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回赣组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趙醒儂传》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263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回赣组团
分类号: K201
页数: 17
页码: 81—97
摘要: 本章节主要讲述了《赵醒侬传》中的“回赣组团“,介绍了江西召唤,九江筹划和荒凉的江西有了新文化之芽等内容。
关键词: 传记 赵醒侬 回赣组团

内容

16江西召唤,九江筹划
  江西,这个深居腹地的长江中部省份,此时和全国一样.还沉沦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之中。辛亥革命之后,李烈钧回江西就任都督,孙中山为了讨伐袁世凯,发动了二次革命。追随孙中山的李烈钧在湖口发动起义,旋即被袁世凯镇压。从此,北洋军阀的势力伸到了江西。先是1913年9月,袁世凯所派驻鄂第六师师长李纯为江西护军使,后改督军。李纯调江苏后,1917年8月,北洋军第十二师师长陈光远继之为督军,他沿袭前任李纯弊政之余,变本加厉,令军官开会,拒绝赣人推荐的省长赵从蕃上任,而复荐目不识丁的亲信杨庆擦为省长,收买议员,制造假票,操纵选举。畅庆鎏当选省长后,两人狼狈为奸,卖官售差,滥罚苛征,无所不为。加之钳制舆论,扣留函电,压抑民气,遭到省内外和旅居国外的赣人强烈反对,或发电声讨,或上书请愿。
  1922年2月18日,旅粤赣人公推代表吴宗慈(南丰人)、朱念祖、王恒、陈士濂、余为谦等5人,晋谒广东北伐军陈炯明总司令,略谓“今日代表等,纯以公民资格,来见总司令,所说的话,都是江西人民的意思。因为陈光远近来,发行金库券,催缴欠粮,文官纯用匪人,军队到处扰害,以致金融混乱,民不聊生。遥望广东,不啻天国,是以急切盼望广东早日出兵,救民讨贼”.
  在赣人对军阀的声讨声中,工人和知识分子逐渐觉悟。1922年5月1日,南昌市工人、学生等20个团体约2000余人,在江西通俗教育会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并纪念黄爱、庞人铨两烈士大会。江西改造社同仁撰写挽联,上联是:"谋劳工解放即是谋全人类解放.要达到此目的,谁也有像黄庞被杀的机会";下联是:"对黄庞痛哭即是对全中国痛哭,只是徒然流泪,便愧对这实行奋斗的男儿"。《大江日报》工人和编辑在会上"均有激昂之演说",并于当日增刊出版袁玉冰编辑的《劳动纪念号》。
  5月2日,陈光远与杨庆鎏以“煽动劳工"、“宣传共产主义”罪名先后查封了《大江日报》社和南昌学联。由于军阀势力的强大,南昌市民敢怒不敢言,学生也无可奈何。
  6月,第一次北伐的国民革命军抵达距南昌百余公里的樟树镇,陈光远仓皇北逃,由直系首领曹馄派来援赣的驻内蒙陆军第一师师长蔡成勋乘机进驻南昌。而北伐军因陈炯明兵变回粤平叛,推翻江西军阀势力末果。蔡成勋继任江西督军后,专横更甚。8月17日,旅京学会、赣学会、欧美同学会、教育界代表200余人赴北京请愿,要求北京政府罢免蔡成勋等人的职务,并予惩罚。9月10日,江西旅京同乡会通电全国,宣布蔡成勋撞开战祸、拒绝调停、纵部焚掠、屠戮人民、软禁省长、袭断政柄、加税勒款、招军扩饷、兵变殃民、蹂蹒省城等十大罪状,要求
  高君宇
  赣人一致驱蔡。16日,江西护理省长何刚德离职。蔡成勋委李廷玉继任,遭到南吕、九江一致通电反对, 并相继罢课罢市,李被迫下台。
  9月27日,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第三期发表高君宇的文章《勖江西人民》:“现在江西人民的需要,是在将运动的质量立刻扩大起来,运动的群众立刻武装起来;不要利用一派打一派,也不要再分心力向北京做没用的请愿,'把一切军阀官僚当一个整体‘,(对)准着他们一起开火起来!江西人民要努力,不要错过了这个做中国打倒军阀官僚的先民国时期的九江码头
  驱者的机会啊!"
