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罗汝芳对汤显祖从政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577
颗粒名称: 三、罗汝芳对汤显祖从政的影响
分类号: K82
页数: 6
页码: 205—210
摘要: 汤显祖与罗汝芳的交谊深厚,其从政受老师的影响也很明显。首先,他们求仕经历相似。罗汝芳先后两次会试,第一次是以“吾学未信,不可以仕”为由弃考而归;另一次是十年后,在抚台的督促下赴考,中进士。而汤显祖前后五次参加会试,中得进士。
关键词: 人物传记 罗汝芳 汤显祖

内容

汤显祖与罗汝芳的交谊深厚,其从政受老师的影响也很明显。首先,他们求仕经历相似。罗汝芳先后两次会试,第一次是以“吾学未信,不可以仕”为由弃考而归;另一次是十年后,在抚台的督促下赴考,中进士。而汤显祖前后五次参加会试,中得进士。隆庆四年(1570),汤显祖参加乡试获得第八名的好成绩,次年参加会试不中。万历二年(1573),落第而归;万历五年(1577),因为拒附张居正,落第而归;万历八年(1580),因拒附张居正,弃考而归;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次年,汤显祖考中进士。汤显祖有两次考试都是张居正当朝时,张居正不仅把持官场,还把持考场,不顺其意愿而未能考中。汤显祖宁愿落第也不愿曲意奉承。
  两人对于仕途的淡然态度相似。罗汝芳调任云南时,就想辞不就,后由于夫人的劝说和朝廷的一再催促,他才赴任。他在给家里的一封信里也说:“我初意欲告病归,今且在此小住。盖同僚与士民亦皆知向学,久之必有可观,亦不孤万里远来一遭。”万历五年(1577),罗汝芳致仕回家,他并没有伤感,相反正好遂了自己的心愿。他写下了《致仕偶兴》诗:
   乾坤到处有行窝,解组飘然发浩歌。
   传世幸遗清白吏,居官已入孝廉科。
   隐心秋水眠凫鸭,诗兴春风长薜萝。
   俯仰自知无愧怍,渔樵伴里听那何。
  他回到了从姑山房,有弟子问他:“师以讲学罢官,盖少辍以从时好?”罗汝芳回答说:“我父师止以此件家当付我,我此生亦惟此件事干,舍此不讲,将无事矣。况今去官,正好讲学。”辞官后,罗汝芳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讲学活动中。
  汤显祖对于做官不是很有兴趣。万历二十五年(1597),他上京向吏部告归,谢绝了众多的挽留,毅然返回临川老家。邹迪光在《临川汤先生传》中说:“又以矿税事多所跋整,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已抵家,浙开府以复任招,不赴。浙直指以京学荐,不出。已无意仕路……”后来,汤显祖再也没有踏入仕途,而是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戏剧创作之中。
  两人都以德治邑,以贵生为要。他们治理地方多以教化为手段,并取得了成绩。罗汝芳为官一地,所到之处都要办学、讲学,教化百姓,特别是对百姓讲孝、悌、慈的道理,讲遵守《圣谕六言》的重要。因为讲学而使一方之官风民风大变,促进一地一邑面貌一新。罗汝芳在太湖以教化为己任,以“兴教化、美风俗、淑人心为首务”。他创建了同春书院,并常到书院讲课,“与诸生谈经辩难,启发无倦”。罗汝芳还将县里有些公事也决之于讲堂。百姓有过错,施之以训诫,而少用刑讯,由此,深得民心。《太湖县志》记载:
  嘉靖中,知太湖务以德化民,辟讲堂与诸生明对圣学,公事亦多决于其中。吏民有过,谆谆训诫,刑虽设而不用。时单骑寻胜,樵竖不知其为官也。乃自作歌曰:我马饮清泉,清泉照我马;童子不知官,纷纷来马下。
