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邑与望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530
颗粒名称: 一、名邑与望族
分类号: K82
页数: 6
页码: 013-018
摘要: 南城县为江西名邑,位于江西省的东部,历史悠久。罗汝芳就是在这么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长大的,受到这一方水土的滋养,也受到这一方文化的熏陶,而成长为一代名家。
关键词: 人物传记 罗汝芳

内容

南城县为江西名邑,位于江西省的东部,历史悠久。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时刘邦大将灌婴在南昌设置豫章郡,为起拱卫之用,就在南城这块土地上筑城建县,因县在豫章郡城之南,故名南城。汉代全国分十三郡,豫章(今南昌)为一郡,又分豫章为十八县,南城为其中之一。到了五代十国时,也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在南唐开宝二年(969)升南城县为建武军,军治设在南城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建武军为建昌军,军治仍设在南城县。取名建昌,是因为北连南昌,南接福建,又取建树、昌善之意。建昌军辖南城、南丰、广昌、新城(今江西省黎川县泗县,元代改军称路,明朝将元代的路改称为府,万历六年(1578)又从南城县的东北境划出十八个都设立泸溪县,仍属建昌府所辖区,也就是今天的资溪县。由此建昌府辖增至五县。
   南城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有盱江流过,古时也称建昌江。白居易有《建昌江》诗: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
   忽似往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
  盱江两岸为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南城县城即在这一平原上,县西不远处便是秀出东南的麻姑山,此山洞天福地兼有,既是宗教之山,也是避暑胜地。白居易《经麻姑山》诗云:
   籍庭云色卷青山,昔有真人种得仙。
   金骨已随鸾驭去,古坛犹在石岩边。
   鸟啼花笑空朝日,树老松高积岁年。
   愿学麻姑长不老,擗麟开宴话桑田。
  与麻姑山隔江相望的是从姑山。从姑山在郡城之南,西有麻源水自西而来,水上有桥称麻桥,再向西则是麻姑山与麻源三谷。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徐霞客游麻姑山,发出了“麻姑以水胜”之感叹。在从姑山上,他“北瞰郡城,琉璃映日,西瞻麻桥,翡翠插天”。郡城在从姑山的北面,麻桥在从姑山西面,麻源水从桥下流过。在县城,他过东门太平桥,即从桥端北下,饱览盱江沿岸秀色,见盱江两岸“丝竹夹道,乔松拂云,江流雉堞右映,深树密箐左护”。太平桥在县城东门外,横跨盱江,连接东西两岸交通。始建于宋嘉祐五年(1060),原名万寿桥,嘉定十三年(1220)桥毁,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重建,改名为太平桥,台阁重臣程钜夫撰《建昌路重建太平桥记》。明万历八年(1580)桥毁,随即重建。“事闻益藩潢南殿下,捐金首倡”,在益王潢南道人的带领下,百姓捐资重修,次年建成之后,罗汝芳撰《太平桥记》,以记这次重建之事。
  在明代,南城还是封藩之地。明代江西境内封有三大藩王,即南昌地区以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为首的宁藩王系,鄱阳地区以明仁宗朱高炽第七子淮靖王朱瞻墺为首的淮藩王系,南城以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益端王朱祐槟为首的益藩王系。
  南城曾两次封藩,宣德四年(1429),明仁宗第六子朱瞻堈封荆宪王,就藩建昌,英宗正统十年(1445),荆王迁往了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益端王朱祐槟就藩建昌,益藩在南城一共经历了七代共八王,直至明代灭亡,历时长达一百四十九年之久。明代在江西封的三大藩王中益王的势力最大,延续时间最长。
  在明代,南城经济较为发达,有独具特色的建昌帮药业。建昌帮药业源于晋、唐,兴于宋、元,发展成帮于明代。有“药不过樟树不齐,药不过建吕不灵”之说。药材远销我国东南地区,是我国东南药材集散交易地。还有名列明代七大名酒之一的麻姑酒。麻姑酒得名于麻姑山上的麻姑仙女传说,“山以仙名,物以人显”。麻姑酒的酿造与销售在明代都达到了高峰期,明代文学家李梦阳《观麻姑锦溪酒楼》所描写的就是麻姑酒,诗云:
   何泉下山城下流,溪上十家九酒楼。
   老夫纵醒欲何往,此物名高十二州。
   小说《金瓶梅》里也六次提及待客用麻姑酒的事。这些都说明当时南城的经济相当繁荣,其物产也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明代南城的文化事业也发展到了又一个高峰。麻姑山、从姑山,兴建、修缮了一批书院、学馆,一时建昌城内“比屋弦诵,与邹鲁同风”。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如成化年间状元张升以及著名学者程南云、左赞、夏良胜、罗圮、郑之文等等,这些都是明代南城的重要文化名人。