  就在江西人民反对军阀官僚蔡成勋的声浪中,中共党团中央研究决定,派赵醒侬回赣开展革命活动,首先筹建江西团的组织。
  10月中旬,中共中央迁至北京。此前,团中央也已决定迁往北京。
  11月初的一天,秋高气爽,大雁南飞。赵醒侬处理完上海事务,辞掉店员工作,告别沪上战友和他的伙伴,搭乘轮船,溯长江而上,取道九江回江西。
  他倚着栏杆久久凝视着西天,长河的落日,两岸的江树,和茫无涯际的波光,勾起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当年他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为追求光明,探寻真理而奔走上海;如今他和方志敏为改造江西,改造中国而先后返赣,不由感到责任重大,压力倍增。
  那时,在赣西萍乡,中共湖南的党团组织已在安源开展了革命活动,建立了党支部和团支部。赵醒侬筹划江西的工作,决定在省城南昌开展活动的同时,重点经营九江。
  九江.这个长江中下游的交接点,江西的北大门和航运交通枢纽,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帝国主义用武力在这里强行建立了商埠。因九江的经济、战略地理位置重要,它又成为军阀混战争夺的重点。九江人民为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统治,进行过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就在五四运动时,九江学生、工人、商民进行了持续多日的罢课、罢工、罢市的“三罢”斗争。1920年5月1日.九江召开了江西最早的庆祝国际劳动节大会,有4000多工人和学生参加。九江工人显示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力量。
  醒侬抵达九江,和以往去汉口经过九江一样,他首先看到的是那些衣衫褴楼但大多是体格健壮的码昊工人。和以往不同的是,他不再想到怜悯与同情,而是感到力量与鼓舞这正是九江开展工人运动的对象。但他还不能立即组织他们,他先要在九江建立一个联络点,以保证南昌方面与上海方面的联系通畅.他想起九江工商友谊会的周一尘。
  早在1922年1月间,上海工商友谊会调查外埠分会现状时,常会上曾报告:"九江工商友谊会,现尚在筹备,加入发起者二十余人,主持者为太古洋行周一尘、杨春生、杨堂畴。现将派员来申办理一切进行对象,定阴历明春开成立大会。2月,杨堂畴还来上海和工商友道会有过联系。
  赵醒侬作为文牍委员,九江工商友谊会的书信收录在卷,周一尘的名字他印象很深.5月底,九江工商友谊会又来函说,九江地方当局强制立案注册。6月4日晚,在工商友谊会星期常会上,大家讨论结果:”援自由集会结社例,请代表提出各团体会议援助。”
  赵醒侬决定先在九江工作一段时间,物色几个进步青年加入团的组织。
  赵醒侬在太古洋行找到周一尘,周是洋行的职员,负责采买(搞杂务),广东香山人,25岁,小小个子,操着九江口音,高小文化,能做"英文簿记,他沉着朴实,为人热情,和长江上下轮船的海员水手都很熟悉。赵醒侬先以上海工商友道会委员身份与周见面,了解九江工商友谊会的情况。
  周一尘将醒侬带到他住的花园卷住所,两人交谈甚欢.赵醒侬从周的言谈中,得知他要求进步,向往革命,便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和《先驱》报给他看,向他详细谈了青年运动形势和青年团的任务6周一尘慎重考虑后,同意加入团的组织。
  通过周一尘的介绍,赵醒依又认识了周的朋友易虚。易虚,九江人,26岁,他的别名毛一虚很少人知道.他自己一直用易虚为名。原为料器工人,已经失业。他为人耿直,但有些固执。经过谈话和考察,醒侬又介绍了易虚入团。
  几天后,醒依要前往南昌。离开九江前,他找周一尘、易虚交谈了九江的工作,请他俩掌握九江全面情况,适当发展团员,并在周一尘的太古洋行设立秘密通讯联络点。
  九江,在赵醒侬关心和指导下,后来成为江西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它为江西民族解放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17"荒凉的江西"有了新''文化之芽"
  11月中旬,赵醒侬乘坐南浔铁路回南昌。这条1908年开始修建的铁路,几度停工,直到1916年才通车。虽然只有128公里,但却把南昌和九江两个重要城市连接起来,成为江西的交通要道。醒侬坐在火车上,望着窗外掠过的树木和村庄,脑海里不时闪现城乡不同的工作计划,决定将南浔铁路沿线列为以后工作的重点区域。