  万历间,张居正意欲对于那些重刑犯多以死刑判。云南巡按李愚所请罗汝芳详加审查。经过审查,罗汝芳处决的罪犯很少,更多的是被释放。罗汝芳的做法明显有违张居正之意,如果张居正怪罪下来,可是担当不起。李愚所对此颇为担心,便问罗汝芳说:“不致取怒耶?”罗汝芳回答说:“此处利害得失,须较轻重。古之为囚求生道者何所不至,而敢希人意多杀戮乎?”在对那些重刑犯执行死刑时,罗汝芳为他们备好热饭热菜,教他们思虑向善,让自己的灵魂有归所,不再为害人世,让自己得以善终,囚犯因之感激涕零,临死也没有了怨恨与詈语。后来,李愚所一见到罗汝芳总是说:“决囚后每夜怯于独宿,如非公确减其数,此心何以安也?”罗汝芳回答说:“独宿虽无所惧,不安自是本心。”张居正因云南处决人数过少,对相关人员,罚扣他们的俸银。罗汝芳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他对同僚说:“罚俸自是不佞分内,独以累诸公,心不安耳。”大家都说:“吾辈甚安。”罗汝芳听大家都因处决人数少而被罚俸并无不安,因此也感到安心。他说:“诸公安,不佞安矣。”汤显祖在遂昌县就大胆地做了两件事,简直让当时的政坛震惊了。一是除夕夜让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春节后再回狱中服刑。二是元宵节时,汤显祖又组织囚犯到城北河桥上观花灯,体会节日“绕县笙歌”的欢乐气氛。汤显祖还为此写了《除夕遣囚》和《平昌河桥纵囚观灯》两首诗。汤显祖在遂昌任上有位名叫何晓的医生与他相处五年。何医生一是给百姓治病,二是给犯人验伤治病。汤显祖在《平昌送何东白归江山》诗序里说:“予听狱或笞囚过当,辄意授晓视之。无恙而后即安。民或斗殴相杀伤赴庭下,辄先付晓谨护之,而徐听其讼。亭中有系人,常与钱晓贷其药。以故五年中,县无斗伤笞系而死者。”其怜民爱民可见一斑。汤显祖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在遂昌五年,没有拘捕一名妇女,没有打死一名囚犯。这种管理与罗汝芳以“赤子之心”教化百姓的主张实质上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认为是罗汝芳思想的一个大胆实践。
  在广东徐闻,汤显祖虽不是一县之主,力争县令支持创办贵生书院,教导百姓热爱生命。因徐闻“其地人轻生,不知礼义”,他在那里建书院,并取名为“贵生书院”,同时还撰写了《贵生书院说》,倡导贵生,希望人们珍惜生命。汤显祖在徐闻的任期只有半年,当他离别时,他写有一首《徐闻留别贵生书院》。诗中将“生”之“贵”与天地乾坤紧密相连,“生”之为“贵”,不仅仅是因为生命为父母所给所养,同时还是“天地之大德”,海浪一波超一波,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面对悠悠乾坤,谁能知晓“贵生”之大情?我们可以看出汤显祖的这一思想与罗汝芳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认为“人”为天地之心,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贵则人与人之间应“孝弟慈”。做“仁孝之人”,“事天如亲,事亲如天”。也正是这样,他们在施政之中,以民为贵,怜民爱民,广施仁政,以德治邑,得百姓广泛之爱戴。
  他们皆因亲民勤政而深得百姓爱戴。尽管他们都对仕进的热情不高,但他们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彰显,深得百姓之拥护。罗汝芳离开太湖时,当地的百姓建生祠,名为近溪罗先生祠,百姓画罗汝芳肖像画悬挂其中,以纪念这位好县令。在他离任太湖七年后,太湖的百姓在县城北又立“去思碑”来纪念他。碑上立亭,亭上有对联云:“父老壶浆当日事,先生风味至今遗。”去思碑上写着:“凡民之思生于官,感生于政。政之善与不善,民之感与不感系焉。”耿定向上疏的《请褒理学疏》里曾讲述了他一次亲耳所闻。他曾到太湖县去考察历年太湖县的治理情况,考察之中,耿定向接触了当地百姓不下千人,问他们:“自汝有识以来,与民相安者几何耶?”他们全都回答说:“五六十年来,前止一翁,后只一罗耳。”
