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533
颗粒名称: (一)哲学思想
分类号: B2
页数: 4
页码: 021-024
摘要: 罗汝芳的哲学思想突出表现在“求仁”“赤子之心,不学不虑”“孝弟慈”三个方面。罗汝芳不仅做学理上的探讨,更注重这些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把抽象理论通俗化,普及于民间,推广于百姓日常生活中。
关键词: 哲学思想 哲学理论

内容

罗汝芳一生著述宏富,阐述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涉及多方面,如哲学、教育、政治等。
   (一)哲学思想
  罗汝芳的哲学思想突出表现在“求仁”“赤子之心,不学不虑”“孝弟慈”三个方面。罗汝芳不仅做学理上的探讨,更注重这些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把抽象理论通俗化,普及于民间,推广于百姓日常生活中。
  1.“仁”的探讨
  罗汝芳一生关注“仁”,钻研“仁”,宣讲“仁”。他认为,“生生而无尽曰仁”,由此成人成家成天下,成万物一体。但他与以往的儒家学者不一样,他少做理论上的穷究,更重实践上的探讨与实际生活的践行,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求仁”,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求仁”“归仁”,即“恕”与“孝弟慈”。
  “仁”是中国古代学者普遍关心的一个命题。罗汝芳认为孔孟宗旨在于“求仁”,觉得应回到孔孟“仁”之相关主张上。他在孔子提出的“仁者人也”的基础上,提出“生生而无尽曰仁”的主张。他说:
  孔子曰:“仁者人也。”夫仁,天地之生德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而无尽曰仁,而人则天地之心也。夫天地亦大矣。然天地之大,大于生;而大德之生,生于心。生生之心,心于人也。故知人所以为人,则知人之所以为天;知人之所为天,则知人之所以为大矣。罗汝芳不仅以“生生而无尽曰仁”来解释“仁者人也”,也用它来解释“仁人心也”。强调“心”在人身的重要性,“心”是身之主宰,视听言动都是人身在实践中的运用。但视听言动等身体之发出的动作形态根源于“心”,而非身。“心即是仁,仁即是心”,仁就是人,仁与人相融为一体,所以“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天地之心也”。当然,罗汝芳所指的“人”不仅仅是“个我”的人,也是“大我”的人。
  罗汝芳认为,孔子说的“仁者人也,亲亲之为大焉”和孟子所说的“人性皆善,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一样,抓住了《中庸》《大学》的核心,而在实践中则是“孝弟”,也就是“尧舜之道”,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弟”,即做到以亲亲为大,坚持亲亲长长幼幼,仁则离我们不远。仁即人,人上求仁,即心中安仁,尽天下而为一人,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为大”就是“亲其亲”,不仅仅是亲自己的亲,还要亲天下人的亲,由己及人,其亲才为大。照此管理天下就如运之于掌。
  如何来做到“亲亲之为大”呢?罗汝芳认为应做到“恕”,即宽以待人,要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施诸己而不愿,勿施之于人,则终身行使之”,“如此而恕,则未有不可通之家国天下”,这样就能“成其仁于国家天下”。
  罗汝芳还从“官之慈”与“官之廉”来看待“恕”字,“廉”即是“不取于民”,“慈”则“不虐乎民”,只有做到慈、廉,并由自身推及他人,做官才能“慈”与“廉”,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罗汝芳还认为“求仁”先要“识仁”,“识仁”之后,才能“归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认为“识仁”是识人皆有的赤子之心,识人的良知良能。“归仁”其实是人要归之于良知良能,找回那一颗赤子之心。“归仁”是归于天下大众本心,而不是皆归于“吾仁”,仁是心的本体,天下之人都浑在天地造化,一团虚明活泼之中。孔子亦言“克己复礼”,才能天下“归仁”,不能“复”则不能“归仁”。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所以人先要能“复”,“则天下各各归仁,己立人立,己达人达,人人有所归”。
