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糕点饮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农家美食》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232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糕点饮品
分类号: TS213.23
页数: 7
页码: 11-17
摘要: 粽子是抚州城乡著名的节令小吃。与华夏民族的传统习俗一样,抚州农家一般都在端午节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由于广受人们喜爱,现在市场上己是常年有粽子供应。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大量的新安江移民来到抚州,把江浙一带的粽子品种风味也移植到当地,极大地丰富了抚州地域的粽子饮食文化内涵。
关键词: 抚州市 糕点饮品

内容

粽子是抚州城乡著名的节令小吃。与华夏民族的传统习俗一样,抚州农家一般都在端午节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由于广受人们喜爱,现在市场上己是常年有粽子供应。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大量的新安江移民来到抚州,把江浙一带的粽子品种风味也移植到当地,极大地丰富了抚州地域的粽子饮食文化内涵。
  抚州农家粽子的制作原料主要是头年种植的上好糯米和山上采来的箬叶,其制作过程与其他地域大同小异,但也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制法、款式、大小、馅料以及数量规模等方面。
  制法上,要用稻草灰或茶子壳烧的灰淋水制作碱水,用于调拌糯米,目的是改进口味,同时增加在夏季的保质期。
  款式上别具一格,抚州农家粽子通常是一窝窝的,一窝粽子一般为12个,其中有1个大的,且放有咸肉或排骨等馅料,捆扎时居中,其余为小的,小粽子一般不放馅料,捆扎时围在大粽子周围,老人们说是大鸡带小鸡。
  大小及形状上也很有讲究。一般大粽子用米达到150克左右,小粽子用米一般为50〜75克,一窝粽子大约用米600克;形状上有方、圆、长棱各样,琳琅满目,尽兴发挥。
  包粽子的馅料有很多种,一般喜欢放一块过年杀猪时腌制的咸排骨或咸肉,口味独特;也有放几颗板栗的,香酥可口;有的农家还喜欢把糯米与红豆混合浸泡,一同包粽子,既口感好,又营养丰富,多彩多姿。
  扎粽子则用当下山里刚由笋变竹的嫩竹蔑丝,纤维长而韧性好,且清香怡人。不产竹子的地方则可用棕叶代替,或者干脆就用粗纱线捆扎也行。
  制作的数量和规模最能展示主人的家底及实力。家庭成员多,经济状况好,亲戚朋友多的,一般都要包很多的粽子。平日挂在走廊的竹竿上,一窝窝地挂了一大排,蔚为壮观。
  抚州农家粽子除了自家食用外,也是走亲访友的礼品,尤其是新婚夫妇回娘家的必备之品。
  二、清明果(舍捏糍)
  清明果和舍捏糍(鼠曲果)是资溪一带清明时节家用或招待客人的一种民间小吃。清明果是用鲜嫩的艾叶为原料,舍捏糍则是用舍捏草(学名叫鼠曲草)为原料。两者做法一样,原料均为纯天然野生植物,因均在清明前后采摘,故也有把它们统称为清明果的。
  【主要原料】艾叶或舍捏草,糯米,釉米。
  【制作方法】
  (1)准备草料。将艾叶或舍捏草洗干净放入加了碱
  的开水锅里煮烂后捞出揉碎备用。
  (2)磨制米果。选用上好糯米,掺少许籼
  米,用冷水泡6小时左右后,倒掉水加入碱3匙拌匀磨成米浆,再放入艾叶或舍捏草拌匀,也可两者混合磨浆(鲜艾叶或舍捏草1000克,釉米和糯米搭配1500克),然后滤干水。
  (3)准备馅料。分咸、甜两种口味。咸味馅料一般为:肉丁、香菇、墨鱼、新鲜春笋、藠头、大蒜、生姜、辣椒等,加入适量的油、盐一起炒熟。甜味馅料一般为:熟芝麻糊与糖混合。
  (4)擀皮包果。取一坨米果在手心捏成圆形薄片,然后把馅料包在其中,捏成圆形或长菱形,即成清明果(舍捏糍)。
  (5)蒸煮。在锅里将水烧开,把包好的清明果(舍捏糍)放进蒸笼里蒸大约15分钟左右即熟。
  三、乌米糕
  乌米糕是指南城县里塔、新丰街、上唐、株良等地农户,每年在农历四月初八时,家家户户采摘杜鹃花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的南烛树(俗称乌饭树)嫩叶叶汁浸米蒸煮,再经捶捣、调料而制成的糕点。乌米糕香甜可口,爽滑软韧,食后耐饿。乌米糕放置通风处阴
  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民间制作乌饭的米一般以糯米为主,掺入部分粳米,蒸煮后特别香润可口。其制作方法为:先到山上采一种叫南烛树(俗称乌饭树)的嫩叶,将糯米在乌饭树叶沥成的汁液中浸泡1天,再蒸熟并添加适量的白糖,在石碓中捣成乌饭麻糍,然后摊到面板上,撒上些许面粉芝麻粒,将捣烂的乌饭麻糍擀成约3.3厘米厚,上面再撒上薄薄一层芝麻粒,压实切为四方形。这样制做出的乌饭麻糍,
