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汝芳讲学从姑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553
颗粒名称: 一、罗汝芳讲学从姑山
分类号: K82
页数: 11
页码: 047-057
摘要: 嘉靖四十四年(1565),父亲去世,罗汝芳丁忧于家。他把前峰书屋修葺了一番,对于山中一些景点进行了命名、题字挂匾。
关键词: 人物传记 罗汝芳

内容

嘉靖四十四年(1565),父亲去世,罗汝芳丁忧于家。他把前峰书屋修葺了一番,对于山中一些景点进行了命名、题字挂匾,具体可见上文《从姑山前峰书屋记》。泉旁修池,题泉名为“玉冷”,题池名为“浸碧”;又将书屋扩大规模,中为堂,题为“见云堂”;堂前为阁,题为“朝阳”;堂后为轩,题为“潜光”;轩中有台题为“洗心”,台旁边有槛,题为“绿雪”。槛栏之上是冲虚岩,还有印空石、滴翠崖,都是书屋旁的美景。对书屋两旁的景点也稍加装饰,秋泽洞前建亭,名“振衣”;其后造楼,名“双玉”。一线天之峡谷题名“留云”,峡谷之上为桥,题名“凌虚”。云芝峰下建亭,名为“得仙”,玉屏峰南设关,名为“屏玉洞天”。宾乾洞口架楼,名为“仪凤”,台为“澄神”。紫云岩前建亭,名为“廓如”。步蟾石下是蟾窟,紫玉园亭名为“坐春”。自长春阁而下为梧桐岗、玩易亭,馆名“涵春”,坞名“翠微”。罗汝芳还为前峰书屋赋诗,每一景题诗一首,共八首,总题为《从姑前峰书屋八景》:朝阳阁
   树围高阁影萋萋,阁上朝阳满画题。
   林霭洞云光掩映,望中真是九苞齐。
   见云堂
   天畔名峰表聚云,仙翁行年更氤氲。
   逍遥一夕飞龙杖,云逐峰岚万影纷。
   潜光轩
   仙人当日寄趺跏,夜傍幽崖探月华。
   留得寒光今不散,朝朝云拥万川霞。
   绿雪槛
   岩柯壁蔓密逾封,光嵌虚棂影万重。
   客到谩以题绿雪,东风回处更溶溶。
   玉冷泉
   渤海空涵紫雾温,玉鳌天表跃飞湍。
   当年为拥麻姑驾,带得波冷万古寒。
   浸碧池
   谁凿大池傍斗垣,瑶光长日湛仙源。
   双成音好传青鸟,寄得蟠桃石上餐。
   印空石
   分得昆冈第一标,片云斜挂玉棱翘。
   山灵欲借传心印,白日空池影自摇。
   滴翠崖
   谁策苍虬赤海东,踏残千树玉梧桐。
  麻姑不敢闻天上,翠洒仙瓢万里风。五月,罗汝芳回到从姑山,就有一些弟子登上从姑山向他求教。如曹胤儒就是其中最早的一位。初秋,曹胤儒来到了南城,并在从姑山上住下来了,长达四月之久,后来往来其间将近两年。一天晚上,罗汝芳与曹胤儒探讨“无声无臭,广生大生天之道”。
  曹胤儒说:“近来见得无声无臭而广生大生天之道也。故当理会无思无为之本,使此未发,发时澄澄湛湛,则随时随手,达顺将去天地万物有所不能违。而范围曲成在是矣。”
  罗汝芳说:“此亦几于并归一路甚好,然有所见莫不是妄否?无思无为之本,常常湛湛,莫不是着想成一光景否?亦果能时时澄湛否?随时随手果能动中否?”