  火车抵达南昌郊区牛行车站。这个昔日新建县和高安县两地买卖耕牛的地方,因为设了火车站,日益增多的往来旅客,便成了军警和侦探检查监视的重点。
  醒侬一身青布长衫,提着一个装衣物和书籍的藤箱下了火车。巡视四周后,神态自若地跟着旅客进了南昌城,来到东湖边的百花洲席公祠附近找到南昌文化书社,方志敏正为几个青年学生介绍新到的书籍。两人久别重逢,欣喜异常。志敏说:“前个月冰冰还写信给黄野萝,问你‘动身回南昌去了不?'"醒侬说:"我也想早来南昌,但要'校方'同意呀! "志敏知道"校方"是指团中央。在军阀统治下的南昌,在公共场合说话都得留意。
  "你忙吧,我一个人看看书。"醒侬说着,打量起了店铺。这是一座木板小屋,楼下店面虽然不大,但布置井井有条,除一角货架摆放篮球、排球、足球、标枪、球网、绳索等待售的体育用品外,大部分书架都陈列着上海、北京、汉口等地出版的国内外文学、艺术、社会、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和各地报刊,其中许多是人民出版社和新青年社出版的书刊。新青年社书报目录
  人民出版社是中国共产党1921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1922年6月出版马克思、列宁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书籍12种,分别是马克思全书2种:《共产党宣言》《工钱劳动与资本);列宁全书5种:《列宁传》《劳农会之建设》《讨论进行计划书》《劳农政府之成功与困难》《共产党礼拜六》;康明尼斯特丛书5种:《共产党底计划》(布哈林)、《俄国共产党党纲》、《国际劳动运动中之重要时事问题》、《第三国际案及宣言》、《俄国革命纪实》(托洛茨基)。以上12种各印3000份。到同年9月,新出版有马克思的《资本论入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劳动运动史》《两个工人谈话》《太平洋会议与吾人之态度》《李卜克内西纪念》等这些书籍,书店大多有售。
  另外,醒侬回赣前,《新青年》已于7月休刊。但新青年社以前出版的《新青年丛书》,包括《社会主义史》《哲学问题》《阶级斗争》,和《新青年社丛书》,包括《共产主义ABC》《俄国革命运动史,以及《向导》《先驱》《解放与改造》《晨报副刊》、《新潮》等也有出售。志敏实现了他的愿望和诺言:"在南昌开办一家新文化书社,专贩卖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革命的书报。"
  志敏打发走顾客,说:“楼上还有个小房间,可以住两三个人,你就在这里住吧! ”醒侬说:"南昌我也没地方住,在这里住我还能帮帮你。"楼上角落有个小厨房,两人随便吃了点晚饭,便关上店门,彻夜促膝长谈。
  原来,9月间志敏回赣后,立即着手筹备文化书社事宜,首先是确定组织者。他与《大江报》主编张田民先生是忘年之交,先暂住在大江报馆。。张田民,1891年生,乐安县人,原名天民,号佐周,字炳生。省立第三师范毕业后,赴日本就读早稻田大学,攻读社会经济学。其间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熏陶,加入同盟会。学成回国,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在广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中山日报》、粤汉铁路局任职。1920年回江西,在南昌创办一平印刷所。
  方志敏把办南昌文化书社的事告诉了张田民,并得到张的赞同。除原在上海几个发起者外,方志敏又联系了几个南昌的赞同者,在北京的袁玉冰也联系了几个改造社成员,并以冰冰的名字作为发起者,合计共有15人,他们是:冰冰、刘轶、张田民、宏义、泰初、刘昭昕、禅林、胡若、石廷瑜、方志敏、王立生、赵醒侬、黄在璇、徐先兆、陈之琦。
  其次是草拟宣言和组织大纲。袁玉冰是为首者,又是江西改造社的主要负贵人兼《新江西》的主编,他虽在北京大学读书,但与方志敏等改造社社员保持经常通信联系,规定社员每人每月至少通信一次。文化书社宣言和组织大纲定在《新江西》(季刊)第一卷第三号发表,这两个材料,最终由他定夺。大纲确定为:南昌文化书社"以灌输文化为宗旨”,“专介绍本国及外国新出版的书报和杂志等,兼理教育用品,到了基金稳固时更当经营出版事业”。
  更重要的是筹集经费。"书社暂定基金一万元。除由组织者担任外.欢迎捐助”。"凡捐助本书社底基金者,本书社当登报鸣谢"。大纲虽如是说,但15个组织者中,大都是青年学生,拿不出钱来办书社。只有张田民先生能拿出一些钱来作开办费,因为他是一平印刷局经理,主编过改组后的《大江报》。他儿子张秀豪后来回忆说:"文化书社的资金我只知道父亲曾出力资助,哪些人参加我记不起。我小时去过,方志敏烈士当时在书社主持和居住。、”另一说法是,他冒风险多印了军阀政府发行的金库券,兑出现金资助方志敏。
