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贵生”源自“生生之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573
颗粒名称: 三、“贵生”源自“生生之仁”
分类号: K82
页数: 10
页码: 179—188
摘要: 贵生思想源于人贵思想,人贵思想是古代重要的思想内容。《孝经·圣治》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尽心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人”字时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列子·天端》中:“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尚书·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以兴,在顺民心。政之所以废,在逆民心。”天地间人最贵,万物中人最贵,百姓为国家之根本,政之兴废取决于民心,这些是古代最重要的人贵思想,它是汤显祖贵生思想直接来源之一;另一方面,“贵生”源于“生生之仁”,来源于其师罗汝芳的影响,与罗汝芳思想有一脉相继的关系。汤显祖把古典的人贵、民贵思想及老师的思想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以论证、提炼出自己的“贵生”的主张,并施行于实践中。
关键词: 人物传记 贵生 生生之仁

内容

贵生思想源于人贵思想,人贵思想是古代重要的思想内容。《孝经·圣治》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尽心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人”字时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列子·天端》中:“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尚书·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以兴,在顺民心。政之所以废,在逆民心。”天地间人最贵,万物中人最贵,百姓为国家之根本,政之兴废取决于民心,这些是古代最重要的人贵思想,它是汤显祖贵生思想直接来源之一;另一方面,“贵生”源于“生生之仁”,来源于其师罗汝芳的影响,与罗汝芳思想有一脉相继的关系。汤显祖把古典的人贵、民贵思想及老师的思想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以论证、提炼出自己的“贵生”的主张,并施行于实践中。
  在罗汝芳看来,“生”与“仁”是紧密相连的,他不仅十分赞同“天地之大德曰生”,还认为“生生而无尽曰仁”。他在《天衢展骥册序》里说:
  孔子曰:“仁者人也。”夫仁,天地之生德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而无尽曰仁,而人则天地之心也。夫天地亦大矣。然天地之大,大于生;而大德之生,生于心。生生之心,心于人也。故知人所以为人,则知人之所以为天;知人之所以为天,则知人之所以为大矣。
  罗汝芳对孔子所提出的“仁者人也”给予了肯定。肯定仁是“天地生生之德,天地生万物是大德”。生生不息、永无止境即是仁,而人又是天地之“心”,大德之生于“心”,则心即仁。所以仁为人、为天、为大。也正因为“生生而无尽”,才能“生理盈腔”,才与“万物一体”,才能成人,才能繁衍子姓,才能“泽无疆”。他在为余叔钺所作的《仁斋说》里说:“仁者人也。人,天地之心而生理盈腔,与万物为一体者也。生理不息,则根之寸心,施之四体,以敷延于子姓,近取有征睟盎,远被将泽无疆。”《仁斋说》里的这段话与《天衢展骥册序》里对仁所做出的解释是一致的,互为补充的。
  “生生之仁”中“生生”是什么?罗汝芳说:“天命不已,是曰生生。”他进一步地解释说:“孔门宗旨,止要求仁,究其所自,原得之《易》,又只统之以‘生生’一言。夫不止曰‘生’,而必曰‘生生’。‘生生’云者,生则恶可已也,生恶可已,则易不徒乾,乾而兼之以坤;坤不徒坤,坤而统之以乾。”生不可止,则生天地,则有了人身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繁衍不断。所以说,“仁则荣”,“仁者必有后”。因为人之身源于父祖,而人之心则本于仁,身代代繁衍,仁也生生不已,则其家族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罗汝芳在《南城泗石溪罗氏祠记》中说:“某惟人之身必本乎祖,人之心必本乎仁。身之受形于祖也,生生不已而族斯延;心之体仁于天,生生不已,而斯族盛。”生是天地之大德,此大德即仁,而充盈于天地间是一个大生,也即是仁,“此个仁德与此个人身,原浑融胶固,打成一片,结作一团”,因而人与万物无间隔。也即万物一体,天人同一、天下同仁,人与天地同在。罗汝芳说:
  是故我与物皆人也,皆人,则皆仁也。皆仁,则我可以为物,物可以为我,是通天下万世而为一人者也。通天下万世而为一人,是人而仁矣。
   仁者人也,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则大矣。
  罗汝芳也曾说:“天地万物之以生而仁乎我也,则我之生于其生,仁于其仁也。”这种情况也是“不容己”的,不是人的意志所有能左右,既然“不容己”,“则生我之生,以生天地万物,仁我之仁,以仁天地万物也”,这样“我能合天地万物之生以为生,尽天地万物之仁以为仁也”,人生生不息,仁也绵绵不绝。所以“大人之所以通天地万物以成其身”。
  罗汝芳认为“生生而无尽曰仁”,于是孔子才有“仁者人也”之说,孟子才有“仁人心也”之说。在罗汝芳看来,孟子所说“仁人心也”,强调的是心在人身的重要性,心是身之主宰,视听言动都是人身在实践中的运用,但所以视、所以听、所以言、所以动等身体之发出的动作形态都是根源于心,而非身。如果心放下,并非没有心,而是放于一处,则视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如果心在身中,则应酬万变,则能得真体,能良知活泼。“心即是仁,仁即是心”,在人身之内则为“主宰”,体现在身之外则为“正路”,亦即合乎仁义之正道,故“仁人心也”。当有人问到孟子说过“人者仁也”“仁人心也”,两者之间是否相互矛盾时,罗汝芳认为孟子之言前后并不矛盾,这是孟子研究至深才能说出的话,是极为中肯之言。孟子所言“人心”与“道”相统一,所以仁人心。在罗汝芳看来,仁就是人,仁与人相融为一体,所以“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天地之心也”。当然,罗汝芳所指的“人”不仅仅是“个我”的人,也是“大我”的人。
  当有人问罗汝芳:“天地之性,人为贵。夫天地万物,性原一体,如何只说人为贵耶?”罗汝芳以参加科考的浅显道理为喻做说明,进士本无差别,只是进士所任职的地方不同而造成了进士之间的差别,这也就如同天地万物其性原本一体,但人与万物又是有差别的道理一样。他说:“譬如人之登第,同是进士,然选来衙门却有不同,若外补,便见在内者更贵,内补别衙门者,便见在翰林中书者更贵。此则因所居衙门而分,难道进士有殊也?知此则知天性矣。”当有人继续问,如这么解释恐怕人与物的差别太大了。罗汝芳认为人之所以与其他万物不一样,是因为人是万物中最尊贵者,其根本差别在于人能“觉”,能“觉”者则为贵。以蛇与蛟龙为例,他认为:“蛇知潜修,多成蛟龙”,“性天本灵,而与人同贵”,“知悟觉在人,极为至要,能觉则蛇而可龙,不觉则人将化物”,蛇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动物,而蛟龙只是传说中的动物,罗汝芳的解释自然不科学,但他旨在说明一个道理,不可苛求。
  在三十五亿万年前,地球上才有了生命,又经过数亿年之后,大约在公元前五百万年前,猿进化为人,地球上才有了人的生命。因为出生与繁衍艰难,人才显得“贵”。人的产生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罗汝芳认为生命来源于乾坤的变化、气之运行。其实他描述的也正是人的进化过程。他说:
  夫《易》者,圣圣传心之典,而天人性命之宗也。是故塞乎两间、彻乎万世,夫孰非一气之妙运乎?则乾始之而坤成之,形象之森森,是天地人之所以为命而流行不易者也。两间之塞,万世之彻,夫孰非妙运以一气乎!则乾实统乎坤,坤总归乎乾,变见之浑融,是天地人之所以为性而发育无疆者也。然命以流行于两间万世也,生生而自不容于或已焉,孰不已之也;性以发育乎两间万世也,化化而自不容于万世,而出乎万古之先。
  人则为父母所生。人为父母婚配后,“男女媾精以为胎,果仁沾土而成种,生气津津,灵机隐隐”。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降生,随后在父母等人的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人也正是这样一代一代地艰难地繁衍开来,成宗成族地传承下去。他说:
  宗也者,所以合族人之涣而统之同者也。吾人之生只是一身,及分之而为子姓,又分之而为玄曾,久分而益众焉,则为九族。至是,各父其父,各子其子,更不知其初为一身也已,故圣人立为宗法,则统而合之。由根以达枝,由源以及委,虽多至千万其形,久至千万其年。