  曹胤儒无言以对,于是罗汝芳接着就此事教育曹应该大气些,眼光高远一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则百岁后易箦时欣欣矣。吾则以为真正仲尼,临终不免叹口气也”。第二天早上,曹胤儒梳洗时,罗汝芳又大声地对他说:“大丈夫须放大些志气,莫向枯塚里用活计。”曹胤儒大有省悟,在老师的鼓励下,在从姑山继续住了下来,勤勤勉勉地学习。
  曹胤儒在第二年的春天又来到从姑山,他们在从姑山上的长春阁和泗石溪别墅里讲学论道。他们主要谈论的是“一切世界皆我自生”、聂豹的“归寂”说、程颢的“识仁”说等问题,相互交换心得。他们期望通过自己能将学术传播得更远、更广。一天,曹胤儒、黄思泉、黎允儒等人围坐一起论学,曹胤儒表示希望日后同学们无论贫穷富达都不要忘记老师要求不断传播学术的训导,大家都要为传播学术不畏难,只要大家一人传十友,十友又各传十友,这样一直传下去,则能传成千上万之众,老师的学术传遍天下,则如“运掌”。
   这一年,临川籍十七岁少年汤显祖也来到从姑山随罗汝芳学习。同来的还有临川杜应奎等人。
  丁忧刚刚期满,母亲又于隆庆三年(1569)的六月去世,接着罗汝芳开始了丁内艰。隆庆六年(1572),同为阳明后学的许孚远访罗汝芳于从姑山。许孚远,字孟仲,号敬庵,浙江德清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其思想与王门江右一派相近,学传刘宗周,刘宗周传黄宗羲。他们在从姑山上曾讨论胡直与李材(字见罗)谁能入圣贤行列。而罗汝芳认为:“庐山胡直有圣贤志,见罗有圣贤之才。”同年,当道引哀诏促起复,次年被任为东昌太守。罗汝芳离开了从姑山。同年十月,又升任云南屯田副使,后又转任云南布政左参政。万历五年(1577),他辞官归里再上从姑山。
   他为自己致仕归家养老特地写了一首《致仕偶兴》的诗:
   乾坤到处有行窝,解组飘然发浩歌。
   传世幸遗清白吏,居官已入孝廉科。
   隐心秋水眠凫鸭,诗兴春风长薜萝。
   俯仰自知无愧怍,渔樵伴里听那何。
  这首诗正是罗汝芳去官后的心情表白,他的心态平和,对过去所作所为不但问心无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觉得高兴。因为他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讲学与著述。
  罗汝芳回到了从姑山房,有弟子问他:“师以讲学罢官,盖少辍以从时好?”罗汝芳回答说:“我父师止以此件家当付我,我此生亦惟此件事干,舍此不讲,将无事矣。况今去官,正好讲学。”事实上,罗汝芳由于经历的不断丰富,对事物认识不断深化,他对讲学活动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与热情。他把传播学术作为终生使命,并且希望孙儿、弟子们薪火相传。
  罗汝芳归卧从姑山房后,各地不断有学者、友人来访,也有弟子远来看望,更有青年才俊登山拜师,罗汝芳都一一热情接待,认真与他们谈论学问,或收徒授业。万历六年(1578),友人王时槐自吉安府的安福来访,逗留从姑山十余天,两人谈学不辍。也是在这一年,潘雪松来从姑山问学。潘雪松,字去华,江西婺源人,师从罗汝芳好友耿定向,也是耿氏一脉的重要学术代表人之一。罗汝芳对潘雪松颇有好感,为他写下了《勖雪松潘孝廉士藻》,对来从姑山求学提出了要求:
  万历戊寅,新安潘子去华问学从姑。与语,欣然有得。余喜其笃信澄心,敏而好学;发挥酬答,不无启余,故于其归,书所商订语勖之,且以识久要云。
  仁、礼,一体而互用者也。礼非仁弗达,仁非礼弗明。仁以联物归身,礼以正己格物,天下一人者也。去华潘子学为天下第一人,莫先乎以仁、礼存心。
   罗汝芳还为从姑山房的学生订了四条要求,即《勖从姑山房诸生四条》:
  汝辈事举子业,先须分别时义与讲说不同。盖时义是借古人题目发自己才华,首尾关键,成一段文章。若只依泥讲说,则浅陋之见,亦足分解章句,何以曰“文章”耶?
