3月就任命了“冰冰(袁玉冰)为秘书”。因袁玉冰1923年3月在南昌被捕,秘书也一直空缺,团上海地委不能不开会讨论援救之事。也许方志敏就为此事而被邀请参加会议。
  不管方志敏这次参加的是什么会议,方志敏来到上海,使三位南昌地方团的主要发起人--赵醒侬、方志敏、刘拜农又相聚在一起。
  因袁玉冰被捕,原江西改造社的《新江西》季刊被迫停刊。江西团组织成立后还没有自己的刊物。于是三人商议,联系旅居上海、南京等地进步青年,创办一种刊物用以指导江西的革命活动,仍以《新江西》为名,改季刊为半月刊。因方志敏、罗漫(洪宏义)、黄野萝、徐先兆、张禅林等改造社社员在南京,或暂住,或求学,因此编辑部设在南京,由方志敏负责;出版发行放在上海.由刘拜农负责。
  8月12日,在上海地委兼区委会议上,根据党小组人员的流动情况,决定重新编定小组,原来西门组(第三组)的林伯渠、赵醒侬、欧阳笛渔、雷晋笙、茅延桢、刘宜之等都将离沪到外地工作,均未编入。而刘拜农在上海,他转为中共党员,编入第三小组。他不仅与在上海大学学习的赣籍学生刘九峰和王环心、王秋心兄弟等有联系,也与中共上海地委兼区委委员徐梅坤熟悉。徐梅坤正负责印刷发行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同时,江西改造社的李穆、熊国华、龚钦愉等也在上海。醒侬因要回南昌工作,《新江西半月刊》的事便托付给志敏和拜农两人负责。
  刘拜农这段时间在上海《民国日报》以“刘伯伦"署名发表了多篇评论文章,又以"刘拜农"署名发表了多首白话诗。其中一首《悲哀》写道:"是何处来的悲哀?一阵阵涌上心头。看啊!没法改造的社会,良心逼着我去改造。孤单单的我,不住地在黑暗中奋斗。想退后啊,不忍。想前进啊,无力。我已被悲哀政府了,更向何处求安慰?……"诗中流露了他对革命前途的悲观情绪。在国民党右派影响下,1926年初在粤汉铁路管理局《铁路公报》任编辑主任时,刘拜农写信给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申请退出共产党,未获批准。1929年脱离共产党,成了“江西的戴季陶”。1949年4月,又公开宣布脱离国民党,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
  1923年10月1日,《新江西半月刊》出版第1号,16开本,每期8页。刊物标明宗旨是“专批评记载政治社会状况",内中登载了大量揭露江西反动势力压榨人民和迫害革命青年及进步人士的文章。从当时登载的有关这个刊物的广告看.可以确定它至少出到11号。半月刊现存第5号及第6号,有目录可查的则有第1号及第8号、第9号及第10、11合刊号。笔者收集本书资料时,发现1924年1月6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刑登的《新江西半月刊》第7号目录,兹引如下:
  改造中国的一条大路——革命
  学生联合会电请洋猗抗议长江共管
  请看媚蔡的磕头虫
  临川北兵抢劫布车
  白鹤(诗)
  江南船(古诗今译)
  我的日记(小说)
  学者亡国的前车——记印度人谈话
  改造社三周年纪念感言
  反抗呢?坐以待毙?其中《白鹤》一诗为方志敏所作,徐先兆在南京时看过他的原稿。刊中广告有代售处:上海民国路上海书店、上海河南路民智书局。附白:"本刊负责之编辑发行者,均于寒假期内他往,只好暂停数期,等春间开学时再行继续出版。"
  注释:
  [1][2][7]席伍:《致光亮的信》(1923年6月24日 ),江西党史资料第29辑《赵醒侬专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6页。
  [3][13)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4]欧阳笛渔(1894一1930),原名德舆,字惕予,湖南益阳人。1920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毕业后,找到沪西从事工人运动。1921年1月,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接见。1922年入党。1923年出席党的三大后,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益阳县第一个支部一金家堤支部,任支部书记。后又以中共湖南区娄特派员身份赴南县、华容等地秘密发晨党、团组织。"马日事交"后,到湖北威宁、武汉、湖南汨罗等地做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冬在湖北崇阳县境被捕遇害。
  雷晋笙(1898一1931),又名凤仪、风翼,化名李克早。陕西长安人。1920年入团,次年转为共产党员。1924年在上海震旦大学毕业后,回陕西开展党的工作,成立西安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参与筹建国民党映西省临时党部。同年底,任共青团西安地委委员和中共西安特别支部委员、西安地委委员,西安市国民党党部的中共党团书记等。他参与《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浅说》等十多种革命书刊的编写。1928年,在开封被捕,备受酷刑。被管救出我后,在中共河南省娄负贵济难会工作。1929年底调任中共山东省委秘书长。次年初被捕,与邓恩铭等在济南英勇就义。
  茅延桢(1897一1925),字致禅,安徽省寿具人。1922年入团,同年在北京入党。1923年7月军校毕业后,到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国民党"一大"后,受党组织、派遭参加黄埔军校筹建工作,担任第一期第二队上尉队长,建立"CP小组”并任组长。1925年2月组织成立黄埔军校青年军人联合会,出版会刊《中国军人》。第一次东征时,代理参谋处长之职。后调任四团二营营长。同年8月奉命到北方各省搞策反工作,在河南郑州被吴佩孚部阴谋诱杀。1989年6月,徐向前元帅为其题词:“革命先烈,英名永垂。"
  [5]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3年6月8日。
  [6]也释为青年共产国际,是根据列宁僧我于1919年11月成立的.它是第三国际领导下的各国青年团的国除联合组织,就如公产国际是各国我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一样。加入中共国际的各国青年团.都是它的一个支部,完金接受它的领导。
