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生血洒长源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遍抚州》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450
颗粒名称: 博生血洒长源庙
分类号: D02
页数: 7
页码: 173-179
摘要: 1933年1月上旬,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先声战——金溪役在黄狮渡(今属南城县)、浒湾等地展开。红军将士英勇杀敌,短短一周,三战三捷,毙敌4000多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我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红军优秀将领、红五军团副指挥兼14军军长赵博生在长源庙阻击战中壮烈牺牲。
关键词: 革命运动 革命事记

内容

1933年1月上旬,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先声战——金溪役在黄狮渡(今属南城县)、浒湾等地展开。红军将士英勇杀敌,短短一周,三战三捷,毙敌4000多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我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红军优秀将领、红五军团副指挥兼14军军长赵博生在长源庙阻击战中壮烈牺牲。
  赵博生,小名连科,学名恩博。1897年出生在河北省黄骅县东慈庄一户农民家庭。幼时读私塾。1914年,17岁的赵博生满怀救国之志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期间,他刻苦认真,立志做个模范军人。1917年夏,赵博生毕业被分配到皖系军队北京北苑参战第1师兵3团2连当见习官。“五四”运动后,赵博生受到鼓舞。但随后连年的军阀战争,神州大地,狼烟四起,赵博生和他所在的部队卷入一场无休止的军阀混战。他辗转数年,三易其伍,始终落在一个尔虞我诈,勾心斗争的圈子里。现实泼了他一盆凉水,他苦闷地发出这样的悲叹:中国的政治这样腐败,社会这样黑暗,我真不想在这里做事了,我想下去拉洋车……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的曹锟政府,成立了国民军。国民军倾向革命,军纪严明,官兵都佩带“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的臂章。赵博生投身到这支有希望的部队。由于他的品行和才能,职位逐步提高,历任团参谋、团副、参谋处长、旅参谋长等职,很快在国民军中享有新秀的声望。1926年9月17日,遭受挫折的国民军在五原易旗誓师,发表宣言,接受革命的三民主义,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委托共产党员刘伯坚为国民军联军总政治部部长,聘请乌斯曼诺夫为政治军事顾问,并派党政人员赴各军成立政治处,担任全军党务政治宣传训练工作。从此,赵博生得到了与共产党直接接触的机会,受到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以后,赵博生率部连克要地,直捣陕西,有力地策应了北伐军的进军。正北伐军节节胜利的时候,蒋介石突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军中革命空气骤然消散。赵博生目睹社会科学的讲演停止了,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书报停刊了,为北伐流血战斗的共产党人被“礼送”出境了,又一次经受着感情的折磨。他茫然、痛苦、愤慨,常对有觉悟的官兵说:“我每天都准备了着死,在未死之前,活一天坚决地为工农劳苦群众奋斗一天。”
  1929年,蒋、冯、阎之间矛盾加剧。时值连年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人民生活火热之中。严酷的社会现实使赵博生认清了反动军阀的本质。他写下了《救国救民之责任》、《革命精神之歌》等文章,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30年,蒋、冯、阎大战。冯玉祥失败后,赵博生不愿意继续介入那祸国殃民的军阀混战,自己拉起一支500多人的队伍,组成“三民主义救国军”,以演习为名,南下入汉中,另创革命局面。后听从杨虎城部来人劝阻,回到西安听候改编。赵博生离开西安后,接受国民党26路军总指挥孙连仲的邀请,出任参谋长,襄助军务。