  得到张田民的资助,醒侬在上海联系好了出版社,袁玉冰又敲定了宣言和大纲,方志敏很快在东湖边租赁了房子,办起了南昌文化书社,亲任经理。开张那天,来了不少青年学生和许多爱好文化的市民,南昌的几位组织者也来帮助接待,并散发了用冰冰、张田民、方志敏、赵醒侬等15人名义发表的《南昌文化书社宣言》及组织大纲。宣言说:
  荒凉的江西、没有文化种子的江西,居然也有"文化之芽"了!但是发生这个"不毛之她"的"文化芝芽",虽不至枯萎去,也怕不能蓬蓬勃勃地滋长起来。那么,就应该用人工的灌溉法,从别处运输一些"哀其杜阿”来供给它底需要。我们组织这个文化书社,就是要实行这个使命。
  我们希望将来的江西青年思想界,开出几朵笑眯眯的"文化之花"来!
  杜威说:"人类文明底进步,完全靠着知识思想底自由交通。”我们希望这个书社能够做那知识思想底自由交通底一个工具!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家新文化书社。如宣言所说:开办文化书社的目的,就是"从别处运输"马列主义来"灌溉"江西的青年思想界,做传送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交通底一个工具二这个书店,成为最初江西建团的立足点。
  18创建南昌地方团组织
  但是,醒侬回省城南昌不到三天,即被他兄弟急电催回南丰老家。
  醒侬还在九江时,写信给过家里,告诉了他的行程和在南昌的联系地址。500多里的水路走了一个星期。
  回到阔别多年的南丰,醒依见到了日夜思念的妻子和女儿、兄弟和妹妹。原来兄长赵从震(改字筱渔)继父赵惟喻去世后,家境日见衰微:清王朝的垮台,更使筱渔一家政治失势,族间人趁机想瓜分他在南丰的遗产,这使他一家经济困顿,难以生存。从震由浙江回到南丰,和弟弟履和商量后,以他俩的名义发出电报,请性和回南丰帮助处理遗产问题。
  听说性和从上海回家,许多亲朋好友都来看望他,大家或称他字号"性和", 或呼他小名"细禾",大多亲戚还不知道他已改名叫"醒侬”。
  这样,醒侬在家耽延两个来月,和族间长辈反复沟通,帮助兄长筱渔调解了继父赵惟喻的遗产问题。
  农历十一月初十(12月17日)是性和30岁的生日。妻子鲁氏备了一桌酒席,请来性和与她的至亲长辈和哥哥筱渔及弟妹等人,为丈夫祝贺生日。饭后一家人商量生活安排问题。筱渔家在浙江,必须回去;履和已经16岁,闲居在家;小妹北京团组织于1922年1月创办的《先驱》半月刊第8期改由团中央编辑出版
  已许配人家,会有归宿。醒侬提出带履和去南昌,一则为他找个活干,减轻家中负担;二则留在身边,日后有个帮手。待他在南昌立足后.再将妻子和女儿接去南昌。一家人都同意性和的安排。
  12月23日是冬至,从震(筱渔)、从干(醒侬)、从新(履和)兄弟三人到赵家先祖和父母坟上祭拜扫慕后,赵醒侬带着弟弟赵履和坐船回到南昌。
  这时,方志敏回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家中完婚,南昌文化书社经营遇到困难,于是醒侬与履和都暂住书社,帮助照料生意。
  就在醒侬回南丰期间,团中央书记施存统从北晾来信询问南昌建团情况,并寄来团中央局的28、29、30号通告。醒侬回信说:"你属[嘱]我进行分校事(注:指南昌团组织事),这事[是]我们应尽的天职。冰冰也有此意,他来信说过几次,不过我又不在省。那时,志敏一人正忙着书社事,没暇去外面联络。现在我来了,志敏也因事回家去,各学校又快要放假了,今年(旧历)是来不及,明年总可组织。"
  对新寄来的第14期《先驱》报,醒侬认为:“这期内容也还好,印刷也很清楚,但是自后式样可照《向导》,较美观还便于装订和携带”。因书社只存《先驱》第10、12、13期,希望团中央若有留存的,"每期寄二十份来!自后每期可寄百份,虽然卖不着,送送人也好"。他据实反映:因"南昌信仰新文化已经是少数,而热心社会主义的,尤其少数的少数,所以人民出版社的书,真是少有人买,《先驱》、《向导》还可以送送,每月还损失有限醒侬因处理家事耽延了工作,"内心十分不安"。回到南昌后,加紧开展建团工作。他虽是江西人,但对省城情况并不熟悉,联络活动遇到困难。这时,有一个失业青年常来文化书社看书,他叫刘伯伦,谱名菜有,拜衣是他的别号,江西铜鼓人,1901年生。1916年入江西省立一中读书。五四运动爆发时,和邵式平等组织大同学会。毕业后,曾在德安县沈毅小学教书,通晓英、俄、日数国语言。1921年因表现激进被捕入狱。出狱后赋闲在家。他和醒侬交谈中,表示十分同情马克思主义,并想加入团的组织。醒侬了解刘拜农的经历后,认为他是个穷困失业的青年,要求入团出于真意,即把拟在南昌建团的计划相告,要也邀集一些与团的宗旨相合的青年来书社晤谈。
