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537
颗粒名称: (二)教育思想
分类号: G40
页数: 7
页码: 024-030
摘要: 罗汝芳无论是居乡还是在外为官都不忘讲学。在辞官以后,他更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了讲学之中。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之中形成了他自己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 教育思想 教育观

内容

罗汝芳无论是居乡还是在外为官都不忘讲学。在辞官以后,他更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了讲学之中。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之中形成了他自己的教育思想。
  1.教育对象
  罗汝芳的教育主要是以居馆讲学或者外出参加讲会的形式开展,传播知识与思想。他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人其门称弟子者、讲会上的论辩者、一般听众等等。罗汝芳所举行的或所参与的讲会,有的在书院,有的在寺观,有的在公堂。对于场所的选择,并不看重,只要能容得下人,就可以了。听讲的人涉及面非常广泛,有达官贵人,有士大夫、士子学者、平民百姓、山野樵夫、僧侣,甚至犯人。
  嘉靖三十二年(1553),他在北京灵济宫的集会就是如此。这次讲会名公巨儒不少,有内阁徐阶、部院头儿聂豹、欧阳德、周俨山等,还有与罗汝芳同时中进士的顾桂岩、李近麓、柳洞阳、向望山、李一吾以及先前会试同年瞿昆湖、吴泽峰、戴浑庵、贺少龙、王敬所等等。由于参加讲会的人不受身份、地位高低贵贱限制,听者就往往会络绎不绝,有时讲会与会者是数以千计。王畿在《宛陵会语》中说:“嘉靖甲子春,与罗近溪聚宣之六邑之士友千余人。”在宁国任上他“集诸生会文讲学”,将诉讼者召来听讲,让已结案判罪在押的“罪囚”在讲坛一侧,悉心听课。
   李贽在《罗近溪先生告文》中极为钦佩地说:
  至若牧童樵竖、钓老渔翁、市井少年、公门将健、行商坐贾、织妇耕夫、窃屦名儒、衣冠大盗,此但心至则受,不问所由也。况夫布衣韦带,水宿岩栖,白面书生、青衿子弟、黄冠白羽、缁衣大夫、缙绅先生、象笏朱履者哉!是以车辙所至,奔走逢迎。先生抵掌其间,坐而谈笑。人望丰采,士乐简易。解带披襟,八风时至。①(①《罗近溪先生告文》,见李贽《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4页。)从李贽的这段话来看,罗汝芳的教育对象多为平民百姓。他是在积极推进教育平民化,这是罗汝芳不与人同的地方,是他的可贵之处,也是教育进步和时代进步的表现。
  2.教育目的
  罗汝芳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人修身养性,然后“明明德于天下”,人人“明明德”,天下“道德一而风俗同”,天下为之大治。“明德”就是良知良能。天地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是高于一切动物的动物,则应“明明德”。罗汝芳一再强调“人为贵”,贵在“明明德”。
  学习让人觉悟,觉悟让人“灵知”,“灵知”让人知“是非得失”,“知”则能“致”,这是成就圣贤的关键之路。国家办学也正是教民以“觉”,然后,“明德亲民”“孝弟忠信”。他说:“明德犹烛也,明明德于天下,犹烛燃而举室皆明也。烛不足以明一室,烛非其烛矣;明明德而不能明天下,德非其德矣。”要“明明德于下”就得大力推行教育,教化天下百姓,从而教化成俗。教化成俗当从学校开始,在他看来,“馆为教设也。所以慎于养蒙淑子弟,而风俗贤才所由出者矣”。
  3.教育内容
  罗汝芳讲学内容多被他的弟子整理而成讲学语录,并编辑成册,刊印发行,如《明道录》《一贯编》《近溪语要》《会语续录》等。从他讲学的内容看,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求仁”“赤子之心”“孝弟慈”,阐释“圣谕六言”等。“求仁”“赤子之心”“孝弟慈”,在此不赘言。
  “圣谕六言”,即明太祖朱元璋所言:“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他在各地任职时,“立乡约,饬讲规,敷演《圣谕六言》,倦倦勉勉人以孝弟为先”。“圣谕”是罗汝芳治理地方的重要法宝之一,教化百姓,以之作为做事做人的行为准则。他还根据“圣谕”精神编写了《勖百姓二十条》,劝导百姓:要孝亲,多积善,莫分异,要齐家,要守成,莫赌博,莫争讼,阜输赋,莫负租,要睦邻,莫恃强,莫害人,莫服毒,莫偷窃,莫奸淫,莫溺女,莫杀牛,莫偷牛,勤生理,莫怠惰。
  4.教育方法
   在教育方法上,罗汝芳主要的方法有宣讲式和互动讨论式。
  宣讲式。主要是由一人将要讲述的内容作一陈述,在讲述乡约训语时多使用此法。如罗汝芳在宁国府作《宁国府乡约训语》时,对“圣谕”逐条宣讲。如:孝顺父母,尊敬长上。他说:
  臣罗汝芳演曰:人生世间,谁不由于父母,亦谁不晓得孝顺父母。孟子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是说人初生之时,百事不知,而个个会争着父母抱养……
  互动讨论式。罗汝芳在讲学时,先由学生提问,然后,由他回答学生的问题。其言语有详有略,气氛和谐,互动性强。其间还会穿插一些唱歌或者吟诗。这些穿插的唱歌吟诗,主要是调节气氛或者休息。他在宁国府任知府的时候,对乡约训语演讲程序作出规定。在演讲中有讲,有唱,有击鼓,还配合了揖、拜等动作,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同时又井然有序,且庄重,让人敬重。
  此外,演讲者在讲述这些内容时又是用白话讲,用日常中能见的事与物作比喻,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听懂、记住。如罗汝芳将人不知孝顺是逆了天地、绝了根本比作树绝了根本。
