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从姑山上祭恩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59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从姑山上祭恩师
分类号: I207.37
页数: 16
页码: 303—318
摘要: “第二节 从姑山上祭恩师”主要描写了汤显祖与罗汝芳在南京一别两年后,老师罗汝芳去世。之后,汤显祖两上南城从姑山祭奠老师,一次是前往广东徐闻赴任,途经南城,他登从姑山祭先师。另一次是与达观禅师、临川知县吴用先同登从姑山,共同祭奠先师等内容。
关键词: 汤显祖 纪念 姑山

内容

汤显祖与罗汝芳在南京一别两年后,老师罗汝芳去世。之后,汤显祖两上南城从姑山祭奠老师,一次是前往广东徐闻赴任,途经南城,他登从姑山祭先师。另一次是与达观禅师、临川知县吴用先同登从姑山,共同祭奠先师。
   一、汤显祖与罗汝芳南京之会
  岁月悠悠,情悠悠。在从姑山学成之后,汤显祖告别恩师,老师以诗相赠。之后,汤显祖或外出游学,或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中得进士。次年,汤显祖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秋天,汤显祖离开京城,自山东入南京,且行且游,并写下了一些诗篇。如离京之时写下了《除南奉常留别沈胤盛亳州》诗,一路走来,写下《出都晚登里二泗道院高阁》《逢采药者关外》《别梅固安》等诗,至山东境内,又写有《临清哭王太史懋德》《阳谷田主人园中》《汶上怀右武淮扬》《南旺分泉》《鲁桥南望山》《夜泛鱼台河》等诗。汤显祖“八月十日到官寺”,从此开始了南京的工作与生活。
  此时的南京是明朝廷的陪都。南京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城市,有过江宁、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集庆、应天、白下等名称。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统一天下,定都南京,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明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侄儿建文帝朱允坟帝位,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将南京改为留都,设南京六部等机构,人们又称它为南都、留都。此时的南京仍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许多文人雅士的集居地,虽有六部机构,但极少有实际政务,形同虚设,养了一批闲职官员。这些官员中有些是受到排挤或受到处分而安排到南京六部为官。而汤显祖不是这类情况,他喜欢南京,自己要求来的。他在《初入秣陵不见帅生,有怀太学时作》,诗云:
   佳人迟暮思何其,直是郎潜世不知。
   世路未嫌千日酒,才情偏爱六朝诗。
   入门便坐从炊黍,上榻横眠听解颐。
   独怪过江愁欲死,眼前秋蟹要人持。