  次日,刘拜农即邀了十余个学生前来开谈话会。因为他们只看过一些进步书刊,并未树立坚定的革命信念,提起"革命"二字,吓得连第二天晚上的讨论会也不敢前来参加。醒侬认为,团不能建立在这样的青年基础之上,便要刘另外物色建团对象。过了几天,刘又邀集了两位朋友来文化书社,由醒侬讲解革命理论,进行思想教育,解决真正从思想上入团的问题。醒依的弟弟履和一直在旁边听着。这样的谈话会在文化书社开了几次。
  此时,方志敏由弋阳回到南昌,由赵醒侬和方志敏介招,包括刘拜农、赵履和在内,共有5位青年加入青年团组织。
  1923年1月20日,对江西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赵醒侬在南昌文化书社召集在南昌的7名团员集会,宣布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的建立。这7位团员是,赵醒侬(店员)、方志敏(学生)、刻拜农(小学教师)、刘五郎(学生)、刘修竹(小学教师)、陈之琦(学生)、赵履和(店员)。加上此前赵醒侬在九江发展的团员周一尘、易虚,江西第一批青年团员共9人。因总数不足30人,按当时团章的规定不能选举执行委员成立地方委员会,只推刘拜农为临时书记,负责一切事务。
  1月22日,江西地方团临时书记刘拜农向团中央报告了建团经过:
  中央执行委员会:
  我们现在邀集在南昌的同志——信仰乌克思主义者——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发起人为方志敬、赵醒侬、刘五郎、刘修竹、陈之琦、刘拜农、赵履和七人,于一月二十日开第一次会议,推定刘拜农为临时书记。兹将经过的情形报告,组织是否合法,专候裁夺。
  可能团中央认为称"江西地方团"还不确切(至少未包括九江团员在内),因此,以后形成的历史文件即称"南昌地方团"。江西地方团第一次会议还决定了如下事项:
  (1)各项组织,依据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之规定,等椅团员增加,逸出执行委员会后,再制定比方执行委员会办事细则,交中央执行委员会修改订正。
  (2)应向各学校作有力之宣传,多介绍学生入会,再向工人方面宣传,对于工会之组织,应尽力援助。
  (3)每个团员,均应负推销《先驱》的责任。
  (4)应多令团员加入学生联合会,力谋使此会为我们的同志所掌握。
  (5)将发起经过报告中央执行委员会,得其承认以后,再宣告成立。
  (6)在本团来正式成立以前,一切亨务.由临时书记负贵。
  江西地方团一建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直接受党团中央的领导,党团中央通过江西地方团领导江西人民和江西青年的革命斗争。
  19成立"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2月上旬,袁玉冰化名王亚岑从北京经上海回到南昌。
  袁玉冰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生后,因开学很晚,10月初才开始上课,他和几个在北京的江西改造社社员拜访了李大钊、胡适等老师,见到了施存统、高君宇、邓中夏等人。
  袁玉冰是江西改造社负责人,他利用假日时间召集改造社员开会,议决暂设总社于北京.设分社于南昌及上海,改《新江西》季刊为不定期刊物;规定社员每月至少通信一次,以期互相了解。
  北大开始上课后,袁玉冰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北大党团组织开展的多次活动,并于1923年1月出版了《新江西)第一卷第三号。也在1月初,袁玉冰在北大
  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袁玉冰原本寒假不打算回家,但快放寒假时,李大钊为他筹措了川资,让他回江西老家过年。原来青年团缺少骨干力拉,施存统和李大钊商量后,征得袁玉冰同意,派他到上海参加团的工作,以冰冰为名担任团上海地委秘书,并借回多过年机会,到南昌助醒侬一臂之力。
  袁玉冰来到南昌文化书社与醒侬和志敏会晤时已是掌灯时分.挚友相见, 分外亲切。"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炭火的温暖和茶水的热气,驱散了冬夜的严寒。醒侬和志敏都以”冰冰"称呼玉冰。三人再次聚首,促膝长谈。
