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博榜眼”潘安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遍抚州》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505
颗粒名称: “鸿博榜眼”潘安礼
分类号: K825.56
页数: 2
页码: 387-388
摘要: 潘安礼(1690—?)字立夫,号东山。清代文学家,新丰街汾水村人。雍正二年(1724)举人,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擢刑部员外郎、太常寺典簿。坐事贬官。后应博学鸿词科,以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左春坊谕德。卒年不详。
关键词: 人物传记 潘安礼

内容

潘安礼(1690—?)字立夫,号东山。清代文学家,新丰街汾水村人。雍正二年(1724)举人,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擢刑部员外郎、太常寺典簿。坐事贬官。后应博学鸿词科,以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左春坊谕德。卒年不详。
  那时清王朝已经过康、雍两朝采用汉制统治广大汉人地区,汉文人也在统治集团内占有重要地位。乾隆即位后,在处置汉人反抗思想的同时,又以多种方式,选擢文士,开拓仕途,以争取汉人文士的臣服。康熙时曾在科举之外特设“博学鸿儒科”,擢选文士。乾隆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特诏谕地方和在朝大臣保举博学鸿词之士,来京参加应试。乾隆元年(1736)九月,命大学士鄂尔泰、张廷五和吏部侍郎邵基闽卷,考取一等五名、二等十名,并由乾隆亲自召见。考取者可入官翰林院,一时被士林视为殊荣。这种考试皇帝特设的制科考试,不拘进士、举人、诸生以及退休人员,只求真才实学,这种考试不同一般的科考,而是要求是“实学之儒,诗赋笔取兼长,经史尤为根柢,若徒骄缀俪偶,推敲声律,纵有文藻可观,终觉名实未称,不予录用”。博学鸿词科考吏部定两场,除诗赋外增加论、策考试。乾隆时期的首届考试,朝廷在全国召集170名精英文士到保和殿应试,考试结束,潘安礼名列刘伦(常州人,后为宰相)之后,为一等第二名,当时人们赞誉他为“鸿博榜眼”。皇帝召见后,即授翰林院编修,国史记名御史,两充乡会同考试官,升詹事府左春坊谕德。
  潘安礼的家乡汾水村是开基于南宋初年的一个村庄,但兴旺时期还是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潘翘生、潘安礼、潘从龙等人进士及第后,给汾水村带来了繁荣,这些人入仕后衣锦还乡,带动村民,建祠堂、立庙宇,修住宅。当时潘安礼夺得“博学鸿词”第二名后,给家乡汾水带来了无上荣光。建昌府地方官吏都上门赠匾祝贺。至今汾水村还留有“培英山房”的书房门额,门口的对联是“墙根由小学,英物起东山”。
  潘安礼平生礼士爱才,胸怀旷达,以扶掖后进为己任。学贯百家,才华出众。工诗词文赋,尤精赋。作赋百余篇,多系歌功颂德、风花雪月之作,辞藻华丽。诗多写士大夫闲情愁绪。如他的《乙卯岁暮遣兴》:偻指为郎近十年,当关纸尾浩如烟。流光青镜惊霜鬓,素业缁尘委石田。只合巢书消二六,敢夸奏牍满三千。山公题目增颜甲,策钝新添《劝学篇》。他的古文也有绮靡裱艳之病,但选入《江右古文选》的作品,力厚思深,堪称佳品。诗文多散佚,后由其门人编为《东山草堂集》6卷。现仍传世的作品有《东山草堂集》、《东山诗草》、《馆阁应制赋》等。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

相关人物

潘安礼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