  帅生即帅机,汤显祖的老乡,比汤显祖长十余岁,与汤显祖私交甚笃。汤显祖在未进士前,曾两次到南京游学都得到帅机的接待,时帅机任南京礼部郎中。而此时汤显祖任职南京,可好友帅机已远在贵州思南任知府,不免回忆当年情景与思念友人,诗中还表达对南京的喜爱,“才情偏爱六朝诗”。前临川知县司汝霖在吏部任职后,给汤显祖写信邀请他北上任职,有人认为此是司汝霖受人之托欲拉拢汤显祖,而汤显祖加以拒绝,于是给他回信告诉说很喜欢南京并陈述了多条理由。不管情况如何,汤显祖在《与司吏部》陈述的理由,看起来也多是事实。汤显祖列举了五条:一是离家近,“南都去家,水行风利,可五日所。家大人不远一来至,月一相闻也”。二是妻亡子幼,“仆亡妇二年矣。遣息阿蘧八龄,阿耆六周耳。推燥分甘,用父代母,至今两儿尚枕藉怀腕,行则牵人衣带,引凉避风,衣食加损,视病汗下,非仆不可”。三是北上开支大,在南京可获家中支持。“南郎多宫舍,人从酒米家来。”四是体弱多病要吃药多休息,而在朝为官多劳累。“徙此则朝请谢谒,常尽辰午,失食。道地精药,多不至北。取假频数,大吏所恶。且曹事沓近,宁当舒枕卧邪?”五是不适应北方暑雨寒风,“南北地性,暑雨寒风,清污既别;飞虫之属,各有所多,南暑可就阴息,雨适断客为趣耳”。总的来说,在汤显祖看来,还是应待在南京为好。他说:“仆之有南,如鱼之有水,精气之有垠宅也。”“倘得泛散南郎,依秣陵佳气,与通人秀生,相与征酒课诗,满俸而出,岂失坐啸画诺耶。”
  太常寺隶属于礼部,是掌管礼乐祭祀的机构,本是一个清闲的部门,而南京太常寺就更加清闲了。汤显祖没事,白天出游玩乐,观观景,喝喝酒,把南京的景点游了个遍,写些诗记游,也写些怀人之作,晚上读读书。日子过得还是很闲散,写的那些诗文也是受到人们的欢迎。好友邹迪光在《临川汤先生传》里记录汤显祖在南京时的生活情形。我们还可以看几首汤显祖的诗,如《夜月太玄楼》(楼在神乐观)诗云:
   芙蕖花发出城游,江光云色映芳洲。
   下榻萦回金碧影,开灯还动紫华楼。
   楼前袅袅垂云幄,楼上嘈嘈奏天乐。
   何如邀佩戏层城,直似吹笙停半岳。
   轻风拂袖解人酲,急雨能添别院清。
   高兴明星一回首,琪树苍茫河汉声。
  诗写夜里游太玄楼情形,观江景,听奏乐,生活多悠闲自在。再如《太玄楼留客》写的也是夜里在太玄楼所见、所为与所感。“能通月色和烟色,可听风声杂雨声。”“风灯密竹雨珠跳,漪漪晔晔又潇潇。偏多宿鸟翻冥密,只有啼虫隐寂寥。”“若道我疲玄夜酒,相看谁是竹林人?”又如《大楼僧真这》有诗句:“为忆年时歌吹晚,月明乘醉下青溪。”这些写的都是他在南京的诗酒游乐生活。
  政治总是无处不在的,与人们特别是政府官员的生活息息相关,尽管汤显祖处于远离京城的南京,似乎离政治远了,但他的一些朋友总是在政治的旋涡中沉浮,也为他所牵挂。万历十二年(1584),汤显祖在赴任途中作《甲申见递北驿寺诗,多为故刘侍御台发愤者,附题其后》,诗云:
   江陵罢事刘郎出,冠盖悲伤并一时。
   为问辽阳严谴日,几人曾作送行诗?
  万历四年(1576),御史刘台弹劾张居正专擅威福,夺职为民。张居正借事戍刘台广西。万历十年(1582),刘台死于戍所,同日,张居正亦死。次年,刘台复原官,赠光禄少卿。钱谦益在《列朝诗集》中说:“先是过客题诗哀刘侍御者,遍满驿壁,义仍书此诗,后人遂绝笔。’
  万历十三年(1585),他还写诗送那些遭贬的友人,如屠隆。屠隆(字长卿)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被劾,后削籍归鄞县。汤显祖写有《怀四明先生并问屠长卿》,其中有云:
   赤水之珠屠长卿,风波宕跌还乡里。
   岂有妖姬解写姿,岂有狡童解咏诗?
   机边折齿宁妨秽,画里挑心是绝痴。
   古来才子多娇纵,直取歌篇足弹诵。
   情知宋玉有微词,不道相如为侍从。
   此君沦放益翩翩,好共登山临水边。
   眼见贵人多卧阁,看师游宴即神仙。
  诗中充满对朋友的思念与宽慰之情。再如《送臧晋叔归湖上,时唐仕卿以谈道贬,同日出关,并寄屠长卿江外》,臧懋循字晋叔,官南京国子监博士,后罢官。唐伯元字仕卿,广东澄海人,被降职海州,同时汤显祖还专门写有《赠唐仕卿谪归海上》。丁此吕揭发嵇应科、陆檄等人科场作弊事,相辅申时行授意吏部尚书杨巍上疏反驳,万历帝对论辩双方都贬官,尽管丁此吕属正义方,也被贬为潞安判官。汤显祖对他的不幸深表同情,也为自己有职无权不能为朋友进谏而愧疚。他在《答王恒叔给事忆丁邹二君》诗中说:
