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家南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趙醒儂传》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261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世家南丰
分类号: K82
页数: 12
页码: 6—17
摘要: 本章节主要讲述了《赵醒侬传》中的世家南丰,介绍了南丰赵氏、贫寒父母、兄弟姊妹和少年生活等内容。
关键词: 传记 世家 南丰

内容

01南丰赵氏
  公元1892年12月28日,即清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初十,在江西省南丰县城南河梁门的周姓大屋,邻居赵家人来人往,忙里忙外,冬天的寒气被传递的喜讯驱散:赵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亲朋好友都来道贺。这个男婴,是赵南丰县城河梁门今照惟鸿的第二个儿子、本书的主人公、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党团组织的创始人、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的组织者--赵醒侬。
  民国壬子元年(1912)第九次续修的南丰《赵济川公支谱)卷八"秉廷公显支列传三十一世"这样记载:从干惟鸿次子,字姓和,号勤农,业儒。生光绪壬辰十一月初十。
  此赵从干,日后改名赵醒侬、赵干。今天我们发现赵醒侬原名赵从干的关键记载.是80多年前的一条资料:1927年共产主义青年团江西区委出版的《红灯》第10期上,刊载了原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崔豪的《几封遗书》,其中有"我与性和(注)之偶谈”,文后"注一赵醒侬的别号"。确切说,"性和"是赵醒南丰《赵济川公支谱》载赵从干传侬的字,"勤农"才是赵醒侬的号。
  赵从干是学名、是大名,是赵家按照族谱世系字派取的名字。为了显示正式,按照中国的旧俗,一般公众场合不能使用。因此,我们以前所见关于赵醒侬的材料中,没有人提到过"赵从干"的名字。而"性和”是他的字,大家多以此名称呼。赵从干改名赵醒侬后.熟悉他的同志还喜欢称他的字,故留下上面那句“别号性和"的珍贵资料。为了秘密工作的需要.他用过兴隆、心农、席伍几个化名。可以听得出,这些都是"醒侬”谐音。
  赵醒侬的南丰高等小学同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江西省博物馆工作的曾非欤(1901一1989)回忆说,赵醒侬"学名赵xx记不清,细禾是其乳名”⑴。"细禾”与"性和”南丰读音相似,喊起来更顺口,也更亲切。不过此乳名赵氏《支谱》没有记载。
  性和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家乡南丰度过的。
  南丰,这个位于江西省东部丘陵地区的小县,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植被丰富.土地肥沃.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建县。据史籍记载,境内常产穗大粒多的嘉禾,初名丰县,别号嘉禾;因当时徐州有丰县,方称南丰县。又因吁江流经全县,故南丰异名吁水。县治初设今广昌县东十五里土屯耆,唐开元八年(720)迁至现今县治东一里许嘉禾驿,后再迁今琴城镇南隅西里坊。
  南丰县的建立,标志这个区域的人口和经济繁荣达到相当水平。从此,偏僻而富饶的南丰成了外来人口迁徒定居的乐土。据《南丰地名志》编纂人员调查汉唐以来,有60多个姓氏的《族潜》记载其祖先从全国各地迁入南丰,其中北宋前就有30多个姓氏在南丰定居。
  赵姓迁入南丰是在南宋之初。这个列为《百家姓》第一姓的赵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赭三百多年。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一百多年后的1127年,遭受靖康之变.被俘蒙楚的宋徽宗赵佶与宋钦宗赵桓,丢掉了北未江山。江南,成了北人南迁的理想家园。