  “人为贵”,还贵在人能率天命之性成道。罗汝芳说:“人之所以独贵者,则以其能率此天命之性而成道也。”虽然天地有性,但山水得天地生机,只能形成山水;禽兽得天地生机,只能成为禽兽;草木得天地生机,只能长成草木。然而,人在天命运行之中,却生成了你我这个人,一出生便“心虚意妙”。也“由是限分尊卑,以为君臣之道;联合恩爱,以为父子之道;差等次序,以为长幼之道;辨别嫌疑,以为夫妇之道;笃投信义,以为朋友之道。”人能率天命之性成道,这道有君臣之道、父子之道、长幼之道、夫妇之道、朋友之道,而其他动物没有。这也是人区别其他动植物之关键所在,也正是这样人才最为贵。“此则是因天命之生性,而率以最贵之人身;以有觉之人心,而弘无为之道体。使普天普地,俱变做条条理理之世界,而不成混混沌沌之乾坤矣。”
  所以“盈天地之生,而莫非吾身之生,盈天地之化,而莫非吾身之化。冒乾坤而独露,亘宇宙而长存。此身所以为极贵,而人所以为至大也”。“人为贵”是贯穿于罗汝芳思想与行动的一根红线,对汤显祖等人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汝芳继承和发展了“仁者人也”的学说,认为“仁义是个虚名,而孝弟乃是其名之实”。他把“六经”的嘉言善行归纳起来,得到的结论是孝悌。他说:“一切经书皆必会归孔孟,孔孟之言皆必会归孝弟,以之而学,学果不厌,以之而教,教果不倦;以之而仁,仁果万物一体。”百姓日常生活即是行使孝悌慈,孝悌慈始于家,通过化民成俗,而推行于天下。化民成俗靠的就是“孝悌慈”这三个字,孝亲之理,亲亲之情,是不学不虑的良知良能。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应守孝悌之道,即上孝亲,内敬兄,并推及全社会,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地。
  罗汝芳认为“仁”与“孝”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没有差别的。“仁”是天地生生之大德,人是父精母血构成的,从父母的身体中分离出来的纯粹是一团生机勃勃的气象。后来,“人”与“仁”结合才成为“人”,“仁”也因为人而存在,两者相辅相成。他在《孝经宗旨》分析了两者的关系:“问仁与孝亦有别乎?罗子曰:‘无别也。’孔子云:‘仁者人也。’盖仁是天地生生之大德,而吾人从父母一体而分,亦纯是一团生意。故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而后能践形。践形即目明耳聪,手恭足重,色温口止,便生机不拂,充长条畅。人固以仁而立,仁亦以人而成。人既成,即孝无不全矣。”人是从父母身体中分离出来的,从这点看,他不仅认为“仁”与“孝”没有区别,还认为“孝”是“仁”之本。人都是父母所生,生我千辛万苦,而我未曾报答,父母希望我有所作为,我还没做到,因而没有理由不孝父母,也正如《孝经》所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更重要的是罗汝芳注重孝悌慈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孩提之亲亲是孝,敬兄是弟,未有学养子而嫁是慈。”他认为孝悌慈是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件事。他说:
  民间一家只有三样人:父母、兄弟、妻子;民间一日只有三场事,奉父母、处兄弟、养妻子。家家日日,能尽力干此三场事,以去安顿此三样人,得个停当,如做子的,便与父母一般的心;做弟的,便与哥哥一般的心;做妻的,便与丈夫一般的心;恭敬和美,此便是民三件好德行。然此三件德行,却是民生出世带来的。孟子谓:孩提便晓得爱亲,稍长便晓得敬兄,未学养子而嫁,便晓得心诚求中,真是良知良能,而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也。
  这也是人世间古今的第一大道、善缘与功德,做人也只有行孝悌慈,才能报答父母、天地的养育之恩,“心心念念,言着也只是这个,行着也只是这个,久久守住也只是这个”,这样才能使世间万物、芸芸众生生存下去,甚至可重现“虞唐三代”。在他看来,孝顺就是“能不逆不拂,说静便静即孝顺也”。尊敬就是“能拱手端立,一心悚听,即尊敬也”。他在《里仁乡约训语》里告诫人们,人人都应孝父母,敬尊长,告诫人们:“一举足也不敢忘,一出言也不敢忘,一旦以至终身,做个大孝大弟之圣贤,垂名天下万世,也不亏了父母生育之恩,朝廷作养之惠,乡里劝化之功也,岂不一代盛事也哉!”由上可以看出,汤显祖在《贵生书院说》中所阐述的“贵生”“仁孝”思想与罗汝芳的人贵思想是一致的。而汤显祖的这篇《贵生书院说》集中反映的是“贵生”思想。他所引用的一些经典著作中的话语,罗汝芳也多次地加以引用,如“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之大德曰生”等。“仁孝之人,事天如亲,事亲如天。故曰:‘事死如生,孝之至也。’”“凡此皆由不知吾生与天下之生可贵,故仁孝之心尽死,虽有其生,正与亡等。”“故大人之学,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然则天地之性大矣,吾何敢以物限之;天下之生久矣,吾安忍以身坏之。”这些与罗汝芳所言“盖仁是天地生生之大德,而吾人从父母一体而分,亦纯是一团生意。故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而后能践形。践形即目明耳聪,手恭足重,色温口止,便生机不拂,充长条畅。人固以仁而立,仁亦以人而成。人既成,即孝无不全矣”是相一致的,与前文罗汝芳所主张的“生生而无尽曰仁”是一致的,与前文罗汝芳所主张的“仁义是个虚名,而孝弟乃是其名之实”也是一致的。总之,汤显祖的贵生思想继承与发展罗汝芳的人贵思想。
