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赤子之心,不学不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535
颗粒名称: 2.“赤子之心,不学不虑”
分类号: B2
页数: 2
页码: 023-024
摘要: “仁人心也”,此心即赤子之心,语出于《孟子》。探究其内涵,则是“赤子之心,不学不虑,浑然天理”。罗汝芳的“赤子之心,不学不虑”思想源头是《孟子》,但又从《大学》《中庸》等中汲取了有益成分。同时,罗汝芳又注重合理继承和发展朱熹、王艮、颜山农等一批思想家的学说。
关键词: 哲学思想 哲学理论

内容

“仁人心也”,此心即赤子之心,语出于《孟子》。探究其内涵,则是“赤子之心,不学不虑,浑然天理”。罗汝芳的“赤子之心,不学不虑”思想源头是《孟子》,但又从《大学》《中庸》等中汲取了有益成分。同时,罗汝芳又注重合理继承和发展朱熹、王艮、颜山农等一批思想家的学说。
  在罗汝芳看来,“赤子之心,纯然而无杂,浑然而无为,形质虽有天人之分,本体守无彼此之异。故生人之初,如赤子时,与天甚是相近”。然而“天下之人,谁人无心?谁人之心不是赤子原日的心”,本来人与天为一体,同为天理。但是人心随着客观现实变化而变化,人的欲望也随着客观现实而变化。如果人的欲望没有随之变化太大,“则天不能不变而为人”,经不起欲望的牵引,“则人不能不化而为物”,更可怕的是沉迷于欲望之中而不能自拔,看不清其他,那么“物不能不终而为鬼魅妖孽”。“后因耳目口体之欲,随年而长,随地而增,一段性情,初焉偏向自私,已与父母兄弟相违,及少及壮,则天翻地覆,不近人情者,十人而九矣。”事实上,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变化,不免“偏向自私”与父母兄弟不同心,甚至“不近人情”。这样,原始状态下的赤子之心就不复存在了,甚至可能堕落成了“物类妖孽”“人中禽兽”等。但人的赤子之心并没完全丧失。因为当别人说我是“好人”,我则“喜乐”;当别人说我是“禽兽”,我则“哀怒”。如果闻说对自己评定判断后有喜怒哀乐的变化,则说明其人赤子之心没有完全泯灭。在这种喜怒哀乐的感情与外物相遇相通时,只要“当下反求”,就会发现“天体依旧还在”,赤子之心依旧还存。罗汝芳认为,达到这一境界的方法,即“收拾一片真正精神,拣择一条直截路径,安顿一处宽舒地步,共好朋友涵泳优游”。如此,一旦“到此境界”,则吾心便能“廓然太公”且“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且“物来顺应”。这样一来,本来赤子之心完养,则生下带来至宝(赤子之心),猛省勇往,克去私欲,不甘堕落,还我赤子之心,从而拯救自己。

知识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汤显祖与罗汝芳》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汤显祖与罗汝芳》该书以罗汝芳从姑山办学、汤显祖从姑山求学、“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情之大窦”与“赤子之心”、“空宵为梦罗夫子”等五章的篇幅,论述了罗汝芳与汤显祖的师生交谊,罗汝芳心学思想对汤显祖为人、从政乃至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