  余作知及之文,至九易稿,方悟文章是借他题目,收吾精神。一念常凝,万缘俱断,久久定有豁然透脱之期。盖改到无可改处,文章便佳,佳后要不歇手。一晚一篇,觉得轻省便熟,若日作日辍,即终年拈弄,未有能熟者也。
  上乘之文,得气之先:常以吾之实,实世俗之虚;以吾之虚,虚世俗之实,故凝于神。中乘之文,因时之变;常以世俗之虚,虚吾之实;以世俗之实,实吾之虚,故和于气。二乘而下不足观也已。
  凡举业不专心致志,则不能精,即此便是为学工夫,但不免着在一物上耳。若能将此工夫在本体上用,则不着于物,而物自无不照,于举业何有?
   以上勖语前三条主要是就如何做好文章而定的,第四条是就为学要专心提出。
  万历十一年(1583),罗汝芳又一次大修从姑山房,使其面貌一新,来从姑山房求学的人也日渐趋多。罗汝芳考虑到下年就是自己的七十大寿,必定有许多好友、弟子来庆贺,于是他又在山上建起了洞天楼,以便更好地安顿他们。第二年,罗汝芳七十大寿,学者或弟子不论远近都亲自来庆贺,许多人还带来了妻儿等家眷,从姑山比往日热闹了许多。他们来贺寿,也来辩学。辩学者在从姑山上论学月余后,他们才各自散去。此后,罗汝芳也去了吉安府拜会朋友王时槐。
  万历九年(1581),许孚远“出知建昌府,暇辄集诸生讲学,引贡士邓元锡、刘元卿为友”。万历十年(1582),他与魏敬吾(时亮)、万廷言再访从姑山,这一次他们讨论“克己复礼”。魏时亮,字工甫,号敬吾,江西南昌人,嘉靖进士。万廷言,字以忠,号思默,江西南昌人,曾受业于王阳明,后又从学于罗洪先。黄宗羲说:“念庵之学,得先生而传。”
   许敬庵整整比罗汝芳小了十岁,他曾师从湛若水,以“克己”为宗。日本学者冈田武彦认为:
  敬庵之学以克己为宗,所谓克己,无非是“盖以剥尽形骸之累,独全乎性命之真也”。也就是将缠绕着人的生命的肉体之累,即气质之障蔽等主观的、利己的欲念尽行克治,而复归于纯粹客观的性命之真体的工夫,此即所谓复性,敬庵的门人冯少墟认为,敬庵的克己是“斩钉截铁之意”,这可以说是对敬庵所提倡的“克己”之犀利真切的恰当说明。在《易·系辞传》有“退洗心而藏于密”,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以江汉之水洗之,以秋阳暴之”,这应该说是敬庵克己思想的准确表述。①(①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这样看来,对许敬庵上从姑山与罗汝芳论“克己”的那股劲儿就不难理解了。许敬庵对《论语》中的“克己”二字有所悟,觉得此“己”字须从下“为己”字看。两人意见相合,罗汝芳起拜相贺。可是不久,邓元锡来府城时,许敬庵以论辩之事相告,邓元锡却提出异议,这让许敬庵改变了看法。一天月夜,许敬庵拉着罗汝芳的手说:“几误乃公事也。”罗汝芳觉得惊讶和突然,问其原因。许敬庵将邓元锡的话告诉了他,并希望他也改变看法。许敬庵说:“昨得潜谷来,方知前举‘克己’之为谬论,愿公亦速改之。”后来,罗汝芳见邓元锡,将此事质问他,并说:“‘己’字从恶看,《论语》似亦未有。”邓元锡辩解说:“孟子则分明说破也。”罗汝芳又追问,邓元锡说:“‘舍己从人’是矣。”罗汝芳笑了,并说:“若‘舍己’之‘己’,原是好己,止好得分数差少耳,难说此‘己’即是恶也。”
  再后来,他们还用书信的方式对一些问题再做讨论。罗汝芳在一封给许敬庵的信中开门见山地说:“往时‘克己’之教不以为定,必欲改从旧解,鄙心闻之,殊为伤切,尤重珍惜。”接着又坚持己见地对“己”做了一番解释。许敬庵也曾写信给罗汝芳,在信中认为,佛家主张出世,道家主张长生,儒家主张经世,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并认为罗汝芳作为一名儒者,应“立身于三纲五常之内,素讲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如家业宗盟在吾孔氏,岂忍舍弃而之他”。信中还对于罗汝芳之学杂糅儒释道表示不满,认为罗汝芳的学说非正宗之学,规劝罗汝芳放弃前学,“归于正”以传播儒家学说为正宗,为使命。