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传播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遍抚州》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477
颗粒名称: 基督教传播史话
分类号: G127.56
页数: 5
页码: 238-242
摘要: 基督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及一些较小的派别),早在公元7世纪时传入中国,16世纪以后在我国深入传播。 抚州区域基督教主要有天主教的新教(狭义基督教)两大教派。这是基督教在江西广泛传播的大格局下开始自己的传播史的。天主教于17世纪初传入我市;新教于19世纪末,20世纪被陆续在我市传播。
关键词: 地方文化 地方风物

内容

基督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及一些较小的派别),早在公元7世纪时传入中国,16世纪以后在我国深入传播。
  抚州区域基督教主要有天主教的新教(狭义基督教)两大教派。这是基督教在江西广泛传播的大格局下开始自己的传播史的。天主教于17世纪初传入我市;新教于19世纪末,20世纪被陆续在我市传播。
  抚州市的天主教会分设南城、抚州两大教区。南城教区设立于1928年,原属余江教区圣味增爵会管辖。教区成立后,改由圣葛隆巴会的爱尔籍教士利伯高任主教。1939年4月16日,正式祝圣爱尔兰利伯高为主教,直至1952年冬被驱逐出境。南城教区统领南城、南丰、广昌、黎川、资溪五县教务,至1948年底,区内13个堂口,计有教徒9389人,房屋96栋,土地287.6亩。1958年8月,江西省天主教首届代表会议决定余江、南城两教区合并为余江教区。1980年后全省各教区合并为江西教区。南城县天主教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由葡籍耶苏会教士罗如望及中国籍教士邱水等人传入,1630年葡籍教士费奇观在县城建立第一座教堂,后有金尼阁、殷铎泽、马若瑟等教士继续推行教务,先后在上唐、株良、珀、游家、硝石等发展了5个堂口,爱尔兰籍教士德律亨、梅开五先后任总铎。当时南城县有教徒4752人,房屋54栋,土地90亩。
  南城天主堂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堂口,整个教堂布局座西朝东,原为民房式的简易教堂,属圣味增爵会余江教区管辖。清代禁教被毁。1900年由中国传教士和主教在县城西隅重建,占地15亩,房屋22栋。包括主教堂,修道院、启迪小学校、圣路加医院、残老院及圣物加工厂等。1928年起改由圣葛隆巴会管辖,1937年定为主教座堂,由爱尔兰籍教士利伯高主持,爱尔兰籍教士德律事、梅开五先后任总铎。因主教堂尊奉圣母玛利亚,故名圣母玫瑰堂,堂长42.4米,宽16.5米,檐高14米,建筑面积820平方米,可容纳1500人念经祈祷。“文革”期间损坏严重,1990年政府拨款,教徒集资重修,于1992年1月7日复堂。
  南城教区还在南城县徐家乡所在建造了一座专门培训神职人员的修道院(1914年迁入县城),修生分大、中、小班次(相当于大专、中学、小学),学习内容除中文、数学外,主要是拉丁文和神哲学。修道院院规有严,修生一般不得擅自度院外出,亦不得随意会见亲友,来往信件须经院长查阅,长年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因此,虽然先后培训的人数不下几百人,但最后能祝圣为神甫的却寥寥无几。
  解放前,把持南城天主教的外籍神职人员,口头上声称宗教是“超政治”、“超国际”、“超阶级”。其实不然,日军两次轰炸南城时,城里到处中弹,损失惨重,而偌大的天主堂,目标显著,却安然无恙,原因是在屋顶上用石灰画有很大的“十”字作为标志。1942年,日军侵占县城,天主堂医院德籍医生翁培德打着德国法西斯的旗号,献出他与希特勒的合影,与日军交涉,日本宪兵队立即在教堂门口贴出通知,禁止日本宪兵进入教堂干扰。日军撤退时,城厢一片火海,到处瓦砾,唯独天主教堂未损一草一木。1947年南昌总主教用济世代表“梵蒂冈教廷”来南城为利伯高举行主教加冕典礼,地方各级官员、士绅纷纷应邀到教堂观礼,乘机商讨过“政教合一”的反共计划。国民党境治时期南城是专署所在地,专员汤宗戚素与教会来往密切,对教会曲意奉迎。每逢时节,厚礼相赠,对教堂欺压百姓的种种不法行为,则装聋作哑,听之任之。