  1931年7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三次反革命“围剿”,26路军被推到宁都参加“剿共”。当时宁都处在红色区域中,26路不仅手杖受挫,士兵薪饷也没有保障。加上北方士兵水土不服,致使瘟疫蔓延,官兵普遍厌战思乡。为了拯救这支部队,赵博生迫切希望找到共产党,因而更加怀念老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他认为只要找到刘伯坚,就可以找到共产党。因此,他对被以“赤匪”罪名抓来的农民都设法释放。其实,在赵博生渴望找到党的日子里,26路军中已经有地下党的组织——特别支部委员会,而且党组织也在时刻关注着赵博生的政治态度。经过慎重考察,同年10月经党中央批准,特支发展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赵博生开始了新的政治生涯。赵博生入党后,感到最大的满足是自己的不再是个孤身奋斗的志士,而且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革命理想从此可以实现。由于赵博生等人的努力,党在26路军中的兵代运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炮火,激起了全中国人民反日的怒潮,26路军的广大爱国官兵再也不愿继续留在江西“剿共”,联名上书,要求抗日,不等复电就向北开进。然而,广大官兵的爱国之举,竟遭到蒋介石的严厉训斥,令他们“死也得死在宁都”。一些中、高级军官感到处境危险,纷纷找借口离宁都或江西。总指挥孙连仲也离开了26路军,由赵博生接受军队指挥权。
  面对这样的形势,赵博生按中共中央的指示,利用职务之便,积极稳妥地在士兵和中、高级军官中展开工作。他先后利用同学、老乡关系说服争取了董振堂、委振同等高级的将领的支持,把共产党员和骨干安排在要害部门,加紧做好部队的策反工作。1931年11月,特派员王超奉调上海党中央,途经南昌时被敌逮捕。26路军党组织的领导人名单和政治议案,组织方案落到敌人手里,引起南昌方面敌人的注意。赵博生和“特支”毅然决定,将此事转化为起义的导火线。12月14日,他以参谋长的身份设宴,邀请部队旅、团长以上军官赴宴。席间,赵博生向到会军官们讲明了当时的国内形势和部队的处境及出路,当众宣布26路军起义加入红军。这一举动,立即得到大多数军官的拥护,个别企图反抗的当场被解除武装抓了起来。赵博生颁布口令,亲自写了“解放”两字,指挥全军统一行动。拂晓,起义部队依次集合,赵博生来到队伍前列,庄严宣布起义胜利,并带头扯下了国民党的帽徽,撕碎了国民党青天白日旗,带领一万七千余名官兵,浩浩荡荡地开往中央军委的接应地点。
  宁都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它的胜利,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加剧了国民党及其军队的内部分化,支援了红军革命战争,壮大了红军队伍。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委振同为总指挥,董振堂为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赵博生为参谋长兼14军军长。随后,赵博生和他的战友为改造这支队伍做了大量工作,使之真正成为一支过硬的红军队伍。以后这支部队作战勇猛,屡建战功,苏区军民曾流传着这样的赞语:一军团的冲锋,三军团的包抄,五军团的马刀。赵博生也受到中央政府的通令嘉奖,并荣获一枚一级红星奖章。
  1932年8月,蒋介石继续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在抚河流域集结重兵,企图寻找红军主力决战,于金溪西南两面夹击红军。为了彻底打破敌人的围剿,保卫中央革命根据,12月31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发布命令,决定消灭金(溪)、南(城)交界处黄狮渡地区周士达旅,乘胜占领金溪。次年1月2日,红三军团全歼黄狮渡守敌,缴枪2千余支,敌军极为震惊,急于报复,遂以主力周至柔14师(6个团)为右翼,吴奇伟第90师、孙连仲第27师为左翼,向黄狮渡、珀珩一带并进合击,妄图一举歼灭红军主力。周恩来、朱德领导的红军果断决定:置主力一、三军团于金溪以西,与孙、吴两个师决战,令红五军赵博生率3个团于典狮、珀珩地区阻击,钳制李云杰24师和周至柔14师,以保北面主力红军的安全。
   赵博生接受务回来,深感责任重大。经过反复缜密的思考,决定在长源庙地区摆开战场,利用有利地势,阻击强敌。