许敬庵认为,如果罗汝芳能归于正,凭着他的地位与影响,罗氏之门的学者必又从而宗之,这样于世道、人心有大补益。信最后指出:“翁诚绝去淫邪,幡然一归于正,则学翁之学者,又将翕然从风,其有补于世道人心,非浅浅也。”而罗汝芳在七十三岁时,还写信给许敬庵,信中还是放心不下“克己”的问题,极力劝说许敬庵改变观点。罗汝芳认为,与许敬庵讨论了多年学问,只是“克己”的“己”字,两人意见稍稍一致,但后来由于邓元锡提出不同的见解而又产生了分歧。这一分歧的出现,“则遍地荆榛,令人何处安身而立命也?”当邓元锡的观点稍有转变,可还没有得到机会再讨论,实在是放心不下。如果许敬庵能改变观点,则“顷刻河山立换,千古大快,决不敢虚公祖从前厚爱。如或肆诳尊前,天必厌之。中心愤激无罪,耄妄重恳至幸。”看来,他们各陈己见,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
  万历十四年(1586)仲夏,罗汝芳的同年进士、好友周柳塘自麻城来从姑山拜访他,相处甚欢。罗汝芳还作《周柳塘过访从姑次谢》诗。然后,两人决定结伴游南京。他们兴致勃勃地从南城沿盱江而下,入赣江,到了南昌,泛舟鄱阳湖,经过常山,进入浙江省境内,又经苏州,一路走来,等到了南京时已是夏末。他们一路走,一路游历名山胜迹,吟咏酬唱,以助雅兴。到了南京后,他们邀约焦竑、李如真、汤显祖等知己三五人,聚集在僻静的永庆寺论学。永庆寺位于南京城内五台山东侧。这里修竹如栉,虽是夏末,却暑气全无,气候宜人。没得多久,这僻静的气氛就被络绎而来的社会名流、各级官员打破了。周柳塘因身体不适而离开南京回家,罗汝芳则继续留下。当时汤显祖任南京太常博士,这几天在永庆寺整日与老师论学,“吾师讲性,吾讲情”。
   罗汝芳回到南城后,一位名叫杨起元的学生到南城来求学。杨起元(1547—1599),字贞复,号复所,明代广东省归善县(今属惠州)人。少聪颖,八岁能文。隆庆元年(1567)中解元,万历五年(1577)成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监司业、司经局洗马、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右侍郎摄吏部、礼部尚书事。万历二十六年(1598)召为吏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因母卒未任,持丧归乡。次年九月在惠州病逝。谥文懿。曾任广州禺山书院山长。治学“以明德、新民、止至善为宗,而要归于孝、弟、慈”。万历十四年(1586),杨起元在南京经黎允儒介绍认识罗汝芳并拜他为师,称弟子。杨起元觉得先生年岁已大,应尽快尽其学,不然终生有悔。万历十五年(1587),杨起元来到从姑山就学罗汝芳门下。这一年,罗汝芳已七十三岁高龄。
  杨起元与一些同门师兄弟商议,老师罗汝芳在家乡府城讲学没有固定的场所,只好在宫观,或者在祠宇讲学,而从姑山房离府城有四五里,稍微远了一些,对于各地来求学的弟子有些不方便。于是杨起元又会同黎允儒等众同门合力在府城北郊的凤凰山(今登高山)麓建明德堂,作为老师的讲堂。很快,明德堂修好了。这样一来,罗汝芳在府城里就有一个像从姑山房一样固定的讲学场所。杨起元为此专门作有《近溪先生讲堂记》一文,记录了讲堂建设的目的与过程。杨起元先后编辑刊刻出版了老师一系列著作,如《批点近溪子续集》《仁孝编》《识仁编》《四书答问集》《广孝经》《罗子仁孝训》等。老师去世后,他为师撰写了墓志铭。
  崇仁弟子陈周魁也曾上从姑山,一待就是十余日,罗汝芳为他的《轩桂芳册》作序,并说:“崇仁陈生周魁别余五载矣,今夏,冒暑走数百里谒余从姑山房,旬余将归,出是册求言相勖。”