  民国续修的南学《赵济川公支谱》重刊元代《创修族谱原序》日:"高宗南渡,宗室散处,如伯靖公与子佺公、伯琥公皆得寄籍于南丰。""新序"说:“吾族出自宋太祖七世孙,讳伯靖,从隆祐太后南奔,遂家南丰。"《赵济川公祠分修支谱序》又说:“按族谱修于光绪辛巳,次已达九。自始祖临远侯伯靖公之居南丰也,忠孝起家,科名宦绩,甲于西江。"《赵济川公支谱》共10卷,收宋临远侯赵伯靖后裔赵子郡、赵希陆、超希阶、赵秉廷、赵伯廉、赵师琦、赵师瑄、赵师谖、赵师瓘等九支列传,赵从干属赵秉廷这支后裔。
  02贫寒父母
  赵从干的曾祖赵秉铨,字绶若,号平甫,又号琴石,一字旉厓,生于乾隆戊子(1768)。"十七岁县试冠军入庠,弱冠补廪,由廪贡中式清嘉庆戊午(1798)举人;乙丑(1805)会试,荐卷考取宗学教习;戊辰(1808)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山西。"清乾隆以后,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朝廷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六年举行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的有较宽的出路,并成为定制。
  因赵秉铨没有进士出身.他历署山西怀仁、潞城、黎城、芮城、壶关、浮山、翼城、定襄、和顺、大同等县知县,道光壬午(1822)题补陵川县,不久母亲病逝,离任守孝。服满后补授灵石县,覃恩敕授文林郎。灵石县处于交通要道,"冲繁疲难,积劳成疾,致卒于任"。时在道光己丑(1829),终年62岁。
  秉铨生有4个儿子:德潮、德澄、德浚、德淇。长子德溜,原名德承,以从弟登畯贵,貤封奉政大夫,后为长子亨衢捐了河南东河巡检;幼子晅堃以议叙捐了四川典吏。次子德澄,因子惟贞贵,例赠登仕郎。三子德浚,早殇。幼子德淇,便是赵从干的祖父。他字右泉,号都臣,生于道光甲申(1824),卒于光绪甲午(1894)。5岁时,父亲去世。
  德淇虽是个国学生,但无功名,终生布衣。只生一子,名惟鸿.即赵从干的父亲。《赵济川公支谱》卷八"秉廷公显支列传三十世”记载:
  惟鸿德淇子,字颖生,号绣峰,从九职。生道光庚戌九月十一,殁光绪戊申七月廿七,葬刻家塅。晏刘氏,生同治丁卯九月廿七,殁宣统庚戌八月廿三,葬北门外斜石皮。
  子四:从震出继,惟瑜。从干、从韩、从新。
  女二:长适刘,次适黄。
  南丰《赵济川公支谱》载赵惟鸿传
  这是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赵济川公支谱》中赵从干(即赵醒侬)祖先最为详细的资料。
  性和的父亲,没有读书和从政的记载,一个普通的平民,为了一家的生计.从事过多种职业。《支谱》说他"从九职“。九职,即周时的九种职业。《周礼•天官,大宰》曰:"(周)以九职任万民:一日三农,生九谷;二日园圃,毓草木;三日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日百工,饬化八材;六日商贾,阜通货贿:七日嫔妇,化治丝臬;八曰臣妾,聚敛疏财;九日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唐代杜佑(通典•食货三》:"周知其万民众寡之数,乃分九职焉。九职既分, 则劬劳者可见.勤惰者可闻也。"
  赵惟鸿是城里人,作田、种菜、伐山、养畜都没有条件,经商买卖需要一定资本,但手工百业有许多选择。南丰县志办保留一份20世纪60年代的采访材料,一位20世纪20年代曾在南吕二中读书时见过赵醒依的老人周熙曦回忆:”赵醒侬是南丰城里人,父亲是做裁缝的,多年在外”这是迄今所知赵惟鸿从事职业的惟一回忆材料。1979年笔者采访过赵醒侬的外甥揭义仁,他说母亲从未谈过他舅舅赵醒侬的情况。但他说自己10岁就离家到南城县里塔圩厚田村的里山学裁缝,这或许可以间接印证周熙曦老人的说法。
  性和的母亲刘氏,比丈夫赵惟鸿小17岁,赵氏《支谱》没有记载她的名字,现在也没有亲属知道她的名字,如她为家庭默默奉献一样,一生默默无闻。