  袁玉冰首先介绍了他调上海工作的情况,又介绍了在北京大学参加李大钊、邓中夏等秘密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民权运动大同盟的活动。方志敏谈了文化书社的经营状况和设想。赵醒侬介招了南昌地方团建立经过和计划, 也谈到团临时中央局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社,并带来1922年9月26日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通告第二十二号一民权运动大同盟》,通告说:"中央认民权运动为中国此时一般民众所最希期、最需求的一种大群众运动。现在北京同志已经首先在北京发起民权运动大同盟的组织,并公布其大纲和宣言,邀请全国的人民一齐加入去干。"三人商量,在南昌组织这两个团体切实可行,但因各校放寒假,决定"开学后再图积极活动"。
  这时,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武力镇压,发生了二七惨案。袁玉冰和几位改造社成员见面后.嘱咐他们联络几个团体发表通电.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的斗争。袁玉冰在文化书社待了两三天后便回老家泰和过年。
  2月16日是农历正月初一。南昌工会、青年社、今日学会、改造社、大同学会等团体就二七惨案向汉口《江声报》、上海《民国日报》、北京《晨报》发出通电,并转全国各工团各界,声讨吴佩孚、萧耀南的暴行。通电说:"盼望全国工友各界同胞,急起援助,讨伐彼凶顽,以彰人道,同人誓为后盾。"元宵(3月2日)过后,袁玉冰回到省城。
  醒侬与玉冰、志敏、拜农等人讨论,对江西团的工作讨论结果如下:(一)组织民权运动大同盟.开展对普通群众的宣传。(二)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团组织吸收新的分子。(三)因南昌还处于分散的手工业状态,自后应在九江、饶州、丰城三个工业区域内积极发展团组织,吸收青年工人入团。(四)南昌工人活动方面,督促南昌工会会长胡占魁去做,因他负责的工会还不是我党领导的工人组织,暂不将南昌团组织情况告诉他。“于文字宣传,决定把改造社的《新江西》季刊及《青年声》周刊作为宣传我们的主义的刊物。"
  农历癸亥年春早,3月初的惊蛰,南昌百花洲已是杨柳嫩绿,桃花艳红。各学校陆续开学后,东湖边的新文化书社热闹起来,不断有育年和学生进进出出,醒侬忙着接待和招呼;晚上醒侬、玉冰、志敏都住在楼上小房间里商・着下一步工作。
  经过南昌团员的努力工作,不到半月,加入团组织者有十余人,包括九江团员在内共21人,其中学生团员12人:王立生、袁玉冰、丁潜、刘五郎、汪群、陈之琦、王朝瑾、汪伟、曾弘毅、何桢、方志敏、崔豪;小学教员2人:刘修竹、刘拜农;商伙5人:陈日光、周一尘、易虚、赵醒侬、赵履和;工人1人:郭炳生;女子1人:许若兰(九江)。
  袁玉冰主要负责筹备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工作。他在南昌读书四年,学问与品行方面有很高的声望,许多青年都敬仰他,所以只活动了一个星期,就把南昌这两个组织筹建起来。《青年声》周刊也由文化书社印刷发行,其文字辛辣,对反动政府和那些“下邮新闻界""尤其骂得凶"。
  3月19日,江西民权运动大同盟在南昌通俗教育会成立,选举各部职员数人,刘子池为文书股主任,袁玉冰为交际股主任,周郁文(即李文林)为庶务股主任,“学界加入者有二百余人”。
  江西革命活动的开展,遭到北洋军阀江西督理蔡成勋的严厉镇压。民权运动大同盟还在筹备时,就被那些"以造谣为业的侦探"发觉,他们向蔡成勋报告,"说有千余人组织民权运动大同盟,想推翻他的地位"。蔡成勋大为恐慌,下令先将刘子池拘入军法处。那天,南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心远大学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有会员50多人,来宾40多人,大家推举周郁文为书记。会上,"自然有许多激烈的演说,尤其是玉冰,于是被侦探特别注意了"。侦探报告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宣传过激主义的机关,蔡成勋如临大敌,又下令捉拿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会员。
  当晚,传出刘子池被捕的消息,醒依、玉冰、拜衣等在文化书社商量后,立即派人去刘的寓所调查,据说并未有人搜杳(刘是在通俗教育会编辑通俗周刊时被捕的),不过刘子池一天一晚都未回来.大家怀疑奸人造谣,或许他因事下多去了。
  袁玉冰本拟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即回上海,鉴于事态发展严重,他决定次日即行。醒侬、玉冰、拜农等连夜向团中央写好了江西团组织、民权运动同盟会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情况报告,准备让玉冰带去汇报。