   传来玉阶连城起,只愁兰叶妆门委。
   山川白云徒间之,日月河清会有几。
   飘飘欲羡茂陵人,郁郁自怜金马客。
  王恒叔即王士性,号太初,浙江临海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确山知县。历任礼科给事中、广西参议、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不久致仕归里。丁邹即丁此吕和邹元标,他们三人都是同年进士,王士性与邹元标关系甚好,王视邹为“生死存亡,能不易念”之友。邹元标也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遭贬。次年,王士性丁忧回家,汤显祖误认为他也遭贬,于是汤显祖给王士性写诗,兼怀丁、邹二友。诗劝慰友人与其郁郁自怜做官,不如做个令人羡慕的自由人。汤显祖似乎在向人们宣示自己厌倦官场。
  万历十四年(1586),罗汝芳在南京见到了汤显祖。此时汤显祖已在南京生活了三年,罗汝芳向学生了解生活与工作情况,该批评的批评,该赞许的赞许,同时汤显祖与其他师兄弟一样跟随老师在南京讲学、辩学。
  这年仲夏,罗汝芳与同年进士、好友周柳塘两人决定结伴从南城从姑山出发,他们到南京时已是夏末。到了南京后,他们邀约焦竑、李如真、汤显祖等知己三五人,聚集在僻静的永庆寺论学。杨起元在《明云南布政司左参政明德夫子罗近溪先生墓志铭》中也说:“丙戌,麻城周柳塘公来访,同舟下南昌,游两浙,至留都。日与朱子廷益、焦子竑、李子登、陈子履祥、汤子显祖等谈学城西小寺。未几,同志咸集,会凭虚阁,会兴善寺。”城西小寺即永庆寺,永庆寺位于南京城内五台山东侧。这里修竹如栉,虽是夏末,却暑气全无,气候宜人。没得多久,这僻静的气氛就被络绎而来的社会名流、各级官员打破了,周柳塘因身体不适而离开南京回家,罗汝芳则继续留下讲学。
  由于永庆寺地境偏僻,狭小,而“南都人士多从之游,户履常满”。南京国子监祭酒赵志皋集六馆师生又邀罗汝芳到由朱元璋亲自题额的鸡鸣寺讲学。“部寺诸大夫尝以暇日会先生,谈性命之理。”赵志皋作为南京国子监祭酒,算是学界的重要人物,由于他的邀请,其讲学规模比先前大多了,加上讲学地点又在鸡鸣寺这么一个威名远扬的地方,自然特别引人注目。罗汝芳在南京讲学一月有余,讨论的话题广泛,形式活泼,每讲一堂,听者常常达数百人,所论总能够鼓舞人心,产生大影响,讲义后被辑录成《会语续录》。赵志皋在《刻会语续录序》中记其盛况说:
  一集数百人,闻先生之言,欣欣有感动意。先生之言,大都指点人以心体至大,真机见前,通天通地,亘古亘今。不为卑琐之论,而一念为己、为人之意,真有不厌不倦者耳。其言而不察,则或迂之、远之,余则以为坦平大道,人人可由,家常茶饭,人人可食,所谓学之得其大者也。而隐微自得处,亦可以默识之矣。先生每会中所讲,退即次第其语录,成一篇,皆详其指趣,略其问辨。
  杨起元在《文塘黎先生墓志铭》里说:“岁丙戌,侍近师再至,会凭虚阁。时主会者,太宗师赵公,故诸生无不至。绅衿之士,外及缁黄,下逮仆从,殆万人。师为说《中庸》‘费隐’及《大学》‘明明德’之义,皆自爱亲、敬兄、慈幼、平等处发之,无不听悦。”杨起元在《知好录序》里又说:“为说‘费隐章’于凭虚阁。盖三昼夜而毕。门人录之成书。”赵志皋在《近溪罗先生墓表》里说:“(近溪)来游白下。时部寺诸大夫及都人士,日会百计,翕然从之。予时率六馆师生,延先生大会凭虚阁,悉剖底蕴。予得其精绪者,录而梓之。”他们记录都是这次罗汝芳在南京讲学的实况。
   为了勉励诸生,罗汝芳也写下了《勖白下诸生四条》:
   域优圣神,位参天地。大君子之为志也,要当如是。
   原本六经,孚通百世。大君子之为学也,要当如是。
   尊主福国,显亲扬名。大君子之为出也,要当如是。