  03兄弟姊妹
  清光绪乙酉农历九月二十四日(1885年10月31日),18岁的刘氏生下一男孩。35岁的赵惟鸿喜上眉梢一后继有人。按赵氏字派,取名赵从震。7年后,即光绪壬辰(1892),赵惟鸿的第二个儿子赵从干一赵性和出生。
  性和5岁时,长弟出生。赵氏《支谱》"列传"记载:"从韩,惟鸿三子,字宣和,号患农,生光绪丁酉五月初七(1897年6月6日)。殇。”《支谱》是1911年重刊的.赵从韩不到5岁就夭折。
  性和15岁时,二弟出生。《支谱》列传记栽:"从新,惟鸿幼子,字履和,号福农,生光绪丙午十二月廿六(1907年2月8日)。"
  和“赵从干"一样,"赵从新”也被人遗忘,而"赵履和"这个名字,很多从事江西革命史研究的人都熟悉,他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的发起人之一,不过此前大家都不知道,他就是赵醒侬的亲弟弟,是哥哥赵性和一赵醒侬将他引入革命道路的。1927年《红灯》第6期刊载共青团江西区委书记袁玉冰(笔名亦生)的文章《念死者》,文中说赵醒侬:"他也有一个兄弟(赵细炳)" 。"细炳"是履和的乳名,与性和的乳名"细禾"一样,赵氏《支谱》未作记载。
  赵氏《支谱》记载赵惟鸿还有两个女儿,既无名,也无生辰,倒是有娃娃亲的记录/长(女)适刘(家),次(女)适黄(家)”。但赵家晚辈亲戚说:赵醒侬一个妹妹赵美娇嫁的是揭家。据揭义仁介招:父亲揭春生,早年在南吕广货店帮人做伙计一卖布匹。母亲赵美娇,1903年(光绪癸卯年)出生,比赵醒侬小11岁,揭义仁10岁时,母亲撂下他一人在南城县里山村学
  超醒侬妹妹赵美娇
  裁缝后即去了南昌。那年的秋天一1926年9月,正是赵醒侬牺牲时间。笔者推测,他母亲赵美娇可能是去料理她哥哥赵醒侬的后事。
  两年后,南昌的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国民党右派建立了政权.揭义仁的父母亲回到南丰。父亲在市山乡一家商店帮人卖布,解放前50多岁病故。母亲没有生活来源,帮县城基督教福音堂弄饭。解放后,揭义仁分得田地,还担任过南城县里山乡的农会主席。1950年他将母亲赵美娇接到南城里塔坪居住,直到1973年病故。
  赵美娇的邻居江万金(女)回忆:一次偶然的闲谈中,赵美娇说到他哥哥(指赵醒侬)早年接她到上海住过一段时间,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赵醒侬生前国共两党的革命经历和柄牲后的政治风云变幻,使赵美娇对哥哥赵醒侬的兄妹之情只能深深藏在心中。据说“文化大革命"前她问过城关镇,她是否可以享受烈士家属待遇,民政部门回答不可。这也许是她更不愿在人们面前一甚至在孩子面前,谈论他哥哥的缘故。按赵氏《支谱》记载,性和还有个姊妹,不过记载甚少,后辈亲戚也无人说起。
  在性和出生后不久,父亲赵惟鸿正为长子赵从震过继给族兄赵惟嵛(又作"嵛",族谱《赵惟洪列传》作“瑜")而犹豫不决。原来赵惟鸿与赵惟喻的曾祖是亲兄弟,惟嵛一支官运亨通,祖父赵秉初任过浙江绍兴知府:父亲赵德滋历任数县知县,加知州衔,诰授奉政大夫(正五品)。
  赵惟喻是赵德滋的独子,号渔衫,生于道光辛丑(1841)。国学生,候选府经历(知府属官),因军功保知县,分发浙江,历署钱塘、新昌、太平、嘉兴县事;题补临安县,调临海县,升定海厅同知;保升知府,历任绍兴、衢州等府知府。官三品衔,赏戴花翎.补用道(补用道员省称,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诰授通议大夫,晋授资政大夫(正二品),民国《南丰县志》卷二十一”宦业"载他:“官浙三十余年,颇得民心,凡棘手事,率以委之,靡不迎刃而解。"
  赵惟喻原配周氏,生于道光癸卯(1843),比赵德滋小两岁,诰封淑人,晋赠夫人;副室陈氐,生于同治癸酉(1873),比德滋小32岁。到光绪壬辰(1892)性和出生时,赵惟揄年过半百,仍无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封建伦常底线,对士大夫赵惟嵛来说不可逾越,他不得不在族中选择可以出嗣者。当堂弟赵惟鸿有了两个儿子后,赵惟喻选中了惟鸿的枝子赵从震为继子。