  此外,汤显祖也有文章专门谈论“仁”,如《仁者人心也》强调仁就是人的良心,《民之归仁》强调老百姓对仁的渴求,文中指出:“知民之归仁,情也,国君宜为仁以接民之情;知民之去不仁,势也,国君宜无为不仁以成人之势。”《王如施仁》要求施仁政。《仁者寿》则指出:“人之生也,本于静矣。仁者惟静,则得其生生不死之机,道亦有以衍其自本自根之运。”强调仁者寿。
  不过,罗汝芳更多的是在讲学中或著作中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论述,并且通过这些方式或传播给百姓,或传递给弟子,甚至留传于后世。而汤显祖作为一位文学家,缺少系统地论述他的哲学思想,更多的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来形象生动地反映他的思想。如他的戏剧《牡丹亭》中对于“孝悌”也有较多篇幅的反映,可做简单列举。
  第三出《训女》中,杜丽娘为父母敬酒,她说:“今日春光明媚,爹娘宽坐后堂,女孩儿敢进三爵之觞,少效千春之祝。”杜丽娘敬酒并唱:
  爹娘万福,女孩儿无限欢娱。坐黄堂百岁春光,进美酒一家天禄。祝萱花椿树,虽则是子生迟暮,守得见这蟠桃熟。(合)且提壶花间竹下长引着凤凰雏。
  杜宝仅生有独女杜丽娘,而古时父母最大的心愿是有儿有女。杜丽娘正是祝愿父母健康长寿,愿父母终将会儿女双全,全家和美。写出了杜丽娘的“孝”。
  第十六出《诘病》一开场,丽娘的母亲就唱道:“(老旦上)今生怎生,偏则是红颜薄命?眼见的孤苦仃俜。(泣介)掌上珍,心头肉,泪珠儿暗倾。天呵!偏人家七子团圆,一个女孩儿厮病。”此中写老夫人对女儿病的束手无策与悲伤。写出母亲的“慈”。
  第二十出《闹殇》再现母慈女孝,成全儿女婚姻是父母的大慈,侍奉父母是儿女的大孝。杜丽娘已病得不起,剧中有一段:“春香,病境沉,不知今夕何夕?……哎也!是中秋佳节哩。老爷,奶奶,都为我烦,不曾玩赏了?”杜丽娘为自己因病担误了父母佳节玩赏而内疚。“(泣介)恨不呵早早乘龙。夜夜孤鸿,活害杀俺翠娟娟雏凤。一场空,是这答里把娘儿命送。”母亲悔恨没有让女儿早点成家,浪费了女儿青春生命。“(泣介)娘,儿拜谢你了!从小来觑的千金重,不孝女孝顺无终。娘呵,此乃天之数也。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杜丽娘悔恨自己不能与父母长相守,不能尽儿女之孝。
  第二十三出《冥判》,冥府胡判官将杜丽娘放出枉死城,随风游戏,去寻觅梦中情人。杜丽娘叩头便谢,要求见父母。“拜谢恩官,重生父母!则俺那爹娘在扬州,可能免一见?”得到允许,并由花神引她到望乡台上,杜丽娘登台,望扬州哭泣:“那是扬州,俺爹爹奶奶呵,待飞将去。”像这样描写慈孝之情,在作品还有很多处,如第三十六出《婚走》,“(泣介)结盏的要高堂人在。”杜丽娘希望双亲见证自己的婚姻。第四十四出《急难》,从柳梦梅处得知金兵杀过淮扬,担心父母处境急难,坐立不安,对丈夫的科场之事并不上心,而要柳梦梅前去维扬打探父母消息。第四十八出《遇母》,母女相认,令他们十分惊喜,而又担心父亲“他在贼子窝中没信传”。在最后两出《闻喜》与《圆驾》中,丽娘正思念父亲,而得知父亲平安回京且高升平章之职,十分欣喜。但固执的杜宝拒不认女允婚,丽娘勇于面圣,而争得皇上的裁夺,全家人团圆,从而把孝慈之情演绎到极致,也留给读者、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从上列举,可以看出,汤显祖在剧中所描写的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孝悌之情,这也正是其师罗汝芳所主张的。

知识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汤显祖与罗汝芳》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汤显祖与罗汝芳》该书以罗汝芳从姑山办学、汤显祖从姑山求学、“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情之大窦”与“赤子之心”、“空宵为梦罗夫子”等五章的篇幅,论述了罗汝芳与汤显祖的师生交谊,罗汝芳心学思想对汤显祖为人、从政乃至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