  [8]邓申夏(1894一1933),原名隆渤,号伸慨.湖甫宣章人。1920年9月加入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中扶二大中央委员、三大中央候补委员、四大中央委男,青年团二大中央委员,1923年参加上海大学创办,任校务长。1925年任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兼宜特部长,领导省港大罢工。2927年6月调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参加八七会说,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后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广东省委书记.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选为中央候补类员。1930年回国,被派往湘那西革命根据地,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红二军团政治委员兼有敌委员会书记"1932年任全国赤色互济会总会主任兼此团书记,1933年5月在上海法租界被捕,9月在南京就义。
  [9]徐先兆:《青少年时代的方志教同志),江西《争鸣》1981年第3期。
  [10]上海(竟史贵料丛刊)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11][15]转引《毛泽东早期在上海的革命活动大,年表,见任武雄、倪宾样:《党史研究文集),上海古篙出版杜2004年版.第423,329页。
  [12]刘仁静(1902一1987),字养初,又名亦宇、敬云。湖北应城人。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1922年和邓中夏创办并主编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先见》,同年9月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和少共国际三大。1923年任团中央委员长。1926年去莫斯科列宁学晚学习,参加托洛茨若派的活动,1929年8月回国后被开除出党。1935年被国民党逮捕,1937年出孰后曾任三青团宣传处科员、国民党第十战区也干四团教宫等。1948年发表反共文章《评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曾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1966一1978年被关押。1986年底,任人民出版社特约翻译、国务院参事。1987年8月逝世。
  [14]1922年9月6日发布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员会据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共产党与青年团关系的决议所发的第十七号通告》规定:“两团体各级执行委员会会议,得互派有表决权之代表一名出席。"
  [16]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页。
  [17]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杜1991年版,第14页。
  [18]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3年7月13日。
  [19]刘拜农1926年春受命筹建国民党铜鼓县组织,1927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江西省第三届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后任江西《民国日报》总编辑、社长,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北平分社社长,《河南民报》总编辑、社长。唯名百轮、笨牛。1931年任南昌行管党政委员会党务设计委员。1938年任江西省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主任秘书,在师菟、中学教过语文和英语。任过省参奴员、国民党中训团秘书股股长、南昌市参议会秘书主任,兼南昌市商会秘书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昌市工商联筹备会、市工商联办事员。后劳改敏役。1960年5月去世。

知识出处

趙醒儂传

《趙醒儂传》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赵醒侬牺牲后,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刊载文章誉他为“江西民族革命运动的先锋",1913年以来,江西人民“为革命而牺牲者”的“第一个”。赵醒侬烈士是诞生在南丰这块红色土地上的革命先行者,是江西党团组织的创建人,也是南丰人民为之骄傲的楷模。他1892年出生于南丰县城一个贫苦家庭,原名赵从干,早年在上海当店员。五四运动后,他改名赵醒侬,和许多觉醒的青年一样,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探索改造中国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他就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我产党党员,在上海"为无产阶级及一般被压迫群众做过不少实际斗争的革命工作”.1923年初冬,受中共党团中央派遣,赵醒侬回江西开展革命运动,先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委员会第一届委员长、中国共产党南昌独立小组组长、中共南昌特支第一任支部书记兼组织干事、中共南昌地委组织部主任,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组织部部校(实际主持工作)。1926年9月赵醒侬烈士被江西军阀杀害,时年仅34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