  赵从震毕竟是赵惟鸿的枝男,惟鸿希望从震长大后能重振家业“可家道中落,性和出生后,一家数口靠他一个人在外干活,不仅不能让儿子入学读书,连生计也难维持;而族兄赵惟嵛官居知府,从震出嗣不仅可以得到好的教育和前程,而且可以得到堂兄的接济.减轻家庭的生活负担,惟鸿考虑再三,决定让从震出嗣,过继给堂兄惟崎为子.惟喻将他带去浙江任上,改其字为"筱渔".并送其进了国学。
  性和长大后,一直思念他的哥哥,但隔山隔水难相见,20多年后,当哥哥从震承继在南丰的遗产遭到族人瓜分时,他得到消息,立即回南丰帮助处理。当然这是后话。
  04少年生活
  性和的少年时期,是清末光绪年间,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年代。百日维新失败,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被迫与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当时中国人口四亿五千万,平均每人都得赔白银一两。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南丰百姓的生活日益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性和父亲赵维鸿终年在外打拼,仍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活。1903年,赵维鸿的堂兄赵维嵛病故,他家所得的接济也渐渐少了,已读私塾的性和常常听到大人为生活发愁的叹息之声。
  不过那几年,十来岁小性和还是无忧无虑的,背诵私塾先生布置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之类蒙童读物后,他可以和一些小伙伴出去玩耍,出了周家大屋,沿着鹅卵石路往南走,拐个弯就是南丰学宫和文庙一学子读书和祭祀孔夫子的地方。性和常溜进文庙,那高耸的棂星门,拱形的石桥.清澈的泮池,以及巍峨的大成殿,给小性和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乡贤祠里,他依稀记得曾致尧、曾巩、曾肇、陈宗礼、刘埙、李经纶、汤来贺、谢文海这些文苑名人,赵崇嶓、赵与植、赵济、赵郡、赵师圣、赵师璟几位赵氏乡贤的名字也留在了他幼小的心里。
  文庙"万仞宫墙"外就是南关文明门。出了关口,小性和感到眼睛更为明亮,视野更加开阔,左侧是塔寺晨钟,右侧有军山耸翠,吁水拖蓝而下,船靠码头停泊,对岸便是绿萌映衬的读书岩和曾文定公祠--宋代散文大家曾巩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和后人纪念这位多贤修建的祠堂。
  那时南丰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吁江航运。那些外出当官的、经商的、读书的、探亲的都在南门码头坐船来来往往。每当船舶起航,小性和就会站在码头上驻足眺望,看着风帆升起,心随期舶远航"一"他也希望坐次船,看看外面的世界。
  小性和得到母亲的允许,有时还可以和伙伴上街。出大门往北行走不远,穿过一座石牌坊便是县署衙门。不过衙门照壁将大门挡住,两只狰狞的石狮子立在门口,里面阴森森的,小性和不愿往里探望,只沿着衙前街往东走到街上去。
  清光绪戊申年(1906),性和16岁。这一年的农历七月,操劳了一生的父亲赵惟鸿贫病交加,禹升了人世,年58岁。性和不得不停止学业,开始学做裁缝。这一年的农历十月,被慈禧皇太后幽禁了十年的光绪皇帝死于西苑.随即慈禧太后病逝,溥仪即位,为宣统皇帝。
  两年后,即宣统庚戌年(1910)八月.性和的母亲刘氏带着对丈夫的无尽思念和对儿女的无限牵挂也离开了人世,终年43岁。
  失去双亲,性和悲伤不已。但随之而来的婚姻,给他带来些许快乐.按照南丰旧时风俗,贫苦人家常有"借福"习俗,即父母出殡(白喜事)后,当日其子结婚娶媳(红喜事),以节省开支,现在尚无资料证实性和是否在母亲出殡日"借喜”完婚,但1912年刊刻的赵氏《支谱》记载:赵从干"娶鲁氏,生光绪乙未(1895)九月初六此年赵从干20岁,鲁氏17岁.遗憾的是,旧时轻视妇女,赵氏《支谱》未载鲁氏之名。据南丰县城卖水粉的老人吴老三(现已故)介绍,鲁氏是县城府官卷鲁学乔(音)之妹.鲁氏是南丰稀姓,未找到族谱查阅;加之鲁家长辈早已故去,后裔迁徒外地.鲁家情况还待进一步考证。