  第二天,袁玉冰与一位化装成衣民的同伴一起回沪。为防万一,文件都放在同伴身上。当他俩在牛行车站上火车时,即被密探跟踪逮捕,所带信件也被搜去.袁玉冰和刘子池被关押军法处,遭受拷打。接着,军警又逮捕了南昌工会会长胡占魁,《新江西》季刊和《青年声》也被勒令停刊。文化书社处于侦探监视之中,醒侬在书社住了近3个月,顾客都认为这位头戴无牙檐的灰色圆帽、身穿旧布长袍、身材瘦小的青年是个雇佣的伙计,侦探也不注意他。这时,志敏因肺病吐血正在南昌医院(当时称为美国医院,现江西省人民医院住院部)住院,醒依见自己的身份尚未暴露,加上书社”经济上的关系,和正[镇]定外面的谣言起见,只有照常营业,听凭他们来捕”。
  民权运动同盟事件发生后"江西反动当局并不就此罢休。省长李廷玉随即召开各校校长会议,大骂各校长对学生管束不严。4月1日,省长公署发出第4]号训令,除对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大加诬蔑外,并将参加这两个组织的人员名单转发全省各地,饬令一律严加查究。与此同时,省教育厅也通知各县严禁名单上的人员在各地活动。
  不几天,南昌戒严司令部暨警务处派数十名军警封闭了文化书社,井会衔布告,四处张贴,诬称刘子池、袁玉冰等“竟敢于赣垣省会组织江西民权运动大上海《民国日报 》副刊《觉悟》刊载刘伯伦《黑暗的江西》
  同盟会,选举职员,传布马克思学说,提倡无政府主义,以改造社会宣传共产为宗旨”,"似此邪说蛊惑,于地方安宁影响甚大,自应严密查禁,以保公安",“倘敢执迷不悟,仍入该会充当会员,一经查获,定即从严惩办,决不姑宽”。
  文化书社被封那天,醒侬因事外出,幸得脱身。他赶紧派人通知刘拜农和方志敏。傍晚,方志敏在医生邓怀民和同学徐先兆等人帮助下,来到医院后面的赣江边,趁着夜色,和刘拜农坐小划子去法家埠上了火车。到九江后.按醒侬给他俩的联系地址,找到太古洋行职员周一尘,住了几天后,两人乘船去了南京。
  醒侬安排好弟弟履和后,也离开南昌去了九江。他向周一尘和毛易虚介绍了南昌的情况,要他们注意事态发展,做好赣沪两地的通信联络工作。他写信给在北京的施存统汇报了江西建团工作,同时附信给高君宇,报告江西民权运动同盟会情况,然后乘船返回上海。
  赵醒侬回赣的建团工作遭受挫折.但蔡成勋祸赣的倒行逆施行为,却客观上帮助江西地方团作了有力的宣传,使它在全省人民和革命青年中扩大了政治影响,点燃了革命火种。正如醒侬在给光亮(施存统)的报告中所说:"就是这件事唤醒了好多的青年;值得那班糊涂校长、教员再三讨论,介绍了千万人们连做梦也料不到的名辞一过……(激)党",“千百万的传单还没有这样的效果呢! "
  注释:
  [1]《旅粤赣人请原即日北伐),上海《民国日报》1922年3月4日。
  [2]高君宇(1896一1925),男.汉族.原名尚德,字锡三,号君宇。出生于山西省静乐展(今属娄烦县31919年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J920年秋,他受组机委托组蕙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当选为第一任书记。翌年5月.又到故乡山西.成立了大原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5月在广州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一届团中央执行委员.1922年7月竟的二大上当选中央委员,担任党报《向导》的编辑.翌年在觉的三大上担任了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1924年年初,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曾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1924年10月.他随孙中山北上。1925年3月,高君宇因猝发急性阑尾炎医治无效逝世,年仅29岁。
  [3]《工商友谊会分会消息),《申报》1922年1月11日.
  [4]《工商友谊会星期常会),上海《民国日报》1922年E月6日。
  [5]《九江地方团员避查表)(1924年),中央档案馆、江西档案维:(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3—1926)》,第43页。调查表中,周一尘、易虎入翔时间是1922年,其余团员都是1923年后。