  在明代,南城也与阳明学结缘。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泰州学派的著名人物王栋,出任南城县训导。王栋,字隆吉,号一庵,王艮之族弟,与王艮、王襞被称为“淮南王氏三贤”或“淮南三王”,泰州人。他在南城履职之余,多从事讲学活动,传播阳明之学。其诗见一斑。《太平乡集布衣为会有作》诗所描写的就是在太平乡集众讲学的事。诗云:
   圣学之传传此心,此心无古亦无今。
   何人不有虚灵在,觉者都无物欲侵。
   一乐自能忘俗虑,百年端用盍簪缨。
   太平此会真奇会,应有闻风共赏音。
   又如《月夜泛盱江弹琴舟中》诗,虽写自己乘着月色夜游盱江的闲情逸致,可心中还是不忘与诸友聚会讲学之事,诗云:
   水满江干月满天,短篷轻下思怡然。
   光涵一色明如昼,云敛千峰静似禅。
   得意解琴惭独乐,怀人欹枕竟忘眠。
   明朝好订姑山约,共了鹅湖未了缘。
  嘉靖四十五年(1566),王栋又出任南丰县教谕。南丰县在南城县之南,两县县城不隔百里,同属建昌府。在王栋《年谱纪略》里有记:“迁江西南丰教谕,丰与南城接壤,丰士庆天缘,而先生亦深庆会合不偶,于是复联旧同志为会,四方信从益众。”他在南丰县“创水东大会,建义仓,著《会学十规》,大发诚意之旨”。王栋在南丰开展讲会①(①讲会,即宋明思想家们学术论辩的集会,是当时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始于南宋吕祖谦主持的朱熹、陆九渊进行论辩的“鹅湖之会”。在明代,学术界很盛行讲会,讲会的内容多为思想哲学义理之辩;讲会规模不一,大则可达千余人,小则几人;时间长短不一,长则一二月余,短则一二天;地点不限,可以在书院、讲堂,也可在古刹寺庙。清朝中叶以后讲会制度逐渐消失。)日寸,还把南城的那些曾经参与讲会或热心听众请去南丰听讲。隆庆五年(1571),他离任,万历九年(1581)正月二十六日,王栋逝世,南城有士人前往泰州吊唁。《年谱纪略》里说:“江西南城吴屋等来谒,已长逝矣,吊泣之,心丧,居庐三月而归。”①(①《王心斋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罗汝芳就是在这么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长大的,受到这一方水土的滋养,也受到这一方文化的熏陶,而成长为一代名家。
  罗汝芳的父亲崇綱,名锦,号前峰,生于弘治三年(1490)四月十六日。二十岁时,他师从临川的饶行斋。饶行斋习阳明之学。饶先生名碹,字文璧,临川人;后以字易名,复字德温,号行斋。学者称之为行斋先生。饶先生博学,先习朱子,又习张轼、邵雍之学,再转习阳明之学。在其弟子陈明水先生所撰的《造士行斋饶先生墓志铭》里说:“在雍闻阳明先生讲圣学于鸿胪,遂执弟子礼,勇就正焉,即涣然契悟合一,知万化生于心,始有定见矣。自是归山,绝意仕进,不复会试……四方游其门者因材而成之。”②(②《明水陈先生文集》卷四,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虽然只是一介布衣,但其学说在抚州、建昌两府各县影响很大。当得知饶行斋正在收徒授业时,罗锦便步行百里求学。罗锦求学意志坚定,深得饶行斋所喜爱。饶行斋把他留在自己的学馆里,日日“以德谊训迪”,前后一年有余。罗锦后来深入研究《诗经》,补府庠生,但三试秋闱皆不中。尽管如此,他求学之心不减,落第后到离家一里许的从姑山冲虚崖下读书,专力于六经,日手一编,无外慕之意。
  罗氏在南城县是望族,罗汝芳之祖自南昌柏林迁南城磁龟(磁圭),由磁龟再迁泗石溪(今江西省南城县天井源乡罗坊村),泗石溪离县城仅数里,属城郊。南城罗氏最早出自江西南昌的柏林,五代时,二十四世祖罗袍,号德称(谥号文庄),称袍公,迁居南城县的磁龟。据清代同治《南城县志》记载,早在唐僖宗光启二年(886),罗袍任侍御史,因直言进谏,屡遭奸臣嫉恨,担心有旦夕祸患,于是携九妻十四子隐居于此。自此,罗氏子孙在这里世代繁衍,人丁兴旺。罗汝芳在《豫章罗氏谱序》中说:“余族在盱江,支派茂衍,自德称公而下析居各邑者十余处,子姓以千计,雍睦往来,恒绎绎如也。”①(①所引用罗汝芳诗文均见方祖猷、(韩)李庆龙、潘起造、梁一群、罗伽禄编校的《罗汝芳集》,2007年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本书引用此著均不再另注。)他在《南城泗石溪罗氏祠记》中又写道:“罗之祖来自西汉,载于谱牒昭昭矣,逮晋而唐,始蕃盛于南昌之柏林。及五代侍御德称公家南城磁龟,娶九妻生子十四,皆一时英杰,各择胜地以居。于是忠六公者,遂止泗石溪……”《泗石溪罗氏谱例》也说:“嘉靖甲子修江右大宗谱,以珠公为第一世,而泗石溪之罗实始于近通公(忠公——引者注),今怀智以珠公为始祖,以袍公为鼻祖,以近通公为基祖,称第一世。”近通公为袍公第六子。自此,近通公后裔在泗石溪繁衍生息,至明时,全村皆罗姓。

知识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汤显祖与罗汝芳》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汤显祖与罗汝芳》该书以罗汝芳从姑山办学、汤显祖从姑山求学、“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情之大窦”与“赤子之心”、“空宵为梦罗夫子”等五章的篇幅,论述了罗汝芳与汤显祖的师生交谊,罗汝芳心学思想对汤显祖为人、从政乃至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栋
相关人物
崇綱
相关人物
饶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建昌江
相关作品
经麻姑山
相关作品
观麻姑锦溪酒楼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