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驱宁元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遍抚州》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449
颗粒名称: 革命先驱宁元勋
分类号: D02
页数: 3
页码: 171-173
摘要: 1927年1月,宁元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受中共临川支部的委派回南城发展党的组织。他回家乡后,经常活跃在进步青年中间,介绍他们阅读进步书刊,同他们谈抱负、讲理想、分析国内形势,向他们灌输共产主义思想。
关键词: 革命运动 革命事记

内容

宁元勋,南城县浔溪砖库村人,1980年出生于农民家庭。1924年毕业于南城高等小学。1925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后,他如饥似渴的阅读《向导》、《红灯》、《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逐渐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信念。他除了自己孜孜不倦的学习外,还热情地在同学中进行宣传。他善于言谈,长于演讲,经常在报告会、演讲会上滔滔不绝地阐述唯物史观,介绍马克思主义。
  1927年1月,宁元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受中共临川支部的委派回南城发展党的组织。他回家乡后,经常活跃在进步青年中间,介绍他们阅读进步书刊,同他们谈抱负、讲理想、分析国内形势,向他们灌输共产主义思想。很快,他在自己的周围团结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建立了“列宁主义研究会”,并从中培养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2月,南城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成立,宁元勋担任支部书记。
  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根据组织的决定,宁元勋以个人身份参加了国民党南城县党部的组织工作,担任青年部长。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同以章魏然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AB团”分子进行坚决的斗争,大力开展学生运动和工农运动。他在城里发起组织“盱江学生会”,经常上街演出,宣传“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拥护国民革命军北伐”,动员南城人民支援北伐战争。宁元勋还将党员和革命骨干分派到工人、农民中去,帮助发展工会、农会、妇女协会等群众组织。3月,全县各地普遍建立了农会。包坊、硝石、上唐等地农会组织农民退租退息,并勇敢地斗争了一些作恶多端的土豪。有些地方的农民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梭标队” 。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传到南城,章魏然等国民党右派有恃无恐,纠集流氓捣毁工会、妇女协会等机关。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宁元勋组织群众冲进县党部,活捉了章魏然、刘达一等人,并在城内游斗。5月7日,宁元勋组织2000多名“梭标队”队员进城,和城内市民、学生在“天一山”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蒋大会”。宁元勋在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号召南城人民行动起来,“打倒独断专行的蒋介石!”、“打倒背叛革命的国民党右派!”。会后又组织群众游行示威,鼓舞了南城人民的革命斗志。
  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实行“分共”,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共产党南城支部遭到国民党破坏,宁元勋被迫离开南城,回到省立第三师范(这时更名为第八中学)学习。不久,被调入中共临川县委工作。1928年担任临川县委书记。宁元勋和县委其他同志一道,在临川城内积极组织学生运动,发动学生同“AB团”、“国家主义派”进行斗争,使反动政府十分恐慌。期间,临川县委曾准备在驻赣东的国民党的第29师中策动两营士兵兵变,不幸事泄未遂,长官被捕,士兵逃散。他还经常用派干部深入乡村,发动农民,组织暴动,使临川、东乡的农民斗争开展得轰轰烈烈。这些引起了国民党第31军29师师长周志群和土豪劣绅的莫大惶恐。周志群同反动官吏、土豪劣绅勾结起来,在赣东各地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7月中旬,临川县委拟定以东乡为中心,发动东乡、宜黄、金溪等县总暴动,以开创赣东工作的新局面。不料,负责县委交通工作的李树森叛变,致使临川县委机关被破坏,宁元勋和其他县委干部不幸被捕,敌人对宁元勋严刑拷打,企图逼他自首。但宁元勋坚贞不屈,决不改变自己的共产主义的信念,丝毫没有泄露党组织的秘密。敌人无计可施,最后只有以死来对付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在押往曾家园刑场的途中,宁元勋慷慨赴义,不断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优秀的共产党员,南城革命的播火者宁元勋壮烈的牺牲在敌人的刑场上,年仅20岁。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

相关人物

宁元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