  进入阵地,赵博生披了件山东式皂布大棉袄,带领团指挥员们来到前沿侦察。在精心勘察地形之后,赵博生一面吩咐尽快同当地游击队取得联系,一面同大家一起研究作战方案。128团老兵多,有挖战壕、筑碉堡的经验,安排其扼守正面阵地。135团是新兵团,第一次参加战斗,布置在右翼,掩护主要阵地。129团为预备队,相机而动。命令传下,指战员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一会,年轻的游击队长带领20多名游击队员来到临时指挥所,赵博生向他们详细地调查了这一带的情况。最后,他充满信心地对大家说:“同志们!目前敌人对我们一无所知,我们要抓紧时间作好充分准备。”他停了停又说:“打仗一靠齐心,二靠战术,众志成城,就能百战百胜。要挖好工事,设置好障碍,现在多流一滴汗,战时少流一滴血。”
  为防止过早暴露我军意图,挖战壕的部队只能夜里施工。寒风呼啸着刮过冻得结结实实的地面,沙、石打在人脸上麻辣辣的疼,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筑成钢铁阵地,阻住周至柔师。
  黎明悄悄地降临,赵博生桌上的小马灯耗尽了最后一滴油,忽闪忽闪地灭了。从临时指挥所往下看,一道封锁线蜿蜒舒展,战壕掩体纵横交错,辛劳一夜的战士三三两两地抱枪而卧,哨兵警惕的目光监视着敌兵的动向。
  “轰!轰”8日凌晨,周至柔师由琅琚经丁坊村、彭家渡、后车一带盲目开炮向这边窜来,赵博生即刻命令各部队注意节省子弹,待敌人进入射程后再狠狠地打,使他们队形大乱,狼狈溃退下去。清醒过来的敌人很快纠集在一起,在炮火的掩护下,再次疯狂地扑来。霎时阵地上硝烟弥漫,弹片横飞,碗口粗的树木被炸得东倒西歪,有的连根拔起,指挥部附近也掉下几发炮弹,掀起的土石雨点般砸落在地上。赵博生沉着地用望远观察前沿,不时调整兵力部署,顶住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
  几经厮杀,当狡猾的敌人摸清了坚守阵地的红军仅3个团时,便拼命寻找突破口。上午11点,敌人集中炮火猛轰一阵后,蜂涌扑向135团阵地。135团前沿阵地失守。眼看主阵地将暴露在敌人火力控制下,情况万分危急。赵博生果断命令:预备队跑步增援,特务连直插前沿阵地,一定要把敌人压下去。
  冲锋号响了,特务连多半是能征善战老兵,身强力壮,每人有三个件(大刀、手枪、冲锋枪),他们把攻击点选择在敌人营指挥部。经过一番苦战,摧毁了该指挥部,击退了进攻之敌,前沿阵地回到了红军手里。乘着战斗间隙,战士们有的加固工事,有的到敌人尸体上收缴枪支弹药。
  山下的敌人又在开始运动,赵博生观察片刻后对128团团长袁血卒说:“敌人的进攻重点还在135团阵地,你们团的火力要支援,但一定要节省子弹,真正残酷的战斗还在后面。”他交待几句后,带警卫员直奔135团指挥所。
  敌人开炮了,约2个团兵力采取密集队形分两路向135团扑来。根据赵博生的部署,红军集中配备在几个主要控制点,充分利用山地特点,互相交错火力,让敌堆挤在山沟里,使他们的兵力施展不开,然后连续地反突击,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敌兵在军官的督促下,后续部队仍然漫山遍野地涌上来,战斗进入胶着状态,双方伤亡都很大。
  下午,红军战士的子弹打光了,敌人占领了135团主要阵地,并实施分割包围。战士们拿起明晃晃的大刀杀向敌人,担任救护的游击队员也同战士们一道用石头砸向敌人。赵博生在与敌相距只有百余米的地方,指挥着这场殊死的肉搏。突然,一颗罪恶的子弹飞来,击中了他的右额,他重重的摔倒在地上,来不及说一句话就壮烈地牺牲了。
   战斗持续到傍晚,军部联络参谋、135团政委先后负了重伤,红军将士伤亡过半,敌人却始未能前进半步。
  “吾辈革命军人,当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以一当十,以十当百……”赵博生和他的战友们正是以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同敌人浴血奋战,阻住了3倍于我之敌的轮番进攻,赢得了战局的胜利。赵博生牺牲后,1933年1月12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委会下令,将宁都县改为博生县,又在瑞金叶坪广场上建造了博生堡,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了“博生堡”三个大字。毛泽东同志也称赵博生为“坚决革命的同志。”
   赵博生烈士的英名,将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摘自《赣东英烈》作者王再福罗鸿宾)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再福
责任者
罗鸿宾
责任者
赵博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