  别有一番风味。民间传说
  据传,四月初八吃乌米糕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目莲救母"的孝行。目莲是佛陀弟子,其母亲因生前罪孽被打入十八层地狱饿鬼道,受苦受难。目莲修行得道后,费尽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备了饭菜都被沿途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
  目莲为了让挨饿的母亲吃上饱饭,百思不得其法,为此,经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时为农历四月初八),目莲在无奈、烦躁之中,不经意地在山上随手摘下身边矮树上的叶子,放入嘴中无聊地
  咀嚼,发现这种树叶香润可口,叶汁乌黑。目莲心想,如果用这种树叶汁浸米,烧成乌黑的米饭给母亲送去,饿鬼狱卒不知何物,就不会遭抢。于是目莲就将采摘的树叶(即南烛树叶)拿回家捣碎,用叶汁浸米,蒸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果然,饿鬼狱卒不再争抢,目莲的母亲总算吃上了饱饭。
  目莲也最终救母脱离饿鬼道。为了褒扬目莲的一片孝心,民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乌饭,并一直流传至今。
  民间吃乌饭习俗历史悠久,代代相传,除了纪念''目莲救母”的孝行外,还有其独特的营养药用价值内涵。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将制作乌饭的方法收录其中。《本草纲目》载:"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有俗话说,“吃了乌饭糕,蚊子不会咬”,用"乌饭树”嫩叶汁与糯米制成的乌饭麻糍食后能驱蚊蝇。现代医学也证明,乌饭树叶具有益精气、强筋骨、明目、止泻等功能,具有独特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衰老植物。
  四、熬浆团子
  熬浆团子是临川乡人的传统食品。是用晚稻米(最好是一季晚稻米)作原料,先将晚稻米放入水中浸1〜2个小时,接着洗净过滤, 用石磨磨成米粉浆,然后将米粉浆装入布袋滤干水分,再将浆粉放入铁锅中加热,一边加热,一边用铁锅铲或木棒搅拌,直到浆粉熬熟为止,之后起锅,用人工搓成圆形或长条形小丸子。丸子做成后,可根据人们喜爱的口味进行烹调、加工、食用。
  五、芝麻米爆粥
  乐安一带人家多有在春、冬两季,更多在每年正月制作芝麻米爆粥食用。因为这一带人家一日三餐吃的饭均在早上将米煮后再蒸制而成,故一般在早上借煮米后留下的稀粥加制芝麻米爆粥。这是老少皆宜、人人都喜欢的饮食,尤其在寒冷的早晨,家人们围着火炉或围坐在晨阳之下喝之,倍觉暖香温馨。
  要制作芝麻米爆粥,首先要制好米爆。米爆以手工制成的为好。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用清水浸泡数小时后滤去水,放入蒸屉蒸熟成糯饭(防止熟过烂);把糯饭倒入竹盘中待冷,加入谷壳与粗糠,轻轻地拌匀(促成糯饭粒分开和干燥),置太阳下晒干后用木板压擦开,使糯饭成一个个单粒,用竹筛和风车将干糯饭与谷壳米糠分离;再将适量(分多次)干糯饭放入锅中,加干洁均匀的细砂和少许油以文火炒,以成糯米爆;用漏砂勺打起并筛去砂,将米爆倒入竹筛盘中(油砂可反复使用),待热气散发后,再倒入干洁的小口缸或塑料袋中,密封保存以备用。
  制作芝麻米爆粥时,将洗净的芝麻放入牙钵中加少许水碾烂后,倒入在锅中沸腾的稀粥中,再加入适量的米爆和食盐,搅匀,最后加入适量用清水调好的薯粉液,边加边搅匀,即成芝麻米爆粥。
  六、麻糍
  麻糍又叫糯米糍,是抚州地域传统的农家小吃。旧时,每逢过年节或办喜事,农家都要打麻糍以示庆贺,或作为礼品,粘上红纸送人。农村当集或庙会上也会有此类食品销售。
  打麻糍主要有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蒸糯米饭。一般是把当年收割的糯谷加工成米,经淘洗后,浸泡一夜,然后用饭甑蒸熟成糯米饭。
  第二道工序:打糍。清洗好石碓(即石臼,也叫釜口), 把蒸好的糯米饭放入碓口里,然后用专用的木棰先把糯米饭挤烂,再用木棰反复敲打(即将木棰高举过头,然后重重地打下),使饭粒慢慢变成糍糊。挤糯米饭的操作要领是,木棰
