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罗汝芳地方之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576
颗粒名称: 二、罗汝芳地方之政
分类号: K82
页数: 6
页码: 200—205
摘要: 罗汝芳历任多地地方官,颇有政绩,为百姓称道。而以宁国知府任上最显。
关键词: 人物传记 罗汝芳 地方之政

内容

罗汝芳历任多地地方官,颇有政绩,为百姓称道。而以宁国知府任上最显。
   为官太湖
  嘉靖三十二年(1553),罗汝芳中进士后出任太湖知县(今属安徽省)。太湖是一古县,时属安庆府所辖。罗汝芳接手的太湖县是一个水乡,相对富裕一些,但并非是一个太平县。这里与英山等地相邻,英山多强盗,即使在大白天,英山强盗也敢突破县境边界线到太湖县来打劫,邻近英山地区的太湖县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罗汝芳擒贼先擒王,捕了那儿的头目,平息了困扰太湖百姓多年的抢劫之事。治理当地的赋税,一方面,罗汝芳宣传缴交赋税的重要性,争取百姓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罗汝芳与当地的百姓约定,所有百姓都得按规定到县衙来交纳赋税,不得不交,也不得拖交。一时老百姓踊跃交纳赋税。后来他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了讲学上,他创办学校,对教学内容做出规定,他要求学校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教育学生习礼与歌诗,制订学规教规,对学生进行奖勤罚懒。对于百姓则立乡约,开展讲会,敷演圣谕六言。让太湖的百姓按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要求来做。更使人耳目一新的是,罗汝芳还将县里有些公事也决之于讲堂。百姓有过错,施之以训诫,而不是用刑讯,由此,深得民心,以致百姓作歌颂扬他。
   任职刑部
  罗汝芳到刑部上任不久就得到了刑部尚书郑淡泉的倚重,事无大小都与罗汝芳商量,听一听罗汝芳的意见。由于罗汝芳的大力支持,郑淡泉工作起来就很轻松,刑部的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起色,一时“刑号允明”。罗汝芳到了刑部,着手一些冤假错案的纠正工作,逐一进行核实刑案,对该减刑的进行减刑,该从轻发落的从轻发落。这样一来,有一大批人得到宽大处理,无不称善。同时,罗汝芳在监狱推行人性化的管理。狱要备好汤药,遇到囚犯生病就要给他们送汤喂药,救治他们。在寒冷天气里还要给犯人吃温热的饭食,不能让他们吃生冷的饭食。通过这一改革,狱中的犯人生病者明显减少,囚死现象更少有发生。
  在刑部,罗汝芳总会被派去审理一些棘手的案件,沈青霞案就是其中的一件。沈青霞,即沈鍊,为人刚直,疾恶如仇,然而为人又颇为疏狂。一天与尚书丞张逊业饮酒,两人酒间论及严嵩,都十分愤慨,嘴里骂个不停。酒后,他们上疏历数严氏十条罪状,言辞凿凿。同时也在其状中兼论夏邦谟谄谀渎职之罪,请求将其两人罢职治罪,以谢天下。然而,嘉靖帝并没有彻查严氏之罪,反而以“抵诬大臣”治沈鍊的罪,将其廷杖数十,贬佃保安。在塞外保安州(今河北怀来新保安)时,沈鍊又缚草为人,如李林甫、秦桧及严嵩等。有时喝醉了酒则集聚学生向草人射击;有时他们又来到居庸关口,面向南方戟手大骂严嵩,或痛哭一场而归。事情传到了严嵩的耳朵里。严嵩借机将沈青霞处死,而受此案牵连入狱的人很多。严嵩要求罗汝芳要从重从严从快处理这一案件,希望统统将他们杀了,以绝后患。但罗汝芳对此案进行了认真审理,查明真相后,大多数人从轻发落。在这一年,经罗汝芳审理的案件只判斩一人,绞一人。罗汝芳审案大快人心,得到人们的称许。他的同事杨二山深有感触地说:“今日非行刑,乃行仁也。”
   为官宁国
  罗汝芳在守宁国时,立乡约、筑城墙、修寺庙、修水利、建书院、办讲会,件件事情深得民心。立乡规民约。嘉靖四十一年(1562),罗汝芳调任宁国知府。他治理宁国如治理太湖,一方面,重视教化百姓。另一方面建立乡规民约,以制度的形式教育约束百姓,规范百姓的行为,以达到自己“职在亲同,保障之功,机存易俗”的目的。即编好保甲门牌,立为约簿;由木铎老人宣读《圣谕》;合理设置集会点,教导百姓敦孝友,务和睦;居安思危,加强防范,确保村庄百姓安全;保障生产,特别是不得妨碍农业生产。筑城修寺。嘉靖四十二年(1563),罗汝芳与南陵县知县郜永春、泾县知县陈庭芝商量,充分发挥府与县的作用,在筑城墙的时候,砖石的费用由官方和地方各出一半,地方主要是由当地的一些大户自愿出资。对于普通百姓则按排、里的编制,参加劳动,一里分十排,一排由十户组成。一排筑一丈三尺城墙,完成了任务就可以回家。这样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两县城墙就筑好了。百姓拍手称快。在《江南通志》中有载:
  南陵县旧无城,明正德间知县胡文靖置四门。嘉靖癸亥,知府罗汝芳、知县郜永春始建。周九百三十六丈二尺,高二丈五尺,厚三丈,门四,水关三。……泾县旧无城,明正德中知县郑气立三门。嘉靖癸亥,知府罗汝芳、知县陈廷芝筑。周九百三十二丈,高二丈七尺,厚三丈,内外并甃以石。门四,水关二。城外有濠沿河。
  罗汝芳在宁国还注重寺观的建设。他命僧人了玉在景德寺内募建对庵亭,改狮子庵为龙谷寺;又重修景德寺,改建空相寺,并且将空相寺改名为南禅禅寺。
  建书院办讲会。罗汝芳到任后,立即扩大了水西书院规模,增设了退省所,在景德寺后建志学书院。他亲自在这些书院里讲学,教化后生,他还将王龙溪、王襞等人请到宁国来讲学,一时盛况空前。他积极推动宁国的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詹事讲在《近溪罗夫子墓碣》中说:“宛陵六邑有三代风,六郡亦闻风归化。”
  此外,在宁国府,罗汝芳兴修水利,修起了大圩,大大提高了堤坝的防洪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这圩被当地人称为罗公圩。
   为官东昌
  隆庆六年(1572),罗汝芳出任命东昌府知府。罗汝芳在东昌任上大力开展讲学活动。正如《山东通志》所载,他讲学“人无贵贱,倾心延接,日进诸生讲学,指示仁体,反复引譬,听者莫不感动”。在那里他“尽裁革,平价贸易,极力恤鳏寡”,使得当地的政风、民风发生了较大变化。罗汝芳在东昌知府任上仅三月,就调往云南。
   为官云南
  兴修水利。万历二年(1574)冬季,罗汝芳抵达云南。到任不久,即着手治理云南的水利。他先治昆明池(滇池),深入实地考察,问计于民,从而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他将流域内有大小二十余条河道疏通,大大地提高了河道的泄洪能力,使昆明池排水通畅。同时,加固昆明堤,防止昆明池溃坝,有效地治理了昆明池;并将金汁、银汁两条河流疏通,方便了两岸的百姓耕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治理昆明池后,他又对云南境内的楚雄、大理、徵江、石屏、永昌等地的水利设施进行考察、治理。同僚李同野说:“罗公原是龙精,所至水泉涌出。”
  维护边境安宁。万历三年(1575)的秋天,莽人(当时称边地少数民族)大举入侵。腾越州的居民纷纷躲进城内,州城的大门紧闭。罗汝芳严行军令,以壮声威,又调动郊区的兵士进入城内严守。莽军有数万人之众逼近三宣,罗汝芳传檄州卫请求出兵御敌。莽首瑞体以为罗汝芳是有备而来,撤退而归。腾越、永昌等得以平安。而迤西面对缅军的入侵,孟养土司思个一面积极准备抵抗,一面向明王朝的地方政权告急。罗汝芳得到报告,要求思个坚守待援,同时积极部署军事行动。十二月,官军到达腾越。思个得知援军即将赶到,极为振奋。他命令手下头目乌禄刺率一万多人马深入缅军后方,绝其粮道。他自己则率兵埋伏在戛撒(在今缅甸杰沙)地势险隘之处,引诱缅军深入。缅军果然进攻戛撒,思个坚壁固守,不与之战。缅军欲进不能,欲退无路,粮道又被截断,陷入困境十余日,缅军饥寒交迫,初期杀象杀马,后来只好剥树皮、掘草根以充饥,接着军中疫作,死伤十之八九。瑞体对其部下说:“吾自用兵以来,未有此困。”借此机会,罗汝芳对他们进行劝降。后来给谏杨文举向朝廷奏明罗汝芳在云南抗击边境少数民族入侵的情况,并请求朝廷给罗汝芳记军功。
  腾越敷演圣谕。缅军退去,各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恢复正常,集市贸易也恢复正常。此时,罗汝芳觉得应加强对老百姓的教育与引导,使他们的生活更有秩序,更合礼制。于是罗汝芳想到要在这里开展乡约训示,教化百姓。当地百姓也希望能来听乡约训示,士大夫们考虑到学校等地难以容纳听众,于是改在演武厅举行乡约训示。他欣然前往,他得到了缙绅士大夫们的热烈欢迎。乡约讲训场面热烈,听众太多,虽有儒生八九人站在高台上同时诵读,近在咫尺也不得相闻。罗汝芳认为这样的讲训效果差。思虑良久,他先请童子诵读《陟岵》一章,众人稍稍安静一些,又诵读《凯风》一章,秩序又较前好一些,再诵读《南山》二章,同时率堂上堂下士大夫、儒生大家同声相和,又以管龠和笙箫演奏相配合。这样秩序井然,“于时太和洋洋,充满流动,而万象拱肃,寂若无人矣”。由州守张治方主持,罗汝芳开始讲训,其主题是敷演圣谕六言。他结合当地实际,结合不同的听众对象,进行讲解,让听者各人皆有所得。次日,州卫的士大夫们又邀请罗汝芳在演武场做乡约训语,听者以万计,“咸依恋环听,不能舍去”。

知识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汤显祖与罗汝芳》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汤显祖与罗汝芳》该书以罗汝芳从姑山办学、汤显祖从姑山求学、“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情之大窦”与“赤子之心”、“空宵为梦罗夫子”等五章的篇幅,论述了罗汝芳与汤显祖的师生交谊,罗汝芳心学思想对汤显祖为人、从政乃至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