  [6]方志敏:《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7]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方志敏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8]《南昌文化书社宣言。附组织大纲》,载《新江西》(季刊)第一卷第三号,1923年1月15日。
  [9]转引徐先兆:《青少年时代的方志敏同志》,《争鸣》1981年第3期。
  [10]1922年12月6日,方志敏在漆工轶湖塘村•家中被迫与余维婚成婚。1923年1月上旬回到南昌。见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方志敏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7-38页。[11][12]《赵国侬致存统信》(1923年1月),《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3一1926)),第7页。
  [13]《江西地方团临时书记给团中央的报告》(1923年1月22日),《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3-1926)》,第9-10页。
  [14]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等弟:《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好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页。书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委领导之名录 (1922.5—1923.9)书冰冰(袁孟冰,1923.3在任),
  [15][8][21][24][26][28]席伍:《政光亮的信》(1923年6月),江西党史费料第29辑《赵醒[侬货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4、35页。
  [16]徐先兆:《青少年时代的方志敏同志》,《争鸣》1981年第3期。
  [17)《南昌各团体声讨吴萧》,上海《民国日报》1923年2月23日。
  [19][20]《南昌地方团关于组织状况的报告》(1923年),《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3-1926》,第4、6页。
  [22J[27]《蔡成勋封禁民权运动会》,《申报》1923年4月10日。
  [23][25]刘伯伦:《黑暗的江西》,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3年4月16日。

知识出处

趙醒儂传

《趙醒儂传》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赵醒侬牺牲后,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刊载文章誉他为“江西民族革命运动的先锋",1913年以来,江西人民“为革命而牺牲者”的“第一个”。赵醒侬烈士是诞生在南丰这块红色土地上的革命先行者,是江西党团组织的创建人,也是南丰人民为之骄傲的楷模。他1892年出生于南丰县城一个贫苦家庭,原名赵从干,早年在上海当店员。五四运动后,他改名赵醒侬,和许多觉醒的青年一样,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探索改造中国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他就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我产党党员,在上海"为无产阶级及一般被压迫群众做过不少实际斗争的革命工作”.1923年初冬,受中共党团中央派遣,赵醒侬回江西开展革命运动,先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委员会第一届委员长、中国共产党南昌独立小组组长、中共南昌特支第一任支部书记兼组织干事、中共南昌地委组织部主任,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组织部部校(实际主持工作)。1926年9月赵醒侬烈士被江西军阀杀害,时年仅34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