  5.学习方法
   罗汝芳对于学习方法也是一再强调,学习要得法才能进步快,不然必事倍功半。他认为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多思。罗汝芳认为思与学是紧密相连的事情,通过学习又让人更善于思考,两者相辅相成。“非思则学无以成始,非学则思无以成终”,“故思、学俱.工夫要紧,而学则又所以善其思者也。……学之功而入微者,即所谓思;思之精而不易者,即所谓学。故非思则学无以成始,而非学则思无以成终也”。
  发愤。在罗汝芳看来,读书不仅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多思,还要像孔子那样发愤学习。他发出了“孔子至老,犹思发愤,而少壮刚强反悠悠,此又不能充类之甚者矣”的感叹。他发现一些学子,只为了科举考试而发愤读书,而真正为了学问,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而发愤读书的不多;岁月又不饶人,而当下的刚强少壮们却还是悠闲自在得很,没有发愤读书。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罗汝芳直到临终之时还不忘告诫自己的孙儿与弟子要发愤学习。他在去世前三天,对那些侍于病榻之前的孙儿和弟子们说:
   此学玄妙入微,不是说了就罢,须要发一个不惜身命,心无一毫为世事念,时日不放,后来方有成就。
   予自四十年来,此道吃紧关心,夜分方合眼,旋复惺惺,耳听鸡喔,未知何日得安枕席。
   予初学道时,每清昼长夜,只挥泪自苦。此等境界,予固难与人言,人亦莫之能知也。
   予初学道,家贫难禁,然坚持所志,即死亡饥寒,殊不动心。
  行将离世之人说的话,是他最想说的话、最真实的话,更是他认为最重要的话、最想留给后人的话。罗汝芳正是这样,他总结了自己一生从学的经历,得到的结论就是应发愤学习,只有不惜性命地发愤学习,才能有成就。他希望他的儿孙能理解求学之苦而发愤学习。
  时习。对待学习,罗汝芳强调“时习”。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时常温习与复习,才能学有所得。他说:孔子一生,只受用一个“时”字,故其立教始初,即要人时习。盖学必贵习,习必贵时,如时动时静、时语时默之类,谓曰“时习”,却似习乎时也。此时字习得停当,则其功用便是时措而皆宜,其根源便是溥博而时出,久久便可仕止久速,而圣之时也已。
   罗汝芳不止一次讲过上述类似的话,如他也曾对弟子郑时彰说:
   “学而时习”之学,固在习,习尤贵时,如时动时静,时语时默之类,谓曰“时习”,却似习乎时也。
  上面两段话内容很相似,但在不同的场合说出,这也足以说明罗汝芳对于学习之“时习”非常看重。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时习”,才能学习有得。
  作疑。“作疑”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问才能进步。他引用陈白沙“大道本无阶级,而以疑为阶级,故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的话回答了弟子的提问,要求他们要善于“作疑”。这样“则工夫不患其无进”。罗汝芳认为“若当慊意处,能求进步,方始是疑”,重要的是应在“无中生有”,发现问题。“作疑”如弈棋,当新手下棋,没下几步就获胜了,而不去怀疑自己的棋艺,不去学习,不能掌握“其中藏有无限神机妙算”,则不能进步,反之,则大进。
   悟。罗汝芳认为学习还要“悟”。他说:
  学道不悟,如适燕京,不知途径,东走西奔,终无至日;悟而不用功,又如说梦中物,口可得而言之,终不可得而有也。悟有两种,一种从有入无,一种是从无入有。由于途径不同,则结果亦不同,应慎重选择,以求进取。他说:
  悟却有不同:有从有而入于无者,则渐向虚玄,其妙用愈深,则去人事日远,甚至终身不肯回头,自谓受用无穷也;有从无入于有者,则渐次浑融,其操持愈久,则其天机愈显,所谓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也。此个关头,圣狂由分,汝当早鉴而择之。
  6.选好老师
   罗汝芳重视老师问题,他认为老师应是“善之至”“立人之极”“知之至”,要办好教育就得选好老师。他曾说:
  故师位者,善之至,立人之极者也。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敬学敬师,而明德通天下矣。故学大人者,必立师位,立师位者,必先知止,知止者,即下文格物之本末,而知先立乎本为天下之至善,故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罗汝芳不仅强调老师的重要,对老师也提出了严格要求,认为老师的标准应是“以学为师”,因为“人之为学,虽同求诸心,而此心之体,有见其全者,有见其偏者。若举其全,则家、国、天下浑然无外,不能为法天下,可传后世,而足以言学哉?以是为学,固即所以学为师矣”。同时要求尊师敬师。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地尊师敬师,他对待自己老师颜山农是侍之若父,视之如圣。而他的弟子如杨起元等人对他也颇为尊敬。

知识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汤显祖与罗汝芳》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汤显祖与罗汝芳》该书以罗汝芳从姑山办学、汤显祖从姑山求学、“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情之大窦”与“赤子之心”、“空宵为梦罗夫子”等五章的篇幅,论述了罗汝芳与汤显祖的师生交谊,罗汝芳心学思想对汤显祖为人、从政乃至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