  辛亥宣统三年(1911)就中国历史而言是个分水岭。这年10月10日,同盟会组织武昌新军起义成功,10月30日南昌光复,江西军政府成立.都督昊介璋发布檄文,令江西全省14府州80厅县遵守军政命令,照常视事。11月7日,江西独立的布告传至南丰,知县来宝书等在衙门悬挂白旗响应,宣布南丰光复。许多乡民带着复杂的心情,纷纷来到县衙前观看。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2月,宣统皇帝退位,历时268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延续两干多的中国帝制终结。
  05"一个被压迫的青年"
  辛亥革命的胜利,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篇章。闭塞落后的南丰显现出了些许活力。1912年春,南丰县立高等小学招生。性和年纪不小,科举考试又已废除,他思忖了好久,还是决定和许多剪掉辫子的青少年一样,报考这所新式学校,学点新知识。与赵醒侬一起参加考试的曾非欤回忆: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毅然放弃科举(注:原丈如此),同情新学,投考南丰县高等小学堂,当时应考的有赵取侬烈士(学名赵xx记不清,细禾是其乳名)、张祖孟(字登元)、马光斗(字韶文)、曾去铎(宇城南)、曾去棠(字非欤),监考官知事(即县长)来xx,主持考试者校长曾志云(字芷青),榜发五人均被录取入学。⑴
  1978年8月初.笔者在南昌第一次采访江西省博物馆馆员曾非欤时,将
  1974年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抄录上海《辞海》编辑室史地组编纂的"赵醒侬”词目请他过目,曾非欤的第一反应是:"赵醒侬出生年份不对,不是1899年出生的。他比我大得多!”但又不能确定赵比他大多少岁。9月,曾非欤来信《赵醒侬烈士青少年时期活动概略》中说:"我的年龄比他(指赵醒侬)小四五岁”⑶显然,曾非欤的回信是想将自己的回忆和《辞海》"赵醒侬"词目中的出生年份拉近一些。曾非欤是1901年出生的,按赵氏《支谱》记载,赵醒侬(赵从干)出生于1892年,实际比曾非欤大了8岁。这与曾非欤的第一次的回忆"他比我大得多” 是相合的。
  赵醒侬是20岁考入南丰县立高等小学的,学名自然是“赵从干”。
  这所高等小学,原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迁建的琴台书院,光结二十九年(1903)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初年(1912)改称县立高等小学校。校址是现今南丰一中老校址所在地。书院虽易名,学堂依旧观:门前跃龙桥横跨鱼塘,桥腹眄柯亭倒映水中,校内讲堂、半规、泮池、先贤祠、文昌阁、揽胜亭及学舍、庖厨等错落有致,校外莲塘、蔬圃和橘树环绕四周。幽雅的环境.给莘莘学子带来不一样的欢乐。
  校长曾志云,是一个新派人物"学校的学制与课程较光绪二十九(1903)年的"癸卯学制"有所变更。
  赵从干在同学中显然年纪较大,生活的磨砺也使他更为成熟。曾非欤回忆:"他学习认直,勤学苦练,有疑必问,一丝不苟,特别对国事十分关切,常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读书不是为做官,而是为救国。’当时在学堂中颇为同学所器[尊]重。"
  曾非欤又回忆:赵醒侬与他"沉默寡言的性格颇相似,因此在同学中两人较为亲近”。两人都是走读生,普非欤家住上水关,下课后回家因为同路,醒依常常陪他回家,把他作亲弟弟看待,并多次到他家访谈,对他的生活学习都很关心.曾非欤也到过醒侬家玩要,但次数少。在曾非欤的印象中,"他居住的房子古老破旧,搞柴、搞水帮助家务,生活勤偷,穿着也比较朴素二20世纪80年代初,为收集赵醒侬材料,笔者采访过南丰一位颇有学识的老人赵珊芝(现已故),他介绍说:赵醒依就住在他家对面河梁门的周家大屋里。这是一幢上下两进的清代建筑,宅子较大,但很破旧,与曾非欤的回忆相同。新中国成立后这所房子成了公产。"文化大革命"后拆掉改建为宿舍.即今天解放路河梁门8号。可惜,当时笔者无能力邀请曾非欤先生回南丰进行确认。