  在宁国,由于罗汝芳重视教化,推行乡约,宁国“教化益行,郡堂无鞭朴声,且惟讲学水西、志学二处,以崇学育才为功课”,政绩斐然。宣城的百姓在宛陵精舍里建起了罗公生祠。嘉靖四十四年(1565)夏天,罗汝芳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当罗汝芳要离开宁国回家的时候,当地百姓、缙绅依依不舍,相送逾百里,有的哭泣不忍别。他们作歌送别。歌词唱道:“罗郡侯,刑轻讼简德化修。公余讲学偏林丘,不似谢眺但登楼。”“南北朝时王府君,今明来了罗府君。前后相辉德政均,兄弟争田忽成让,陵阳层峭天下闻。”百姓、官员都不忍离别,有的人竟然随罗汝芳到了南城。罗汝芳在东昌仅待数月,离任时,民众也是舍不得这位亲民的“父母官”离去,老百姓的民歌唱道:“昔有苏琼,不通愧饷;赵颖献瓜,留置案上。今我罗公,德音是贶;讲学从政,允颂无谤。”《东昌府志》将罗汝芳列入《名宦》中。在云南,当地百姓知道他赴京接受任内考察后就不再回云南时,云南百姓夹道欢送罗汝芳进京,依依不舍,正如赤子对母亲的依恋。给谏杨文举向朝廷上《云南屯田副使罗汝芳军功疏略》,奏明罗汝芳在云南抗击边境少数民族入侵情况,并请求朝廷给罗汝芳记军功。
  汤显祖在他所任之处也是政声威震,给当地做出了贡献。汤显祖在徐闻仅是一个典史添注,但“百代徐闻感义仍”。因为他创办了贵生书院,对徐闻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培养了人才,改变了民风,功莫大焉。《五夫子宾兴条例芳名碑》碑文说:“自明汤义仍先生来徐,创建书院,而徐盖知向学。当时,沐其教者掇巍科登仕,后光辉映,文风称极。”汤显祖在遂昌县任职五年,把遂昌治理得井井有条。邹迪光在《临川汤先生传》中称汤显祖“一时醇吏声为两浙冠”。当地百姓在相圃书院里建生祠纪念他。处州知府郑怀魁为之作《遂昌相圃汤侯生祠记》,文中深情地赞美汤显祖,他说:
  行可质天地鬼神,而时逢事拙;文能安人民社稷,则学古功伟。万钟不入其心,三旌宁易其介。代瞻清范,俗化元淳,温厚尊严,时行而气已备,诗书礼乐,国人而教,可知斯身诎道伸,权轻名重者也。
  遂昌的百姓还时常不远千里来到临川探望汤显祖,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汤显祖临近六十岁,遂昌百姓举荐画师徐侣云赴临川为汤显祖画像,画成后带回了遂昌并悬挂于祠中。清康熙年间,遂昌知县缪之弼立遗爱祠于报愿寺左以祭祀他。此后遂昌官吏、士民对汤显祖的祭祀、礼赞不绝。“留得山城遗爱在,迎春岁岁入歌谣。”在遂昌县历代县令中,汤显祖的名声可谓最大,影响可谓最深,汤显祖的事迹也世世代代在遂昌百姓中传颂。

知识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汤显祖与罗汝芳》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汤显祖与罗汝芳》该书以罗汝芳从姑山办学、汤显祖从姑山求学、“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情之大窦”与“赤子之心”、“空宵为梦罗夫子”等五章的篇幅,论述了罗汝芳与汤显祖的师生交谊,罗汝芳心学思想对汤显祖为人、从政乃至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阅读

相关作品

致仕偶兴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