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的探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534
颗粒名称: 1.“仁”的探讨
分类号: B2
页数: 3
页码: 021-023
摘要: 罗汝芳一生关注“仁”,钻研“仁”,宣讲“仁”。他认为,“生生而无尽曰仁”,由此成人成家成天下,成万物一体。但他与以往的儒家学者不一样,他少做理论上的穷究,更重实践上的探讨与实际生活的践行,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求仁”,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求仁”“归仁”,即“恕”与“孝弟慈”。
关键词: 哲学思想 哲学理论

内容

罗汝芳一生关注“仁”,钻研“仁”,宣讲“仁”。他认为,“生生而无尽曰仁”,由此成人成家成天下,成万物一体。但他与以往的儒家学者不一样,他少做理论上的穷究,更重实践上的探讨与实际生活的践行,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求仁”,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求仁”“归仁”,即“恕”与“孝弟慈”。
  “仁”是中国古代学者普遍关心的一个命题。罗汝芳认为孔孟宗旨在于“求仁”,觉得应回到孔孟“仁”之相关主张上。他在孔子提出的“仁者人也”的基础上,提出“生生而无尽曰仁”的主张。他说:
  孔子曰:“仁者人也。”夫仁,天地之生德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而无尽曰仁,而人则天地之心也。夫天地亦大矣。然天地之大,大于生;而大德之生,生于心。生生之心,心于人也。故知人所以为人,则知人之所以为天;知人之所为天,则知人之所以为大矣。罗汝芳不仅以“生生而无尽曰仁”来解释“仁者人也”,也用它来解释“仁人心也”。强调“心”在人身的重要性,“心”是身之主宰,视听言动都是人身在实践中的运用。但视听言动等身体之发出的动作形态根源于“心”,而非身。“心即是仁,仁即是心”,仁就是人,仁与人相融为一体,所以“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天地之心也”。当然,罗汝芳所指的“人”不仅仅是“个我”的人,也是“大我”的人。
  罗汝芳认为,孔子说的“仁者人也,亲亲之为大焉”和孟子所说的“人性皆善,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一样,抓住了《中庸》《大学》的核心,而在实践中则是“孝弟”,也就是“尧舜之道”,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弟”,即做到以亲亲为大,坚持亲亲长长幼幼,仁则离我们不远。仁即人,人上求仁,即心中安仁,尽天下而为一人,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为大”就是“亲其亲”,不仅仅是亲自己的亲,还要亲天下人的亲,由己及人,其亲才为大。照此管理天下就如运之于掌。
  如何来做到“亲亲之为大”呢?罗汝芳认为应做到“恕”,即宽以待人,要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施诸己而不愿,勿施之于人,则终身行使之”,“如此而恕,则未有不可通之家国天下”,这样就能“成其仁于国家天下”。
  罗汝芳还从“官之慈”与“官之廉”来看待“恕”字,“廉”即是“不取于民”,“慈”则“不虐乎民”,只有做到慈、廉,并由自身推及他人,做官才能“慈”与“廉”,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罗汝芳还认为“求仁”先要“识仁”,“识仁”之后,才能“归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认为“识仁”是识人皆有的赤子之心,识人的良知良能。“归仁”其实是人要归之于良知良能,找回那一颗赤子之心。“归仁”是归于天下大众本心,而不是皆归于“吾仁”,仁是心的本体,天下之人都浑在天地造化,一团虚明活泼之中。孔子亦言“克己复礼”,才能天下“归仁”,不能“复”则不能“归仁”。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所以人先要能“复”,“则天下各各归仁,己立人立,己达人达,人人有所归”。

知识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汤显祖与罗汝芳》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汤显祖与罗汝芳》该书以罗汝芳从姑山办学、汤显祖从姑山求学、“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情之大窦”与“赤子之心”、“空宵为梦罗夫子”等五章的篇幅,论述了罗汝芳与汤显祖的师生交谊,罗汝芳心学思想对汤显祖为人、从政乃至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