   乐已居珍,育英寿脉。大君子之为处也,要当如是。
  在南京每一场的讲学都有弟子做记录与整理,后编辑成章,再后又将此汇编成册。因为以前各处讲学编有《会语》,本次的讲稿就题名为《会语续录》,赵志皋作《刻会语续录序》,于第二年刊刻印行。在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中对《会语续录》介绍说:
  《会语续录》二卷,明罗汝芳撰。是编乃万历丙戌汝芳游南京时讲学之语,其门人杨起元加以评语。国子监祭酒赵志皋为之付梓。以先有《会语》,故名《续录》。前有自题,称与年友周君到白下,声闻大老,络绎往来。时周君以小恙先归,余未得去。时诸大老于兴善方丈,鸡鸣凭虚久,亦联有讲会,拉余偕往,乃裒成兹帙,既而大司成激阳赵老先生贻音促付梓氏。且云诸老先生意固均此云云。盖以夸讲席之盛。其开章第一条云:今日吾侪聚讲凭虚,是天下文明一大机会。大宗师诸僚及诸俊彦不下千人,皆应期而集,以昌明昭代圣化。于道脉固当光显,即文字精英亦于此须发露妙义云云。其词气亦似禅僧登座语也。
  罗汝芳的南京之行达一月有余,讲学影响很大,自然对汤显祖也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在这些日子里,汤显祖或听讲,或参与论学,在学问上也大有进展,其间老师了解到他在南京的“现实表现”后,对他提出了批评。这一年汤显祖三十七岁,他写了一首长诗《三十七》对自己人生所走过的路做了小结与反思。从汤显祖的反思看,这一次的罗汝芳南京之行,对汤显祖今后的发展取向都产生重要影响,具有转折点之意义。
  《三十七》诗中对于他三十七年来的人生历程进行了梳理,其间有不少令人引以自豪的地方,如“初生手有文”“过目了可帙”“俊气万人一”等。而自此之后就少有可让自己骄傲的事了,入仕前的雄心壮志似乎随流水而逝,沉湎于歌酒游乐,失去了积极进取之心,对于性命之学也缺乏钻研,也多了几分茫然。后来,汤显祖还在他的《秀才说》里进行了深刻反省。他说:
  十三岁时从明德罗先生游。血气未定,读非圣之书。所游四方,辄交其气义之士,蹈厉靡衍,几失其性。中途复见明德先生,叹而问曰:“子与天下士日泮涣悲歌,意何为者,究竟于性命何如,何时可了?”夜思此言,不能安枕。久之有省。
  一个多月后,时令已是秋天,罗汝芳南下,经安徽的芜湖、泾县、宁国、池州、祁门。在这些地方,他又“大会同志”。宁国府更是他曾经治理过的地方,他的到来受到了热烈欢迎。会后,再经江西的饶州,回到家乡南城。汤显祖继续留在南京生活与工作,后任南京詹事府主簿、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他完成了《紫钗记》的创作,同时还独立完成了《宋史》初稿的编纂。万历十九年(1591),闰三月二十五日,汤显祖上《论辅臣科臣疏》。五月十六日,他被贬谪徐闻典史,离开南京回临川,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南京生活与工作。
   二、九月初九祭恩师
  万历十四年(1586),罗汝芳年已七十二岁。这次南京之行,是汤显祖与业师罗汝芳的最后一次见面。此后,两人不曾有见面的记载。次年,罗汝芳还去了福建建阳等地讲学,门人编有《建阳会语》。自福建回家后,即一直在从姑山上静养。万历十六年(1588),农历九月初二,罗汝芳去世。罗汝芳去世后,汤显祖先后两次上从姑山祭奠老师。
  万历十九年(1591)五月,汤显祖被贬官徐闻,任徐闻县典史。当月,他冒暑出南京回临川,一路颠簸,病魔缠身,自长江水路而上,入抚河,至家。这次,汤显祖既遭贬又生病,病还不轻。他有一首诗,写了这次生病情况,诗题介绍了病情,即《辛卯夏谪尉雷阳,归自南部,瘤虐甚,梦如破屋中月光细碎黯淡,觉自身长仅尺,摸索门户,急不可得。忽家尊一唤,霍然汗醒》,诗云:
   病枕魂销月影微,抛残家舍欲何之?