  要从边上往中央方向边挤边转,并使饭团始终处于碓口的中央部位。打糍则要打饭团的中间位置,另有一人不停地用手把饭团往中间送, 木棰要不停地蘸水,以保持润滑,直至完全打成糊,看不到糯米饭的细小颗粒,麻糍就打成了。第三道工序:捏糍。把打好的麻糍乘热从碓口中捧出,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竹垫或擦洗好的八仙桌上,然后捏成所需大小和形状的糍果。捏糍前要准备好炒熟的豆屑、芝麻和白糖等佐料,以便捏好的糍耙沾上豆屑、芝麻和白糖等就可直接食用。同时,豆屑还有防止糍耙粘手的作用。
  七、擂茶
  流行于黎川、南丰、广昌一带的擂茶,是祖国茶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以古朴见趣,以保健见效,闻名遐迩,蜚声中外。擂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它是一种复合型饮料。
  擂茶,古时候人称“三生汤"。最初它是用大米、生姜、茶叶三种原料为主制成的一
  种风味饮料。
  历史沿革
  据有关史料载,喝擂茶起源于东汉。当时,名将马援路过河南商洛山中,时值盛夏,瘟疫在军中流行,寻医问药,不见好转。当地的一个老婆婆见马援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非常感动,便自愿献上祖传秘方"三生汤",很快就制止了瘟疫的流行。因为茶叶、生姜具有解表、驱寒湿功能,加上用山苍子树做成的擂茶棒,在研磨擂茶时产生芳香去秽,以致疫情得到控制。
  现在山里人婚丧嫁娶,凡有好事、喜事都请吃擂茶。当地民谚:"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正月里请吃擂茶,叫吃"新茶”。中秋节请吃擂茶,叫吃"月光茶"。还有"新人擂茶”"满月擂茶" "升学插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擂茶文化。
  擂茶的原料主要是茶叶,制作时将茶叶置于陶盆,用尺许长的木梓擂茶棒频频转成茶糕,加盐腌制,放入罐中贮藏。吃时倒少许于碗中,加上炒熟的芝麻、油炸黄豆、花生仁、猪排骨等佐料,这样冲开的擂茶,呈鸡汤色,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沁人肺腑,不仅有茶叶的淡雅芬芳,更因吃时偶有几粒芝麻、黄豆、花生仁嚼碎,奇香满口,令人心旷神怡。擂茶必须趁热喝,最好是开水刚下,热气来不及散开时,撮起嘴"咕噜”地喝上一口,这时顿觉心胸开阔,口里留下一股散不尽的香气。有人说吃擂茶,第一口口舌生津,第二口通体舒畅,第三口口颊留香。虽有夸大溢美之词,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凭空捏造。喝完茶水后,便将茶脚及其配料细品慢嚼一并食用。总之,一碗擂茶下肚,筋骨舒展,精神抖擞。
  擂茶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保健和医疗价值。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擂茶具有清心明目,提神醒脑,
  养胃健脾,养颜美容,润肠润肺,清热防暑等功效。山里人根据山区气候特点,在春夏湿热时,擂茶内常添艾叶、薄荷叶等,以祛湿清热。在秋天干燥时,容易口干舌燥上火,常添加菊花、金银花,以清热润燥。在冬季严寒时,常加辣椒、桂圆,以抗寒保温。还可在擂茶中添加其他中草药以作食疗,如对田间劳作过度的暑湿患者,可添加鱼腥草、蕾香、陈皮和擂茶脚一起研磨冲饮叫"防暑擂茶”。对患有轻微热毒患者,添加凤尾草、佩兰草、铜钱草和擂茶脚一起研磨冲饮叫“清热擂茶"。因为这些中草药在山区农村一般都能采到,且疗效甚好,故流传至今,长盛不衰。
  凉桶子糕
  凉桶子,又叫凉粉子,也叫''乒乓籽”,学名叫薜荔果,桑科植物,为多年生藤本,形似秤砣,绿色。取其果囊制作的凉桶子糕,是资溪农村很流行的夏天解暑佳品,口感滑润,清凉解渴,食时可加糖,也可加盐,以调口味。
  【制作方法】在村头屋旁采集薜荔果所结的籽,取出籽内的囊物,用纱布包好,用力搓挤,使其液体溢出,然后将液体倒入桶内,用适量的凉开水(或井水)冲兑成透明结晶体,即成凉桶子糕。

知识出处

抚州农家美食

《抚州农家美食》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抚州农家美食》对抚州悠久农业历史、丰富农业资源、优质特色产品、种养加工技术、农业产业发展、深厚农耕文化、传统美食工艺、现代农业实践等方面,以图文并茂、理例相联、雅趣共辉的形式进行全景式展示,把抚州农业的辉煌历程、巨大成就和美好未来。抚州农家美食首推民间小吃,也叫农家小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凝聚着淳朴的草根原创。抚州民间小吃起源于农家,根植于乡野,是最原始、最地道,也是最具魅力的农家美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