  】913年,南丰高等小学校长曾志云调去邻县南城建郡中学任校长,曾志锋、马光斗等一些同学也去了建郡中学读书,曾非欤因年纪小不能去,赵醒侬因有家室也不能去。曾非欤回忆:"一天他来和我告别说:'要去汉口了,'两人有些依依不舍."去汉口做啥?曾非欤记不清楚。
  2005年用结出版社出版的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内中介绍“赵干”,说他(即赵醒侬)“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
  武昌中华大学是中国第一所不靠政府和外国人而独立创办的私立大学,1912年筹办,由倡办人和捐资人之一的陈宣恺任校长。同年8月开始招生,男生部开办大学预科、专门部(设政治经济、法律两别科及英文专业科),女生部开办师范、职业两个专修科,并开办有中学部、小学部。笔者缺少这方面的材料,更无法找到当时学校的学生名册,不知赵从干是否报考,考的又是什么学科。如果赵从干考取武昌中华大学,那么他并未毕业。因为曾非欤回忆:"过了半年后他回南丰县,来我家和我畅谈别后的怀念,并告诉我不久仍回汉口去做生意,还谈到国家之前途、青年之出路.离别时还和我到老衙前屋背周嘟里照相馆合摄一影。从此以后.他便走上独立生活和政治活动的道路了。"曾非欤1915年离开南丰,在南昌求学时还见过他。
  这里要引述一位江西藉革命烈士、与赵醒侬共同战斗过的孟冰(袁玉冰)在《悼赵醒侬同志》文中的一段话:"醒侬同志是一个被压迫的青年,他在中学还没有毕业,因家贫而辍学,在长沙、常德等处曾做学徒。"
  也许赵醒侬没有去汉口做生意,而是去了长沙和常德学徒。"徒弟徒弟,三年奴隶,迟睡早起,终日劳累,残羹剩饭,半饱半饥,夏天要为老板打扇,公事完毕还要为老板娘抱小孩,倘若小孩哭起来了,免不了挨一顿藤条或竹杠。”几年后,他以"惨农"为笔名,写了《我做学徒时底苦况》,记下这段痛苦难忘的学徒生涯。注释:
  [1][3]江西党史资料第29辑《赵醒侬专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页。
  [2]中共南丰县委革命史给纂办公室:《府关大革命时期的资料)。
  [4]笔者采访过几位和赵醒侬一起从事过革命活动的老同志,如邓鹤鸟、朱大贞、王秋心等,他们都说赵醒侬的实际年龄要比方志敏的年龄大(方志敏出生于1899年),但大几岁,都不能确定。所以笔者此前多次执笔的《赵醒侬传》只好沿用1979年版《辞海》词目“赵醒侬"的出生时间.即1899年。

知识出处

趙醒儂传

《趙醒儂传》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赵醒侬牺牲后,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刊载文章誉他为“江西民族革命运动的先锋",1913年以来,江西人民“为革命而牺牲者”的“第一个”。赵醒侬烈士是诞生在南丰这块红色土地上的革命先行者,是江西党团组织的创建人,也是南丰人民为之骄傲的楷模。他1892年出生于南丰县城一个贫苦家庭,原名赵从干,早年在上海当店员。五四运动后,他改名赵醒侬,和许多觉醒的青年一样,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探索改造中国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他就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我产党党员,在上海"为无产阶级及一般被压迫群众做过不少实际斗争的革命工作”.1923年初冬,受中共党团中央派遣,赵醒侬回江西开展革命运动,先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委员会第一届委员长、中国共产党南昌独立小组组长、中共南昌特支第一任支部书记兼组织干事、中共南昌地委组织部主任,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组织部部校(实际主持工作)。1926年9月赵醒侬烈士被江西军阀杀害,时年仅34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