   恰逢慈父呼亡子,得见三三二二时。
   梦中沉似月黄昏,破屋踉跄苦索门。
   幸好家公与留住,不须炎海更招魂。
  由于重病,他只好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再出发赴任。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治病,已是深秋,他得出发去上任了。汤显祖从抚州城的瑶湖登船,沿抚河逆流向南行,行二十里到了临川青泥的广溪,即外祖家,住了一个晚上,次日下水,过石门。石门属金溪县所辖,也是一个古镇,在唐朝有著名的石门寺,在广溪的对岸不远处。他写下了《初发瑶湖次宿广溪(别吴十一舅隆八弟)》,诗云:
   病瘦那临镜,清虚欲衣绵。
   舂粮三月外,伏枕一秋偏。
   吉日将行色,殊方或胜缘。
   暑过新雨薄,气逐晚云鲜。
   堂上行犹怯,低窗寝似便。
   命飘危叶起,相湿死灰然。
   君子能无疟,良医幸有全。
   月窗催药杵,云户隐书笺。
   气弱难扶饯,装轻得漾船。
   斑斓垂地泣,葱郁旧茔怜。
   故故随摇曳,悠悠独溯沿。
   金堤斜照落,瑶水暮风旋。
   客梦初移枕,劳歌始扣舷。
   外家依广下,中国向穷边。
   盱赣江连峡,雷琼海隔天。
   沧浪谁莞尔,歧路欲潸然。
   星谪郎官远,心知宅相贤。
   赋诗耆旧引,樽酒乐人传。
   鸠祝人难老,鹏扶尉欲仙。
   山川弥望积,丘壑几时专。
  从诗中可知病已稍好,但仍瘦弱,为了赴任只好轻装出发,沿河风景也很漂亮,千金陂上已是斜阳洒金。千金陂始建于唐代,后历经修缮,最晚一次是在明万历六年(1578),汤显祖还为此写了《金堤赋》。行至广溪,暮色正浓,他上岸在外婆家住了一晚,次日告别舅舅等,继续沿河上溯,直抵南城。在南城登岸,时为九月初九。
  南城对于汤显祖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少时就学于南城从姑山,常往返于临川与南城间,一路风景总被他记起,写入诗中。曾写有《春暮南城道中》,诗中写暮春时节,风和日丽,草长蝶飞,清香宜人。诗云:
   束发慕神赏,春游时复为。
   云霞开障叠,风日守涟漪。
   蛱蝶香匀粉,蜘蛛晴吐丝。
   那能芳树下,重见爵钗垂?
   汤显祖也常逛南城县城内,看风景,探朋友。他写下过《高空山晓望呈益殿下一首》诗,诗中描写了益王府的富丽。诗云:
   曲水萦尊醴,诸峰揖冕旒。
   晨霞标彩观,宿雾霭玄洲。
   玉叶千秋树,银床百尺楼。
   紫庭风日好,花柳亦忘忧。
  麻姑山更是汤显祖常去的地方,有多首诗写自己游麻姑山。他在诗中屡屡提及“麻姑”“盱姥”等,这也说明他与麻姑山、与南城有着深厚的感情。游麻姑山诗如《逢南都张觅玄麻姑山中,从余来华盖,便辞去游河关》,其中有云:
   东南要麻姑,去看沧海尘。道逢都水使,刁露脯苍麟。
   南问南岳君,乃是魏夫人。
   银筒閟丹藻,绿蕴有书存。
   红泉过灵谷,王郭两金昆。
   更揖浮丘子,吹箫响云门。
  红泉、灵谷、云门皆是麻姑山中景点。灵谷山在麻姑山南,即观音岩。相传岩上有仙人掌迹若手托焉。红泉在麻源三谷,谢灵运有诗咏之。云门在麻源三谷,其地有云门寺,明代学者左赞(1424—?)曾书“云门”二字。王、郭二仙及浮丘子都是与麻姑山相关的仙人。浮丘子在汉昭帝时,炼丹于麻姑山,有丹井及飞升台遗迹在山上。王仙和郭仙都是浮丘子的弟子,在麻姑山得道。《游卓斧金堤,过白洲保,望天堂云林,便去麻姑问道》等,写的也是游麻姑山。