  1950年11月30日,四川省广元县王良佐神甫倡议发起了以“自治、自养、自传”为内容的“天主教三自革新”运动。当年12月南昌市天主教教友发表了爱国宣言,全国各地教会的爱国运动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在这样大势所趋的形势下,南城教区中国神父杨国梁在利伯高授意下佯装响应南昌天主教的革新运动,搞了一个签名活动应付了事。实际上是一种欺上瞒下的假革新运动,引起了广大教徒的不满。1952年1月10日南城教徒在天主堂召开了教友大会,正式成立了“南城天主教三自革新委员会”。通过了南城县天主教反帝爱国革新宣言,号召教友在宣言上签名,据统计城区教友签名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会后按居住地区划分学习小组,继续组织教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广泛搜集外籍传教士利用宗教进行反共、反人民的种种罪行,然后将调查情况整理成控告材料,报请人民政府,经人民政府同意,革新会召开控诉大会,最后经县人民法院判决将利伯高、周永安二人永远驱逐出境,其他外籍传教士也感到难以立足先后申请出境。从此,南城天主教彻底割断与外国教会联系,摆脱外籍传教士控制,实现了独立自主、自办的中国天主教会。近十年来,国内外许多神长教友陆续前来参观并参加宗教活动,他们来自英国、美国、德国、爱尔兰等国和香港、台湾及国内一些地区。他们盛赞南城天主堂独特的建筑,纷纷摄相留念。除县城教堂外,在五个乡镇也有天主教堂。
  游家天主堂是1616年由葡萄牙籍教士罗如望传入,后由中国籍教士丁宕斋,陈清监先后主持。1928年由爱尔兰籍童汝霖、1948年由爱尔兰籍田绿耕主持。有教徒588人、房屋9栋、土地64亩,在徐家设有修道院。
  硝石天主堂在1867年由法籍王司铎传教,不常驻。1934年爱尔兰籍教士柯开儒常驻,1948年由爱尔兰籍教士郭赉仁主持,教徒316人、房屋7栋、土地1.5亩。
  珀玕天主堂是1867年由法籍教士王司锋开始传教,后由法籍戴司锋建堂,无教士常驻。1934年始由奥地利籍教士富义兰常驻,以后有王、窦、万主持。到1945年由中国籍教士邓怀道主持,有教徒265人、房屋7栋、土地7.6亩。
  上唐天主堂在一百年前即有法籍教士开始传教,但无教士常驻。1930年由爱尔兰籍教士柯开儒驻堂。1934年由爱尔兰教士周永安主持,有教徒616人、房屋5栋、土地1.5亩。设有启明小学。
  株良天主教堂在二百多年前即有传教,但无教士常驻。至1940年始有爱尔兰籍教士刘希圣驻堂。1948年由爱尔兰籍教士赖廉主持,有教徒302人,房屋4栋、土地0.5亩。
   就在天主教传入约两个半世纪之后,基督教的另一教派——新教中的卫理公会和内地会开始传入抚州各地,先后有德、捷克、瑞士等国牧师来传。他们在城乡建教堂,办学校、设医院,发展教徒。从1860年新教传入抚州至1940年底约90年的时间虽卫理公会和内地会在抚州共建教堂10余座,拥有教徒1000余人。与天主教相比,新教传入时间既晚,规模和教徒人数亦大不如前。
  南城县基督教分为卫理公会和内地会两个教派,南城卫理公会创建于清末光绪后期,由美籍人士在天一山购地3000余平方米,先后建了大小礼拜堂一座,有牧师楼、传道人及工友住房和启秀幼儿园、花园等。1941年,日寇对南城大轰炸,牧师楼、启秀幼儿园等均被炸毁,现存建筑为后来重建。
  南城卫理公会首任牧师姓雷,继之为舒邦托牧师,均为美国人。上世纪30年代由熊飞牧师主持。1953年,卫理公会抚河教区由南丰迁来南城,教区长为刘南山牧师,不久,刘调任省教会,由罗泳章任教区长兼南城牧师,至1958年关闭。
  南城内地会创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开初在雍熙街租民房设简单礼拜堂,后在皇城上南大岭头购地9000多平方米,分别建有大礼拜堂、牧师楼,新生医院等。1941年,日寇对南城大轰炸时,以上建筑全被炸毁,并炸死多人,包括瑞士籍敏牧师。现存礼拜堂及住房为1942年冬重建。南城内地会首任牧师百永年,后为台、鞍、冉,林牧师,均系德国人。1950年在任的(德籍)林立德牧师和冉医生离去回国。教会事务交托执事长徐星斗主持。
  1951年,南城县基督教卫理公会和内地会两个教派响应吴耀宗先生的号召,参加了“三自革新运动”,举行了联合礼拜。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将礼拜堂归还内地会(耶苏堂)。1988年春正式复堂。
  作为一种西方文化形态,基督教在南城县传播的总体特点是:时间短,发展快,教徒多,流布广,从通衙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平原广漠到深山老林都有基督教的活动和行踪。这一状况,与我国近代以来落后挨打,日益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态势是相一致的。
  基督教在南城县传播的历史过程中,普遍重视建医院,办学校,设立各种慈善机构,在医疗、教育和社会救济方面兴办了一些设施。这在客观社会效果上,适应了向西方学习这一时代前进的潮流,为南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对南城近代文化的进步不无积极意义。(郭懋功)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