  从罗汝芳写下的一些诗文来看,有很多友人上从姑山访问他,有建昌府的官员,也有益王府的王爷,更有远道而来的学者。对于有些来访者,罗汝芳还赋诗致谢,如凌太守。凌太守即凌立,号双桥,浙江钱塘人,与罗汝芳同年举进士,他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任建昌知府,隆庆二年(1568)离任,在建昌府任上五年。罗汝芳因父亲去世,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回乡守制。其间,凌太守上从姑山前去看望罗汝芳,罗汝芳题诗《凌太守过访从姑次谢》表示谢意。诗写凌太守风尘仆仆地从城里来到从姑山上,两人品茗而聊,相谈甚欢,而当太守离去,午睡醒后,他若有所失,发出了深深的感叹。诗曰:
   使君聊骋望,枉上蹑孤亭。
   出郭谢尘鞅,停云聚客星。
   茗碗炎气息,风铃午梦醒。
   无生最深法,更许向谁听。
  许姓佥宪也来过,但具体是谁还有待查考,罗汝芳写有《许佥宪过访从姑次韵》;林仲山来过,罗汝芳写有《林仲山雪后过访从姑次韵》;刑部司官董某来访不遇,罗汝芳写有《董比部过访从姑不遇次谢》;沈玉阳也来到从姑山,罗汝芳写有《沈玉阳枉顾从姑次韵》;江云石来了,罗汝芳写下了《江云石九日访从姑次韵》;曾立夫来了,罗汝芳写下了《喜曾立夫重访姑山》。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访问从姑山并留下了诗作,如万廷言《从姑山呈罗近溪丈》:
   天柱峰危逼紫霄,层峦环俯气深豪。
   孤骞鹤矫凌风翼,万叠鳌翻驾海涛。
   碧水斜阳秋色净,苍崖古树暮烟高。
   坐来蟾窟逢新霁,不尽圆光注一毛。(峰侧有蟾窟)
   仙人无那苦探奇,高步天桥绝所依。
   为愍众生沉欲海,复超千界敞灵扉。
   病来犹觉此身健,梦里常随五岳飞。
   吾意直须凌汉碧,孤峰聊借振秋衣。
  万廷言受业于王守仁,又师事罗洪先。嘉靖进士。历礼部郎官、湖广佥事、四川参议、提学副使,后辞官归,隐居三十余年,精研学问,膺服心学。这首诗就是他到南城,登从姑山拜访罗汝芳呈送给罗汝芳的。
  王祖嫡也曾受罗汝芳的邀请到南城游从姑山。王祖嫡,字允昌,号师竹,德州卫(今山东德州市)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改庶吉士,再迁侍读。曾上书编纂建文、景泰两朝实录,而有违圣意,遂不得重用。著有《师竹堂集》。他到从姑山写下了《罗近溪先生遨游从姑山》:
   仙真传麻姑,何缘复有从?
   既非列姬侍,或当联伯仲。
   支派一脉分,灵秀两山共。
   乍睹霞彩烂,深入岚光重。
   蜃气结楼阁,鬼工凿岩洞。
   丹壑浓樾护,翠壁寒潭空。
   怪石踞猊象,危梁驾螮蝀。
   乘风跻天柱,缥缈欲飞动。
   盱黎二水交,闽粤群峰控。
   茫茫缺陷界,扰扰微尘众。
   佥叹华表鹤,畴跨秦台凤。
   怊怅怀碧云,辗转发清梦。

知识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汤显祖与罗汝芳》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汤显祖与罗汝芳》该书以罗汝芳从姑山办学、汤显祖从姑山求学、“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情之大窦”与“赤子之心”、“空宵为梦罗夫子”等五章的篇幅,论述了罗汝芳与汤显祖的师生交谊,罗汝芳心学思想对汤显祖为人、从政乃至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孚远
相关人物
潘雪松
相关人物
杨起元
相关人物
凌立
相关人物
王祖嫡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从姑山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朝阳阁
相关作品
见云堂
相关作品
潜光轩
相关作品
绿雪槛
相关作品
玉冷泉
相关作品
浸碧池
相关作品
印空石
相关作品
滴翠崖
相关作品
致仕偶兴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