  2.“赤子之心,不学不虑”
  “仁人心也”,此心即赤子之心,语出于《孟子》。探究其内涵,则是“赤子之心,不学不虑,浑然天理”。罗汝芳的“赤子之心,不学不虑”思想源头是《孟子》,但又从《大学》《中庸》等中汲取了有益成分。同时,罗汝芳又注重合理继承和发展朱熹、王艮、颜山农等一批思想家的学说。
  在罗汝芳看来,“赤子之心,纯然而无杂,浑然而无为,形质虽有天人之分,本体守无彼此之异。故生人之初,如赤子时,与天甚是相近”。然而“天下之人,谁人无心?谁人之心不是赤子原日的心”,本来人与天为一体,同为天理。但是人心随着客观现实变化而变化,人的欲望也随着客观现实而变化。如果人的欲望没有随之变化太大,“则天不能不变而为人”,经不起欲望的牵引,“则人不能不化而为物”,更可怕的是沉迷于欲望之中而不能自拔,看不清其他,那么“物不能不终而为鬼魅妖孽”。“后因耳目口体之欲,随年而长,随地而增,一段性情,初焉偏向自私,已与父母兄弟相违,及少及壮,则天翻地覆,不近人情者,十人而九矣。”事实上,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变化,不免“偏向自私”与父母兄弟不同心,甚至“不近人情”。这样,原始状态下的赤子之心就不复存在了,甚至可能堕落成了“物类妖孽”“人中禽兽”等。但人的赤子之心并没完全丧失。因为当别人说我是“好人”,我则“喜乐”;当别人说我是“禽兽”,我则“哀怒”。如果闻说对自己评定判断后有喜怒哀乐的变化,则说明其人赤子之心没有完全泯灭。在这种喜怒哀乐的感情与外物相遇相通时,只要“当下反求”,就会发现“天体依旧还在”,赤子之心依旧还存。罗汝芳认为,达到这一境界的方法,即“收拾一片真正精神,拣择一条直截路径,安顿一处宽舒地步,共好朋友涵泳优游”。如此,一旦“到此境界”,则吾心便能“廓然太公”且“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且“物来顺应”。这样一来,本来赤子之心完养,则生下带来至宝(赤子之心),猛省勇往,克去私欲,不甘堕落,还我赤子之心,从而拯救自己。
  3.孝悌慈
  罗汝芳求仁,讲赤子之心,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的落脚点则是孝悌慈。孝悌是仁之实,是百姓日用,孝悌慈始于家,通过化民成俗,而推行于天下,由此天下则可以长治久安。
  罗汝芳认为“仁义是个虚名,而孝弟乃是其名之实”。他把六经的嘉言善行归纳起来,得到的结论是孝悌。孝亲之理,亲亲之情,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学不虑、良知良能。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应守孝悌之道,即上孝亲,内敬兄,并推及全社会,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地。
  罗汝芳认为,“仁义是替孝弟安个名而已”,进而特别强调孝悌慈,孝悌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因而,学者们对此给予较高评价,周汝登说:“先生学以孔孟为宗……以孝弟慈为实。”孟化鲤说:“《罗近溪集》大要以孔门求仁为宗旨,以联属天地万物为体段,以不学不虑赤子之心为根源,以孝弟慈为日用。”
  罗汝芳不仅从理论上对孝悌慈做探讨,更重要的是注重孝悌慈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孩提之亲亲是孝,敬兄是弟,未有学养子而嫁是慈。”他认为孝悌慈是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孝就是“能不逆不拂,说静便静即孝顺也”。敬就是“能拱手端立,一心悚听,即尊敬也”。他告诫人们,人人都应孝父母,敬尊长,“一举足也不敢忘,一出言也不敢忘,一旦以至终身,做个大孝大弟之圣贤,垂名天下万世,也不亏了父母生育之恩,朝廷作养之惠,乡里劝化之功也,岂不一代盛事也哉!”

知识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汤显祖与罗汝芳》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汤显祖与罗汝芳》该书以罗汝芳从姑山办学、汤显祖从姑山求学、“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情之大窦”与“赤子之心”、“空宵为梦罗夫子”等五章的篇幅,论述了罗汝芳与汤显祖的师生交谊,罗汝芳心学思想对汤显祖为人、从政乃至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