  从临川到南城,路程不远,从水路,不用两天即到达。九月九日到了南城县城。这一天正是重阳节,有登高思亲的习俗,他便来到了从姑山上。先生罗汝芳已在三年前的九月初二去世,正值周年之际。此时,汤显祖心情颇不宁静,自己病体未痊,又遭贬蛮烟瘴雨之地,此行多艰,前途未卜。老师又离世三年整,二十余年前从学于老师跟前,正是同学少年时,心有凌云之志,可眼前物是人非。思前想后,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虽有好友相伴同游,但仍好不伤感。从姑山西面的麻姑山依然满眼青翠,脚下盱江依然如练,船来帆往。从姑之东,黎河依然北流,在不远处与盱江汇合,奔流前行,也正是他来时的路。北面郡城红墙碧瓦,屋舍俨然。南城山水依旧,郡城如昨;而脚下的从姑山景依旧,人非昔。从姑山房仍在,老师书写的“飞鳌峰”三个巨型大字依然镌于飞鳌峰东面赤壁之上,沐浴着春风与秋雨。玉泠泉仍在,洗心池仍在……当年风物仍在,唯独老师不在。然而老师音容宛在,耳畔似乎书声琅琅,论辩声阵阵。在从姑山房里,汤显祖祭奠老师。在祭拜完之后,他告别在南城的朋友。惜别之时作《入粤过别从姑诸友》诗赠别友人:
   祠郎怀酒忆京华,夜半钩帘看雪花。
   世上浮沉何足问,座中生死一长嗟。
   山川好滞周南客,兰菊偏伤楚客家。
   欲过麻源问清浅,还从勾漏访州砂。
  这次汤显祖在南城逗留,一是要祭拜老师,二是看望旧时好友。益王府里也有他的朋友,于是去了益王府,受到王府的接待,临别时作《侍宸殿赠益藩老内史》诗:
   玉皇分与旧貂珰,白发宫牌翠佩长。
   扫地焚香春殿里,总延词客奉君王。
   曾叩仙都宿侍宸,君王台殿百花新。
   伤心不向梁园老,白首湘江汉逐臣。
   凤岭参差作侍臣,天潢南畔见河津。
   得知飞盖西园夜,谁是抽毫赋月人?
   占仙亭接大罗天,凤舞鸾歌得几年。
   并道淮王好宾客,麻姑真作酒为泉。
  在南城作短暂停留后,汤显祖离开南城,继续从盱江逆水行舟经南丰,至广昌靠岸,陆路南下广东,过惠州,游罗浮山。这一路总想起少时从姑山读书情形,绵绵思绪不断。在罗浮,他写下了《罗浮夜语忆明德师》诗。 一晃七年过去了,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初春,汤显祖自遂昌任上赴京上计。上计之后,汤显祖弃官回到临川,决定像陶渊明一样赋归,离开了官场。这样他感到轻松,可做自己该做的事。春去冬又来,就在农历腊月底大家忙过年的时候,达观突然来临川会见汤显祖。春节一过,汤显祖和达观大师、临川知县吴用先三人,不畏寒风,不惧冷雪,沿抚河逆水南行,来到盱江边上的从姑山凭吊与追思罗汝芳。他和达观都写了诗悼念这位思想大师,汤显祖《己亥春送达公访白云石门,过盱吊明德夫子二首》诗云:
   残雪疏山发暝烟,卷帆春度石门前。
   空宵为梦罗夫子,明月姑峰一线天。
   小住袈裟白云地,更过石门文字禅。
   平远空高一回首,清浅麻姑谁泊船。
  他们一路上,踏过疏山的残雪,风卷船帆渡盱江,石门寺里吊禅师,明月姑峰祭先师。明月里,站在高高的从姑山顶,四周平坦空旷,对面麻姑山上锦溪水迎面而来。拜祭完罗汝芳后,达观要回庐山。现在他们又匆匆忙忙从南城下盱江,顺流而下,返回临川。然后汤显祖与达观一同赴南昌。在南昌与达观分别后,汤显祖独自返回临川。
  汤显祖写下多首诗记录此行,除上述外,再如《达公过盱便云东返,寄问贺知忍》《达公来别云欲上都二首》《谢埠同紫柏至沙城,不肯乘驴,口号》《别达公》《章门客有问汤老达公悲涕者》等。汤显祖此行去南城祭拜老师,不仅是因为陪同好友达观,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老师怀有深深的怀念之情。他在《梦觉篇》诗序里说:“戊戌岁除,达公过我江楼,吊石门禅,登从姑哭明德先生往反。”一个“哭”写出他对老师的深情厚谊。南柯记·召还南柯记·卧辙

知识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汤显祖与罗汝芳》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汤显祖与罗汝芳》该书以罗汝芳从姑山办学、汤显祖从姑山求学、“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情之大窦”与“赤子之心”、“空宵为梦罗夫子”等五章的篇幅,论述了罗汝芳与汤显祖的师生交谊,罗汝芳心学思想对汤显祖为人、从政乃至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